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与汉书的文学贡献是什么
故都的秋-庆七一标语
史记与汉书的文学贡献是什么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最初
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
《太史记》。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
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
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
职,开始写
《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不但规模巨大,体系完备,<
br>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
性,叙
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汉文学史纲要》一书中称赞《史记》
是“史家之绝唱,无
韵之《离骚》”。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
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
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
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
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
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
的帝王、英雄、侠
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
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
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
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
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
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
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
《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
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
战国纵横》。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
锐,因
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 据李长之统计,
在现存13
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
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
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
《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
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
例
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
文
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
《易水歌
》(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
剧越剧)、《和氏璧
》(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
川剧汉
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 川剧 汉剧
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
歌》(话剧)。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
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
物传记。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
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
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此外,
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
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
纪传
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
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
祖元年
(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
书》包括纪十
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
十万字。
汉书的影响
开创断代史体例
首先,《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叙史方法,体例为后世
沿袭。自秦汉以来,均为君主本
位政体,本朝人往往不敢直接评论本朝政治,忌讳甚多,而断代史则合乎
作者的心理,因为
前朝已灭亡,评述前朝政事,危疑较少,较易发挥。故《汉书》一出,此后历朝官修“
正史”
均以断代为史。
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是偶然的,而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他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
约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的发展,其目的是为当时统治阶级的政
治服务。班固
认为,《史记》的通史体例,将西汉一代“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
“汉
德”,又难以突出汉朝的历史地位。这是《汉书》断代为史的根据。于是,《汉书》“包举一
代”,断限起自西汉建立,终于新朝的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高帝纪》置于首篇。这
种断代为史
的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学家的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的依据。
其次,在编纂体例方
面,《汉书》继承而又发展《史记》的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一
种更加完备的编纂体例。纪传体是以人
物传记为中心,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彼此间又互有
联系,因此全书可以合成一整体。它既能扼要列举历
史发展的大概,又可以详细记述有关的
史事。既便于查看个别人物活动的情况,又能顾及典章制度的历史
沿革,其优点极多,使纪
传体能为后世史家所采用。
例如,《史记》虽然立了《吕后
本纪》,但却用惠帝纪年,《汉书》补立《惠帝纪》,
解决《史记》在体例上的混乱;对于年月的记载也
比《史记》详细和明确。对于传记的编排,
《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比《史记》整齐划
一。《汉书》继承了纪传体优
点,此后正史均沿用纪传体的体例。
再者,《汉书》新
创立的四种志,对于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记载,比《史
记》更加完备,从而提高了《汉书》
的史料价值。
扩大历史研究的领域
《汉书》十“志”中,《食货志》为经济制度
和社会生产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沟洫志》
有系统地叙述了秦 《汉书疏证》(清朝·沈钦韩)
汉水利建设;《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以疆
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开创了后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学史
的研究;《礼乐志》、《郊祀
志》、《刑法志》分别记载政治、军事、法律和有关的典章制度;《五行志
》、《天文志》
和《律历志》,都是研究古代自然科学的宝贵资料。《艺文志》论述古代
学术思想的源流派
别及是非得失,是一部极珍贵的古代文化史资料。
确立书志体
十“志”规模宏大,记事丰富,对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有较详细的记载,特别是有关
汉化部分更为
详细。书志体始创于《史记》,《汉书》加以发展,后代正史的志,大抵以《汉
书》十“志”为依归。书
志体也成为后世典章制度史的编著所模仿,如唐朝杜佑所著的《通典》。
开创目录学
在《艺文志》中采用了刘歆《七略》的分法,将古代的学术著作区分为六大类三十八小
类,加以论述,使
人们对各学术流派的演变与发展,有更清楚的了解。加上,又保留了《七
略》的大概面貌,成为人们研究
上古至西汉末年旳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著作,是中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图书目录及学术文化史。
保存重要的历史文献
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比《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
重要的诏令,主要集中在帝
纪部分。在许多人物传记中,《汉书》又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化方面的奏疏、
对策、著述和书信。在《汉书》的十志中,也有类似的重要历史文献的收载,如《食货志
》
收入晁错的《论贵粟疏》等。
《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的资料
。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的基
础上,《汉书》大量增补汉武帝以后的史实,比较完整地记述了自远
古至西汉末年匈奴民族
的历史。《汉书》又合并《史记》的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大量
的史实基
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的《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大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和西南亚诸国史。这些记
载,均是
研究亚洲有关各国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