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两课时)
新疆艺术学院-六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
元第一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
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
材,有详有略,
通过对人物的刻画,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
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
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
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内容,分析阿长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2.
理清作者情感,学习先抑后扬的写法。(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导入,激发兴趣
通过对七上所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
”故事的回忆,引出本
课主人公阿长,进而点出本课所学《阿长与山海经》。
导入语:同学们
,我们曾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
“美女蛇”的故事吗?为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
是谁?对了,是长妈妈。那么长妈妈
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在鲁迅的心目中究竟有何印象,她跟《山
海经》有何
关系?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中得到解答。同学们,准备好了
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标题解读
1.了解作者
鲁迅先生不仅写作很好,写了《朝花夕拾》、《狂人日记》等作品,而
且他绘画也不错,特别善
于临摹古代经典的画,他还会在自己的作品里亲自
1
设计插图,给
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设计封面达60多次。我们来欣赏一下他的
作品。这样高雅的兴趣爱好是如何启蒙的呢
?学完本文,相信你会得到答案
的。
2.读准字音
胸(xiōnɡ)脯(pú)
诘(jié)问(wèn) 霹(pī)雳(lì)
震(zhèn)悚(sǒnɡ)
粗(cū)拙(zhuō) 孤(ɡū)孀(shuānɡ)
3.了解词意
霹雳:又急又响的雷。
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粗糙低劣。
孤孀:寡妇。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形容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4.解读标题:介绍《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有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
书。作者不
详。它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 保存了“精卫填海”、“夸
父逐日”
、“嫦娥奔月”、“羿射九日”、“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是我
国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之一。(出示相
关图片,让学生欣赏)。
(三)初读课文,了解阿长
1.搜集信息,初识阿长。
(1)请从文中找出:阿长有哪些名字或称呼?
明确:名字:①长妈妈;②阿长;③阿妈;④什么姑娘;
称呼:⑤女工;⑥保姆。
(2)补充资料:看课本56页,初步认识阿长其人。
长妈妈其人
2
阿长(?——1899),她是鲁迅儿时
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
个过继的儿子,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作
‘做妈妈’),平时也不
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角风,1899
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长妈妈发病
,辰刻身故。”
通过这一个长妈妈的简介,我们初步了解了阿长的一些信息。
比如说:
“我”儿时的保姆、家里的女工
地位低微
身世不幸
2.概括事件,了解阿长
默读课文,用圈点批注法,看看作者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哪些是
详
写?哪些是略写?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文章讲了以下几件事情:
事件
①“长妈妈”身份和称呼
②喜欢“切切察察”
③对我过分看管
④摆成“大”字睡相
⑤元旦的古怪仪式
⑥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⑦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⑧谋害“我”的隐鼠
⑨给“我”买《山海经》
3.小结阿长形象
明确:
阿长地位低微,身世不幸,却又乐天知命;虽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迷信,却纯朴善良、仁厚慈爱。
详略
略
略
略
详
详
略
详
略
详
人物形象
地位卑微
粗俗好事
爱打报告
举止粗鲁
封建迷信、真诚善良
封建迷信、朴素
知识浅薄
残忍
仁厚慈爱
(四)再读课文,梳理情感
3
1.圈点勾画,找出情感变化词句
默读课文,结合具体事情,分别画出:(1
)童年的“我”对阿长情感
态度的词句。(2)成年后写作时的“我”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词句。
2.梳理情感变化脉络图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是起伏变化的。
事件
①“长妈妈”身份和称呼
②喜欢“切切察察”
③对我过分看管
④摆成“大”字睡相
⑤元旦的古怪仪式
详略 人物形象 “我”对阿长的情感态度
略
略
略
详
详
地位卑微
粗俗好事
爱打报告
举止粗鲁
封建迷信
真诚善良
封建迷信
朴素
童年:实在不佩服她
童年:不耐烦
⑥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略
童年:觉得她有伟大神力
⑦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详 知识浅薄 特别的敬意、
后来“逐渐淡漠”
⑧谋害“我”的隐鼠 略 残忍
童年:憎恶
敬意完全消失
童年:新的敬意
成年:感激、怀念
⑨给“我”买《山海经》 详 仁厚慈爱
3.小结脉络图,引出先抑后扬的手法
小结一下上述的情感变化脉络图:
(1)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起伏变化贯穿全文。 <
br>(2)文章前部分用大量的篇幅以儿童视角和幽默的笔调写阿长的许多
“缺点”以及“我”当时的
各种“不满” 。(明确:蓄势)
(3)后来,阿长买来《山海经》,给童年鲁迅带来的震撼。
明确写作手法:先抑后扬
4.学习先抑后扬的手法
4
(1)定义:“先抑后扬”是一种写作手法。“扬”是指褒扬。“抑”
是指贬低。作者想褒扬某
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表达对所写
人或物的不满之情。
(2)作用:使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人物特点,给读者留下
深刻印象。
(五)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本节课,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梳理了生字词,了解了《山海经》,
也通
过细读课文、分析关键语句,对阿长的人物形象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还梳
理了作者对阿长
情感态度的变化脉络。
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真实、生动、鲜活地写出
了地位低微,身世不幸,却又乐天知命;虽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迷信,
却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的长妈
妈,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思念
之情。
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写对长妈妈的“憎恶”
与讨厌,后半部分着重写对长
妈妈的佩服和敬意,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使文章富有层次、跌宕起伏,
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同时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第二课时
5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阿长的神力,借鉴写作手法。(教学重点)
2.体会本文的温情,捕捉生活美好。(教学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回忆所学,对比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温习旧知,可以
让学生更快进入本节
课的状态,同时通过阿长在普通人眼里和在鲁迅眼里形象的对比,引出本节课,同时也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导入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分析了阿长的人物
形象,我们知道在普通
人眼里阿长只是是一个粗俗好事,没有文化地位低下的普通劳动妇女,而这样一<
br>个普通的阿长却在鲁迅的作品中反复被提及,还成为了本文专门的描写对象,甚
至鲁迅还说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那么她到底有什么伟大的神力,我们这节课
来一探究竟。
(二)重点研读,借鉴写法
1.重点探究:伟大的神力
26段中提到“她确有伟大
的神力”,那么阿长的神力体现在哪里,是
.....
如何体现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
明确:
方面
阿长
阿长是个没有文化的俗人,却给
我买来了《山海经》。
“伟大的神力”体现在 写法
22段:阿长来问“我”《山海经》
为下文她买来《山海经》做了铺垫。
是怎么一回事?
有动作、神态和语言等细节描写,
写出了阿长当时的欣喜之情。
阿长前后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
她的俗的反衬下,更加凸显了她的伟大
神力。
23段:阿长为我买来了《山海经》。
6
叔祖的疏懒、别人不肯真实的回
答我,都不闻不问
别人
别人的态度和阿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
24段: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
比喻和动作描写,写出了长妈妈出乎意
的
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
.
料给“我”买来《山海经》之后“我”
雳,全体都震悚
起来”
...
内心的震惊。“大词小用”
26、27段:“这又使我发生新的写自身的感受,抒发了“我”对阿长的
敬意了……消灭了”“……最为
感激和敬意。
心爱的宝书”
17段和26段都出现了“伟大的
神力”
反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却有不
一样的意思。
鲁迅情感态度的变化 先抑后扬
补充:反复
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
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
落等。
(1)我
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
.
大的神力。(十七段)
....
(2)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
做成功。她确
有伟大的神力。(二十六段)
.....
明确:
(1)指攻城时抵挡大炮的神力。
表现了阿长的无知可笑。阿长荒诞的
故事以及“我”由此产生的荒诞的“敬意”为后文真正的“敬意”蓄
势。
(2)指没有文化的阿长竟然帮“我”买来朝思慕想的《山海经》。因
为这件事“别人不
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
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
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
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为“我”操心,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br>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是对阿长最热烈、真诚的赞美。
反复出现是想强调阿长的“伟大神力”,但这里同样都是“伟大的神力”
这个词语,但在不同
的语境下,却唤醒了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一个是调侃
的意味,一个是赞颂的意味。
7
2.本环节小结:
大词小用;同一个词,却有不同含义,不同的感
情色彩,以及各种写作
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就在这里。先生不愧是大师。同学们也可
以在文中再找一些例子,充分领略先生作品的语言美和意蕴美。
(三)情感体验,捕捉温暖
阿长的神力其实就是:“中华民族流传千年的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愿
意做一切事情去守护和关爱孩子
帮助他成长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
神。”这种“神力”这种精神品质不仅出现在阿长身上,还会出现
在哪些人
身上呢?我们来看作家麦家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看看他身上是否有神力,
体现在哪里
的呢?
1.补充拓展:
观看麦家上《朗读者》的视频片段
2.捕捉温暖: 生活中你身边还有哪些人具有“伟大的神力”呢?有哪些细节让你感
动?不妨将这些感动你的力量记
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温情蔓延
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通过一个问
题“26段中提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那么阿长的神力体现在哪里?”重点研读全文,同时学习到了
对比、铺垫手
法的运用和反复、欲扬先抑以及细节描写的写作手法。接着我们交流了阅读
后的感
受,知道了要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与温暖。
2.结束语:
阿长走了,融入了这苍茫的大地,就
像这大地上无数渺小而质朴的生灵。
活着,忍受生活的凄风苦雨,却用最本色的心灵的芬芳增添这人间的
温情。
愿我们用真心和慧心,去查看那质朴的生命里藏在愚鲁中的率真,粗犷中的
细心和无邪中
的真诚。留心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好,并用今天学习到
的写法将这些记录下来,让这些文字温暖着
我们的生命吧!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