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五年级数学奥数题..
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同济大学同科学院
1. 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
下坡的
路程相等.某人骑电动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
11米/秒、22米/秒和33米/
秒,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解析:假设上坡、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66米,那么总时间=66÷11
+66÷
22+66÷33=6+3+2=11(秒),过桥的平均速度=66×3÷11=18(米秒
)
2.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会讲故事,王先生开车去拜访这位老和尚,
汽车上山以30千米/时的速度,到达山顶后以60千米/时的速度下山.求该车的平均速
度. 解析:设两地距离为:
30,60
60
(千米),上山时
间为:
60302
(小时),下山时
602
21
40
间为:
60601
(小时),所以该飞机的平均速度为:(千
米)。
3.
汽车以72千米时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到达后立即以48千米时的速度返
回甲地。求该车的平均速度。
解析:想求汽车的平均速度=汽车行驶的全程÷总时间 ,在这道题目中如果我
们知道汽车行驶
的全程,进而就能求出总时间,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此
我们不妨采用“特殊值”法,这是奥数里面
非常重要的一种思想,在很多题目
中都有应用。①把甲、乙两地的距离视为1千米,总时间为:1÷72
+1÷48,平
均速度=2÷(1÷72+1÷48)=57.6千米时。 ②我们发现①中的取值在计
算过
程中不太方便,我们可不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好计算的数呢?在此我们可以把甲、
乙两地的距
离视为[72,48]=144千米,这样计算时间时就好计算一些,平均速
度=144×2÷(144
÷72+144÷48)=57.6千米时。
4.
一只蚂蚁沿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由A点开始爬行一周. 在三条边上它每分钟
分别爬行50cm,20c
m,40cm(如右图).它爬行一周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厘米?
解析:假设每条边长为2
00厘米,则总时间
=200÷50+200÷20+200÷40=4+10+5=19(分钟),爬
行一周的平均速度
11
31
=200×3÷19=
19
(厘米分钟)
。
5. 赵伯伯为了锻炼身体,每天步行3小时,他先走平路,然后上山,最后又沿原路返回.假设赵伯伯在平路上每小时行4千米,上山每小时行3千米,下山每小时行6千米,在每天锻
炼中,他
共行走多少千米?
解析:上山3千米小时,平路4千米小时,下山6千米小时。假设平路与上下山距离
相
等,均为12千米,则首先赵伯伯每天共行走
12448
千米,平路用时
12246
小时,
上山用时
1234
小时,下山用时
1
262
小时,共用时
64212
小时,是实际3小时
的4倍,则假
设的48千米也应为实际路程的4倍,可见实际行走距离为
48412
千米。
方法二:设赵伯伯每天走平路用
a
小时,上山用
b
小时,下山用
c
小时,因为上山和下山的
路程相同,所以
3b6c
,即
b2c
.由题意知
abc3
,所以
a2cca3c3.因
此,赵伯伯每天锻炼共行
4a3b6c4a32c6c4a12c 4(a3c)4312
(千
米),平均速度是
1234
(千米时 ).
6. 有一座桥,过桥需要先上坡,再走一段平路,最后下坡,并且上坡、平路及下坡的 路程
相等。某人骑自行车过桥时,上坡、走平路和下坡的速度分别为4米秒、6米秒和8米
秒, 求他过桥的平均速度。
解析:假设上坡、走平路及下坡的路程均为24米,那么总时间为:24÷4+ 24÷6+24÷8=13(秒),
7
243135
13
(米秒)过桥 的平均速度为.
7.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 分钟
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
走25米才能 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
解析: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 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
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 这和30
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
米。 总路程就是=100×30=3000米。
8.
甲、乙两船在相距100千米的
A
、
B
两港间航行.甲上行全程需用10小时,
乙上行全程需用6小 时40分钟.甲下行全程需用5小时,请问:乙下行全程需
用几个小时?
甲的顺水速度为:1 00÷5=20(千米/小时),甲的逆水速度为:100÷10=10(千米
/小时);
水速=(甲的顺水速度一甲的逆水速度)÷2=(20—10)÷2=5(千米/小时);
乙 船的逆水速度为:100÷
6
=100×
2
3
3
=15(千 米/小时);
20
乙船的船速=15+5=20(千米/小时);
乙船的下行时间为:100+(20+5)=4(小时).
9.
一条河的水流速度 是每小时3千米,一条船从此河的上游A地顺流到达下游
的C地,然后掉头逆流向上到达中游的B地,共 用8小时.已知这条船的顺流速
度是逆流速度的2倍,A地与B地相距24千米.求A、C两地间的距离 。
顺流速度比逆流速度多1倍,那么逆流速度为水速的2倍.
逆流速度:3×2=6(千米小时);
顺流速度:6×2=12(千米小时);
从A--B航行时间为:24÷12=2 小时;剩下路程所用的时间:8-2=6小时;因为:
BC=顺水速度×顺水时间=逆水速度×逆水时间,所以,逆水航行的时间=2×顺
水航行的时间,那 么顺水航行BC这段路程用时间:[6÷(2+1)] ×1=2小时,
BC=2×12
=24(千米),AC=24+24=48(千米).
10.
一艘小船在河中航行
,第一次顺流航行33千米,逆流航行11千米,共用11
小时;第二次用同样的时间,顺流航行了24
千米,逆流航行了14千米.这艘小
船的静水速度和水流速度是多少?
(法1)两次航行顺流的路程差:33-24=9 (千米),逆流的路程差:14-11=3 (千<
br>米),也就是说顺流航行9千米所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3千米所用时间相同,那
么顺流航行33千
米与逆流航行33÷3=11 (千米)时间相同,则逆流速度:(11+11)
÷11=2(千米小时
),同样可得顺流速度为:(24+14×3)÷11=6(千米小时),
静水速度:(6+2)÷2=
4(千米小时),水流速度:(6-2)÷2=2(千米小时).
(法2)根据顺流航行9千米所用的
时间和逆流航行3千米所用时间相同,9千
米=顺流速度×时间=逆流速度×3倍的时间,可得:顺流速
度=3×逆流速度,而
后仿照法1部分思路解答.
11.
A
、<
br>B
两港相距560千米,甲船往返两港需要105小时,逆流航行比顺流航
行多了35小
时,乙船的静水速度是甲船静水速度的2倍,那么乙船往返两港需
要多少小时?
先求出甲船往
返航行的时间分别是:(105+35)÷2=70小时,(105-35)÷2=35.
再求出甲船逆
水速度每小时560÷70=8千米,顺水速度每小时560÷35=16千米,
那么甲船在静水中的速
度是每小时(16+8)÷2=12千米,水流的速度是每小时
12-8=4千米,乙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是每小时12×2=24千米,所以乙船往返一次
所需要的时间是560÷(24+4)+560÷(2
4-4)=20+28=48小时.
12.
一只帆船的速度是每分60米,船在水流速度为
每分20米的河中,从上游的
一个港口到下游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了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
游港
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3小时30分=3×60+30=210(分),
顺水速度=60+20=80(米/分),
逆水速度=60—20=40(米/分).
又因为:顺水速度×顺水时间=逆水速度×逆水时间,
逆水时间=2×顺水时间,把顺水时间
看成1份,那么顺水时间
=210÷(2+1)=70(分),
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港口共走了80×70=5600(米).
13.
某船从甲地顺
流而下,5天到达乙地;该船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7天.问:
水从甲地流到乙地用了多少时间? <
br>(法1)水流的时间=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水速,而此题并未告诉我们“甲乙两
地间距离”,且根
据已知,顺水时间及逆水时间也无法求出,而它又是解决此
题顺水速度、逆水速度和水速的关键.将甲、
乙两地距离看成单位“1”,则顺
水每天走全程的,逆水每天走全程的.
水速=(顺水速度一
逆水速度)÷2=
1
1
,所以水从甲地流到乙地需:(天).
135<
br>35
35
1
5
1
7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甲乙两地的距
离设成其他方便计算的数字,这其实就是特
殊值代入法!
(法2)用方程思路,5×(船速+水速)=7×(船速—水速),即 船速=6×水
速,所以
轮船顺流行5天的路程等于水流5+5×5=35(天)的路程,即木筏从
A城漂到B城需35天. <
/p>
(法3)逆水比顺水多2天到达,即船要多行驶2天,为什么会多2天呢,因为
顺
水时得到了5天的水速帮助,逆水时又要去克服7天的水速,这一切都是靠2
天的船速所实现的,即船速
等于6天的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5天的路程等于
水流5+5×6=35(天)的路程,即木筏从
A
城漂到
B
城需35天.
14.
一艘轮船在两个港口间航行,
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顺水下行需要4小时,
返回上行需要7小时.求: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两港口间的距离=顺水速度×顺水时间=(船速+水速)×顺水时间=(船速+6)×4 ;
两港口间的距离=逆水速度×逆水时间=(船速-6)×7;
所以可得:(船速+6)×4=(船速-6)×7,解得:船速=22,
可得两港口间的距离为:(22+6)×4=(22—6) ×7=112(千米)
15.
甲、乙两人从相距40千米的A、B两地相向而行,甲以每小时3千米的速度
从A地出发,乙以每小时5千米的速度从B地出发,此时风速是每小时2千米,
若甲顺风行走,那么他们
几小时后相遇?相遇地点距A地多远?
【解析】甲的实际速度:3+2=5(千米小时),乙的实际速
度:5-2=3(千米小
时),相遇时间:40÷(5+3)=5(小时),甲行走的路程:5×5=2
5(千米).
16.
轮船从A城到B城需行3天,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
无动
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解析】(法1)逆水比顺水多一天到达,即船要多行
驶一天,为什么会多一天
呢,因为顺水时得到了三天的水速帮助,逆水时又要去克服四天的水速,这一切
都是靠一天的船速所实现的,即船速等于7天的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3天的路
程等于水流3+
3×7=24(天)的路程,即木筏从A城漂到B城需24天.
(法2)用方程的思想,3×(船速+水速)=4×(船速—水速),即船速=7×水
速.
(法3)用特殊值代入法,可以把全城看成1,或者假设成其它方便计算的数值.
17.
甲轮船和自漂水流测试仪同时从上游的A站顺水向下游的B站驶去,与此同
时
乙轮船自B站出发逆水向A站驶来. 7.2时后乙轮船与自漂水流测试仪相遇.
已知甲轮船与自漂水
流测试仪2.5时后相距31.25千米,甲、乙两船航速相等,
求A,B两站的距离.
【解
析】因为测试仪的漂流速度与水流速度相同,所以若水不流动,则7.2时后
乙船到达A站,2.5时后
甲船距 A站
31.25千米,由此求出甲、乙船的航速为
310.25÷2.5=12.5(千米/时),
A,B两站相距12.5×7.2=90(千米).
18.
一条河上有甲、乙两个码头,甲
在乙的上游50千米处。客船和货船分别从
甲、乙两码头出发向上游行驶,两船的静水速度相同且始终保
持不变。客船出
发时有一物品从船上落入水中,10分钟后此物距客船5千米。客船在行驶20千
米后折向下游追赶此物,追上时恰好和货船相遇,水流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10分钟后此物距客
船5千米,可以求到5÷16=30(千米时),静水速
度为30千米时 物体与货船的相遇时
间为:50÷30=53(小时),客船
与货船同时同向而行,说明它们的距离时相同的! 相遇时间为
:50÷(30+30)
=56(小时),逆水行了20千米所花的时间为53-56=56(小时),
逆水速
为:20÷56=24(千米时),水流的速度为:30-24=6(千米时)
19.
A城在一条河的上游,B城在这条河的下游.A、B两城的水路距离为396千米。<
br>一艘在静水中速度为每小时12千米的渔船从B城开往A城,一艘在静水中速度
为每小时30千米
的治安巡逻船从A城开往B城.已知河水的速度为每小时6千米,
从A流向B.两船在距
离A城180千米的地方相遇.巡逻艇在到达B城后得到消息
说他们刚才遇到的那艘渔船上有一名逃犯,
于是巡逻艇立刻返回去追渔船,请问
巡逻艇能不能在渔船到达A城之前追上渔船?如果能的话,请问巡逻
艇在距A城
多远的地方追上渔船;如果不能的话,请算出巡逻艇比渔船慢多少小时到A城?
【
解析】可以追上,开始时,渔船的速度为每小时12-6=6(千米),巡逻船的速
度为每小时30+6
=36(千米).巡逻艇到B用(396-180)÷36=6(小时). 此时
渔船距离A有180-
6×6=144(千米),巡逻艇的速度变为每小时30-6=24(千米).
追上渔船用时(396-
144)÷18=14(小时).追上时渔船又走了14×6=84(千米),
距离A有144-84=
60(千米).
20.
某人畅游长江,逆流而上,在A处丢失一只水壶,他向前
又游了20分钟后,
才发现丢失了水壶,立即返回追寻,在离A处2千米的地方追到,则他返回寻
水壶用了多少分钟?
【解析】该人丢失水壶后继续逆流而上20分钟,水壶顺流而下:速度和=该人
的
逆水速度+水速=该人的静水速度-水速+水速=该人的静水速度,该人与水壶的距
离=二者
速度和×时间=20×该人的静水速度.该人发现水壶丢失后返回,与水壶
一同顺流而下.二者速度差=
该人的静水速度,追及距离=该人的静水速度×追及
时间,追及时间=2÷水速,所以有:20×该人的
静水速度=2÷水速×该人的静水
速度,所以水速=110,追及时间=2÷水速=20分钟.
【温馨提示】本题中应注意到相背而行的速度和与相向而行的速度差是相等的.
21.
一艘轮船顺流航行120千米,逆流航行80千米共用16时;顺流航行60千米,<
br>逆流航行120千米也用16时. 求水流的速度.
【解析】两次航行顺流的路程差:120-
60=60(千米),逆流的路程差:120-80=40
(千米),也就是说顺流航行60千米所用的
时间和逆流航行40千米所用时间相
同,即顺流航行3千米所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2千米所用时间相同.
一艘轮船顺
流航行120千米,逆流航行80千米共用16时,相当于顺水航行120+80÷2×3=
240
千米用16小时,逆水航行80+120÷3×2=160千米用去16小时,所以顺水速度为15千米小时,逆水速度为10千米小时,水流速度为(15-10)÷2=2.5
(千米/时)
.
22.
有一个小孩不慎掉进河里,他抱住了一根圆木沿河向下漂流.
有3条船逆水
而上,在对应着河岸上的A处同时与圆木相遇,但是都没有发现圆木上有小孩. 3
条船的速度是已知的而且大小不同,当3条船离开A处一小时以后,船员们同
时从无线电中听到圆木上
有小孩,要求营救的消息,因此3条船同时返回,去
追圆木.
当天晚上,孩子的父母被告知,小孩已在离A处6千米的下游B处,被
救起.
问:是3条船中的哪条船首先来到孩子抱住的圆木处救起了孩子?
【解析】考虑任一条船,船离开圆木
时,它的速度是静水中的速度减去水速,而
圆木的速度为水速,所以一小时后船离小孩的距离为船一小时
在静水中的路程.
当船追圆木时,船速是静水中的速度加上水速,圆木速度仍为水速,因此船会在一小时后追上圆木. 对其他两条船也是如此. 故3条船是同时来到圆木处的.
23.
一艘轮船顺流航行80千米,逆流航行48千米共用9时;顺流航行64千米,
逆流航行96千米共用1
2时. 求轮船的速度.
【解析】由于两次航行的时间不相等,可取两次时间的最小公倍数,等价地化
为
相等时间的两次航行. 将题目进行改编可以得到:“一艘轮船顺流航行
80
×4=320千米,逆流航行48×4=192千米共用9×4=36小时;顺流航行
64×3=192
千米,逆流航行96×3=288千米共用12×3=36小时.” 也就是说,
顺流航行128千米所
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96千米所用时间相同,即顺流航行4
千米所用的时间和逆流航行3千米所用时间相
同.所以顺水速度为:
(80+48÷3×4)÷9=16(千米/时),逆水速度为:(80÷4×3
+48)÷9=12(千
米/时),轮船速度为:(16+12)÷2=14(千米/时).
24.
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相同,它们同时自河的两个码头相对开出,3小时
后
相遇.已知水流速度是4千米/小时.求:相遇时甲、乙两船航行的距离相
差多少千米?
【解
析】为了求出相遇时两船航行的距离相差多少,若考虑将两船的各自航程分
别求出的话,需根据:航程=
速度×时间,要求出两船的顺水速度或逆水速度,
即要求两船(在静水中)的船速.而由已知条件分析,
船速无法求出.下面我们来
分析一下,在两船的船速相同的情况下,一船顺水,一船逆水,它们的航程差
是
什么造成的,不妨设甲船顺水,乙船逆水.
甲船的顺水速度=船速+水速,乙船的逆水速度=船速一水速,
故:速度差=(船速+水速)
一(船速一水速)=2×水速,即:每小时甲船比乙船多走
2×4=8(千米).3小时的距离差为3×
8=24(千米).
25.
轮船从A城到B城需行3天,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
放一个无动
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解析】(法1)逆水比顺水多一天到达,即船
要多行驶一天,为什么会多一天
呢,因为顺水时得到了三天的水速帮助,逆水时又要去克服四天的水速,
这一切
都是靠一天的船速所实现的,即船速等于7天的水速;所以轮船顺流行3天的路
程等于水
流3+3×7=24(天)的路程,即木筏从A城漂到B城需24天.
(法2)用方程的思想,3×(船速+水速)=4×(船速—水速),即船速=7×水
速.
(法3)用特殊值代入法,可以把全城看成1,或者假设成其它方便计算的数值.
26.
一艘轮船在两个港口间航行,水速为每小时6千米,顺水下行需要4小时,
返
回上行需要7小时.求:这两个港口之间的距离?
【解析】行程问题之流水行船 (
船速+6)×4=(船速-6)×7,可得船
速=22,两港之间的距离为:(22+6)×4=112
千米.
27.
轮船用同一速度往返于两码头之间,它顺流而下行了
8
个
小时,逆流而上行
了
10
小时,如果水流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两码
头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由题意可知,(船速
3
)
8(船速
3
)
10
,可得船速
27
千米时,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
273
8240
(千米).
28.
乙船顺水航行2小时,行了120千米,返回原地用了4小时.甲船顺水航行同
一段水路,用了3小时.甲船返回原地比去时多用了几小时?
【解析】乙船顺水速度:120÷2=
60(千米小时).乙船逆水速度:120÷4=30
(千米小时)。水流速度:(60-30)÷2=
15(千米小时).甲船顺水速度:12O÷3
=4O(千米小时)。甲船逆水速度:4
0-2×15=10(千米小时).甲船逆水航行
时间:120÷10=12(小时)。甲船返回原地比
去时多用时间:12-3=9(小时).
29.
某项竞赛分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每个
一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二等
奖奖金的
2
倍,每个二等奖的奖金是每个三等奖奖金的
2
倍。如果评出一、
二、三等奖各
2
人,那么每个一等奖的奖金是
308
元。如果评出
1
个一等奖,
2
个二等奖,
3
个三等奖,那么一等奖的奖金是多少元?
分析:我们把每个三等奖奖金看作
1
份,那
么每个二等奖奖金是
2
份,每
个一等奖奖金则是
4
份。当一、二、三
等奖各评
2
人时,
2
个一等奖的奖
金之和是
(3082)
元,
2
个二等奖的奖金之和等于
1
个一等奖的奖金
308<
br>元,
2
个三等奖的奖金等于
1
个二等奖奖金
(3082)<
br>元。所以奖金总额是:
当评
1
个一等奖,
2
个二等奖,
3
个三等奖时,
308230830821078
元。
,
3
个三等奖奖金
1
个一等奖奖金看做
4
份,
2
个
二等奖奖金
224
(份)
的份数是
133
(份),总份数就
是:
44311
(份)。这样,可以求出
。
1
份数为
10781198
元,一等奖奖金为:
984392
(元)
30.
甲、乙、丙三所小学学生人数的总和为
1999
,已知甲校学生人数的
2<
br>倍,
乙校学生人数减
3
,丙校学生人数加
4
都是相等的,问:
甲、乙、丙各校
的人数是多少?
分析:甲校学生人数为:
(199934)(
122)400
,乙校学生人数为:
40023803
,丙校学生人数为
:
40024796
。甲、乙、丙三校的人
数分别为
400
,
803
,
796
。
31.
有
5
堆苹果
,较小的
3
堆平均有
18
个苹果。较大的
2
堆,苹果数之差
为
5
个。又较大的
3
堆平均有
26
个苹果,较小的
2
堆苹果数之差为
7
个。最大
堆与最小堆平均有
22
个苹果
。问:每堆各有多少个苹果?
分析:最大堆与最小堆共
22244
个
苹果。较大的
2
堆与较小的
2
堆共
4427590
个苹果。所以中间的一堆有:
(18326390)221
个苹
果;
较大的
2
堆有:
2632157
个苹果;
最大的一堆有:
(575)231
个苹果;
次大的一堆有:
573126
个苹果;
较小的
2
堆有:
1832133
个苹果;
次小的一堆有:
(337)220
个苹果;
最小的一堆有:
20713
个苹果。
32.
某日停电,房间
里同时点燃了两支同样长的蜡烛。这两支蜡烛的质量
不同,一支可以维持
3
小时,另一
支可以维持
5
小时,当送电时吹灭蜡烛,
发现其中一支剩下的长度是另一支剩下长度的
3
倍。这次停电时间是多少
小时?
分析:两支蜡
烛长度相同,一支可以维持
3
小时,另一支可以维持
5
小时,
所以从
两支蜡烛中取相同长度的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之比为
3:5
。现在
可以维持
5
小时的那支蜡烛剩下的长度是另外一支的
3
倍,所以剩下的部
分可以燃烧的
时间是另外一只剩下部分可以燃烧时间的
3535
倍,由
于燃烧了相同的时间,
所以这支剩下的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比另外一只剩
下部分可以燃烧的时间要长
532
小时。所以另外一支剩下的部分可以
燃烧的时间为
2(51)0.5
小时,这
次停电的时间为
30.52.5
小时。
33.
小明、小红、小玲共有
73
块糖。如果小玲吃掉
3
块,那么小红与小玲
的糖就一样多;如果
小红给小明
2
块糖,那么小明的糖就是小红的糖的
2
倍。问小红有多少块糖?
分析:如果小玲吃掉
3
块,那么小红与小玲的糖就一样多,说明小玲比小
红多
3
块;如果小红给小明
2
块糖,那么小明的糖就是小红的糖的
2倍,即
小明的糖加
2
是小红的糖减
2
后的
2
倍
,说明小明的糖是小红的糖的
2
倍少
2226
块。所以,小红有
(7336)(112)19
块糖。
34.
有
8<
br>只盒子,每只盒内放有同一种笔。
8
只盒子所装笔的支数分别为
17
支
、
23
支、
33
支、
36
支、
38
支、<
br>42
支、
49
支、
51
支。在这些笔中,圆珠
笔的支
数是钢笔支数的
2
倍,铅笔支数是钢笔支数的
3
倍,只有一只盒里
放
的是水彩笔。这盒水彩笔共有多少支?
分析:铅笔数是钢笔数的
3
倍,圆
珠笔数是钢笔数的
2
倍,因此这三种笔支
数的和是钢笔数的
3216<
br>倍。
1723333638424951289
除以
6
余
1
,所以水彩笔的支数除以
6
余
1
,在上述
8
盒的支数中,只有
49
除以
6
余
1
,因此水彩笔共
有
49
支。
35.
现在哥哥的年龄恰好是弟弟年龄的
2
倍。而
9
年前哥哥的年龄是弟弟年
龄的
5
倍,则哥哥现在的年龄是_
_________岁。
分析:把弟弟
9
年前的年龄看作是
1
份,
那么哥哥
9
年前的年龄是
5
份,年
龄之差为
4
份。
现在弟弟的年龄为“
1
份加上
9
岁”,哥哥的年龄是弟弟年
龄的2
倍,所以年龄之差为“
1
份加上
9
岁”,所以
1份的年龄为
9(41)3
岁,哥哥现在的年龄为
35924
岁。
36、在三角形ABC内有100个点,以三角形的顶点和这100点为顶点,可
把三角
形剖分成多少个小三角形?
分析:整体法.100个点每个点周围有360度,三角形本身内角和为1
80
度,所以可以分成(360×100+180)÷180=201个小三角形.
37、幼
儿园大班每人发
17
张画片,小班每人发
13
张画片,小班人数是大班
人数的
2
倍,小班比大班多发
126
张画片,那么小班有多少人?
分析:小班每
2
个人就会发
13226
张画片,那么
,小班的
2
个人比大班
的
1
个人多发了
26179张画片,总共多发了
126
张,所以小班有
1269228
人。
38.小芬家由小芬和她的父母组成,小芬的父亲比母亲大
4
岁,今年全家
年龄的和是
72
岁,
10
年前这一家全家年龄的和是
4 4
岁。今年三人各是多
少岁?
分析:一家人的年龄和今年与
10
年前比较增加了
724428
(岁),而如果
按照三人计算
10
年后应增加
10330
(岁),只能是小芬少了
2
岁,即小芬
8
年前出生,今年是
8
岁,今年父亲是
(7284)2 34
(岁),今年母亲
是
34430
(岁)。
39.某小学 原来参加室外活动的人数比参加室内活动的人数多
480
人,现在
把室内活动的
50
人改为室外活动,这样室外活动的人数正好是室内人数的
5
倍,则参加室内、室 外活动的共有多少人?
分析:原来室外、室内活动人数相差
480
人,现 把室内的
50
人改为室外活
动,这样室外活动人数比室内人数多
48050 2580
(人),这时室外活动
人数正好是室内人数的
5
倍,
5 80
人相当于现在室内活动人数的
这样可先求出现在室内活动人数为
580414 5
,再求出室内、
514
(倍),
外人数之和:
145(5 1)870
40.甲、乙两位学生原计划每天自学时间相同。若甲每天增加自学时间半小时,乙每天减少自学时间半小时,则乙自学
6
天的时间仅相当于甲自学
1
天的时间。问:甲、乙原定每天自学的时间是多少?
分析:改变后,甲每天比乙多自学
1< br>小时,即
60
分钟。它是乙五天自学的
时间,即乙现在每天自学:
60 (61)12
(分),原来每天自学的时间是:
。
123042
(分)
41.巧克力每盒
9
块,软糖每盒
11
块,要把这两种糖分发 给一些小朋友,
每种糖每人一块,由于又来了一位小朋友,软糖就要增加一盒,两种糖分
发的盒 数就一样多,现在又来了一位小朋友,巧克力还要增加一盒,则最
后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分析 :新来了一位小朋友,就要增加一盒软糖,说明在此之前,软糖应该是刚好
分完几整盒,所以原来的小朋 友人数是
11
的倍数。增加了第二位小朋友之后,巧
克力糖也要再来一盒了,说明原有 的小朋友分几整盒巧克力糖之后还剩下一块,
也就是说,原有的小朋友人数是9的倍数减
1。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最小的数是
44
,
而且它刚好满足原有的巧克力比软糖多一盒 的条件,所以原有
44
个小朋友,最
后有
46
个小朋友。
42.少先队员植树,如果每人挖
5
个坑,那么还有
3
个坑无人挖;如果其中
2
人各挖
4
个坑,其余每人挖
6
个坑,那么恰好将坑挖完。 问:
一共要挖几个坑?
分析:我们将“其中
2
人各挖
4
个 坑,其余每人挖
6
个坑”转化为“每人
都挖
6
个坑,就多挖了
4
个坑”,这样就变成了典型的盈亏问题。盈亏总额
为
437
个坑,两 次分配数之差为
651
个坑。人数为
717
人,一共
要挖< br>57338
个坑。
43、
欢欢对乐乐说:“我比你大<
br>8
岁,
2
年后,我的年龄是你的年龄的
3
倍。”
欢欢
现在__________岁。
分析:
2
年后欢欢与乐乐的年龄差不变,还是8
岁,所以
2
年后乐乐的年龄是
。
8(31)
4
岁。欢欢现在的年龄是:
48210
(岁)
44.
6
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
6
倍,
18
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
br>2
倍。问
现在父女俩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分析:
18
年后爸
爸的年龄是小玲的
2
倍,那么两人的年龄差等于小玲当时
(
18
年后
)的年龄,所以,两人的年龄差等于小玲
6
年前的年龄加
18624
岁。
6
年前爸爸的年龄是小玲的
6
倍,所以两人的年龄差等于小玲当时(
6
年前)年龄的
615
倍。由于年龄差是不变的,所以小玲
6
年
前的年龄的
,现在
(51)
倍等于
24
,小玲当时(
6<
br>年前)的年龄为:
24(51)6
(岁)
的年龄为:
661
2
(岁),爸爸现在的年龄为:
126542
(岁)。
45.
已知祖孙三人,祖父和父亲的年龄差与父亲和孙子的年龄差相同,祖
父和孙子
年龄之和为
82
岁,明年祖父年龄恰好等于孙子年龄的
5
倍。求祖
孙
三人各多少岁?
分析:“祖父和父亲的年龄差与父亲和孙子的年龄差相同”这一条件较难<
br>理解,可作出示意图,从图中容易看出,祖父和孙子年龄之和恰为父亲年
龄的
2
倍。父亲的年龄为:
82241
(岁),孙子的年龄为:
(8212)(1
5)113
(岁),祖父的年龄为:
821369
(岁)。
46.
五位老人的年龄互不相同,其中年龄最大的比年龄最小的大
6
岁,已
知他们的平均年龄为
85
岁,其中年龄最大的一位老人的年龄是多少岁?
分
析:如果最小的比
85
只小
1
岁,那么由于这时其他人的年龄均不小于
85
岁,而最大的比
85
大
615
岁,这样平均年龄必超过<
br>85
岁;如果最小的
比
85
小
2
岁,那么可能还有一
人比
85
小
1
岁,但最大的比
85
大
624<
br>岁,
而
4f12
,从而平均年龄仍超过
85
岁;如果最小的
比
85
小
3
岁,那么最
大的比
85
大
6
33
岁,两人的平均年龄正好是
85
岁,其他三人如果年龄
是
84
、
85
、
86
(或
83
、
85
、
87
),那么五人平均年龄正好是
85
岁;如果
最小的比
8
5
小
4
岁或小
5
岁,类似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时平均年龄必小于85
岁。因此 ,最大的年龄一定是
85388
岁。
47.
(
2007
年“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初赛)猴王带领一群猴子去摘
桃。
下午收工后,猴王开始分配。若大猴分
5
个,小猴分
3
个,猴王
可留
10
个。
若大、小猴都分
4
个,猴王能留下
20
个。在这群猴子中,大猴(不包括猴
王)比小猴多__________只。
分析:当大猴
分
5
个,小猴分
3
个时,猴王可留
10
个。若大、小猴都分
4
个,
猴王能留下
20
个。也就是说在大猴分
5
个
,小猴分
3
个后,每只大猴都拿
出
1
个,分给每只小猴
1<
br>个后,还剩下
201010
个,所以大猴比小猴多
10
只
48.
(
2007
年湖北省“创新杯”决赛)四⑵班举行“六一
”联欢晚会,辅
导员老师带着一笔钱去买糖果。如果买芒果
13
千克,
还差
4
元;如果买奶
糖
15
千克,则还剩
2
元。已
知每千克芒果比奶糖贵
2
元,那么,辅导员老
师带了__________元钱。 <
br>分析:这笔钱买
13
千克芒果还差
4
元,若把这
13
千克芒果换成奶糖就会多
出
13226
元,所以这笔钱买
13
千
克奶糖会多出
26422
元。而这笔钱
买
15
千克奶糖会多出<
br>2
元,所以每千克奶糖的价格为:
(222)(1513)10
(元)
。辅导老师共带了
10152152
元。
49.
有一些糖,每人分
5
块则多
10
块,如果现有人数增加到原有人数的
1.5
倍
,那么每人
4
块就少两块,这些糖共有多少块?
分析:第一次每人分
5块,第二次每人分
4
块,可以认为原有的人每人拿
出
541
块糖分给新增加的人,而新增加的人刚好是原来的一半,这样
新增加的人每人可分到
2
块糖果,这些人每人还差
422
块,一共差了
10212
块,所以新
增加了
1226
人,原有
6212
人。糖果数为:
125
1070
(块)。
50、少先队员去植树,如果每人挖5个树坑,还有3个树坑没人挖;
如果其中两
人各挖4个树坑,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请问,共有多
少名
少先队员?共挖了多少树坑?
【分析】:解这道题的关键在于条件的转换,把“如果其中两人各挖4个
树坑,
其余每人挖6个树坑,就恰好挖完所有的树坑” 转换成“每人挖6个树坑,还
差2×(
6-4)个树坑。”则本题成为“一盈一亏”的盈亏问题;对比两个条件,
因为每人多挖(6-5)一个
;所以就要多挖〔3+2×(6-4)〕个,这样就可求
出人数,继而求出树坑数。在这里我们把两个条
件中每人挖的差(6-5)叫分差,
因两个条件中每人挖的数量不同而产生的差叫总差。
本题中:总差÷分差=人数;
推广可得:两次分配的差叫分差,
总差分3种:一盈一亏中:盈+亏=总差;在双盈或双亏中:大数-小数=总差;
总差÷分差=份数 份数在不同的题目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解:〔3+2×(6-4)〕÷(6-5)=7(人)
7×5+3=38(个)--树坑数
答:共挖了38个树坑。
51.钢笔与圆珠笔每支相差1元2角,小明带的钱买5支钢笔差1元5角,
买8
支圆珠笔多6角。问小明带了多少钱?
【分析】:关键在于条件的转换,要么都转换成钢笔,要么都转换成圆珠笔,
解1:都转换成
钢笔;买5支钢笔差15角,买8支钢笔差(12×8-6)90角,
这是双亏:分差是(8-5)3支
,总差是(90-15)75角,就是说多买3支,就
多差75角;这样就可求出1支钢笔多少钱;继而
求出小明带了多少钱。
〔(12×8-6)-15〕÷(8-5)=75÷3=25(角)--钢笔的价钱
25×5-15=125-15=110(角)=11(元)--小明带得钱数
解2:都转换成圆珠笔;买5支圆珠笔多(12×5-15)45角,买8支圆珠笔多
6角。
〔(12×5-15)-6〕÷(8-5)=39÷3=13(角)--圆珠笔的价钱
13×8+6=104+6==110(角)=11(元)--小明带得钱数
52.有48本书分给两
组小朋友,已知第二组比第一组多5人。如果把书全部分给
第一组,那么每人4本,有剩余;每人5本,
书不够。如果把书全分给第二组,
那么每人3本,有剩余;每人4本,书不够。问第二组
有多少人?
【解答】:因分给第一组,那么每人4本,有剩余;每人5本,书不够。
说明
第一组的人数不到48÷4=12人,多于(48÷5=9…3)9个人,即10到11
人;
同理,第二组不到48÷3=16人,又多与48÷4=12人,即13到15人,
因15-10=5(人);由此可知:第一组是10人,第二组是15人。
53.用绳测井深
,把绳三折,井外余2米,把绳四折,还差1米不到井口,那么
井深多少米?绳长多少米?
【分析】:绳三折,井外余2米,说明绳子比井深的3倍多(3×2)6米;绳四
折,还差1米不到井口
,说明绳子比井深的4倍少(4×1)4米,总差:(因多1
折,就差);(3×2)+(4×1);分
差:(4-3);这样可求出井深。
解:〔(3×2)+(4×1)〕÷(4-3)=10÷1=10(米)--井深
10×3+2×3=36(米)--绳长
54.有一个班的同学去划船。他们算了一下,如果增加1条
船,正好每条船坐6
人;如果减少1条船,正好每条船坐9个人。问: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同学?
【分析】:条件可以这样理解,每条船坐6人,多6人;每条船坐9人,差9人。
解:(9+6)÷(9-6)=5(条);5×6+6=36(人)
55、“六一”儿童节,
小明到商店买了一盒花球和一盒白球,两盒内的球的数量
相等。花球原价1元钱2个,白球原价1元钱3
个。因节日商店优惠销售,两种
球的售价都是2元钱5个,结果小明少花了4元钱,那么小明共买了多少
个球?
【分析】:根据题意我们可知盒内的球的数量一定是2、3、5的倍数,假设1份
球数
是30个;原来各买一份要:
30÷2+30÷3=15+10=25(元);现在要(30+
30)÷5×2=24(元);即
小明每买30+30=60个球,就可以少花1元钱,那么小明一共就
买了4×60=
240个球。
解:假设1份球数是30个;4÷〔(30÷2+30÷3)-
(30+30)÷5×2〕=4
(份)
(30+30)×4=240(个)
答:小明共买了240个球。
56.游泳池有甲、乙、丙三个注水管,如果单开甲管需要20
小时注满水池;甲、
乙两管合开需要8小时注满水池;乙、丙两管合开需要6小时注满水池,那么,单开丙管需要多少小时可以注满水池?
【答案】将此题转化为工程问题,由已知,甲的工作效率是
120,乙的工作效
率是18-120=340,丙的工作效率是16=340=11120,所以,单
开丙管需要
12011小时注满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