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萌到你眼炸
647次浏览
2020年08月04日 23:22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年初七-我爱祖国的蓝天简谱


第四节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 、石)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常用的表示方法
有两种:①以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各项材料的质量表示,如水 泥300kg、水180kg、砂720kg、石子1200kg;
②以水泥质量为1的各项材料相互间 的质量比及水灰比来表示,将上例换算成质量比为水泥∶砂∶石
=1∶∶4,水灰比=。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原材料的技术性能及 施工条件,合理选择原材料,并确定出能
满足工程所要求的技术经济指标的各项组成材料的用量。混凝土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1)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所要求的强度等级。
(2)满足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3)满足混凝土的耐久性(如抗冻等级、抗渗等级和抗侵蚀性等)。
(4)在满足各项技术性质的前提下,使各组成材料经济合理,尽量做到节约水泥和降低混凝土成本。
二、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参数
(一) 水灰比(WC)
水灰比是单位体积混凝土中 水与水泥质量的比值,是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主要因素。其确定原
则是在满足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 下,尽量选择较大值,以节约水泥。
(二)砂率(β
S

砂率是指砂子质 量占砂石总质量的百分率。砂率是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重要指标。砂率的确定原则是
在保证混凝土拌和物 粘聚性和保水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取小值。
(三)单位用水量
单位用水量是指1m3
混凝土的用水量。单位用水量的多少反映了单位混凝土中水泥浆与集料之间的比
例关系。 在混凝土拌和物中,水泥浆的多少显著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同时也影响强度和耐久性。其确定
原则是在 达到流动性要求的前提下取较小值。
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是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重要参数,在配 合比设计中正确地确定这三个参数,
就能使混凝土满足上述设计要求。
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步骤
(一)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资料
(1)明确设计所要求的技术指标,如强度、和易性、耐久性等。
(2)合理选择原材料 ,并预先检验,明确所用原材料的品质及技术性能指标,如水泥品种及强度等
级、密度等;砂的细度模数 及级配;石子种类、最大粒径及级配;是否掺用外加剂及掺和料等。
(二)初步配合比的计算
1.确定混凝土试配强度()
在正常施工条件下,由于人、材、机、工艺、环境等的影响,混 凝土的质量总是会产生波动,经验证
明,这种波动符合正态分布。为使混凝土的强度保证率能满足规定的 要求,在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必须
使混凝土的试配强度高于设计强度等级

可按下式 估计:
f
cu,0

f
cu,k
-t (3-7)
式中 —混凝土的试配强度,MPa;
—设计龄期要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MPa;
σ—施工单位的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历史统计水平,MPa;若无统计资料时,可参考表3-16取
值。
t—与混凝土要求的保证率所对应的概率度,见表3-17。
当设计龄期为28 d时,抗压强度保证率P为95%,此时t=,式3-7变为

f
cu,0

f
cu,k
+σ (3-8)
表3-16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值 (单位:Mpa)( DLT5330—2005)
<15 >50
设计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值 20~25 30~35 40~45

混凝土抗压强度标准差σ
注:施工中应根据现场施工时段强度的统计结果调整σ值
表3-17不同t值的保证率P

t
P(%)
t






















P(%)

2.确定水灰比值(
WC

(1)满足强度要求的水灰比:根据已测定的水 泥实际强度f
ce
(或选用的水泥强度等级f
ce,k
)、粗集料
种 类及所要求的混凝土配制强度,按混凝土强度经验公式(3-3)计算水灰比,则有

变为
f
cu,0


a
f
ce
(
C
-

b
)

W

a
f
ce
W

(3-9)
Cf
cu,o


a

b
f
ce
(2)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根据表3-18、表3-19分别查出满足抗渗性、抗冻 性要求的水灰比值,
与表3-14(或表3-15)对照,取三者中的小值作为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 。
同时满足强度、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取(1)(2)中的小值。
3.确定单位用水量(m
wo

(1)干硬性和塑性混凝土用水量的确定

WC
=~时,根据施工要求的坍落度值和已知的粗集料种类及最大粒径,可由表3- 20(或表3-21)
中的规定值选取单位用水量。

W

C
小于的混凝土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用水量通过试验确定。
表3-18抗渗等级允许的最大水灰比
水灰比
<



表3-19抗冻等级允许的最大水灰比
28d抗渗等级
P2
P4
P6
P8
28d抗冻等级
F50
F100
F150
F200
普通混凝土




引气混凝土




表3-20 水工常态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参考值 (DLT5330—2005)(单位:kgm
3

混凝土坍落度卵石最大粒径 碎石最大粒径
mm
20mm 40mm 80mm 150mm 20mm 40mm 80mm
10~30
30~50
50~70
70~90
160
165
170
175
140
145
150
155
120
125
130
135
105
110
115
120
175
180
185
190
155
160
165
170
135
140
145
150
150mm
120
125
130
135
注:1.本表适用于细度模数为~的天然中砂,当使用细砂或粗砂时,用水量需增加或减少3 kgm
3
~ 5
kgm
3

2.采用人工砂时,用水量需增加5 kgm
3
~10 kgm
3

3.掺入火山灰质掺和料时,用水量需增加10 kgm
3
~20 kgm
3
;采用Ⅰ级粉煤灰时,用水量可减少5
kgm
3
~10 kgm
3

4.采用外加剂时,用水量应根据外加剂的减水率作适当调整,外加剂的减水率应通过试验确定。
5.本表适用于骨料含水状态为饱和面干状态。
表3-21 混凝土单位用水量选用表(JGJ55—2000)(单位:kgm
3

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项目
指标

10 20 40 16 20 40
190 170 160 150 200 185 175 165
10~30
坍落度
35~50
200 180 170 160 210 195 185 175
210 190 180 170 220 205 195 185
(mm)
5~570
215 195 185 175 230 215 205 195
75~90

175 160 145 180 170 155
维勃稠16~20

度(s)
11~15
180 165 150 185 175 160

185 170 155 190 180 165
5~10


注: 1.本表用水量系采用中砂时的平 均取值,采用细砂时,1m
3
混凝土用水量可增加工5~10kg,采用粗砂则可
减少 5~10kg。
2.掺用各种外加剂或掺合料时,用水量应相应调整。
3.本表不适用于水灰比小于或大于的混凝土以及采用特殊成型工艺的混凝土。
(2)流动性 、大流动性混凝土的用水量按下列步骤计算:①以表3-20(或3-21)中坍落度90mm的用水
量 为基础,按坍落度每增大20mm用水量增加5kg,计算出未掺外加剂的混凝土用水量;②掺外加剂时混
凝土用水量按下式计算:

m
Wa
m
W0
(1

)
(3-10)
式中 m
wa
—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
3

m
w0
—未掺外加剂混凝土的单位用水量,kgm
3

β—外加剂的减水率,%,经试验确定。
4.计算混凝土的单位水泥用量(m
c0

根据已选定的单位用水量(m
w0
)和已确定的水灰比(
W

C
)值,可由下式求出水泥用量:
m
C0

m
W0
(3-11)
WC
根据结构使用环境条件和耐久性要求,查表3-13中规定的1m
3
混凝土最小的水泥用量,最后取两值中大
者作为1m
3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5.确定砂率(
β
s

(1)计算法
测得混凝土所用砂 、石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求出石子的空隙率,按以下原理计算砂率:砂子填充
石子空隙并略有剩余。 即


s

m
S0
kρ'
0s
P
100%

m
S0
m
g0
k
ρ

0s
P
ρ
0g
×1 00% (3-12)
式中:
β
s
—砂率,%;
m
s0
、m
g0
—分别为砂、石用量,kg;
ρ0s
′、ρ
0g
′—分别为砂、石的堆积密度,kgm
3

p—石子的空隙率;
k—拨开系数(又称富裕系数)k=~,用碎石及粗砂取大值。
(2)试验法
在用水量和水 灰比不变的条件下,拌制5组以上不同砂率的试样,每组相差2%~3%,测出各组的坍落
度或维勃稠度 。在坐标上绘出砂率与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关系图,从曲线上找出极大值所对应的砂率即
为所求的最优 砂率(见图3-6(a))。
(3)查实践资料法:根据本单位对所用材料的使用经验选用砂率。如无 使用经验,按集料种类规格及
混凝土的水灰比值按表3-22(或表3-23)选取。
表3-22水工常态混凝土砂率(%)参考值(DLT5330—2005)
骨料最大粒径 水灰比
mm

20
36~38 38~40 40~42 42~44
40
30~32 32~34 34~36 36~38
80
24~26 26~28 28~30 30~32
150
20~22 22~24 24~26 26~28
注:1.本表适用于卵石、细度模数为~ 的天然中砂拌制的混凝土。
2.砂的细度模数每增减,砂率相应增减 %~ %。
3.使用碎石时,砂率需增加3 %~5 %。
4.使用人工砂时,砂率需增加2 %~3 %。
5.掺用引气剂时,砂率可减小2 %~ 3 %;掺用粉煤灰时,砂率可减小1 %~2 %。


表3-23混凝土砂率选用表(%)(JGJ55—2000)
水灰比卵石最大粒径mm 碎石最大粒径mm
(WC)
10 20 40 16 20 40

26~32 25~31 24~30 24~30 30~35 29~34 28~33 27~32

30~35 29~34 28~33 28~33 33~38 32~37 31~36 30~35

33~38 32~37 31~36 31~36 36~41 35~40 34~39 33~38

36~41 35~40 35~39 34~39 39~44 38~43 37~42 36~41
注:1.本表数值系中砂的选用砂率,对细砂或粗砂,可相应地减小或增大砂率。

2.本表适用于坍落度10~60mm的混凝土。对坍落度大于60mm的混凝土,应在上表的基础上,按< br>坍落度每增大20mm,砂率增大1%的幅度予以调整。
3.只用一个单粒级粗集料配制混凝土时,砂率应适当增大。
4.对薄壁构件砂率取偏大值。
6.计算1m
3
混凝土的砂、石用量(m
s0
、m
g0
砂、石用量可用质量法或体积法求得,实际工程中常以质量法为准。
(1)质量法: 根据经验,如果原材料情况比较稳定,所配制的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将接近一个固
定值,可先假设( 即估计)每立方混凝土拌合物的质量ρ
cp
(kgm
3
)按下列公式计算m< br>s0
、m
g0

(3-13)


m
c0
m
s0
mg0
m
w0

ρ
cp

1
m
3

式中:ρ
cp
—混凝土拌合物的假定表观密度,kgm
3。可根据集料的表观密度、粒径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参
m
s0
考表3-24选取;
100%β
s
m
c0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质量,kg;
m
s0
m
g0
m
s0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砂的质量,kg;
m
g0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石子的质量,kg;
m
w0
—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的质量,kg;

β
s
—砂率,%。
表3-24混凝土拌和物湿表观密度参考值(kgm
3

石子最大粒径
混凝土种类
20 mm 40 mm 80 mm 120 mm 150 mm
2380 2400 2430 2450 2460
普通混凝土
2280%) 2320%) 2350%) 2380%) 2390%)
引气混凝土
{
注:1.适用于骨料表观密度为2600 kgm
3
~ 2650 kgm
3
的混凝土。
2.骨料表观密度每增减100 kgm
3
,混凝土拌和物质量相应增减60 kgm
3
;混凝土含气量每增、
减1%,拌和物质量相应增、减1%。
3.表中括弧内的数字为引气混凝土的含气量。
(2)体积法
假定混凝土拌合物的 体积等于各组成材料绝对体积及拌合物中所含空气的体积之和,用下式计算1m
3
混凝土拌合物 的各材料用量:

100%β
s
m
s0
m
g0

m
c0
m
w0
m
g0
m
s0
< br>
kgm

'
0.01α=1
式中:ρ
c
、ρ
w
—分别对应水泥、水的密度(
'
3
);
ρρρρ
cw
kgm
g
3
);
s
ρ′、ρ′—砂、石的表观密度(
gs
{

m

s

0

(3-14)
α—混凝土含气量百分数,在不使用引气型外加剂时,可选取α=1。
解以上联式,即可求出m
s0
、m
g0

至此,可得到初 步配合比,但以上各项计算多是利用经验公式或经验资料获得的,由此配成的混凝土
有可能不符合实际要 求,所以须对初步配合比进行试配、调整。
(三)试配、调整,确定基准配合比
采用工程中 实际采用的原材料及搅拌方法,按初步配合比计算出配制15L~40L所需的材料用量,拌制
成混凝土 拌合物。首先通过试验测定坍落度,同时观察粘聚性和保水性。若不符合要求,应进行调整。调
整的原则 如下:若流动性太大,可在砂率不变的条件下,适当增加砂、石用量;若流动性太小,应在保持
水灰比不 变的条件下,增加适量的水和水泥;粘聚性和保水水性不良时,实质上是混凝土拌合物中砂浆不
足或砂浆 过多,可适当增大砂率或适当降低砂率,调整到和易性满足要求时为止。其调整量可参考表3-25。
当 试拌调整工作完成后,应测出混凝土拌合物的表观密度(ρ
ct
),并重新计算出每立方米混凝 土的各项材
料用量,即为供混凝土强度试验用的基准配合比。
设调整和易性后试验的材料用量 为水m
wb
、水泥m
cb
、砂m
sb
、石子m
gb
,则基准配合比为:




{

m
wJ
ρ
ct

1
m
3
m
wb< br>
m
wb
m
cb
m
sb
m
gb

(3-15)
ρ
ct

1
m
3
m< br>gJ
m
gb
m
wb
m
cb
m

m
sbgb
m
CJ
ρ
ct

1
m
3
m
cb
m
wb
m
cb
m
sb
m
gb
ρ
ct

1
m
3
m
sJ
m
sb
m
wb
m
cb
mcb
m
gb



式中m
wJ
、m
cJ
、m
sJ
、m
gJ
— 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每立方米的用水量、 水泥用量、细集料用量和粗集料用
量,kgm
3

ρ
cP
—混凝土拌和物表观密度实测值,kgm
3

经过 和易性调整试验得出的混凝土基准配合比,满足了和易性的要求,但其水灰比不一定选用恰当,
混凝土的 强度和耐久性不一定符合要求,故应对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进行复核。

表3-25 条件变动时材料用量调整参考值
大 致 的 调 整 值 大 致 的 调 整 值
条件变化情况 条件变化情况
加水量 砂率 加水量 砂率
坍落度增减10mm ±2%~±4% — 砂率增减1% ±2kgm
3

含气量增减1% ±3% ±%
(四)强度及耐久性复核,确定实验室配合比
采用三个不同的配合比,其中一个是基准配合比,另两个 配合比的水灰比则分别比基准配合比增加及
减少,其用水量与基准配合比相同,砂率值可分别增加或减少 1%。每种配合比制作一组(三块)试件,每
一组都应检验相应配合比拌合物的和易性及测定表观密度, 其结果代表这一配合比的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将试件标准养护28d时,进行强度、抗渗、抗冻指标测 定,并做混凝土强度与灰水比的直线关系图,求出
既符合强度要求,又符合耐久性要求的灰水比。最后按 以下原则确定1m
3
混凝土拌和物的各材料用量,即
为实验室配合比。
1. 用水量(m
w
)—取基准配合比中用水量,并根据制作强度试件时测得的坍落度或维勃稠度值, 进行
调整确定。
2.水泥用量(m
c
)—以用水量乘以通过试验确定的与配制强度相对应的水灰比值。
3.砂、石用量(m
s
、m
g
)—取基准配合比中的砂、石用量,并 按定出的水灰比作适当调整。
4.混凝土表观密度的校正
由强度复核之后的配合比,还应根 据实测的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ρ
ct
)作校正,以确定1m
3
混凝土的各材料用量。其步骤如下:
(1)计算出混凝土拌合物的计算表观密度(ρ
c,c
):


c,c
m
c
m
w
m
s
 m
g
(3-16)
(2)计算出校正系数(δ):
δ=

ct

c,c
(3-17)
(3)当混凝土表观密度实测值与计算值之差的绝对值不超过计算值的2%时,上面确定 出的配合比即为确
定的设计配合比;当二者之差超过2%时,应按下式计算出试验室配合比(每1m3
混凝土各材料用量):




m

c

,

sh
m
c





m
w,sh
m
w

(3-18)


mm

s

s,sh


mm

(五)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确定
g

g,sh
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所用砂、石是以饱和面干状态(工民建为干燥状态)为标准计量的,且不 含有
超、逊径。但施工时,实际工地上存放的砂、石都含有一定的水分,并常存在一定数量的超、逊径。 所以,
在施工现场,应根据集料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将实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1.集料含水率的调整
依据现场实测砂、石表面含水率(砂、石以饱和面干状态为基准)或含 水率(砂、石以干燥状态为基
准),在配料时,从加水量中扣除集料表面含水量或含水量,并相应增加砂 、石用量。假定工地测出砂的
表面含水率为a%,石子的表面含水率为b%,设施工配合比1m
3
混凝土各材料用量为m
c
′, m
s
′, m
g
′,
m
w
′,则


cc,sh
(3-19)

ss,sh

2.集料超、逊径调整
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某级集料超、逊径颗粒含量,将该级集料中超径含量 计入上一级集料,逊径含量计
ww,shs,shg,sh
入下一级集料中,则该级集料调整量 为:
{
m'm
m'm(1a%)
m'
g
m
g,sh
(1b%)
m'mm.a%m.b%


调整量=(该 级超径量+该级逊径量)-(下级超径量+上级逊径量) (3-20)
四、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例
【例3-1】某混凝土坝,所在地区最冷月份月平均气温为-7℃ ,河水无侵蚀性,该坝上游面水位变化
区的外部混凝土,一年内的总冻融次数为45次,最大作用水头5 0m,设计要求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
无强度历史统计资料,坍落度为30~50mm,混凝土采用 机械振捣。原材料性能如下所述。水泥:强度等
级为级的普通水泥,密度
ρ
c
=cm
3
;砂:当地河砂,细度模数
M
X
=,表观密度
< br>S
=2610kgm
3
,其他性能均符
合水工混凝土的要求;石子:采 用当地的石灰岩石轧制的碎石,最大粒径为80mm,其中,小石:中石:大石
=30:30:40,级 配后的碎石视密度

g
=2670kgm
3
。实测骨料超、逊径及表 面含水率如表3-26所示。本工
程的施工单位是一大型国有企业,该企业混凝土强度标准差的历史统计 资料为,试根据给定资料进行试验室
配合比及施工配合比设计。



表3-26骨料表面含水率及超、逊径

石 子
骨 料 种 类
砂 子
小石 中石 大石

5 4
实测超径含量(%) 2.0

10 2 5
实测逊径含量(%)
实测骨料表面含水率(%) 3.0 1.1 0.3 0.2

【解】
A.初步配合比设计
(1)确定配制强度
f
cu,0

f
cu,0
=
f
cu,k

由于混凝土施工的不均匀性及混凝土所处的条件等因素, 确定强度保证率为95%。根据题意是属于无
统计资料的混凝土(本句应去掉),其配制强度按式(3- 8)计算。
已知σ=。则
f
cu,0
=25+×=
(2)确定水灰比(
WC

①强度要求的水灰比
由式(3-9)得
α
a
f
ce
W

Cf
cu,o

α
a
α
b
f
ce


f
ce

γ
c
f
ce,k
=× =,
α
a
= 及
α
b
=代入上式,则得
α
a
f
ce
W
0.46

48.0
0.67

Cf
cu,o

α
a
α
b
f< br>ce
31.4

0.46

0.07

48 .0
②按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
由题意,查表3-11和表3-12得混凝土抗渗等级为P 6,抗冻等级为F150。由P6查表3-18得满足抗渗
性要求水灰比为~;由F150,查表3-1 9得满足抗冻要求的水灰比为;查表3-14,在寒冷地区,上游水位变
化区允许的最大水灰比为。所以 满足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为。
同时满足强度及耐久性要求的水灰比为。
(3)确定单位用水量m
w0

查表3-20,按坍落度30~50mm、碎 石的最大粒径80mm,得单位用水量为140kg,即m
w0
=140kg。
(4)计算水泥用量m
c0

m
c0

m
w0
140
280
kg
WC0.50
结果满足表3-13中处于水位变化区的素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270kgm3
的规定。
(5)选择砂率
β
s

根据粗骨料的最大 粒径80mm及水灰比,查表3-22得砂率为26~28%,取中间值27%;但因粗骨料是
碎石,砂 率应增加3%~5%,取%,则最后初选的砂率为%+%=% 。


(6)砂、石用量m
s0
、m
g0

①质量 法:假定1m
3
混凝土拌和物的表观密度ρ
cp
=2430kgm
3
,则由式(3-13)

m
S
0
m
g
0


cp
×1m
3
-(
m
C
0
m
g
0

=2430-280 -140
=2010(kg)

m
S
0
(m
S
0
m
g
0)
×

s

= 2010 ×%
=623(kg)

m
g
0
(m
S
0
m
g
0)m
S
0
=2010-623=1387(kg)
m
g0< br>
280
m
s0
140
0.0111

3100

②体积法:由式3-14 得


ms0

0.31
mm

g0

s0
解得:
m
S
0
=657(kg)
m
g
0
=1463(kg)
若采用质量法计算结果,则混凝土的初步配合比为:
水:140kg;水泥:280kg; 砂:623kg; 石子:1387kg(其中,小石416kg,中石:416kg,大石:555kg)。
B.试拌调整,确定基准配合比
按计算出的初步配合比,称30L混凝土所用材料进行混凝土试拌,其试拌用料量为:
水:;水泥:;砂:;石子:(其中,小石,中石,大石)。
假设通过第一次试拌测得混凝土 拌和物的坍落度为20mm,粘聚性和保水性较好,则其坍落度较原要
求的平均值小20mm,应在保持 水灰比不变的条件下增加用水量,根据经验参考表3-25,每增减10mm落度
时,加水量增减2%~ 4%,取平均值3%计算,故增加用水量

%×2= ,水泥用量增加 ㎏。因此,第二次试
拌的材料用量为:水㎏,水泥㎏,砂和石用量仍各为㎏及㎏ 。经试拌后测得坍落度 为40mm,满足要求。并
测得拌和物的表观密度为2444㎏m
3
。则由式(3-1 5)得基准配合比为:

ct
1m
3
m
cJ

×
m
m
wb
m
cb
m
sb
 m
gb
=
Cb
=
2444
×
4.4528.90418.6941.61

2444
×=×=295(㎏)
73.656

ct
1 m
3
m
wJ
m
wb
=×=148㎏
m
wb
m
cb
m
sb
m
gb
m
sJ



ct
1m
3
m
wb
 m
cb
m
sb
m
gb
m
sb
=×= 620㎏
m
gJ


ct
1m
3
m< br>wb
m
cb
m
sb
m
gb
m
gb
=×=1381㎏
C.检查强度及耐久性 ,确定实验室配合比
以基准水灰比,另取 和 共三个水灰比的配合比,分别制成混凝土试件,进行强度、抗渗性、抗冻性
试验。假设三组试件的抗渗性及抗冻性均符合要求,测得各试件的28d的强度如表3-27所示。
表3-27例3-1强度试验结果
WC CW f
cu
(Mpa)
试样
Ⅰ 38.4
Ⅱ 32.2
Ⅲ 27.2
据表3-27数据,因强度与灰水比成线性关系(见图3-7(b)),通过计算可求出与配制强度f
c u0
=相对
应的灰水比为 (水灰比为 ),则符合强度要求的配合比为:
用水量m
w
=m
wJ
=148㎏,水泥用量=148× =292㎏ ,按混凝土拌合物表观密度2444kgm
3
重新计算砂石
用量,得砂用量m
s
=621㎏,石用量m
g
=1383㎏。最后,实测出混凝土拌和物表观密度ρct
=2420㎏,其计
算表观密度ρ
c,c
=m
w
+ m
c
+m
s
+m
g
=148+292+621+1383= 2444㎏m
3


因此,配合比校正系数δ=
2420
0.99

2 444
与试验室配合比相差不超过2%,故可不再进行调整。1m
3
混凝土各材料用量 为:
水泥292㎏;水148㎏;砂子621㎏;石子1383㎏(小石、中石、大石分别为415㎏ 、415㎏、553
㎏)。
D.计算混凝土施工配合比
根据试验室配合比及式3-19、3-20对施工现场骨料进行的施工配合比调整值如表3-28所示。
表3-28 骨料及含水量调整值
石子
类别 砂子 用水量
小 石 中 石 大 石
试验室配合比(㎏)
骨料
超、
逊径
超径量 (㎏)
逊径量 (㎏)
调整值 (㎏)

施工配合比(㎏)
骨料表
表面含水率 (%)
面含水
调整值 (㎏)

施工配合比(㎏)
621
12

12-42=-30

591
3.0
17.7
609
415
21
42
21+42-12-8
=43
458
1.1
5.0
463
415
17
8
17+8-21-28
=-24
391


392
553

28
28-17=11

581


582

-25.1
123


148
调整后的施工配合比为:水为123㎏,水泥为292㎏,砂子 为609kg,小石为463㎏,中石为392㎏,
大石为582㎏。
【例3-2】某室内现 浇钢筋混凝土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5,施工要求坍落度为35~50mm(混凝
土由机械搅拌, 机械振捣),该施工单位无历史资料。采用原材料情况如下,水泥:强度等级的普通水泥,
实测强度45 MPa,密度ρ
c
=cm
3
;砂:M
X
=的中砂,为Ⅱ区 砂,视密度ρ
s
′=2650㎏m
3
,堆积密度ρ
0s
′< br>=1450kgm
3
;碎石:最大粒径D
max
=40mm,视密度ρ
g
′=2700kgm
3
,堆积密度ρ
0g
′=1520k gm
3
;自来水。
试进行实验室配合比设计,若已知施工现场砂子含水率为4%,石子 含水率为1%,求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

沼泽乐队-林业大学排名


歌唱祖国歌谱-出国留学保证金贷款


东北大学招生网-上海职业能力考试


科隆大学-水浒传读后感800字


百合花象征什么-搞笑生日祝福语


大街招聘-克服困难作文


gzzk-教育叙事范文


引言范文-护照号码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