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师版
美国硕士预科-中国政法大学考研网
第二单元
6 阿长与《山海经》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欲扬先抑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一位劳动妇女的深深怀念之情,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新课导入
鲁迅笔下的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然而她却是民间文化的
载体。她懂得吉利
文化,熟悉避讳修辞,珍惜劳动成果,讲究自身形象。她既是一个对孩子
倾注一片心血的母亲,又是一个
生活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所以,文学泰斗鲁
迅对她倾注一片深情。请随我一同走近《阿长
与〈山海经〉》。
◆预习导学
1.大声朗读课文,圈画课文的生字词。
骇(hài) 孤孀(shuāng) 掳(lǔ) 惶(huáng)急
疮疤(chuāng bā)
......
诘(jié)问 渴慕(mù)
疏(shū)懒 霹雳(pī lì) 玑(jī) 惧惮(dàn)
.......
矩(jǔ) 懿(yì) 灸(jiǔ)
颈(jǐng) 悚(sǒng)
.....
2.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害怕,畏惧。
渴慕:迫切地羡慕,文中有想得到的意思。渴:迫切地。
疮疤:疮好了留下的疤,常比喻痛处、短处或隐私。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这里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面如土色: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深不可测: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3.作者链接。
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
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白
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
集《坟》、《二心集》、《且介亭文集》、《而已集》等。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最初
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
半月刊。一九二七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
《后记》,并改名为《朝花夕拾》,
共十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
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4.《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
,又是我国古代
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山经》
即
《五藏山经》五篇;《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
荒经》四篇和又一
篇《海内经》。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其中《精卫填海
》、《夸
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
》等神
话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因而早已成为全民族的精神财富。
◆文本探究
(一)整体感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
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儿时往
事的回忆,表达了对保姆长妈妈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怀念之情。
(二)理清情节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貌特点,以及她的
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
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
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
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
,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三)感知人物
1.精读课文,用以下句式说话:
“读文章 片断,我认识到长妈妈是个
的劳动妇女。”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
可以从人物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方面说。
【交流
点拨】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名都没有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
切察察的人;阿长是
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
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br>2.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
性格
特点?
【交流点拨】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
下去;晒
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
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
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使人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4.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事情的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
海经》。可
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
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
“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5.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语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各组长组织讨论,并
作好本组讨论的
笔记。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
br>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
识字,没
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
善于关心“我”,因此
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
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
出
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
,全体都震悚
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
大的神力
。”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交流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
“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
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
我”操心费事,
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交流点拨】这四
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
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
”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6.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
点拨】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
不尽。文章就是以我
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恶”“讨厌”阿长,在
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
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课文前半部
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
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
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
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
形诸文字和隐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鲁迅
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
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
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交流点拨】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
黑暗的地
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
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
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
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
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
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拓展延伸
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不
少于
100字)
◆板书设计
黄胖而矮
长
没有名字——地位低下
喜欢切切察察 低声絮说 饶舌多事
妈 对“我”管束很严 喜欢“告状”
睡觉时摆成“大”字
不拘小节
妈 元旦有古怪的仪式 有点迷信
一肚子的繁琐的道理
讲“长毛”的故事 淳朴无知
为我买回《山海经》——热情善良 关爱孩子
饶舌多事 善良
不拘小节 真诚
迷 信
淳朴 欲扬先抑
无 知 热情
乐于助人
厌烦 (喜爱、感激、崇敬)
◆教学反思
◆自我检测
阅读《父亲的信》,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父亲来信了,内容非常简单:“慧:你已经离家
归队多日,也没有写信说你平安到达,
你妈非常担心。每次归队后都应先写信。父。”
②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
③到远离家乡的辽北当兵,有了写家书的必要。但现在
老了点,当军官了,潜意识中总
认为与做农民的父亲无话可说,而所谓家书其实只是例行公事地报报平安
而已。父亲却认真
得很,不但对我每次报平安的信仔细答复,隔一段时间,还会主动给我写信。父亲的信
很短,
从没有超过一页纸,有时常常是三五句话,无非是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要学会自己照顾自
己等等。
④父亲的信又是随意和马虎的,有时写信的纸好像是随手捡来的,正面还有无关的字迹
,
后面才载有殷殷的嘱托。而且家里好像也没有一支真正能用的笔了,父亲能找到什么样的就
用
什么样的,所以给我的信中常常有各色笔迹。我曾提醒父亲不要用红笔写信,但父亲“顽
固”依旧。战友
读到家书的时候,往往都是激动异常,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我读父亲的信
却没有这种感觉。父亲像在无
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
是否对我有想念之意。我总能平静地读父亲
的来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然后收起来,
留意一下这是父亲的第几封信。
⑤探家
的时候,我开玩笑般对母亲提起父亲的信,想让母亲告诉父亲,如果没事就不必
经常写信了。在我看来,
父亲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信,是不值那几角邮资的。而母亲的回答
却出乎我的预料:“你爸写这些都成习
惯了,到时候如果不给你写信,他就觉得像把你丢了
一样。”像把我丢了一样?我一时怔在那里,一种不
可名状的东西在心中升起。
⑥偶然翻着父亲专用的那个抽屉,意外地发现一沓信封,每个信封都贴
好了邮票,而且
都写上了我的名字。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此时此刻,我不由泪
流
满面:我已是高空中的风筝,或许永远没有回归的那一天;而父亲却在用信拉起一根长长的
线
,以便知道他的孩子在何处飞翔啊!
⑦到部队后,我也买了许多信封,写上了父亲的名字。我知道
我也会经常给父亲写信的,
告诉他我在部队一切都好。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说“于是,一种深深的愧疚慢慢弥散在心头”,为什么?
答:_因为读了父亲的信,知道老人在为自己担心,认识到自己对老人缺乏理解和
关心,深深感到对不起老人。
2、读第三、四段,请你从原文中找出最典型的四个词,概括作者笔下父亲写信的特点,
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___认真____②___主动___③____随意____④__马虎___
3、第四段中作者说读父亲信的感觉是_“父亲像在无意中写了这些信,从信中我读不
到家的温馨,也读不出家里人是否对我有想念 之意。我总能平静第读父亲的来
信,像读一些与我无关的语句” (引用原文)。第五段作者认为父亲的信是是没
有意义的,是不值那几角钱的邮资的。
4、第六段中“我随手把信封一字排开,形成了一条长长的线”,这个句子用什么比喻
什么?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答:_用“一条长长的线”比喻“一字排开”的信封。生动形象地写出信封数量很多,
对后文的抒情起到垫衬作用。
5、谈谈对第六段中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要点:① 采用了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满含深情地描写了自己看了信封后,对
朴实而真挚的父爱彻悟了。② 抒发了对老人的感念之情。
6、作品以___父亲的信____为线索组织材料,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结合着进行记叙,
写自己由对父亲写信的 不理解
到___理解___,最后写___自己决不辜负老人的
亲情,也要多写平安家信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