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阅读理解之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师版
四川农业大学专业-年终个人工作总结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记叙文阅读第三讲:环境描写作用的解析
看一看(常识积累,水滴石穿)
环境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不管是记叙文还
是小说,环境描写是其作品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在其中所起到作用也是至关
重要的。环境描写可
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部分,自然环境多是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
湖海等自然景物。
社会环境是指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其具体
环境描写的作用是
:
①自然环境: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暗示时代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性格、心理。
④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要求:审清题意,知道是什么?
抓住重点,知道答什么?
组织语句,知道怎么写?
例题一 严冬海猎
陈秉汗
①风静了,天空像硕大无朋的冰块银晃晃闪着寒光。沿海的海面弥漫着乳白色的雾气。
海肚天脚一片
胭红。怕冷的夕阳像喝醉了酒,醉醺醺地没入暮霭中。这是霜冻的征兆。几十年未遇的寒流
袭来,往日闹
1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市般的海湾冷冷清清。
“海龙——”海滩那边传来渺远的呼唤声。
“哎——”礁石上赤条条地爬上一个十四五岁的少
年。他迅速穿上一件赤褐色的渔民衣服。衣服又宽又
长,过了膝盖,袖口也卷了几卷,分明是他爸爸穿过
的。
一年四季,海龙喜欢在这里洗澡、潜水,即使这样的鬼天气也不例外。现在正是尖头鱼最肥最值钱
的
季节,海龙的爸爸有一种祖传捕鱼绝招,越是天寒地冻效果越好;深夜走到沙滩,仰头喝下一瓶酒,脱
下
衣服,跳进海里。尖头鱼便迎着热气游过来……可是爸爸出海妈妈就心跳。所以爸爸不让海龙学这种原
始
的捕鱼法。但海龙觉得有趣,几次要跟着下海,被爸爸骂回来。最近爸爸连续几个晚上下海捕鱼,风寒
侵
入肌体,生起病来,家里仅有的一点钱在药煲里化作一缕缕轻烟。欠下一屁股债。年关在即,爸爸躺在
床
上发愁。
听到妈妈的喊声,海龙跳下礁石,赤着脚板,沿着沙滩走回来。
一家人
正围着低矮的桌子吃晚饭。爸爸舀了一碗粥汤,弓着腰,埋头就着番薯连皮带根艰难地咀嚼吞
咽,不时停
下来咳嗽。有时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妹妹便给他捶捶腰背。
海风穿过破屋石缝,像吹箫一样呜呜响。爸
爸头也不抬地说:“阿龙,天气这么冷,你别去耍海水了,
弄出病来怎么办!”
“浸浸海水少生病,邻居老叔说的。”海龙抓了一个番薯端着碗到屋外吃,看看海边的天色变化。 天黑下来,爸爸咳嗽着躺下,妈妈和妹妹也上床睡觉了。海龙装作睡着的样子,爸爸的咳嗽声和呻吟
声渐渐静了,才蹑手蹑角溜下床,溜到门外。
大海一片漆黑。墨兰的苍穹缀满星星,洒下淡淡的星光。
海滩像一片蒙蒙轻雾。海龙全副武装,用尖
担挑着鱼篓、干柴困,快步向海滩走去。她那稚嫩的脸蛋此刻
十分凝重暗淡,和夜色融成一体。他不会喝
酒,掏出两个还有些烫手的番薯,拍掉草木灰。连皮吞进肚里
。他把尖担插在湖水线上,爬上礁屿,解开
柴困,划了几根火柴。柴枝熊熊燃烧起来,照的海面红光闪烁
。他脱下衣服,迅速留下海里。深夜是海水
不同白天,像冰一样。海龙感受到裂肌贬骨的寒冷。他没有反
悔,没有退缩——爸爸忍受得了,自己为什
2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么忍受不了。他咬咬牙,挥动双臂,捞水擦擦
身体。敏感的尖头鱼已经感受到一团热气,它们笨拙地迎着
热气游过来。海龙激动得心怦怦跳,忘记了寒
冷,牙齿叼着鱼篓,双手左右开弓,左一条右一条,像捞漂
浮在水里的萝卜,一一把它们丢进篓里。 <
br>海潮不断上涨。海龙随海水不断上浮,到插尖担的地方,鱼篓满了。要是爸爸便立即上岸小跑回家,
钻进孩子们用体温焐热的被窝……不!此刻礁屿附近的尖头鱼还很多,他太舍不得离开了。可是鱼篓满了,没地方放呀!他爬上礁石,添了柴火,拿过裤子,用石头把裤带砸成两段,一段把裤角扎牢,把娄里的鱼倒进去,再用另一段扎了口,海龙带着鱼篓又一次溜下海里,身子接触到密密麻麻的尖头鱼,他激动的热血沸腾,忘记了寒冷,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困乏,抓鱼的动作越来越快……他干狂了,干傻了,恨不得把海里的尖头鱼都抓进自己的鱼篓里。
后半夜,爸爸醒来发现海龙不见了,赶紧和妈妈向海滩寻来,
一脚深一脚浅,跌跌撞撞呼唤着儿子的
名字。妈妈一个踉跄,脚下好像绊着什么,软绵绵的,只见海龙光
着屁股,倒在地上,旁边的胆子一头是
鱼篓一头是用裤子改装的袋子,都盛满银晃晃的尖头鱼。妈妈搀扶
着海龙,爸爸挑起担子,一步一步走回
家里。
海龙清醒过来,喝下一碗热水,钻进妈妈妹妹的
暖被窝。冰冷的身子接触到妹妹,妹妹惊醒了,“哇”
的一声大哭起来。妈妈说:“哥哥捡回来好多好多
的鱼哩。”妹妹揉揉惺忪睡眼,见地上许多尖头鱼,不禁破
涕为笑。刺骨的寒风发出尖厉的哨音,穿过小
屋的石缝溜走了,②黎明前的大海静了,静的像守着摇篮的
母亲……
(选自《2004年广东散文精选》)
1.
阅读文中两处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请分别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4分)
答:
3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练习一
第9车厢
【俄罗斯】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
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
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
,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
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
到了列宁格勒。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
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
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
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
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
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
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
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
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
是第9车厢呢?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
车长:“我的车厢
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
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
票。
列车在下一站听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
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
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
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
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
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
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
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
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
…”“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
4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
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
br>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
br>车有两节第9车厢。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
br>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
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
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
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
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
, “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
有·” ·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
,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听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
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
都没了踪影。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
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
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
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
,到底在哦铺到哪儿了。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
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
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事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本文有修改)
2.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答: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答: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答:
练习二
走进同一片阳光
文葛克友
①到达家乡已近晚饭时分,一派迷人的田园景致扑入眼帘:农
舍毗邻,炊烟袅袅,杨树摇曳,玉米金
黄。路边黄豆棵上结满饱满的豆角,鼓囊着就要胀开来。翠绿丛中
红得鲜嫩的辣椒格外惹眼。乡风轻拂,
白果飘香。一群群闹猛的鸟儿在枝头嬉戏,不知疲倦,轮番起劲地
唱歌,仿佛欢迎我这一身风尘的游子归。
儿时熟悉的地气端地从脚下浮起,心驿神荡起来,一种叫温暖的
东西从心底弥漫开来。
②佝偻着身子、满脸沧桑的双亲,早已等候在村口那座老窑旁,刹那间,
激动写在父母亲、妻子女儿
和我的脸上,旅途的劳累瞬间消失殆尽。父亲百般疼爱地摸着女儿的头,母亲
赶紧抓着女儿的小手,嘘寒
问暖,关切唠叨,仿佛有千言万语,一下子要急于表达。踏进家门,一股菜饭
香味早已飘飞过来,直袭味
觉。父亲备好了我们喜欢吃的“农家乐”:爆炒草鸡、黄豆干烤鱼、辣椒草鸡
蛋、尖椒黄豆芽儿、豆角凉拌
韭菜花、大葱小鱼干儿、鲜萝卜豆儿、粉浆、煎饼、凉拌茄子等等,这些都
是父亲亲手“土制”的家庭菜,
再高级的饭店也是绝对看不到的,堪称盛宴。
③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父亲脸上露出很有成就的笑容来。
④父亲知道我们喜
欢田园风光,就带我们到田畴里,这次也不例外。翌日清晨,我们迎着朝阳,走在
阡陌纵横的乡村小路上
,大大小小的土狗虽不熟悉,会凑到你的近前,跟你亲近。蟋蟀低吟,小鸡悠闲地
踱步。满目绿色,满目
金黄。远离都会,远离物欲权力,踩着挂满露珠的幽幽小草,沐浴乡风,倾听乡音,
亲近乡情,亲近自然
,嗅着泥土的芬芳,谛听自然的声音,心情格外畅快。人在自然中,自然在心中,人
与自然融为一体,洗
涤心灵,给灵魂吸氧,畅快通透,好一曲丰富精彩的田园秋歌。农家门前,堆满黄豆、
玉米等,到了夜晚
也不见哪家收进屋子,这里的民风淳朴可见一斑。一位老大娘席坐地上,总是固定着一
6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两个动作,满足地搓着玉米,享受着丰收带来
的喜悦,平淡平凡,真实神圣。这是故乡的给予,更是父亲
的精心安排。如此“奢侈”的待遇,如此丰盛
的“精神”盛宴,让久居都市的我等,来不及细细品味、细细消化。
我思忖着,一定好好咀嚼品味,好好
珍惜,好好受用。
⑤在故乡的时间紧而又紧,短短的几天,父亲不忘带着我们走亲串户,联络感
情,把维系亲情的那根
无形的“亲情链”拉得很长很长,把中华民族那份古老的美好传统延续延展延伸。
这就是我的父亲,老实憨
厚,朴质纯粹,他给了我原生态的爱,教我原生态地做人。
⑥
17岁那年,我“克隆”父亲穿上戎装,与父亲走进同一片月光。今天,尽管离开故乡,以一个也算是
老
兵的身份在大都市“战斗”,但任怎么走也还是走不出父亲的视线,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情海,怎么走
也走不出父亲的牵挂,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叮咛,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手心,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
影子,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光辉。怎么走也走不出父亲的阳光。
5.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描写了家乡的田园景致,请分析它的表达特色。(4分)
答:
6.父亲“土制”的家庭菜都是农家普通的菜肴,作者为什么说它是“我吃到的最美味的菜”呢?(5分)
答:
7.结合全文,谈谈标题“走进同一片阳光”中的“阳光”包含了哪些内涵?(5分)
答:_________
8.在故乡虽只有短短的几天,父亲却教给了“我”“原生态地做人”的道理,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
蕴和作者
的情感取向。(6分)
答:__
7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答案:
1、开头部分:
(1)交待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时间。
海面、海肚天,交待了故事的地点——海边。夕阳、暮霭,交待了时
间。
(2)渲染冷寒的气
氛,为故事的开展做好铺垫。“硕大无朋的冰块”“严寒的海面”“怕冷的夕阳”“几十年未遇的
寒流”
“冷冷清清”渲染了一种冷寂的气氛,为人物的出场做好铺垫。暗示少年正是因为生活所逼不得不下
海,
烘托出少年坚强的性格。
结尾:深化小说的主题。结尾用“大海静了”“静得像守着摇篮的母亲”,来
衬托少年完成海猎之后家庭的宁静
快乐,揭示出这一家庭备受生活苦难折磨的生存现状,同时也衬托出少
年坚强、懂事、富有责任感的性
格,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2、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3、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
过程、人物心理,
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4、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8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5.①选取了家乡秋天代表性的事物。②从视
觉、嗅觉、听觉多角度描写。③运用比拟的修辞方法,语言表
达富有韵味。
6.
①它是父亲“亲手”做的,融注了父亲对“我”浓浓的爱意。②它是“我”朝思暮想的,融注了“我”对家乡和亲
人的深深思念。③“菜”朴质纯粹,融注了父亲和“我”“原生态的爱”(真情实意)。
7.①自然的阳光。②父爱的光辉。③乡情的和暖。④生活的纯真。
8.(1)
深刻意蕴:①故乡的自然风光:自然对人的灵魂有净化作用,人应该亲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使
灵魂
畅快通透。②故乡的乡风民俗: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人应该永留住淳朴的乡情,使灵魂
朴质
纯粹。③老大娘的淡定满足:平淡、平凡地做人、做事,人生才会显得真实,人性才会显得神圣。(2)
情感取向:①久居都市:对浮躁的人心、膨胀的物欲、钩心斗角的权力之争等的厌弃。②田畴漫步:对敦
实淳朴、知足常乐的民风的颂扬。③走亲串户:对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的颂扬,对中华民族不忘亲情的古
老传统的赞美。
复习一
庐山
玄武
①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
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
那般复杂。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有谁在
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②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也许我该留下一点
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
息。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心里
一点一点消失。
9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③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现代人的“旅游
”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随行的人
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
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
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这些令人厌倦
,而混迹人群之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④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
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车窗上
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
—那黑的体积和压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
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⑤车
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好凉,这是九月。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
来、扑上
来。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⑥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夜里下榻牯岭
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动,黑
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
多年以来我不断失落的一些事物,它
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此时他
们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
地扑上来、扑上来。
⑦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
,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然后是宋美龄的别
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此外有
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
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
。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并不存在。
⑧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⑨我到
了庐山花径。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
得亲切。他
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
上的明月
。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他在九江。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
是常处山
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
如今已
宛若闹市了。
10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
山变成了一处
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10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11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
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
人。
12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
是著名的庐山瀑布。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
再,只好作罢。看了两处瀑布,分
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水量颇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
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
,所以叫泉了。下了那么深的山谷去看,心觉不值。
13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人皆
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
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9.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答:
10.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5分
)
答:
11.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6分)
答:
练习二 一个人的仪式
夏立君
返回山东的路上,我特意绕道上海,去拜谒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墓和陈子龙墓
。多年了,明清易代之
际的陈子龙和夏氏父子,尤其是少年夏完淳最令我难以释怀。知道这三个人的人,
已经少之又少。去拜谒
他们墓地的计划,干脆不跟任何人提及,起码能免掉解释的麻烦。
11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来到佘山镇广富林村,陈子龙墓就在湿地中间
一块略高的台地上。一圈围墙围成一个墓园,园内生满
翠竹绿树,坟丘很低,几与地平,几块石碑立在周
围。这是隔着高高的栅栏门看到的景象。我进不去墓园,
门上挂着锁。不能到墓前凭吊一下,不能读一读
那些碑文,心有不甘。村干部安慰我说:隔着门看看就行
了,进去看也就是那个样。
独立栅栏
门外。我望了望周围,一个人影都没有。陈子龙啊,你虽是大英雄,却不能为当代人带来经
济效益,所以
注定要寂寞了。我打量着这道门,然后手脚并用,翻过了栅栏。这一回把该看清的都看清了。
绕坟一周,
揣摩碑文,拍照,默哀,原路退出。
离开佘山镇,来到了小昆山镇荡湾村。
夏氏父子墓坐落
在村北开阔的田野中,守墓人打开门后就走了。墓丘上遍覆翠竹,墓前有九株合抱粗
的香樟树,枝繁叶茂
,颇有蓊郁之像。父子俩葬于此已有三百六十年了。1645年(清顺治2年)9月17
日,夏允彝抗清
失败后在家乡投水殉国。1647年9月19日,夏完淳在南京遇难。行刑方式是斩首,夏完
淳拒绝下跪
,刽子手只好从颔下以刀抹其喉。父殉国时虚岁50,子就义时虚岁17,他们以近似宗教的虔
诚先后献
出自己的生命,生命成了他们向故国山河所能奉献的唯一祭品。有人拿后来的民族融合的事实来
否定他们
这类人的伟大,这是极麻木极浅薄极无聊的实用主义。
我盘桓良久,不忍离去。这里和陈子龙墓园一样
,一片寂静,在我到来和离去的全过程中再没见到一
个人。在碑前站好,垂手,阖眼,默哀,举行这只有
一个人的仪式。
翠竹无声,香樟无语,它们似乎在和我这个远道之人一起默哀。默哀进行了多长时间,
我不知。一阵
风来,似从空中压到脚底,香樟树叶竹叶及墓园内所有植物的叶子飒然作声,仿佛三百年前
的凄风苦雨骤
然而至。我忽然悲从中来,禁不住张开喉咙,放声大哭,热泪长流。
整个清代,
对夏氏父子墓一直是保护的。乾隆时,还对这些抗清义士予以表彰。满清统治者没有让自己陷
于麻木状态
。后来,极麻木的事竟让新时代的汉人做了。1955年4月,荡湾村民盗掘夏墓,打开夏允彝
棺椁,掘
出墓志铭一方、印章二枚、松江布数匹,还有折扇、扇坠等物,大多被村民分抢。极为宝贵的手
稿一卷、
线装书十余册,当场损毁!
12
个性化教案
(内部资料,存档保存,不得外泄)
又回到小昆山镇驻地。忽见一个路标,指明前
方是“二陆读书台遗址”。二陆是谁?晋代才子陆机、陆云
兄弟?经询问,果然是。二陆是小昆山人,当
地与他们有关的景点有多处,都是热闹的地方。才子到底比
英雄可爱。我是奔英雄而来的,就不到才子那
里凑热闹了。
忽然又想到夏氏墓园里的那些鸡鸭。守墓人在墓园里养了不少鸡鸭,它们在坟茔背面的丛
林里组成一
个鸡鸭帝国。我的突然而至的哭声,那些鸡鸭该听得最为真切,不知吓着了它们没有?我痛哭
的时侯,忘
了天地宇宙,也忘了这个鸡鸭帝国。对英雄来讲,它们倒的确是麻木的。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
13.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默哀时的场景,请简析其表现特色。(4分)
答:
9.(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每点2分)
10.(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
br>11.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
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分)
12.(6分)
交代我独自绕道上海拜谒两处墓地的原因(2分),暗示题旨(1分),设置悬念(1分),
引出下文自
己先后拜谒两处墓地的叙写(1分);并和下文写墓园的“寂静”、无人来访相照应(1分)。
(意思对
即可)
13.(4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从听觉、内心感受等方面描写(1分),营造
了凄清、肃
穆的氛围(1分),表达了内心悲抑、孤寂的感受。(1分)。(意思对即可)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