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
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
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
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
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
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
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
战国策》等
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
子》《孟子》
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
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中
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
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
展影
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一般
地说,历史散文
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
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
象,语言也富于文
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
是文学性
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
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
《战国策》为其代表。《左
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
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
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
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
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
化等多方
面的活动。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
史等职位。《汉书
·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
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
发布的各种政
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应
该说真正具有
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
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
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
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
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
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
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
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
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
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
事比《左
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
样。
《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
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
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
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
布衣之
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
非士之怒。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
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
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
假虎威、画蛇添
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
br>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
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
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
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
和
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的著作,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文体方面,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在刘勰《文心
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
先秦。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史传
各体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此外,《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
西华侍坐”章、《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章等,类于轶事;《左传》、
《列子》好奇,载及鬼神,近
乎志怪;子、史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穆
天子传》、《燕丹子》,可以称之为小说萌芽;而《战国策》铺陈
扬
厉,《庄子·说剑》与宋玉《对楚王问》增设主客问答,更可以看出
汉赋的渊源。
在文风方面,刘师培《论文杂记》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
盛,《庄》、《列》之深
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
《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确实,先秦各家的
散文风格,
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在表现手法上,“《春秋》笔法”
、“《左传》义法”,曾被推
崇为文之准绳。唐宋古文运动以诸经、诸子为旗帜,标举“文统”,
莫不导源于先秦。因此,先秦散文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
国文学的基石。先秦散文影响后世
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
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
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
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
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
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
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
被
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
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
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
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
散文,
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
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
及,又扩大了文学
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
牢”;
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因此我们说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
散文发展史上有
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
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
有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
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有什么独
特的意义和贡献?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
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
就是汉族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
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
战国策》等
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
子》《孟子》
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
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中
国古代是散文大国,也
是这种文体最早的国家。后代散文源于先秦散文,它对后世散文的发
展影
响极为深远。
先秦散文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历史散文,一类是诸子散文。一般
地说,历史散文
并不属于文学的范畴。由于先秦时期纯文学散文尚未
出现,而历史著作中的文字叙事、写人非常生动、形
象,语言也富于文
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先秦的历史散文可以说
是文学性
较强的散文。先秦的历史散文,文学性不强的《尚书》、《春
秋》可以不论,而以《左传》、《国语》、
《战国策》为其代表。《左
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与之并存的还有齐人公羊
高的《春秋公羊传》,鲁人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仿照《春秋》用鲁国
国君的世次编年,是一部自成体系的独
立完整的历史著作。成书于战国初期,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
全书近二十万字,全面记载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
化等多方
面的活动。
我国的史官建制很早,按周代的制度,有大史、小史、左史、右
史等职位。《汉书
·艺文志》记载“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
秋》,言为《尚书》”《尚书》记载了商周君王对臣民
发布的各种政
令,文辞简练。《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记事严谨,语言精炼。应
该说真正具有
文学价值的历史著作,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左传》、
《国语》、《战国策》等是其代表。《左传》是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是用历史事实来解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
春秋》是概括的记述历史,而《左传》则详细的记载事件本末细节,
此书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
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
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
《左传》擅长战争描写,它不仅把纷
繁复杂的战争有条理的叙述
出来,并且从大处着眼,通过人物对话,写出战争的性质,决定胜败
的因素等内容。《曹刿论战》和《秦晋肴之战》等篇,都写得非常出
色。
《国语》是战国时代
出现的一种国别史,记载周王朝和诸侯各国
的大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有的叙
事比《左
传》更鲜明生动,如写“厉王弭谤”和“勾践复国”的文字,就是这
样。
《
战国策》记述的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
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
生动的人物形象。例如写唐
且出使秦国,唐且与秦王谈起“布衣之怒”,秦王轻淡的说,
布衣之
怒不过“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慷慨陈词:“此庸夫之怒,
非士之怒。夫专诸之
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说完,拔
剑而起,这一番慷慨豪壮的言辞,打掉了秦王不可一世的
凌人盛气。
《战国策》中的纵横家辩士,还擅长运用寓言进行说理、论证,象狐
假虎威、画蛇添
足等成语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左传》和《战国策》对后世的散文家有着深刻影响 。司马迁<
br>的《史记》,曾经大量采用这两书的材料,并汲取了它们的写作技巧
和语言风格。汉代贾谊、晁错
等人的政论文章,其雄辩风格得之于这
两书也很多。历代史书的编撰,以至唐宋散文家的记叙文,在语言
和
表现方法上,也都受到先秦散文的影响。
先秦散文虽然不是纯文学的著作,但它们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
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在文体方面,后世各种文体的滥觞,多见于先秦。在刘勰《文心
雕龙》文体论诸篇中,常追本溯源直到
先秦。先秦时期的论说及史传
各体都为后世所直接继承。此外,《论语》“子路、曾晳、冉有、公
西华侍坐”章、《晏子春秋》“晏子使楚”章等,类于轶事;《左传》、
《列子》好奇,载及鬼神,近
乎志怪;子、史中的寓言故事以及《穆
天子传》、《燕丹子》,可以称之为小说萌芽;而《战国策》铺陈
扬
厉,《庄子·说剑》与宋玉《对楚王问》增设主客问答,更可以看出
汉赋的渊源。
在文风方面,刘师培《论文杂记》说:“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
盛,《庄》、《列》之深
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奡,《荀》、
《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确实,先秦各家的
散文风格,
从不同方面滋养着后代作者。
此外,先秦散文还为后代小说、戏曲创作提供了不少题材。
在表现手法上,“《春秋》笔法”
、“《左传》义法”,曾被推
崇为文之准绳。唐宋古文运动以诸经、诸子为旗帜,标举“文统”,
莫不导源于先秦。因此,先秦散文与《诗经》、《楚辞》一起成为中
国文学的基石。先秦散文影响后世
散文家的风格,如贾谊、司马迁、
唐宋散文家均受到影响。
魏晋的阮籍、嵇康、陶潜,唐代的
李白、柳宗元,宋代的苏轼等,
均受庄子风格影响。先秦散文家丰富多采的文章风格,成为后世的榜样。先秦散文启发后世文体,后世的辞赋、传记在形式上或多或少带
有先秦散文的影子。先秦散文也
影响后世戏剧小说的出现,寓言故事
成为后世小说的雏形,《左传》、《战国策》中的许多事件人物,都
被
后人改编为戏曲和小说。先秦散文确立以内容充实为主的文统,与现
实紧密相关,成为中国散
文的主要传统。先秦散文并确立后世学术概
念,其中多是哲理、政论和历史的混合体,而本身又是优美的
散文,
形成后世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概念。
先秦散文题材广泛,政治、历史、思想都有涉
及,又扩大了文学
的社会功能。先秦散文留下大量成语典故,如“画蛇添足”、“亡羊补
牢”;
并提供不同的修辞技巧,如庄子的拟人法。
因此我们说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在我国
散文发展史上有
什么独特的意义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