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动物

温柔似野鬼°
845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20:4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华南师范大学分数线-山西省注册会计师协会



唐诗宋词中的动物


《晚燕》
【唐】白居易
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
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
不悟时节晚,徒施工用多。
人间事亦尔,不独燕营巢。
动物现象:燕子啄泥筑巢
(译文)
百鸟都哺育完雏儿了,只有秋燕姗姗来迟。离社日已经很近了,衔泥来是什
么意思呢?不知道时节已经晚了,白费那么多力气。人之间的事情也是如此,不
仅仅是燕子筑巢。

《双燕》
【唐】杜甫
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养子风尘际,来时道路长。
今秋天地在,吾亦离殊方。
动物现象:燕子衔泥筑巢、哺育幼鸟
(赏析):
这首诗当是广德元年春在阆州作。 此诗托燕自喻,于首尾露意。旅食而惊双
燕者,为身将去而燕反来也。随地羇栖,聊避燥湿也。交游渐冷 ,历过炎凉也。
携家梓阆,养子风尘也。长安赴蜀,来时道路也。句句说燕,却句句自慨皆与旅
食二字相关。顾云:世经乱离,而天地仍在,犹云天空任鸟飞。


《归燕诗》
【唐】张九龄
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祗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轩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动物现象:燕子啄泥筑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的是将要归去的燕子 ,却并没有工细地描绘燕子的体
态和风神,而是叙述和议论多于精工细雕的刻画,如不解其寄托的深意, 便觉质
木无文。然而,它确是一首妙用比兴、寓意深长的咏物诗。
诗从海燕「微眇 」写起,隐寓诗人自己出身微贱,是从民间来的,不象李
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句,表明自 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
如燕子春来秋去,是不会久留的。中间四句,以燕子不知「泥滓」之贱 ,只见「玉
堂」开着,便一日数次出入其间,衔泥作窠,来隐寓自己在朝廷为相,日夜辛劳,
惨 淡经营。「绣户」、「华堂」和「玉堂」,都是隐喻朝廷。末句是告诫李林甫:
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你 不必猜忌、中伤我,我要退隐了。当时大权已经落在李
林甫手中,张九龄自知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不得不 退让,实则并非没有牢骚和感
慨。刘禹锡《吊张曲江序》说张被贬之后,「有拘囚之思,托讽禽鸟,寄词 草树,
郁郁然与骚人同风。」这是知人之言。用这段话来评《归燕诗》同样是适合的,
《归燕诗 》就是「托讽禽鸟」之作。
这首律诗对仗工整,语言朴素,风格清淡,如「轻缣索练」(张说 评张九龄
语)一般,它名为咏物,实乃抒怀,既写燕,又写人,句句不离燕子,却又是张
九龄的 自我写照。作者的艺术匠心,主要就表现在他选择了最能模写白己的形象
的外物──燕于。句句诗不离燕 子,但又不黏于燕子,达到不即不离的艺术境界。



大雁

《归 雁》
【唐】杜 甫
春 天 万 里 客 ,
乱 定 几 年 归 ?
肠 断 江 城 雁 ,
高 高 向 北 飞 。
动物现象:大雁向北飞行
(注释)
乱:指安史之乱。
肠断:特别悲伤。
(译文)
春天来了,我这个远离家乡的人,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呢 ?最让我悲伤的是,连那
江城的大雁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向北飞去,而我
却挪不动步呢。这首诗表 达了作者强烈
的思乡之情。





《早雁》
【唐】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动物现象:大雁惊飞、哀鸣
(注释)
金河秋半虏弦开:秋天里胡人开始引弓射雁,诗中指回圪人发动战争。
云外惊飞四散哀:惊逃的雁四处离散,再不能像正常迁徙时那样有组织地排行列
队飞行。
长门:冷宫的代名词,诗中以此烘托凄凉的气氛。
纷纷在:到处都是。
岂:难道,意为不能。
潇湘:代指湖南一带南方地区,湖南境内有潇水和湘水两大水系。
菰米:一种生长在水泽中的草本植物,嫩茎叫茭的,果实叫菰米,均可吃。
莓苔:泛指苔藓一类潮湿地带生长的植物,是大雁喜欢吃的。
(赏析)
首联想象鸿 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
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 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
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 云霄展翅翱翔
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
五 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
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炼的动 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
仙人舒掌 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
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 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
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 ,本就充满悲愁凄冷
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
写的是失群离散、 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
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 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
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 寓着微婉的
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
的边 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 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
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一 一返回自己的故
乡呢?大雁秋来春返,故有「逐春风」而回的设想,但这里的「春风」似乎还兼
有某种比兴象征意义。据《资治通鉴》载,回鹘侵扰边地时,唐朝廷「诏发陈、



许、徐、汝、襄阳等兵屯太原及振武、天德,俟来春驱逐回鹘」。朝廷上的「 春
风」究竟能不能将流离异地的征雁吹送回北方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
已想到它们的 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
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 关切。「须知」、「岂逐」,更象是面对
边地流民深情嘱咐的口吻。两句一意贯串,语调轻柔,情致深婉 。这种深切的同
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 ,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
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 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
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是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 br>果实(嫩茎叫茭白)。莓苔,是一种蔷薇科植物,子红色。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
食物。诗人深情地 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
长满了菰米莓苔,尽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 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
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 到北返,这
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
层层 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莫厌」
二字,耽心南来的征雁也许 不习惯潇湘的空旷孤寂,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 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
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而这种深婉细腻又
与轻快流走的格调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在以豪宕俊爽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是
别开生面之作。

《孤雁》
【唐】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件,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动物现象:大雁迁徙,寻找同伴
(赏析)
这是一首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 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
寻它的同伴。诗人同情失群的孤雁,其实也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咏物诗写于大历初杜甫居夔州时。它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
妙,同时又融注了作 者的思想感情,堪称佳绝。
.全诗的诗眼是(孤 ) 诗骨是(飞鸣声念群 )
依常法 ,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之物是不宜道破的。杜甫则不然,
他开篇即唤出“孤雁”,而此孤雁 不同一般,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地飞着,
叫着,声音里透出:它是多么想念它的同伴!不独想念, 而且还拼命追寻,这真
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清人浦起龙评曰:“‘飞鸣声念群’,一诗< br>之骨”(《读杜心解》),是抓住了要领的。
次联境界倏忽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 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
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的心情该多么惶急、焦虑,又该多么迷 茫



啊!天高路遥,云海迷漫,将往何处去找失去的伴侣?此联以“ 谁怜”二字设问,
这一问间仿佛打开了一道闸门,诗人胸中情感的泉流滚滚流出:“孤雁儿啊,我
不正和你一样凄惶么?天壤茫茫,又有谁来怜惜我呢?”诗人与雁,物我交融,
浑然一体了。清人朱鹤 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且诗人所思念者
恐不独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 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
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 日不梦
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三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 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
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望啊,望啊, 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
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唤啊,唤啊,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 br>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浦
起龙评析说:“惟 念故飞,望断矣而飞不止,似犹见其群而逐之者;惟念故鸣,
哀多矣而鸣不绝,如更闻其群而呼之者。写 生至此,天雨泣矣!”(《读杜心解》)
结尾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孤雁念群之 情那么迫切,它
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
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
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 的心绪。“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
风·黍离》),与这般“不知我者”有什么 可谈呢?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它那样孤
单、困 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
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 境的安危;安虽命薄却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
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动物现象:孤雁悲鸣,低飞盘旋
(注释)
渚:水中的小洲。关月:边关的月亮。
矰: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自可疑:意思是说不会无缘无故地孤飞。
(赏析)
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飘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
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
孤雁的形象刻画得唯妙唯 肖,作者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咏蝉》
【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动物现象:蝉儿鸣叫、飞舞
(注释):
诗中「深」又作「侵」,「不堪」又作「那堪」。
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 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
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这 里是囚犯的
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
者谁 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 ,这里以蝉鬓称蝉。白
头吟:乐府曲名。
(赏析):
此诗是骆宾王于仪凤三年在狱 中所作。在我国古代,蝉被视为高洁的象征,
缘于其高居枝头,餐风饮露,与世无争。因此古来很多诗人 咏蝉,或借以歌颂高
洁的品格,或感慨身世的凄凉,各具风雅灵性,蝉遂为品格高洁的名士的化身。《咏蝉》与一般的咏蝉诗不同,用典贴切自然,比喻精辟传神,寄意寓兴深远凄
切,感情深挚古沉, 少无病呻吟,更非怀才不遇之叹。乃含冤莫辨的深切哀怨之
作。
首联点题,出句的“西陆 ” ,一方面表明时令已是秋天,一方面交待诗人
被囚禁的地点——禁垣西。秋蝉疏引,发声幽息,诗人失去 了自由,听寒蝉时断
时续的鸣叫声,深谙其中有一种幽咽、凄楚的意味。对句 “南冠客思侵 ”,蝉
的哀鸣声唤起诗人思念故乡的无限惆怅与悲戚。 “侵”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
诗人忧心 忡忡的心境和情境。“西陆”对“南冠”,“蝉声”对“客思”,“唱”
对“侵”,对仗工整。
颔联“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是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发诗人悲苦烦忧的
心情。诗人仿佛是在对蝉倾 诉,又似自言自语:我本来就够苦了,哪里还受得了
你这不断地向我诉苦之鸣呢?“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正
所谓以苦悲苦,以悲鸣悲。属流水对,上下连贯,前后两联错落有致。 < br>颈联“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看似咏蝉,实乃自喻身世飘零。秋深露
重,濡湿蝉翼,秋风频 起,蝉声沉落。此句以蝉之困厄喻仕途曲折,青春蹉跎难
进,身陷囹圄,谗言诽谤日增,辩词无以传递。 用意委婉,痛切在内,意在言外。
含蓄深远,极富理趣。



尾联“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声长叹:世上已无人看重“高洁 ”,
又能指望谁来替 我平反昭雪?这声哀叹,一对厚土苍天呼吁,二对奸佞群小发难,
一腔愤懑尽倾。一切都在预料之中。尽 管“平反之已奏 ”,却如泥牛入海。直
到调露元年,高宗到东都大赦天下,骆宾王才得以出狱,“坐赃 ”的罪名却和他
的“文名”千秋同在了。其下狱的原因说法不一,多数诗家认为是被诬陷的。如
有传说,武后专政,排斥异己,严刑苛法,告密之风盛起。骆宾王屡次上书讽谏,
因此获罪撤职,以贪赃 入狱。人生长恨水长东,此等愤恨如何能消?于是,敬业
起兵伐武,他积极参与并起草《讨武曌檄》。骆 氏本可以“秋水文章不染尘”,
却已陷入世俗太深,难免苦痛不堪。有侠义风骨的骆氏蒙此不白之冤,借 咏蝉来
替自己的清白申辩,宣泄心中之激愤不平。身陷牢狱,触景生情,既向世人诉己
之冤情, 又表对昭雪之绝望,由衷的表现出“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遗憾。
这首咏蝉诗,对偶工整,语言 精炼,句法善变,音韵和美,节奏鲜明,铿锵
有力,格调沉郁,流露出清狂桀骜,放旷无羁的情怀,给人 以整饬活泼的艺术美
感。若知人论世,不妨当作骆氏慷慨悲凉、幽怨悲鸣之声。此诗可视为咏蝉诗祖。



《蝉》
【唐】虞世南
垂蕊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动物现象:蝉儿渴饮露水,居高鸣叫
(注释):
绥:rui2,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
相似。
借:依靠、依赖。
(译文)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 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
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
的飞传。
(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饮緌清 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手法,暗示自
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 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
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 征人的品格高洁。其
实蝉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里可能只喝露水?
次句“流响出疏 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
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 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凤一
类的鸟非梧桐不栖,“王者任用贤良,则梧桐生于东厢”。诗人 以蝉自比,则其鸣



声也就不同凡响。“桐”前着一“疏”,既让人 感到“流响”的易于流传,又与末句“秋
风”相应。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 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是从上面两句引发
出来的议论。意思是“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 这并不是借助秋风
的飞传”,沈德潜说:“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这一托物寓< br>意的名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怀,是唐诗中最早咏蝉的,很为后世称道。虞世南
原是陈隋旧臣,入 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
于世,显示出一种内向、孤僻、深沉的性格 特征,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
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 这两句用的
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
表达 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读
者可从中想像到人格化了的蝉 儿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可谓巧妙至极。正像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言“不做良臣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而名声自传达于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展示了一个清狂自负、踌躇满志的士大夫形 象。
施朴华《岘佣说诗》曰:“《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其意。同一咏蝉,虞
世南„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是患难人语;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同是唐人,又都是托咏蝉以寄意,由于作者 的地位、遭际、气质彼此不同,虽同
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形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 象。



《蝉》
【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动物现象:蝉儿餐风饮露、长鸣
(注释)
梗:犹泛,意指自己象大水中四处漂流的木偶。
以:因。
高:栖于高处。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嘶鸣。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将欲停止。
薄宦:官职卑微。
芜:荒草。
君:指蝉。
清:清贫,清高。
(译文)
你栖息在 树的高枝上,餐风饮露,本来就难以饱腹,何必哀婉地发出恨怨之
声?这一切其实都是徒劳的。由于彻夜 鸣叫,到五更时已精疲力竭,可是那碧树



依然如故,毫无表情。我 官职卑微,像桃木偶那样四处漂泊,而故乡的田园却已
荒芜。烦请你用鸣叫之声给我敲响警钟,我的家境 同样贫寒而又凄清。
(赏析)
古人有云:“昔诗人篇什,为情而造文。”这首咏蝉诗,就是 抓住蝉的特点,
结合作者的情思,“为情而造文”的。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
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 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
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又有“恨”。但 这样的鸣声是白费,是徒劳,因为不能使
它摆脱难饱的困境。这是说,作者由于为人清高,所以生活清贫 ,虽然向有力者
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这样结合作者自己的感受来咏物,
会不会把物的本来面貌歪曲了呢?比方蝉,本来没有什么“难饱”和“恨”,作者这
样说,不是不真实 了吗?咏物诗的真实,是作者感情的真实。作者确实有这种感
受,借蝉来写,只要“高”和“声”是和蝉 符合的,作者可以写出他对“高”和“声”的独
特感受来,可以写“居高声自远”(虞世南《咏蝉》), 也可以写“本以高难饱”,
这两者对两位不同的作者都是真实的。
接着,从“恨费声”里 引出“五更疏欲断”,用“一树碧无情”来作衬托,把不得志
的感情推进一步,达到了抒情的顶点。蝉的 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快要
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还是那样碧绿,并不为它的“疏欲断”而悲 伤憔悴,显得
那样冷酷无情。这里接触到咏物诗的另一特色,即无理得妙。蝉声的疏欲断,与
树 叶的绿和碧两者本无关涉,可是作者却怪树的无动于衷。这看似毫无道理,但
无理处正见出作者的真实感 情。“疏欲断”既是写蝉,也是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
就蝉说,责怪树的无情是无理;就寄托身世遭遇说 ,责怪有力者本可以依托荫庇
而却无情,是有理的。咏物诗既以抒情为主,所以这种无理在抒情上就成了 有理
了。
接下去来一个转折,抛开咏蝉,转到自己身上。这一转就打破了咏蝉的限制,< br>扩大了诗的内容。要是局限在咏蝉上面,有的话就不好说了。“薄宦梗犹泛,故
园芜已平。”作者 在各地当幕僚,是个小官,所以称薄宦。经常在各地流转,好
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种不安定的生 活,使他怀念家乡。“田园将芜胡不
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作 者思归就更
加迫切。这两句好象和上文的咏蝉无关,暗中还是有联系的。“薄宦”同“高难饱”、
“恨费声”联系,小官微禄,所以难饱费声。经过这一转折,上文咏蝉的抒情意味
就更明白了。
末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又回到咏蝉上来,用拟人法写蝉。“君”与“我”
对举 ,把咏物和抒情密切结合,而又呼应开头,首尾圆合。蝉的难饱正与我也举
家清贫相应;蝉的鸣叫声,又 提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想到“故园芜已
平”,不免勾起赋归之念。




《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动物现象:鹅在水里游动
(赏析)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 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
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了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 欣喜,
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 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
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
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 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
组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 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
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于观察 事物的能力。






《平蔡州三首其二》
【唐】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旁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泪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动物现象:鸡鸣
(赏析)
首句用「 汝南」而不用「蔡州」,正好化用古乐府《鸡鸣歌》成句:「东方
欲明星烂烂,汝南晨鸡登坛唤」,句中 「汝南」两字仿佛专为此诗而设,信手拈
来,可谓一巧;平蔡之役原是雪夜奇袭,正好至翌日晨鸡啼鸣而 奏功,二巧;雄
鸡一唱天下白,隐含官军克复蔡州城、人民重见天日之意,首句因而具备兴句的
性质,三巧。细绎诗意,其地、其时、其事无一不巧,可谓巧合无垠,深切乐府
神理而又全不着痕迹。次 句「城头鼓角」四字说到了平蔡州的战事。这次战役是
奇袭,判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 敌我双方没有经过激烈的厮杀,
而李愬又极富于指挥才能,城破以后号令严明,一无所犯,所以连善悲的 鼓角声
听起来也觉得十分「和平」了。开头两句用常语写奇袭,而务于字外着力,看似



平易,其实笔运千钧,而又能举重若轻,不同凡响。淮西藩帅判乱达三十多年 之
久,唐王朝发动多次征讨,都以损兵折将告终。李愬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
平蔡。按照常 情,「攻城以战,杀人盈城」,平蔡之战,却几乎是兵不血刃,简
直是个奇迹。刘禹锡不去正面描写奇袭 的险艰,也不去正面描写李愬的智勇,而
是竭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这样写, 把神奇包含在平
凡之中,不着「奇」字而奇迹愈显,取径之曲,全在借端托寓。《艺概·诗概》
所谓「本面不写写对面、旁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句适足以当之。
接下来两句用速写手法 ,表现人民对于平叛事业的拥护。说「道旁」而不说
「道中」,是暗示读者,「道中」正有大队官军在行 进。「忆旧事」实际上是一
种对比。蔡州老人看到路上一队队雄赳赳的官军,引起了深沉的回忆。他见过 天
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也经历过安史之乱后,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
苦。「忆旧事 」,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人民对于国家统一的热烈向往,和
平蔡之役的重大意义。
诗的后四句叙老人语,「官军入城人不知」一句与开头两句相关合,盛赞李
愬用兵如神。最后两句为喜极 之语。从天宝末到元和十二载,已有六十多年之久,
历史即将翻过这黑暗的一页,老人于迟暮之年而出乎 意外地睹此快事,顿觉无比
欣慰、满眼光明,对国家的中兴充满着希望。至此,全诗主旨顺势托出,一笔 作
颂,一笔作收,流吐毫不费力,而不尽之意,仍在篇外。


《致酒行》
【唐】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动物现象:
雄鸡报晓
(赏析)
诗分三层,每层四句。
从开篇到「家人折断门前柳」四句一韵,为第一层,写劝酒场面。 先总说一句,「零落栖迟」
(潦倒游息)与「一杯酒」连缀,略示以酒解愁之意。不从主人祝酒写起,而 从客方(即诗
人自己)对酒兴怀落笔,突出了客方悲苦愤激的情怀,使诗一开篇就具「浩荡感激」(刘辰
翁)的特色。接着,诗境从「一杯酒」而转入主人持酒相劝的场面。他首先祝客人身体健康。
「 客长寿」三字有丰富潜台词:忧能伤人,折人之寿,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啊!
七字画出两人的 形象,一个是穷途落魄的客人,一个是心地善良的主人。紧接着,似乎应继
续写主人的致词了。但诗笔就 此带住,以下两句作穿插,再申「零落栖迟」之意,命意婉曲。
「主父西游困不归」,是说汉武帝时主父 偃的故事。
主父偃西入关,郁郁不得志,资用匮乏,屡遭白眼(见《汉书·主父偃传》)。作者以 之
自比,「困不归」中寓无限辛酸之情。古人多因柳树而念别。「家人折断门前柳」,通过家人
的望眼欲穿,写出自己的久羁异乡之苦,这是从对面落墨。引古自喻与对面落墨同时运用,
都使诗情曲折 生动有味。经此二句顿宕,再继续写主人致词,诗情就更为摇曳多姿了。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到「直犯龙颜请恩泽」是第二层,为主人致酒之词。「吾闻」
二字 领起,是对话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这几句主人的开导写得很有意
味,他抓住上进心 切的少年心理,甚至似乎看穿诗人引古自伤的心事,有针对性地讲了另一
位古人一度受厄但终于否极泰来 的奇遇: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受地方官吏侮辱,在去长安
途中投宿新丰,逆旅主人待他比商贩还不如。 其处境狼狈岂不比主父偃更甚?为了强调这一
点,诗中用了「天荒地老无人识」的生奇夸张造语,那种抱 荆山之玉而「无人识」的悲苦,
以「天荒地老」四字来表达,可谓无理而极能尽情。马周一度困厄如此, 以后却时来运转,
因替他寄寓的主人、中郎将常何代笔写条陈,太宗大悦,予以破格提拔。「空将笺上两 行书,
直犯龙颜请恩泽」即言其事。主人的话到此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但这番语言
很富于启发性。他说马周只凭「两行书」即得皇帝赏识,言外之意似是:政治出路不特一途,
囊锥终有 出头之日,科场受阻岂足悲观!事实上马周只是为太宗偶然发现,这里却说成「直
犯龙颜请恩泽」,主动 自荐,似乎又怂恿少年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这四句真是古
事对古事,话中有话,极尽循循善诱 之意。
「我有迷魂招不得」至篇终为第三层,直抒胸臆作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主< br>人的开导使「我」这个「有迷魂招不得」者,茅塞顿开。作者运用擅长的象征手法,以「雄
鸡一声 天下白」写主人的开导生出奇效,使自己心胸豁然开朗。这「雄鸡一声」是一鸣惊人,
「天下白」的景象 是多么光明璀璨!这一景象激起了诗人的豪情,于是末二句写道:少年正
该壮志凌云,怎能一蹶不振!老 是唉声叹气,那是谁也不会来怜惜你的。「谁念幽寒坐呜呃」,
「幽寒坐呜呃」五字,语亦独造,形象地 画出诗人自己「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伤心
行》)的苦态。「谁念」句,同时也就是一种对旧我 的批判。末二句音情激越,颇具兴发感动
的力量,使全诗具有积极的思想色彩。




《猛虎行》
【唐】 李贺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
乳孙哺子,教得生狞。
举头为城,掉尾为旌。
东海黄公,愁见夜行。
道逢驺虞,牛哀不平。
何用尺刀?壁上雷鸣。
泰山之下,妇人哭声。
官家有程,吏不敢听。
动物现象:老虎哺育幼仔、捕食
(注释)
猛虎行:《乐府解题》云:言君子苦志洁行,常困于险难而功业难就也。此诗
非其意。
长弩:一作强弩。
长戈莫舂,长弩莫抨:《史记》载,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舂其



喉以戈杀之。舂,冲也。抨,音弸,弹也。
生狞:生恶。
掉:举也。
黄公:《西京杂记》云:东海黄公,能制蛟驭虎,及衰老,不能行其术。
驺虞:《山海经》云:驺虞,如虎,五色。《毛诗》注曰:驺虞,义兽,白质
黒文,不履生 草。牛哀,《淮南子》载,公牛哀,鲁人,疾七日,化为虎。
其兄启戸而入,牛哀抟而杀之。
雷鸣:宝刀啸吼也。李白《独漉篇》:雄剑挂壁,时时龙鸣。泰山之下,妇人
哭声:《礼记》载,孔子过 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使子路问之,曰:昔者吾
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 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不去也?曰:无苛政。夫
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官家:《万机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曰官家。


《猛虎行》
【唐】张籍
南山北山树冥冥, 猛虎白日绕村行。
向晚一身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
年年养子在深谷, 雌雄上下不相逐。
谷中近窟有山村, 长向村家取黄犊。
五陵年少不敢射, 空来林下看行迹。
动物现象:老虎养育幼仔、捕食
(注释)
《猛虎行》:乐府《平调曲》名。《乐府 诗集·相和歌辞六·猛虎行》郭茂倩题解:
“古辞曰:„饥不从猛虎食,暮不从野雀栖。野雀安无巢,游 子为谁骄?‟”后人作
此题者,或写客行,或写劝勉,或写功业未建的苦闷,或以猛虎喻贪暴苛政,题< br>旨不尽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以乐府体写的寓言诗,表面上是写猛虎危害村民 的情景,实际是写
社会上某些恶势力的猖獗,启示人们认识现实。全诗比喻贴切,描写生动,寓意
深刻。
诗的开头,点出猛虎所居,及其大胆妄为之状:“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
日绕 村行。”猛虎本出入深邃幽暗的山林,而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绕村寻衅,比
喻恶势力依仗权势,肆意横行 。两句发端立意,统领全篇。
接着,步步深入地刻画老虎的凶恶残暴、肆无忌惮之举。“向晚一身 当道食,
山中麋鹿尽无声。”傍晚之际,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灵。这富有启迪性的诗
句,不 禁使人们想到羽林军的“楼下劫客楼上醉”,宦官们名买实夺的“宫市”,方
镇们的“政由己出”,屠城 杀人,以及贪官们的税外“赋敛”羡余,这些不都是趁朝
廷黯弱之际的“当道”捕食吗?慑于猛虎的淫威 ,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点动静,喻
指当时社会上一片恐怖,善良的劳动人民只
好战战兢兢、忍气 吞声地生活。




“年年养子在深谷,雌雄 上下不相逐”,也是一种人世社会的借喻。它深刻揭
示当时社会的恶势力有着非常深广的社会联系,皇亲 国戚,豪门大族,利用封建
宗族和裙带关系,结成盘根错节、根深蒂固的统治集团,官官相护,上下勾结 ,
各霸一方,危害百姓。
猛虎施虐为害,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谷中近窟 有山村,长
向村家取黄犊。”“黄犊”即小黄牛。黄牛是农家的重要生产资料,“取犊”而去,民
何以堪!这两句表面是说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庄,把农家的小黄牛咬死、
吃掉,实则是写人中之 “虎”用“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残酷手段虐害人民、弄得
民不聊生的情形。
描写 “猛虎”之害,至此已淋漓尽致,最后笔触转向“射虎”之人:“五陵年少不
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 五陵是长安西北的地名,因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于
此而得名。五陵年少,一般指豪侠少年。这两句,字 面是说,这些猛虎作恶多端,
就连那些号称善于骑射、以豪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只是来到林下看看它们 的行
迹。实际上是讽刺朝廷姑息养奸,为掩人耳目,虚张声势,故作姿态。“空来看
行迹”,含 有辛辣的嘲讽。
诗人胸中怨悱,不能直言,便以低回要眇之言出之,国事之忧思,隐然蕴于
其 内。全诗处处写猛虎,句句喻人事;写“虎”能符合虎之特征,寓事能见事之所
指,寄思遥深,不言胸中 正意,自见无穷感慨。


《空灵山应田叟》
【唐】常 建
湖南无村落,山舍多黄茆。
淳朴如太古,其人居鸟巢。
牧童唱巴歌,野老亦献嘲。
泊舟问溪口,言语皆哑咬。
土俗不尚农,岂暇论肥硗。
莫徭射禽兽,浮客烹鱼鲛。
余亦罘罝人,获麋今尚苞。
敬君中国来,愿以充其庖。
日入闻虎斗,空山满咆哮。
怀人虽共安,异域终难交。
白水可洗心,采薇可为肴。
曳策背落日,江风鸣梢梢。
动物现象:老虎打斗、嬉戏
(注释)
空灵山:空灵峡,在湘潭。湖南:洞庭湖南。
黄茆:黄茅。
鸟巢:《庄子》:“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人皆巢居以避之。”
巴歌:巴楚山歌。献嘲:调笑也。
哑咬:难懂。
肥埆:肥沃与贫瘠。埆:塉埆。
莫傜:《隋书》载,长沙郡有夷名莫傜。浮客:漂泊之人。鲍照:“旅雁方南过,



浮客未西归。”
罘罝:捕兽之网。苞:裹也。
中国:国中,京师也。
采薇:《诗》:“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殽:肴。




《画鹰》
【唐】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动物现象:鹰捕取猎物
(赏析)
一、二两句 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
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 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
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 果。这首诗
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
鹰鹰 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
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 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
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 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
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
ǒng耸)身」就是「竦身」 。「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
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 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
「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 ,耸起
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
其心理状 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鏇(t
āo xuàn滔眩)」的「绦」 是系鹰用的丝绳;「鏇」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
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 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
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 动,
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
用真鹰来作 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 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
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 在
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
凡鸟。「毛血 」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
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 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



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
上之志。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
两联对画鹰神态 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
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 :「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
『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 从画鹰见真,又
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
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
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动物现象:猿啼
(赏析):
首句描写氛围。「猿 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字点明时间,「江
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 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
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荆州记》载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 鸣三声
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浪浪泪下,也
难免要怆 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都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落西山,
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 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
怎能不更动情呢?
第二句「人自伤心水自流 」,切合规定情景中的地点「江头」,这就越发显
出上下两句有水乳交融之妙。此时日暮客散,友人远去 ,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
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无情的流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 。
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
衬人之「伤心 」,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奈何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两字一气贯下,以前两句更推进一步 。第三句在「远」字
前缀一「更」字,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深刻。末句
「青山万里一孤舟」 与第二句的「水自流」相照应,而「青山万里」又紧承上句
「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 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
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
有随着眼前青山的延伸,与被送者一道渐行渐远呢!
从通篇来看,基本上采用了直陈其事的赋体,紧紧扣住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



来写,使写景与抒情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前人论刘
长卿「诗体虽不 新奇,甚能炼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此诗写得如此清
新自然,正见他的「炼饰」功夫。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动物现象:猿猴啼叫
(注释):
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 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
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 大。白
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
重山)之 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
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 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
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 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
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 表现出诗人「一
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
「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 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
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 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
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 速,却
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
所感受的 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 兴
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瞬息之 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
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 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
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 仅觉得船重,而且心
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
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 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
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 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
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 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
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 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



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 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
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 品。为了表达畅
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
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调笑令 胡马》
【唐】韦应物
胡马,胡马,
远放燕支山下。
跑沙跑雪独嘶,
东望西望路迷。
迷路,迷路,
边草无穷日暮。
动物现象:胡马奔跑、嘶鸣
(赏析)
自汉代以来,一向推西北地区所产的马匹最为 骁腾精良,杜甫咏“房兵曹胡
马”道:“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此词以 “胡马,
胡马”的叠语起唱,赞美之意盎然,能使人想象那名马的神情,为全词定下豪迈
的基调 。“燕支山”,在今甘肃北部,绵延祁连、龙首二山之间,是水草丰美的牧
场,亦是古时边防要地。词中 地名虽属想象,初非实指,但“燕支山下”,天似穹
庐,四野茫茫,写入词中实有壮美之感。加上“远放 ”二字,更觉景象辽远而又真
切。“远放燕支山下”的应是成群的马。时值春来,虽然残雪未消,却是“ 牧马群嘶
边草绿”(李益《塞下曲》),这情景真有无限的壮丽。
草原是那样阔大 ,马儿可以尽情驰骋,偶尔失群者不免有之。三四句由仄韵
转换为平韵,集中刻画一匹日暮失群的骏马的 情态。它抖鬃引颈而独嘶,大约是
呼唤远去的伙伴;它焦灼地踱来踱去,四蹄刨起沙和雪(“跑”读作刨 ,刘商《胡
笳十八拍》“马饥跑雪衔草根),显得彷徨不安;它东张西望,一时却又辨不清
来路 。这动态的描写极为传神,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仅仅这样说还不足尽
此二语之妙,本来马是极具灵 性的动物,善跑路亦善识路,不当迷失方向,但作
者却将此反常情事通过具体景象写得极为可信:沙雪无 垠,边草连天,空旷而迷
茫,即使是马也不免“东望西望路迷”。这就通过骏马的困惑,写尽了草地风光 的
奇特,堪称神来之笔。从来都说“老马识途”,不道良马也有迷途的时候,这构思
既独到而又 完全得于无意之中,故尤觉隽永入妙。
“迷路,迷路”,是“路迷”二字倒转重叠,转应咏 叹,本调定格如此,颇得顿
挫之妙。不仅是说马,而且满足对大草原的惊叹赞美,正是在这样充分酝酿之 后,
推出最后壮阔的景语:“边草无穷日暮。”此句点出时间,与前面的写景融成一片:
远山、 落照、沙雪、边草……,其间回荡着独马的嘶鸣,境界阒寂而苍凉,豪迈



而壮丽。

《房兵曹胡马》
【唐】 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动物现象:胡马奔驰
(赏析)
这是一首 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
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 马清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
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
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 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
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 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 br>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
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 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
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 顺势写其四
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
写双 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 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
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 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
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 人的
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
只写其骨相 、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
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 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
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 ,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
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 看似写马,实是写人,
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 br>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
尽的期望和抱负, 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
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 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
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 业,封侯万
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
病马 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 「畅神」的道理。
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 开写马,
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
的品格 ,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
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 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
杜甫是做到了。




《湘中》
【唐】韩愈
猿愁鱼踊水翻波,
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
空闻渔父扣弦歌。
动物现象:鱼儿在水中翻涌游动
(赏析)
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
贬为连州阳山令。政治上突如其来的打击,在诗人心底激起了无法平息的狂澜,
从而形成了《湘中》诗起 调那种突兀动荡的气势:「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
是汨罗。」这两句语调拗折,句法奇崛。如按通常 章法,应首先点出汨罗江名,
然后形容江上景色,但这样语意虽然顺畅,却容易平淡无奇,流于一般写景 。现
在诗人运用倒装句法,突出了江景:山猿愁啼,江鱼腾踊,湘波翻滚,一派神秘
愁惨的气氛 ,以为诗人哀愤的心境写照。首句又连用「猿」、「鱼」、「踊」等
双声字相间,以急促的节奏感来渲染 诗人激动不平的心声。因而,诗人虽然没有
直抒见到汨罗江时所引起的无穷感慨,却自有不尽之意溢于言 外。
诗人来到汨罗江本是为凭吊屈原而一泄心中的郁闷,然而就是在这里也
得不到感情上 的慰藉:江边到处飘浮着可供祭祀的绿蘋和水藻,可是屈原投江的
遗迹已经荡然无存;当初贾谊尚能投书 一哭,今日却连祭奠的地方都无从找寻,
唯有江上的渔父舷歌依然,遥遥可闻。相传屈原贬逐,披发行吟 泽畔,形容枯槁,
遇一渔父相劝道:「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
啜其醨?」说罢,「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如 今屈子已逝,渔父犹在,今日之渔父虽非昔日之渔父,然
而今日之诗人正如昔日之屈原,贤者遭黜,隐者 得全,清浊醒醉,古今一理。因
此那悠闲的歌声似乎永远在嘲弄着一代代执着于改革政治、不肯与世同流 合污的
志士仁人。这里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情景交融,浑成无迹,构成清空孤寂
的境界, 与前两句激切哀愁的气氛在对比中达到高度的和谐,生动地表现了诗人
面对茫茫水天怅然若失的神情,含 蓄地抒发了那种无端遭贬的悲愤和牢骚。
这首诗寓激愤哀切之情和排奡跌宕之势于清空的意境和深 长的韵味之
中,成功地将探怪求新的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方法揉为一体,充分体现了韩愈在艺
术上 的创新精神和深厚造诣。





《渭川田家》
【唐】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动物现象:牛羊归家
(赏析)
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 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
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 br>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
羊牛下来。君子于 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
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 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
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 了诗人,似乎
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
节 ,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
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 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
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 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
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 境
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
维深感政治 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
唯独自己尚徬徨中路,怎能不既羡 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
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 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
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
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 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
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 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
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 实际上都
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
衬自己 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
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 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
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

个旧三中-吉祥话


如何考托福-江汉大学招生网


华中科技大学分数线-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古典爱情诗词-淮阴师范学院招生网


促销活动策划-简历名称怎么填


中瑞酒店管理学院-小升初英语试卷


爱就在身边-2011江苏高考


东华理工大学分数线-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