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部编版2020春七年级(下)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汪国真去世-工程施工合同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第3单元 课时
执教者
9. 阿长与《山海经》
教师复备栏
1.体会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方式。
知识与2.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提高分析能力。
技能
3.了解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
学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辅导完成课堂练习。
过程与
目2.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串讲法。
方法
标
情感态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感受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的性
度与价格。
值观
了解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内容详略的安排。分
教学重、难点
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主要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传统教学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
国现代
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他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
草》,杂文集《坟》《二心集》《华盖集》《而已集》等。
2.写作背景:本文
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
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
目陆续发表
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改名为《朝花
夕拾》,共十
篇,本文是第二篇。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是鲁
迅儿时的保姆,对鲁迅幼小的心灵影响很大,所以鲁
迅对她的印象
很深,晚年专门写了此文来追忆她。
3.读准字音,课后
“读一读,写一写”及导学案。
骇(hài) 掳(lǔ)
孤孀(shuānɡ) 惶急(huánɡ)
....
诘问(jié)
疮疤(chuānɡ bā) 渴慕(mù) 粗拙(zhuō)
.....
霹雳(pī lì) 陆玑(jī) 惧惮(dàn) 憎恶(zēnɡ)
.....
懿(yì) 辟头(pī) 悚(sǒnɡ)
...
4、理解词语
切切察察:现在多写作“嘁嘁喳喳”,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絮说:絮絮叨叨地说。
教学步骤(包
惶急:惊慌急迫。
括引入新课,
面如土色:脸色跟土的颜色一样,没有血色。形容极端惊恐。
新课讲授,课
堂练习,小结
疮疤:疮好了以后留下的疤。
作业布置。)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形容极深,也比喻不易捉摸。
情有可原:从情理上可以原谅。
诘问:责问。
渴慕:非常思慕、渴望。
霹雳:原指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强烈雷电现象。文中指“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震悚:因恐惧而颤动。文中是震惊的意思。
二、教学导入
大
家还记得给少年鲁迅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吗?这个“长妈妈”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同学们想不想知
道她和童年时期的鲁迅
还发生了哪些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
来了
解长妈妈这个人物。
三、检查预习
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重点检查“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章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这些事情表现了她
怎样的性格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答
案。
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她的称呼的由来,写了她喜欢“切切察察”
的毛病,写了她的睡相,写
了元旦的古怪仪式,写了她一肚子烦琐
的道理,写了她给“我”讲长毛的故事,写了她谋害“我”的隐鼠
,
重点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从这些事情可以看出,阿长
是一个很不
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却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三、再读课文,文本探究【品味亮点词语】
1.“‘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一句中“郑重”一
词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郑重”在这儿是神态描写。说明阿长的态度极其认真严肃,
把这件事看得很重要,表现了她对
美好祝愿的笃信。
2.作者明知道是《山海经》,为什么还要模仿当时阿长的语气写成
“三哼经”呢?
把“山海经”念成“三哼经”,恰如其分地点明她的身份和社
会地位,说明阿长是个“文盲”,却买来了
“我”心爱的书,实在
出人意料。也暗示了她买此书定是费尽周折,体现了她对“我”的
爱。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导学测评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堂:
由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入本文教学。
二、感悟精彩句子
1.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
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
遇着了一个霹
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撼,很激动,也
因此对她“发生
新的敬意了”。
2.“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
能够做成
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
长那样知“我”心,
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
<
br>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
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
大的神力”。
3.“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
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
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
,让“我”产生感激和“新
的敬意”。
三、分析主体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请仔细阅读课文,分析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连姓
名都没有的人;阿
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
一个迷信的
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
人。
2.探究情感变化
阅读课文,分析作者对阿长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最先是“憎恶
”“讨厌”的,用文中第
三段的一个词说就是“不大佩服”;对她一些令人厌烦的规矩(吃
福橘
等),“我”觉得是磨难,烦琐之至,非常麻烦,即作者觉得“不
耐烦”;当听到长毛的故事后,“我”
对阿长产生空前敬意——“却
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但当阿长谋死我的隐鼠后,“我”对
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
“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认为她
“确有伟大的神力”。
可概括为: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敬意消失—
—新的敬意
3、把握文章主旨
你怎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本文通过回忆长妈妈的一些生活片
段,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处于社会
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她身上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富有爱心、真诚、善良,也有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影响——粗野、庸
俗、愚昧。本文寄托了“我”对长妈
妈深切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欲扬先抑,波澜起伏。
从整篇文章来看,“我”对阿长的感情是
感激、怀念的。而在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的笔墨写如何讨厌阿长,如谋死隐鼠、
“切切察
察”等。这是“抑”。后半部分着重写对阿长的佩服和敬
意。特别是她为“我”买到了渴慕已久的《山海
经》。于是“我”
认为她的确有伟大的神力。至此,“我”对阿长的感激之情达到了
顶点。这是
“扬”。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波澜起伏,也充
分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怀念之情。
2.选材合适,详略得当。
文章始终围绕“阿长”和“《山海经》”来选材,选取了有关阿<
br>长的一些事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展现了阿长的性格特征。其中详
细写她为“我”买到了《山海经
》这一事件,刻画了阿长这一人物
形象,点明主旨。
五、课堂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写我们生活中的像阿长一样的人。
(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
者
10老王
教师复备栏
1.学习掌握“伛、惶恐、荒僻、塌败、取缔、骷髅、滞笨、愧怍”
知识与
等生字词。
技能
2.理清文章层次,理解文章内容,学习作者取材于日常生活琐事的
艺术手法。
教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
学
过程与
目
方法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标
3.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
1.学习玛丽亚善良、活泼、质朴、纯真的性格特点。
情感态
度与价
2.学
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
值观
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
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
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1. 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情感、态度。
2.
学会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
教学重、难点
默化中培养对一切
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
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主要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
11年,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社科院外国
文学研究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著有剧本《称
心如意》《弄
假成真》《风絮》等;小说有《洗澡》;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
茶》;译作有
《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杨绛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
94年版)。略有改
动。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记叙了作者从前跟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段。
当时正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
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文中的“单干户”老王在此间也受
到牵连。但这并没有影响老王对作者夫妇的尊敬和关心。老王和作
者身上散发出的人性的光辉给刚刚从动乱中挣扎出来的人们以希
望和信心。
3.读准字音
4.辨清字形:
教学步骤(包
5.理解词语
括引入新课,
失群:动物或人找不到原来的群体。
新课讲授,课
堂练习,小结
落伍:比喻人或事物跟不上时代。
作业布置。)
惶恐:惊慌害怕。荒僻:荒凉偏僻。
塌败:塌陷破败。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扶病:带着病(做某件事)。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伛:弯(腰)曲(背)。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滞笨:呆滞笨拙。
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愧怍:惭愧。
二、新课导入 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假如每一个人以纯真的情感善
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
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
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去关爱吧!即使是一句话、
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
请你把它们找出来。
课文开头
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极差等情
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
,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
个片断写“文革”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后面几个段落,是
最
后一个片段,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四、感悟精彩词句
1.“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
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一句中两个“也许”和“更
深”有何含义?
两个“也许”表明是作者的猜测,从中可
以看出老王的身世无
人知晓,他从不被人重视。“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从侧面再现了
老王生活
的艰辛,有病没钱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也表现了“我”
善良、宽厚的性格。
2.第⑤段
中“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
到这点”一句表明了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大概”一词能否删
去?为什么?
这一句是对前面的“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的补充说
明,表明
老王从来没有想过要占“我们”的便宜或是欺负“我们”,可见老
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
人。“大概”一词不能删去,因为“大概”表
示一种猜测,它并非是老王的想法,而是“我”根据自己的
观察而
做出的一种猜测。
3.“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一句中的“货”有什么
深刻内涵?
“
货”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表明老先生愿意帮助老王,
另一方面表明老王生活越来越困难。作者这
样写在幽默诙谐的调侃
中含有悲哀。
【感悟精彩句子】
1.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强笑”一词,不但准
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
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4.“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
愧怍。”
这句
话该如何理解?“愧怍”包含了“律己”和“爱人”两个
方面,是由作者的道德观所生发出来的高尚情感
。一个社会总有幸
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
们也过上好
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
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五、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结课堂。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通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1.老王的生活很苦,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靠
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
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
子。③打了一辈子
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住在荒僻的小胡
同,塌败的小
屋。
2.老王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①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②送钱先
生看病,不
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③受了人家的好
处,总也不忘,总
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
鸡蛋上门感谢。
3.作者一家的善良表现在哪里?
①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②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
得的报酬。③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④
关心老
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
维持生活。⑤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
王大瓶鱼肝油,治好
他的夜盲症。
4.综上所述,你觉得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 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从课文中老王的生活片段可以看
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一生凄
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他重感情,讲仁义,
常愿
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污染的纯朴的
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
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
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如关心他的生计,总是照顾他的<
br>生意等。
三、把握文章主旨。
细读课文,归纳本文的主旨。
作者通
过写车夫老王的身世、她与老王交往的生活片段及老王
死后她的愧怍心理,高度赞扬了老王苦境中的善良
品质,表达了
“我”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给予的关心、同情和尊重,含蓄地
提出了关怀不幸
者的社会问题。
四、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语言朴实,情真意切。
课
文运用了大量的饱含感情的笔墨来刻画老王的语言、动作、
神情,描写细腻而真实,感情真挚。如“我送
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你还有钱吗”“我不吃”“我不是要钱”,简短的话语却凝聚着老
王的
真诚与善良。作者是在不经意的叙述中让人物形象显得越来越
清晰,影响着读者。
2.以小见大,含意深刻。
文中的老王是一位生活困窘的穷人,靠一辆破三轮车维持
生
计。可到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老王“晚了一步”“进
不去了”,这些都是平常
的叙说,但“历史”的因素已经介入:“失
群落伍的惶恐”让人若有所思,想到极“左”
思潮带来的荒唐事。
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也没了生路,
如何能
活下去?文章通过这些有意无意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状况,同时也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
问题。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描述一下身边类似老王那样生活艰辛而心地
善良的人。(200字左右)
四、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
br>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
往和喜爱。(教师可由此渗入相
关的法制知识)
五、布置作业:
请你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一写现在的生活与小时候相比有哪些
变化?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11.台阶
教师复备栏
知识与1.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技能
2.能复述故事,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1.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
教
过程与
法。
学
方法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
目
彩。
标
情感态
1.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
度与价
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值观
2.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1.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
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
彩。
主要
学案主导法,点拨法,检测法。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一、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李
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
,塑造
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长篇
小说《传世之鼓》,短篇
小说集《台阶》,中篇小说《村野子弟》
《屋脊丘陵》等。
2.文学常识: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
生活的
主要手段。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
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
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
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3.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
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
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
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契机
与灵感。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
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
的表现。
教学步骤(包
4.读准字音:
括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课
堂练习,小结
作业布置。)
5.理解词语:
凼:方言,水坑。
低眉顺眼: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二、新课导入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人生 是一级一级的台阶 许多人渴望
在台阶上找到 自己的高度 父亲是不是 也如此……”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讲述父亲的小说,让
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位父
亲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叙事线索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要点
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
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的?③新
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
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
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
漫长的准备着。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
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
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
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
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四、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别
人家的台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
的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
自己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
着几棵
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
一片片旱烟在父亲的头
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了父亲什
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做心理描写?
这
篇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
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
的台阶,他羡慕,
他向往,他在谋划加快准备,争取早日造起高高台阶的新屋,像
别人家一样气
派,也叫人羡慕。
3.为什么父亲“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
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
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
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
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小结课堂。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由学生进行课前3分钟演讲引入本节课教学。
二、通读课文,分析主体形象
说说你对父亲这个形象的看法。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
br>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
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
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踏踏实实
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
农
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
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到台阶的高处。
三、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台阶”是本文的线
索,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
材料。回忆旧台阶——父亲觉得“我们”家台阶低——父亲要砌<
br>高台阶的新屋——父亲砌好新屋——台阶建成——父亲老了。全
文紧扣“台阶”这一主线,条理清
晰,“台阶”贯穿始终,“台阶”
映照了父亲的历史,也赋予了文章深刻的社会学意义,使小说的
主旨表达得极为凝练和浓重。
2.语言朴实,感染力强。
小说通篇采用白描手法
,没有过多的渲染,语言质朴,富有
感情。如“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沙啦沙啦”“磨刀”等,这些质朴的语句和拟声词、
方言口语的运用,使小说充满了
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增强了感
染力。
3.细节刻画,出神入化。
细节描
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反
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
柴卖柴,不
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
台阶
”,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
父亲为准备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再如放鞭
炮造新台阶时,写
“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
个细节描写出
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
子。
五、课堂小结:
课文通
过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那个时代
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况状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
懈努力的精神,
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六、作业布置:
请运用白描的手法,写一写自己的父亲。(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备课组
课题
授课时间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单元(章节)课时
执教者
12 卖油翁
教师复备栏
1.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知识与
技能
2.了解“之”字在课文中的指代对象。掌握“善、矜、睨、颔、
忿”5个字的含义。
教
学
过程与1.感悟作者以“小故事”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目
方法
2.初步学会利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归纳中心思想的方法。
标
情感态
1.感受“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勤学苦练。
度与价
值观
2.养成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先介绍人物后叙事的记叙方法。
2.
.感悟作者以“小故事”述“大道理”的独特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
3.
感受“熟能生巧”这个道理,并在学习中勤学苦练,养成
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
主要
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教学
教法
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
指导
教学
辅助手段
传统教学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
神,不是唱
戏的料子,但是梅兰芳学艺的决心没有动摇。他常常紧盯空中飞
翔的鸽子,或者注视
水底游动的鱼儿。日子一长,他的双眼渐渐
灵活起来。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经过勤学苦练,
梅
兰芳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熟能生巧”造就了一代京
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我们一
起走入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
《卖油翁》,去感受这位老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二、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
人。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是
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
成就卓著的作家。他团结和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作者,领导了北宋
时
期著名的诗文革新运动。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中华书局1981年版)。有删节。题目
是编者加的。宋英宗诒平四年(1
067年),欧阳修再次遭蜚语中
教学步骤(包
伤,自请外任,《归田录》便是作者在出知亳州
时所作。
括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课
三、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堂练习,小结
1.读准字音:
作业布置。)
2、重点实词
善:擅长,善于。以此:因此。
自矜:自夸。矜,夸耀。
尝:曾经。释:放下。立:站立。
睨:斜着眼睛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颔:点,头。
忿然:气愤的样子。
沥:下滴。
因:接着。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5.词类活用
汝亦知射乎(动词作名词,“射技”)
.
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
三、知识竞赛
抢答字词解释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课堂引入
回顾上节知识点进入新课。
二、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1.讲读第2段这段文字从冲突的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成几个回
合?
第一个回合:
“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连续发问,
咄咄逼人,表现出强烈的自矜、自傲。而卖油翁沉着招架,
淡淡
回答:“无他,但手熟尔。”轻描淡写却底气十足。
第二个回合:卖油翁轻描淡写的话更
有损陈尧咨的自信自矜
心理,于是引出问与答的第二个回合。陈尧咨忿然作色:“尔安
敢轻吾射
!”火冒三丈,出语狂傲。而卖油翁心平气和,用自己
数十年练就的绝技来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从“我
亦”二字中可
以看出,卖油翁并未因自己的绝技而自满自夸。
第三个回合:陈尧咨在事实面前
服输了。由“忿”到“笑”,
说明他对自己的缺点已经有所认识。
2.如何看待课文中“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
“卖油翁酌油”这个情节写得曲折有
致,人物形象也非常鲜
明,究其原因,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
来描写。
陈尧咨的轻狂自傲,卖油翁的从容稳重就跃然纸上了。
三、分析主题形象
在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当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示例1:我喜欢卖油翁。他虽然身怀绝技,却心态平和,不
骄傲自满。
示例2:
我喜欢陈尧咨。他不是一个完人,他因射技高超而
沾沾自喜,认识到骄傲自满的错误后又能虚心接受卖油
翁的批
评。
示例3:我喜欢卖油翁。他是一位深明世故的老人,对于陈
尧咨的责难,他没有分辩,只是用行动说明一切。
四、课堂小结:
记述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件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深入学习课文,背诵课文并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2.摘抄文中的重要词语及语句并掌握其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