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知识讲解
上海工商局年检-实训报告总结
《阿长与〈山海经〉》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鲁迅(18
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中国现
代文学的旗手。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
集《朝花夕拾》,还有《且介亭杂文》等杂文集。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
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
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
忆少年生活写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性
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文章)。本文是《朝花夕拾
》的第二篇,回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
相处的一段生活。写于北京寓所(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胡
同二十一号,现为鲁迅博物馆一部分)。发表
于1926年3月25日期《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
知识积累
1.谋死:谋杀。
2.隐鼠:鼹(yǎn)鼠的别名。
.
3.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模拟细碎的说话声。
4.絮(xù)说:絮絮叨叨地说。絮,话语啰嗦重复。
.
5.顺顺流流:即“顺顺溜溜”,顺当。
6.辟头:开头。
7.制艺和
试帖诗:都是科举考试规定的公式化诗文。这里指当时书坊刊印的八股文和试帖诗的范
本。
8.全体:全身。
9.震悚(sǒng):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悚,害怕;恐惧。
.
10.执干戚:拿着盾、斧。干,盾牌。戚,一种像斧的古代兵器。
11.刑天:《山海经》中的神话人物。
12.图赞:写在画面或图页上的赞美诗文。
13.懿(yì):美好。
.
14.骇(hài):惊吓,可怕。骇人听闻。
.
15.掳(1ǔ):抢夺。掳掠。
.
16.惶(huáng)急:惊慌急迫。
.
17.疮(chuāng)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疮,指皮肤或黏膜溃烂的病。
.
18.诘(jié)问:诘责并质问。
.
19.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20.疏懒: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21.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本文指作者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22.孤孀(shuāng):死了丈夫的妇人。
.
23.惧惮(dàn):害怕。
.
24.画舫(fǎng)
.
25.脖颈(gěng)
.
26.苌(cháng)
.
27.淏(hào)
.
考题例析
(2011 江苏南
京)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
荐语的一项是(
)
A.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很好玩。
D.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涉及到的是鲁迅作品,不仅要求掌握文学常识,更要求细读文章,了解
故事情
节。答案为C,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是《社戏》中的故事情节,
《社戏》
是小说,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下) 】文章通过记叙回忆了作者儿时的保姆阿长,真<
br>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表现了她身上所继承的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直率、<
br>真诚、善良、富有爱心。寄托了作者对长妈妈深切的同情和怀念。
理清结构
讨厌阿长—→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抑笔) (扬
笔)
感激怀念
回忆阿长—→怀念阿长—→祈祷赐福阿长
线索:以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写作特色
1.先抑后扬,真实写人。
作者在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对阿长的“憎恶”与“讨厌”,是
“抑”的一面。后半部分着重写
他对长妈妈的佩服和尊敬,是“扬”的一面。文章通过先抑后扬、前后呼
应的写法,为读者充分展现出
一个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却善良、热心、忠厚、真诚的阿长形象。
2.详略得当,突出中心。
文章略写阿长的称呼来历等,详写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
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
步的了解,详写的内容可以想象到幼小的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
把握重点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
理?
“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这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
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
很感动,表现了我极度惊喜、兴奋的心情。真是喜出望外。
3.【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下)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
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
为我买来《山海经》,她确有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4.从文中找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我给你买来了!”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
描写。
5.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
点?
“哥儿”的称呼,有江南的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长对我的亲热、疼爱之情。“三哼经”的说法非< br>常传神地展现了一个不识字的普通妇女形象。但就是这么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给我买到了《山海经》,所以当听了这话时,“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就显得真实自然,毫不夸张了。这处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展现了阿长虽然不识字没文化但却淳朴、热心、关爱孩子的形象特征。
6.【高清课堂:回味《朝花夕拾》间那些人和事(下) 】为什么题目上不写“长妈妈”而写“阿长”?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位。《阿长与 〈山海经〉》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行状,多用抑笔,
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 ”,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
“阿长”称呼,名副其实。所以,这个题目其实标 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
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 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
呢,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 ,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
味。
拓展阅读
父 亲 的 病
鲁 迅
大约十多年前罢,S城中曾经盛传过一个名医的故事:
他出诊 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
来请他了, 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
看,说是“不 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
只见主人笑面 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
妈子便将病人的 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
从从容容走到桌前 ,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先生,这病看来很不轻了,用药怕还得重一点罢。”主人在背后说。
“可以,”他说。于是另开了一张方:
“凭票付英洋贰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画押。
这样,主人就收了药方,很客气地送他出来了。
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 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
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 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
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 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
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 “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
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 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
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 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据舆论说,神妙就在这地方。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 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
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医者,意也。”其时是 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我虽然并不了然,但也十分 佩服,知道凡有灵药,
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于还要拼了性命,跑进深山里去采呢。
这样有两年,渐渐地熟识,几乎是朋友了。父亲的水肿是逐日利害,将要不能起床;
我对于经霜三
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渐失了信仰,采办药引似乎再没有先前一般踊跃了。正在这时候,他有一
天来诊,问
过病状,便极其诚恳地说:
“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这里还有一位陈莲河
先生,本领比我高。我荐他来看一看,我可以写
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
好得快……”
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欢,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轿。进来时,看见父亲的脸色很
异样,和大家
谈论,大意是说自己的病大概没有希望的了;他因为看了两年,毫无效验,脸又太熟了,未
免有些难以
为情,所以等到危急时候,便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了干系。但另外有什么法子呢?
本城的名
医,除他之外,实在也只有一个陈莲河了。明天就请陈莲河。
陈莲河的诊金也是
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还有
用药也不同。前回的名医
是一个人还可以办的,这一回却是一个人有些办不妥帖了,因为他一张药方上,
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
一种奇特的药引。
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他就从来没有用过。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
字道:“要原配,
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虫也要贞节,续弦或再醮,连做药资格也丧失了。但这差使
在我并不为难,
走进百草园,十对也容易得,将它们用线一缚,活活地掷入沸汤中完事。然而还有“平地
木十株”呢,
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问药店,问乡下人,问卖草药的,问老年人,问读书人,问
木匠,都只
是摇摇头,临末才记起了那远房的叔祖,爱种一点花木的老人,跑去一问,他果然知道,是生
在山中树
下的一种小树,能结红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称“老弗大”。
“踏破铁鞋无觅
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
鼓皮丸”就是用打破
的旧鼓皮做成;水肿一名鼓胀,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刚毅因
为憎恨“洋鬼子”,预
备打他们,练了些兵称作“虎神营”,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这
道理。可惜这一种神药,
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离我家就有五里,但这却不像平地木那样,必须暗中
摸索了,陈莲河先生开方之
后,就恳切详细地给我们说明。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
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
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
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
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亲沉思了一会,摇摇头。
凡国手,都能够起死回生的,我们走过医生的门前,
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扁额。现在是让步一点了,
连医生自己也说道:“西医长于外科,中医长于内科。”但
是S城那时不但没有西医,并且谁也还没有
想到天下有所谓西医,因此无论什么,都只能由轩辕岐伯的嫡
派门徒包办。轩辕时候是巫医不分的,所
以直到现在,他的门徒就还见鬼,而且觉得“舌乃心之灵苗”。
这就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
医治的。
不肯用灵丹点在舌头上,又想不出“冤
愆”来,自然,单吃了一百多天的“败鼓皮丸”有什么用呢?
依然打不破水肿,父亲终于躺在床上喘气了
。还请一回陈莲河先生,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旧泰
然的开了一张方,但已停止败鼓皮丸不用,药
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药就煎好,灌下去,却
从口角上回了出来。
从此我便不
再和陈莲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时看见他坐在三名轿夫的快轿里飞一般抬过;听说他
现在还康健,一面
行医,一面还做中医什么学报,正在和只长于外科的西医奋斗哩。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
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
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
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
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
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
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
“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
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
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
是这样想。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
。于是给他换
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
“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
“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
“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
“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
…。”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
平静下去了。
“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
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
十月七日。
导读
鲁迅先生1926年10月7日写的《父亲的病》这篇
散文,和《阿长和<山海经>》同收入《朝花夕拾》。
文章具体、形象地记述了父亲被庸医所误至死的过
程。通过事实,揭露了清朝末年绍兴的几位所谓“名
医”敲诈病人钱财的恶劣行径,暴露出他们的唯心主
义的医疗思想,勾画出他们的丑恶灵魂。他以洞察
底蕴的剖析和生动逼真的艺术描绘,揭示了封建思想严
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以及清王朝末年闭关自
守、腐败衰落的社会制度。鲁迅在大革命高潮中写的这篇
回忆性的散文,表现出反帝反封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