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9.阿长与《山海经》
农信银-法国奢侈品管理专业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诘问”“惶急”“疏懒”“渴慕”“深不可测”等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
(1)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用简明语言概括课文的能力、分析语言蕴含情感的能
力。
(2)体会文章重点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蕴含的思想感情。
(3)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
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理解本文围绕人物特点合
理安排材料、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写法。
(4)了解文学作品中细节的写法和作者先抑后扬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2)培养
学生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的能力,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方法】
质疑问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
?它给
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
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
来说,她可
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鲁迅的作品中几次提到她,甚至还专门写了这篇《阿
长与〈山海经〉》。作者
把阿长与《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什么关系呢?作者究竟是
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
深切感情。
2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地理著作,书中保留了一些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如精卫
填海、夸父逐日、大
禹治水等。
二、整体感知
1.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
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5月,
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
新文化运动主将。
1918年到1
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
诗集《野草》《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
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
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
收录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花边
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
拾遗》
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
”“朝花社”
等文学团体;主编《国民新报副刊》《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
刊。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葬于虹桥万国公墓,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
行公祭、送葬仪式。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
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
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想当前之事,便借回忆
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
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10篇散文)。本文写于北京寓所
,反映
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是《朝花夕拾》的第二篇,发表于1926年3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一期上。
3.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
br>点拨: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写了她的
睡相,写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繁琐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
了她谋害“我”的隐鼠,写了她给我买《山海经》。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
4.阿长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点拨: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
对方或自己的鼻尖——
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质朴,有些愚钝。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
教给“我”很多道理——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
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
话——长妈妈的无知和纯朴。
买《山海经》——善良、热心和对孩子关心、爱护。
总结: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
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
又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5.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
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
的什么心理?
点拨:“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
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
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
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
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
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点拨:当阿长买
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
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
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
灭了。”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点拨: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
热心;别人也“
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
阿长这么给“我”操心办事,
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
力”。
三、局部探究
(一)主旨探究
1.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点拨:对她不好的习惯,
“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
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
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
“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
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
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憎恶
”“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
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
,但心地是善良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
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
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
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在作者眼里,长妈妈
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
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2.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最后一句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
安她的魂灵!”正是深切怀念的真实写照。
(二)品味语言
1.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试着读读自己
喜欢的语
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
。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
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
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
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点拨: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作
者以儿童的视
角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
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
,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2.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1)传神的描写:①细节描写②语言描写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
(2)对比、映衬法: <
br>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
经》的模样
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
的伟大神力为“宝”,视
《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3)先抑后扬法:
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
,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跌宕起伏。
四、总结拓展
本文诙谐
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大”字形的睡相的
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
,“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
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
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
间,这种先抑后扬的写法,使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作业设计
文中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
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
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遍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请大家展开想象
的翅膀,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六、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例 品格风貌
方法 感情
喜欢切切察察
夏天的睡态
不拘小节 细节、语言、 对长妈妈的
懂得许多规矩
诚恳、热情、 动作、心理描写 深切怀念
讲“长毛”的故事
宽厚、善良 及对比映衬手法 之情
买《山海经》
仁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