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南通中考-小妇人读后感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一、基本概念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
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
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
文章的主旨及核心。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
具
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
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
作品的思想内涵、理
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
章标题的含
义或作用,也就成了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二、典型题型
1、为什么以此为题?
2、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3、试分析题目的作用好处、妙处。
4、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
5、给文章加(换)题目。
知识点一:标题的含义
(1)联系表层含义: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
主要内容)
(2)体会深层含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文章内容相关引申
义(双关义、象征义)
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
表层含义: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
深层含义:大目标化解成小目标,一个个击破,取得最后成功。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字“走”
,联系文章内容看文题指的是:全
文写“我”爬上悬崖却恐惧得不敢爬下来,后来是在父亲指点鼓
励下“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结合文末主旨句
分析,“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
气时… …我提醒自己,不
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 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
步
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因此文题具有更深
层的含义,暗含人生哲理。
总结:关键词语含哲理。
例2:《爸爸的花儿落了》
表层含义:夹竹桃凋
谢 深层含义:父亲去世,也预示我长大了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花儿落了”文题一语双关 。“爸爸的花
儿落了”一方面实指夹竹桃的
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
的辞世。结合文末主旨句揣摩标题深意,“走过院子,看那垂落
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因
此文题也暗含着另一层含义:我在
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
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总结:“人”“物”同一象征义。
例3:《变色龙》
表层含义:善于变色的蜥
蜴 深层含义:见风使舵的沙皇警察
解析:揣摩
标题关键词“变色”,变色龙是蜥蜴类的一种,能随
时改变皮肤的颜色,以适应环境的需要。联系课文内
容,小说主
人公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
态度发生五次变化
,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和变色龙极为相似。因
此,文题的含义其实是指像奥楚蔑洛夫这样见风使舵、趋炎
附势、
媚上欺下的沙皇警察。
总结:内容主旨紧联系。
例4:《我的第一本书》
解析:揣摩标题关键词“第一本书”,联系文中内容(第一本书不
同寻常的经历), 结合相关
抒情议论的句子,理解这第一本书蕴
含的深意。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
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它既是求
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
第一本书。
总结:先“表”后“深”理顺次。
知识点二:标题的作用
一、课题举例
《背影》:充当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表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
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
激
和怀念。
《变色龙》: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
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再塑生命》: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
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
自由”,这正是文章的主旨,文
题点明主旨。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
上十分渴望读
课文。深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
要父母和好,家庭
温暖,需要亲情和友情。
二、标题作用
1、把握象征意义;
2、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
的出发点;
4、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5、贯穿全文的线索;
6、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8、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三、解题思路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 (线索 悬念)
(2)主旨 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
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
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
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 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四、答题技法
技法一
:析标题字词。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关键词的本义、
字面义入手,联系文章内容,得出标题的深层含义
或作用。
技法二:析标题修辞。就是从理解文章标题的修辞手法入手,
联系文章的人物形象及
隐含的情感来理解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技法三:析内容主旨。就是从文章的写作内容、作者情感、主<
br>题意思入手,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技法四:析背景、线索。有些文章,我们需要通过了解
文章背
景或梳理出文章的线索才能深层次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
这样的文章,在理解文章
标题时可以通过分析文章背景或线索来
分析标题揭示的思想内容。
中考真题训练
《低头见花》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
丽。就如尘埃之中
,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
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
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
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
那,见谷间丛丛簇
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
光猝然相连。
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
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
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
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
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
处
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
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
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
蓝与草之缘交融于
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
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
,来
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
里有花!”
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
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
装点着我们
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
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
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
也
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
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
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
我们在行走的
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
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
双落寞的
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
美好的
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1.
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
2.
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
3.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4.
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
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
【链接材料】
A杨绎: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
再追忆老
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
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幺,每想起老王,总觉
得心上不安。
(选自《老王》)
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只
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选自《敬业与乐业》)
【答案】1. 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头看见小花,深层含
义是指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那些
毫不张扬、易被忽略的平凡的人或
生命,欣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幸福与暖意。
2. “装点”本义是装饰点缀。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在无边的单一
的绿色映衬下,突然看见无名
花的美丽,给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和
心灵上的触动。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同时也
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4. 示例1:从文中的“相互洇染,相互温暖。”一句可以看出
杨绛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老
王不忘情谊,临终前还送她香油鸡
蛋,这种行为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卑微的老王那份朴实的
真情。可见杨绎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
理解、关爱。示例2:从文中的“只
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
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可以看出有的人虽然职业
很
普通很平凡,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就能把事情做好,
体会其中的乐趣。可见梁启超低头所见之“
花”是指在敬业中发
现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章标
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
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
表达的某种感情。“低头见花”的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
头看见小花,深层含义是指我们
要关注生活平凡的人或生命,欣
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
2. 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
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
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
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结合作者运用
的比喻、夸张、象征、衬托等手法,理解
其深层含义。“装点”
本义是装饰点缀,在句中的意思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
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
信息梳理内容,找
出相关的语句,理解分析即可。第⑥段画线句子意思是每个人都
要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4 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
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
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受。对于主
观题,表达
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
晰;第三,
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要结合原作品内容来理
解链接材料内容的深
刻内涵。杨绛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
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爱。梁启超低头所见之“花”是
指
在敬业中发现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花 徐光惠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
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
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
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
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
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的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
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
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
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
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
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沭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
绿意盎
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问,
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
的橘子花都开了,
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
摘几朵橘子
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
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
花开得多好,
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开在心里的橘
子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
悦。橘子圆溜
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
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
成很少,
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
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
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
了脸,像一个个
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
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
使了个眼
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
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
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
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
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
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
的……”
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
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
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
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
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
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
却重重地
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
个堂堂正正的人。
④橘子花开了一年又
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
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
芳
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摘自《中国电视报》2018年04月19日(有删改)
1.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2分)
2.从记叙顺序角度看,上掉第①②段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
说明理由。(3分)
3.结合语境,品味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
爱的小精灵。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丁,开在我的心里,
芬芳着我生命
的每一天”的含义?(3分)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
“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
喻修辞手法,形象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
和睦。
D.第⑤段
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
景物描写,生动写出了橘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
看到满树红橘
子的喜悦心情。
1.暗示文章主旨,饱含对父亲的热爱和感激;橘
子花是贯穿全文
的线索,并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前两段运用倒叙手法;交待发现橘林的过程,自然引出下文;
有悬念效果。
3.
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写出了花蕊多
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
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抒发了
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B
幽幽七里香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
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
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
面,植着七里香。人坐
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
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
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
是上
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
学书籍。
④其实
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
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
灼灼的城里同
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
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
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
饭,就直
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
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
我看的《诗经》
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
串的动作,跟上
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
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
两字也
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
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
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
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
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
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
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
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
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
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
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
久。
⑧那些
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
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
耳和蔓草。我
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
份礼物,是一本《诗集
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
扉页上
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
年轻的管理员。我
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
样子,表情严
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
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
无浪。窗
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⑾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
了故乡。后来,
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
西走,丢了很多
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
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
叫人失
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丁立梅文,选自《愿全世界的花都好好地开》,有删改)
1.联系全文,体会标题中“七里香”的含义。(2分)
2.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3分)
故事情节
内心感受
阅读书籍
B
抄写《诗经》 A
愉悦 猜疑
珍藏礼物
C
3.语言品味。(4分)
(1)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
买,我就
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点词语)
(2)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
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4.第二段或第十段的划线句,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3
分)
5.猜一猜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3分)
1.表面意是指窗外种着的七里香,深层意是指他人的友善和关
爱让“我”感受到的温暖和美好。
2.A收到礼物;B美妙(丰盈、痴迷);C感动(感恩、温暖)
3.(1)本意为贪得无厌
,不知足,这里贬词褒用,写出了“我”
对知识的渴求(对读书的痴迷热爱)。(2)示例:运用了排比
(反复)的修辞手法,三句(个)“忘了”强调了读书(《诗
经》)对“我”的影响(改变)之
大。
4.示例一:选第二段。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交代看书清雅的
环境,烘托了“我”读书
时愉悦的心情。
示例二:选第十段,作用:照应前文(标题),交代看书清雅
的环境,烘托了
乐于助人者的人物形象。
奶奶的第一次合影
①奶奶一生有两个忌讳:照相,过生日。她认为照相会吸走人
的精气,过一次生日就会折寿半年。她将这
一理念坚持了一辈子,
于是,我们做晚辈的,都尽量顺着她,不为她庆生,也不为她照
相。尽管
我曾偷拍过她几次,但终因怕她知道了不悦,也一直没
让她看。她低调对待生命,不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
她的任何印记。
②奶奶很上相。她坐在屋檐下剥玉米,银白色的头发贴在脑后,
身材瘦削,穿
着一件灰蓝色的长对襟衣,那模样本身就是一幅水
墨画。我一直想给她拍张彩照,等她百年之后使用,毕
竟,她已
年过九十了。但她从不配合,我的想法一直未能实行。
③年过九十的人几乎是风里的一盏灯。
④入秋的那场雨下过,天气呼啦一下就凉了。奶奶的老
毛病气管炎犯
得很准时,年年秋后。奶奶尽量压低喘息,但咳嗽声还是传了过来,
一阵一阵的,
将她的身子压得越来越低,让她的脚步更加蹒跚。
⑤门外的那棵油桐树叶黄了,秋雨过
后,“啪啪”地往地上落。
“叶落归根了!”奶奶嘴里嘀咕一声,缩了缩身子,弯着腰回屋里
了
。奶奶怕风吹,就待在黑洞洞的屋子里不出来,有时,看半天
没动静,喊她几声,她才应一声。
⑥转眼冬天来了。父亲打来电话,声音大得可怕,简直是吼,
说:“老房门前被画了白线,有高速公路
要从门口过,这叫人咋
活呀?”
⑦这是很多农民当下面临的一个难题,谁也没办法。我还一直
为
我们家地处偏僻地带,不会被现代化设施骚扰而得意呢,没想到
还是没躲过拆迁这一劫,想着
想着,头就大了,跟老板请了假,
回去看看。
⑧院子里依然静悄悄的,只是房阶下三米以外的
地方醒目地画了
一条白线。那棵高高挺立的油桐树首当其冲,白线就画在它的根
部。
⑨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耳后,
一阵急促的喘息声传来,回头看,是奶奶
。
⑩奶奶今天显得很精神,她将头发梳得光溜溜的,走出她“宅”
了许久的屋子,微笑地看着
我说:“二丫,你知道不,咱家门前
的这棵油桐树是你爷爷盖房时栽的,你爹才7岁时,你爷爷蹬脚走了,他走时树才有碗口那么粗。”
我只知道吃从树上掉下来的油桐籽,却从不知道这棵树竟然有
这
么长的历史。它现在粗得我一抱都搂不严。
奶奶说后,用手捋了捋头发,又说:“过不了几天,这树就要
被砍了,咱们的老屋和
院墙肯定也保不住了。二丫,你给我照张相吧,我要和树连同这
老屋在一起,这么多年
了,也该到头了。”我的眼泪竟然“哗”地落了下来,拿相机的
手颤抖得厉害。
奶奶
端端地站在油桐树下,望着我,脸上透出少有的光。透过被
泪水模糊的眼,我看了看镜头里的奶奶,使劲
地摁了快门。奶奶
看了看相机里的照片说:“我不敢看了,收起来吧,也不知道你
爷爷敢不敢看。”她颤颤巍巍地走回了屋里。
一年后,奶奶和那棵老油桐以及老屋永远地待在了一起。
1.根据第①段内容,用两个词语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2分)
2.小说为什么以“奶奶的第一次合影”为题?(2分)
3.小说多处提到油桐树,请说说油桐树在文中有哪些作用。(2
分)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⑨段中划线的句子。(2分)
那条白线就像一道符,在太阳的光里显得阴森而恐怖。
1. (1)迷信
(2)固执。(原文中的“低调”是不恰当的,
关键要从有关奶奶的具体描述来概括。写出一个给1分)
2. ①设置悬念,“第一次”合影是什么情况,和谁“合影”,这
些悬念吸引读者读下去。②
“合影”二字点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照
相”。③“第一次合影”是全文的核心内容,揭示作品的主旨,<
br>表现奶奶对爷爷和过往生活的深切怀念、对家的热爱。(写对1
点给1分,写对两点以上给满分)
3. 小说四次出现油桐树,作用有以下几点:①贯穿主要情节,
②推动情节发展,③表现人物
形象,④升华作品主旨。(分析
油桐树的作用,关键是要把握住它是爷爷栽下的树,对奶奶来
说
有特殊意义。分析“作用”时,需联系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写出一点得1分,两点或两点以上得满分。)
4. 这里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那条白线比作一道“阴森恐怖的
符”,表现“我”面对拆迁惊
慌、无奈的心态。也说明拆迁给
“我”的冲击之大,因为爷爷栽的油桐树即将消失,奶奶即将
逝
去。(判断出修辞1分,赏析1分,赏析意思接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