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主要思想

巡山小妖精
957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14:2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生400字日记-正数与负数教案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民本
民本思想是孟子思想的精华所在。在孟子的政治思想中占有突出的位置。他明确提出要
“保民” ,要“与民同乐”。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认为决定统治者统
治地位的政治基础是民 心的向背,民心归服是统一天下的决定性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民
比君主更重要,基于这种观点,他提 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仁政
仁政思想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其精髓在于以民为本,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孟子主张
施行仁政,必须先有仁心,然后方推行仁政。施行 仁政的过程是先富后教。要求君王减免刑
罚,减轻赋税,使百姓有一定的田产,使百姓衣食无忧,然后再 设立学校,教百姓以人伦,即“谨
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懂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
义”。
三、王道
“王道”是孟子提出的国家政治的 最高理想。孟子认为民本与仁政能否实现,关系到能
否实现“王道”这一目标。孟子所谓“王道”,即“ 以德行政者王”,在孟子看来,实行王道
之治就是“保民而王”,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正因为 孟子把实现王道作为最高的政
治理想,所以凡不以“王道”治国者,便都被他视为“罪人”,视为“独夫 民贼”,遭到他的
猛烈抨击。

四、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 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
的历史局限性。荀子提出的“法后王”就是以 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
古。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 。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其
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 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五、性善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 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 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
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性善论是其伦理思想和政治思想的根基。
首先,人类有着共同的本性,性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人都有向善的能力。
其次,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
再次,“人皆有之”的善性,起初只是一种 道德的萌芽,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成为
完美的道德。
孟子以“性善论”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提供理论根据,具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

六、尽心知性
在孟子看来,“尽心知性”是成为“圣人”的一个必要途径。
“尽心”即指把人的本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到极致;
“知性 ”,即指对本性中的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并且付诸实践。
“尽心”是前提条件 。
在孟子看来,只要在“寡欲”、“内省”、“养气”上下功夫,就可能实现“尽心知性”。


1



七、道德天
孟子认为现实 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
於人,便是“性”。人苦能有足够 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八、教育主张
孟子认为要“得 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提倡人格和道德教育。孟子认为修养是求学
的基点,但又认为人善性,是无法从外 在培养,教育只可起感化作用,最终都要凭自己
的思考来达致。修身方法上,主张自由发展,因势利导。
此外,孟子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置学子於优良环境中,施以自发的教育,方能
成功。孟子 学说对后世的影响启发很大。孟子提出“内圣之学”指出人的天性是善良,
只要每人扩充善性,压抑物欲 之性,自身反省。这种内省的修养方法,成为后世儒家思
想的主流。程颢、程颐、陆九渊、王阳明等宋明 理学家,都是继承孟子这方面的学说。




《呐喊》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形象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 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
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包括《呐 喊自序》《一件小事》
《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 兔和猫》《社
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共15篇。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 会
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旨在描摹“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病苦,引
起疗 效的注意”,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们
不惮于前驱”。 < br>作品真切展现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社会民众生活画
卷,刻画了阿Q 、狂人、孔乙己等一批典型人物形象,揭露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可调和
的深层矛盾,深刻剖析了腐朽的封 建制度和观念,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以及
渴望变革社会现状的迫切愿望。

《<呐喊>自序》
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 活动的
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
学 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
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 道路的精神历程。
⒈《狂人日记》
1、故事梗概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 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本
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他害怕所 有人的眼光,总觉得人们想害他,
想吃掉他。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他也“痊愈”了,去某地 当候补官了。小
说中的“狂人”实际上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
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传统吃人的惯例。
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 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
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 作者同时发出“救
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

2



写作特点:日记体的形式。写实主义(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和象征 主义
(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的结合。
2、主要人物:狂人——“我”
“狂人”是一个矛盾的实体,作为一个封建礼教和制度的受害者,狂人“狂”。狂人
的心态偏激,愤世嫉 俗,傲岸不群。总是时时刻刻的提防别人伤害他,甚至认为自己的
哥哥也要吃他的肉,连看病的医生也是 吃人者的帮凶。在他眼里,人们的围观、注视、
议论,赵贵翁奇怪的眼色,小孩子们铁青的脸,路上行人 交头接耳的议论,一伙青面獠
牙人的笑,以及赵家的狗叫,构成了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他思想活跃 ,想法特别,
“语颇复杂无论次,又多荒唐之言”。
但作为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狂人却一 点也“不狂”。狂人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
弊端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觉醒,“须十分小心”,他发现了 中国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
中国的社会依然是吃人的社会的现实,并进一步加以揭露。狂人”对社会有清 醒的认识。
深刻的思想,惊人的洞察力,他对封建制度、礼教进行披露、批判,揭露了从社会到家
庭的“吃人”现象,抨击了封建家庭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
切的五四时代精 神,踏倒一切传统价值的勇气。

⒉《孔乙己》
1、故事梗概
《孔乙己 》讲述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的悲剧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
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毒害下 ,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途潦倒,
成了人们取笑的资料。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 偷小窃的事,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
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说通过对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动描写,揭露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
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对知识分子心灵的戕害。
2、主要人物:孔乙己
孔乙己的性格既可笑又可悲,他身上既有科举失败的隐痛又有以读书人自居的清
高,生活中他既贫困不能自存又好喝懒做,他既想清白做人又不断有偷窃行为,他既死
要面子、怕人嘲 笑,却又时时自欺欺人,迂腐可笑,也又善良的一面。
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两 点。首先是社会原因。第一,封建科举制度诱使读
书人追求功名利禄,死读经书,致使孔乙己那样的连半 个秀才也捞不到的牺牲品无能迂
腐,成为废物、笑料,任人践踏。第二,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 ,使民众麻木
不仁,以嘲笑比他们自己更不幸的孔乙己为快事。第三,以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横行霸道,极端残忍地摧残孔乙己,最后将他推向了死路。当然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还
有其个人原因 。他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为此耗尽了年华,落到形同乞丐的境地。孔
乙己自命不凡不肯脱下那件象征 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得意于自己的“之乎者也”;他养成
了好喝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鄙视体力劳动, 不愿与劳动人民为伍。以致后来因偷窃
被打折腿,麻木不悟地“走”出了人们的视野。

⒊《药》
1、故事梗概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 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
的。作品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 儿子治病
的故事。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
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
人民造成的麻木和 愚昧。作者赞扬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气节,痛惜民众的落后和无知。

3



2、出场人物:华老栓、华小栓、华大妈、康大叔、夏瑜
主要人物:夏瑜、华老栓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使贪婪的牢头从他身 上“榨不出一
点油水”;他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明确的认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我们大家”的天< br>下是他的斗争纲领;他意志坚定,在狱中坚持宣传革命道理,甚至劝牢头造反;在对敌
斗争中“不 要命”,不怕打,英勇无畏,毫不动摇。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慷慨就义,表
现出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雄 气概。
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地位低下;他爱子心他只关心儿子,
对 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浸泡的,可见他愚
昧、落后;但他又和 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不敢拿人血馒头
还显现了老栓的胆怯。

⒋《明天》
1、故事梗概
《明天》是鲁迅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品 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
子描写,令人震悚的展示了一副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抨击了黑暗社会 的吃人
本质和没落社会中人们的无情和冷漠。单四嫂子丧夫之后,恪守妇道,“夫死从子”,把
儿子看做自己的希望。三岁的儿子—宝儿得了病,单四嫂子为他四处求医,盼望着“明
天”宝儿的病就能 好,在宝儿垂死之际,单四嫂子心乱如麻的时候,红鼻子老拱和蓝皮
阿五之流在唱小调,打她的歪主意; 何小仙慢条斯理,不紧不慢。而同是妇女,似乎有
同情心的王九妈,也终于被证实并非出于真情。至此被 作者一再称之为有古风的人们,
在办丧事时,凡动过手,开过口的人都吃了单四嫂子一顿饭,对她无异于 雪上加霜,而
明天,等着单四嫂子的又是什么?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美的事物被毁灭,丑的事物甚嚣尘上,而众人对此漠
然处之。这里 美的事物实质正是被丑的事物的冷漠所杀。
2、主要人物:单四嫂子
单四嫂子是一个寡妇。 善良(单四嫂子的“单”又音近善良的“善”),愚笨,死守
妇道,迷信权威,反应迟缓,对强大生活洪 流无力抗挣、近乎绝望。

⒌《一件小事》
1、故事梗概
《一件小事》 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一个人力车夫在拉“我”的途中,
撞到一老女人,主动扶起她并走向巡 警分驻所的故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
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 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时
期能有如此认识是很不寻常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2、主要人物:车夫、“我”
将车夫和“我”对于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显露出“我 ”自私自利的渺小,
映衬出车夫光明磊落,敢做敢当,关心别人的高大形象,突出劳动者的淳朴无私。

⒍《头发的故事》
《《头发的故事》通过N先生和我的对话(几乎是N先生的独白 )讲述了主人公N
先生剪掉辫子后的一系列遭遇。N先生是一个有觉悟、有理想的人,因为觉得不方便而
剪去了辫子,却遭到了周围人的蔑视和厌恶,因此他深感中国的守旧和顽固——“造物
的皮鞭没 有到中国的脊梁上时,中国便永远是这一样的中国,决不肯自己改变一支毫毛!”

4



文章鞭辟入理的提示了封建思想在国民心理上造成的印痕,是决非一次民主革 命所能消除
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回味。

⒎《风波》
1、故事梗概
《风波》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南农村中一场风波。七斤住在农村,靠
撑船度日,经 常来回于鲁镇与城里之间,•因此知道这些时事。七斤在辛亥革命时剪了辫
子,然而“皇帝坐龙庭”(即 复辟)了又要辫子了。赵七爷先前盘着的头发也放下了,他
还特意到七斤家严厉地责问:“七斤的辫子呢 ?”七斤嫂也没好声气地骂他。一时七斤家
聚集了许多看客。但过了十几日,皇帝没坐龙庭,七斤相安无 事,赵七爷的辫子又盘在
顶上了。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就这样过去了,七斤重新获得了村里的尊敬,村子 里的景
象也依然如故,人们在少有变化中过着与上辈人一样的生活。作品通过七斤家庭里的辫
子 风波,表现了农村封闭落后,气氛灰暗,从而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2、主要人物:
七斤:愚昧麻木驯服盲从无知,是当时中国农民的典型。
赵七爷:无政治主见,报复心重,是一个陈腐守旧的顽固派形象。
七斤嫂:精明泼辣。
九斤老太:固执保守。

⒏《故乡》
1、故事梗概
《故乡》作 于1921年,小说通过一次回故乡的经历,通过儿时好友闰土的外貌和精
神的变化,描绘了一幅五四时 期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揭示了在多子、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农民的苦痛与麻木。深 刻提示了农村危机背后的社会危机。
2、主要人物:闰土
少年闰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中年闰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⒐《阿Q正传》
1、故事梗概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 的名篇。作者创作这部小说是
想暴露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来。”“揭出病苦,引 起疗救的注意。”
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集中体现中国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人物——阿Q的形象,抒发了作
者对于落后农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胸臆。
阿Q,姓名籍贯不详,以做短工度日。阿Q自尊 又自卑,对受居民尊敬的赵太爷和
钱太爷独不崇奉,不是想自己“先前阔”,就是想“儿子会阔多了”, 他总能在精神上获
胜。被王胡揍了一顿,又被“假洋鬼子”打了一棍,想着“儿子打老子”便忘却了,调
戏守小尼姑更觉晦气全消。但这却勾起了他的欲望,尽管严守“男女之大防”,但又压不
住自然 的本能,就对吴妈叫着“我和你困觉”,被秀才的大竹杠打了一顿,阿Q的爱情梦
被打破,随即生计又成 问题,于是打定进城。回来曾获得村里人一时的敬畏,但人们探
听底细后又对他“敬而远之”。得知革命 党进村,本是“深恶痛绝”,但一看举人和村里
人都怕他们,便有些神往,然而阿Q一直没弄懂革命,直 到被抓、被杀。临死前的遗憾
是画押的圈不圆。
小说深刻地表现了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 国民的劣根性,阿Q则是这种国民性弱
点的集中体现。“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主要特征。

5



2、主要人物:阿Q
卑怯(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 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 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
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 抗力的小尼姑
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保。)
精神胜利法(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
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
善于投机(阿Q本 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
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 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
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 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
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夸大狂与自尊癖(阿Q 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
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 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
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 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
人了”。)

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阿Q 正传》小说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这个人物的
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 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
等等。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 普遍存在于
国人魂灵中的精神病症。

⒑《端午节》
1、故事梗概 《端午节》说作于1922年,其最为显著的特色是作者那非凡的讽刺手法。本篇写了
政府欠薪和教 员索薪,“索薪”的时间从年关提前到端午节前,还从教员索薪写到官员索
俸,这是对当局莫大的讽刺。 作者的笔法从容有致委婉含蓄,在不露声色的描述中,暴
露了政府的腐败。对政府的官员,如方玄绰之流 的小官僚,作者也加以无情的讽刺。方
玄绰自私自利,自命清高,他的“差不多”一说挟带私心,但偏要 戴上忧国的花环。他
不加入“索薪”行列,认为索薪欠斟酌,太嚷嚷,而一旦经济拮据,他也赞同索薪了 。
方玄绰口头上责备太太提出的买彩票“无教育”,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也是动心的,
方 玄绰表里不一的虚伪相,被作者刻画的惟妙惟肖。
2、主要人物:方玄绰
方玄绰是一个懦弱、自私、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一味逃避现实的知识分子形象。

⒒《白光》
1、故事梗概
《白光》作于1922年,此文通过一个疯狂追求功名利 禄的落第知识分子陈士成听信
祖宗传言,在院子里挖银子未果,终于坠湖而死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科举制 度封建知识
分子的毒害,控诉了封建制度吃人的阴鸷。
为揭露这种阴鸷,作者营造了一个阴冷 ,诡秘的气氛,并在阴森森,凄惨惨的氛围
中展开情节,描述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作者通过四个方面来描 写小说独特的氛围:一是
陈士成的幻觉,这种幻觉极易感染读者;二是环境描写,月光的阴冷,默认的静 谧,都
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三是祖母讲的故事。富有神秘感;四是白光的描写,白光将陈士
成 一步步导向死路,白光也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功名利禄的形象化身。

6



2、主要人物:陈士成 他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充满酸腐气
味的旧式文人形象。

⒓《兔和猫》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 的爱
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射社会现象,从而更
加反 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⒔《鸭的喜剧》
《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
爱心,那是一种趋势博 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的世界,但
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 ——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
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 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
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⒕《社戏》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在回忆对比中赞美了农民子女的优秀品
质:双喜热情、机灵, 直率;阿发无私、能干;六一公公纯朴,大度。作者用抒情的笔
语写自然山水景致,诸如豆麦和水草的清 香,月色的朦胧,笛声的宛转悠扬,营造了一
种恬静淡雅的夜景,给作品增添了魅力,作品还描写了淳厚 的民风。



【人物形象鉴赏】
小说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品, 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呐喊》
塑造了大量性格鲜明、个性突出的人物形象。下 面按不同类型介绍:
第一种:压迫者。
《阿Q正传》里的举人老爷、赵太爷,《风波》里的 赵七爷等。有趣的是,这些人大
多姓“赵”,因此分辨起来非常容易。他们识字,有财产,地位高,说话 牛,一般老百姓
见到了都觉得气短。
《阿Q正传》里的赵太爷说话凶猛: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 ,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
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 跳过去,
给了他一个嘴巴。“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风波》里的赵七爷无知 且蛮横:“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
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 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
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总之这些人都非常了不得,他们既占有话语权力,又拥有相当大的财力,所以,在
村里、镇里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他们对于旧时代的各种礼仪、陋习都非常习惯,对任
何不符合这种恶习 的行为,都特别憎恨。如果有什么以下犯上的事情出现,他们不是暴
跳如雷、痛心疾首就是唉声叹气。鲁 迅对于这类人物的鄙视和憎恶是显而易见的。他们
的“权威”和他们代表的旧时代、旧文化,一直是鲁迅 不遗余力鞭挞的对象。

第二种:是革命者。

7



《药》里的夏瑜最为典型。他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表现出了革命者大义凛然的英
雄气概。
夏瑜的革命斗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鲁迅先生
热情赞 扬了他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但同时也描写了他的斗争的悲剧性。他的革命主张不
为广大群众所理解,他的 革命行动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甚至连他的牺牲也没有赢
得群众的同情。他讲的革命道理,人们听了 “感到气愤”;他挨牢头打,人们幸灾乐祸;
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 ,人们“潮加一般地去看热闹;
甚至他母亲对他的英勇献身也不以为荣,反而感到“羞愧”。更可悲的是 他为革命所喷洒
的热血,竟成了华老栓给儿子治病的“药”。总之,夏瑜的死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什么反
响,只给自己的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愚昧的群众带来了一剂假药,给健壮的看客
鉴赏了一 次“杀人的壮举”,给无聊的茶客增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给贪婪的刽子手提供
了一次诈骗的机会。所以 ,夏瑜的死是寂寞的、悲凉的。
但是夏瑜的牺牲,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清明时节坟头出现的花环, 正是对这位
“寂寞奔驰的猛土”的慰藉,说明革命者仍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
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夏瑜在小说中始终没有出场,作者是用侧面描写,通过刽
子手和茶客们的 谈话刻画他的形象的。

第三种:帮闲者的形象。(看客)
在鲁迅的小说 里,帮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他们无处不在。《药》里的“驼背五
少爷”、“花白胡子”,《阿Q正 传》里“未庄的闲人们”,《明天》里的“红鼻子老拱”和
“蓝皮阿五”等,都是闲人。帮闲既可以是帮 凶,也可以是庸众,反正他们是没有什么
大的主见的,永远都是应声虫,随大溜,有他们不多没他们不少 。正是这样的一些帮闲,
构成了“压迫者”的随从众多的表象。

第四种:受苦受难愚昧无知者的形象。
《药》里的华老栓,《明天》里的单四嫂子。他们的命 运非常凄苦,逆来顺受,从来不
会想到怎么样去改变她。华老栓是求人血馒头,单四嫂子是盼望明天。他 们构成了社会
中最大的底层,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一类人物。

第五种:旧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里的“孔乙己”,《白光》里的“陈士成”,《端午节 》里的“方玄绰”,都是
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代表 。

第六种:善良人的形象。
《一件小事》里的“车夫”,《故乡》里的“闰土” 。《社戏》里的“六一公公”和“双
喜”、“阿发”。在这些人物里,“车夫”的人物形象最高大。“双 喜”、“阿发”“闰土”则
是一群可爱少年的形象,六一公公善良可亲。

第七种:阿Q们的形象
在鲁迅略带嘲讽的语调中,阿Q的身上可以说是没有一点可亲的特质。 他的“自欺
欺人”、“精神胜利法”,他的“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所以 ,
虽然阿Q只有一个,但是其他的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带有阿Q的特点。



8

师徒结对徒弟总结-学习雷锋读后感


描写雨的作文-圣诞祝福语


哈尔滨市人事局-我的祖国歌谱


湖北二本院校-班会设计


法蒂玛-幼儿园新学期寄语


2010入党申请书-世界博览会


个人介绍范文-说明文作文300字


有关传统文化的作文-背影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