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
浙师大选课系统-文明礼貌儿歌
谈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
----读《呐喊》有感
假期闲来无事,便去图书馆转转。扫视着琳琅满目的书籍,终于,
在
看到《呐喊》的时候,我停了下来。对于鲁迅先生,我是比较熟悉
的。因为以前的语文教材都有收录他的
文章。因为他的思想的深刻,
所以即使过了那么多年,我仍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再重新看一遍,我
有了和以前不一样的感受。《呐喊》是一部巨作,虽然它的篇幅小,
文章少,但是在文中揭露的中国却
是针针见血。《狂人日记》固然给
了我很大的震撼,但这次我想说说鲁迅笔下的几个悲剧人物。从他们<
br>身上,我不仅看到了他们自身的悲剧命运,似乎也看到整个社会的病
态,或许每一个人物都是中华
民族人民的缩影吧。
一、《阿Q正传》里的阿Q
鲁迅塑造的经典形象,我曾问自
己为何如今文人笔下没有如此生
动的形象诞生?究起原因,是社会造人。那时是封建思想顽固、地主当道、军阀统治的时代,未庄就是被封建思想毒害了的村庄。《阿Q
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农
村小镇未庄坐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
物质到精神都受到迫害的农民典型。
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无名无姓。
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
可悲却
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比
如,被人打了,就用
“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
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分明是别
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
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在
接连不断地幻想自己是胜利者,用以自我安慰。有人说阿Q这是乐观
的表现,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这实
在是要不得的,这根本就是驼鸟
心态。阿Q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它并不会使他变得更强,也可以说是他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使他不能
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并
沉溺到更为屈辱的奴隶生活中去。这
就是阿Q的生活哲学,甚至于说是在封建压迫制度下,更多弱者的生
活哲学。
他的“精神胜利法”在那个时代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当时的统治
者面对帝国
主义的侵略,面对丧权辱国的形势,仍然自称“天朝”,
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这不也是和阿
Q的“精神胜利法”
如出一辙吗?再看看今天,仍有许多的“阿Q”不学无术、游手好闲,
慢慢
的成为社会负担,这些人既可悲又可怜。
“狮子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这是鲁讯用来
形
容农村土豪劣绅的品性,赵太爷父子是当时农村土豪劣绅的代表。他
们自己可以妻妾成群,却
以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的面目出现,惩治向吴
妈求爱的阿Q。 阿Q和赵太爷,在某种程度上,其实都是一
类货色,
假如阿Q得势,将是个赵太爷,假如赵太爷失势,则又会是活脱脱一
个阿Q。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
到别人的侮辱,但却对女人的那
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欺侮女
人,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尽管到处流浪,还要
传宗接代,所谓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体现了宗法家族思想。
即便阿Q这样不觉悟的农
民,也真心向往革命。但在阿Q的眼中,
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
谓的
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
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
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欺
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
旦成功将
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的阶级地位决定他欢迎革命,但他不了
解革命,结果被篡
夺了革命果实的封建地主阶级枪毙示众。小说有力
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表达了作者
“改造国民
性”的思想观点。
可悲的是,阿Q到死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枪毙,而且还在死前
表演了他最后的精神胜利法:“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鲁迅是怀
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
争”的心态写阿Q的,却又包含唤醒民众
的热情,这也体现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本质,并不是真正的厌恶
,是
为了揭露国民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
的注意,改造中国的社
会。
二、《孔乙己》里的孔乙己
一个悲剧的读书人形象。开篇便表明孔乙己身份
的尴尬。“长衫”
是读书人,他们是受人尊敬的,能坐着喝酒;“短衣帮”则是只能在
散工后,
站着热热地喝了休息的人。但孔乙己在这里则是异物,因为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
一的人”,这样的身份定会遭受人们的
讥笑,不光“长衫”瞧不起他,连“短衣帮”也嘲笑他。他不被社
会
所融合。这也注定了他今后的悲剧的必然性。
孔乙己的人生是一场悲剧。他既未能进学,又
不会营生,好吃懒
做,相当于一个废人。当有人揭发他偷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
脸,额上
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
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
什么‘君子固穷’,什
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这
一方面表明了他死要面子,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
度的毒害之深,连辩解都要带上“之乎
者也”。 科举制度,八股取
士,几千年来抹杀了多少有识之士,磨去多少个性的棱角,它所塑造
的是无数没有思想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他穷因潦倒、自命
清高,被人们作为笑料;满口仁义
道德,却为生活所迫也当起“梁上
君子”,最终,死也许是对他最好的解脱,这是多么讽刺!
反映了封
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
文章中多次写人们嘲笑
孔乙己的场景。在他用“之乎者也”来辩
解窃书一事时;在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在孩子们向他要茴香豆
时;
甚至在他被打断腿之后,仍能被作为取消笑的对象。还有“孔乙己是
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
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原来,他在人们
心目中没有地位,是个可有可无、可笑可怜的多余人。揭示
了封建社
会的世态炎凉,社会对于不幸者的冷酷,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
态。
孔乙己应该是很喜欢小孩的,这从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茴
香豆吃可以看出。这也体现 了孔乙己内心的善良。但是作为孩子的
“我”却对他爱理不理,瞧不起他,吃茴香豆的小孩也嘲笑他,这 也
为孔乙己增添了一丝悲凉气息。“我”即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从一
个孩子的角度来看,孔乙 己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的喜剧人物,
以喜写悲,使悲更悲。
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腿。孔 乙己遭受了那么大的欺侮,在熟识的
咸亨酒店里竟然得不到人们应有的关切、同情,受到的仍是讥笑;对
于丁举人的凶残行径,却也没有谁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中国
封建制度下社会里人们之间 的关系冷漠到了何等触目惊心、令人颤栗
的地步!
最后是文中值得琢磨的一句话:“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 无
法想象那个时代的人可以对死 亡这么的轻描淡写,就连孩童都如此的
麻木无情。而人们关心着的是自己的腰包,就像老板想起了孔乙己 ,
也只是因为那十九文钱罢了。“大约”是表估计的,“的确”是表肯
定的。按语法来说,这个 句子是有毛病的。“的确”一词是孔乙己悲
剧的必然归结。他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获得别的结局:在他腿未 打折之
前,他的生计已经很难维持了,何况折腿以后,除了穷死饿死,别无
生路。 “大约”是 因为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孔乙己死了,表示一种推
测。这也没什么好深究的,因为人们本来就没有关心过他 。
三、《明天》中的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一个年轻寡妇形象。单
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
把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
求医,盼望着“明天”宝儿的病就能好,但“明天”带给她的却是绝
望,是丧子的更大不幸。
单四嫂子的悲剧令人痛心。导致她悲剧原因是:第一,神经的麻
木。几千年的封建礼教麻木了她的神经
。她唯一明白的,就是把宝儿
抚养大,以防老送终。第二,世人的冷漠。人们之间没有关爱,愚昧、冷漠、损人利已成为社会的通病。当单四嫂子因孩子陷入凄苦时,她
没有得到任何同情和帮助,而是
迷信、庸医欺骗了她纺纱的可怜积蓄,
害了她儿子。“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
无
异于雪上加霜,而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
多么一幅令人震悚的中国妇女孤立无助
的图景,在封建社会,单
四嫂子的生活是十分可悲的,不管她怎样挣扎,都逃离不了社会加予
她
的枷锁。卑怯者的恃强凌弱更令人为之为痛恨,鲁镇上红鼻子老拱、
蓝皮阿五对单四嫂子的欺凌。红鼻子
老拱、蓝皮阿五也是底层民众,
也是需要帮助和同情的,但是对于更弱势的人群,也缺乏真诚的同情,<
br>采取的是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并通过欺侮来宣泄自己受压迫、受欺
侮时郁积的怨愤之气。真让人
心寒。这是怎样一种扭曲的人生。希望
单四嫂子这悲惨的人生,能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
单四
嫂子是一个弱小者,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一个为他着
想的人。任何时代都会有弱者,作为一个现代
人,我们从她的遭遇中
更加应该去反思、去行动、真正扛起关爱身边的弱者的责任。
四、《药》中的夏瑜
在城市中 ,
一位青年华小栓因为得了肺痨 , 其父亲向刽子手
买来一个传说中用革命烈士鲜血所作的馒头后 ,
华小栓吃了还是死
了!同时 , 在这个城市的另一边-古轩亭口 ,
鲜血的来源者是一位
叫夏瑜的青年 ,
因为参加推翻满清运动而被斩首。在凄凉的坟场上,
只剩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无限的伤痛„„ 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形象。除了社会底层的人物形象之
外,鲁迅还塑造了一些刚刚觉醒的革命
人士形象。他家境贫寒,以致
使红眼睛阿义从他身上“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有明确的认识,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意志坚定,甚至劝牢
头造反。最后,还是逃不过悲剧的
命运,慷慨就义了,华老栓则用他
的血染的血馒头来治自己儿子的病。
夏瑜为社会而牺牲,希
望能换来人们的觉醒。但茶客们却说他
“疯了”。他有改善社会的良好愿望,为社会,为自己,追求过,
奋
斗过,有对人对己的真诚的感情,但当时的社会却不能容忍他,因为
他的力量还太弱小,遇着
几千年的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相比。人们因
为麻木太久,也没有能从中绝醒过来。但他并不孤单,“再往
上一瞧
却不觉也吃一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著那尖圆的坟顶”,
他的同伴们还在继续
努力。鲁迅同情这些革命人士,因为在当时的社
会,只有这些他们还在为社会的进步而挣扎、奋斗。
掩卷沉思。
《吶喊》的确是一本很值得我们阅读的名著,从中可以
感受到鲁
迅先生的爱国情怀与反封建的思想。他的言语犀利,刀刃直指向敌人
的心脏;他的感情
沉重又深刻,包含了多少对中华民族的爱!喊醒封
建社会人们麻木的灵魂! 《吶喊》更是喊醒了我,如
当头棒喝般。风
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以后更会多留
意社会民生
,将来努力为振兴中华出一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