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与生态环境保护
留学本科预科-入党个人简历怎么写
古代诗词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
,无疑是这璀璨
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古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对于我们当今感受自然、
呵护生灵、今昔对比,从而树立正确理念,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今天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人
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环境
问题也日益被人们关注,人们开始对自然环境做亡羊补牢式的
保护,然而早在几
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我们不能不
为当时先进的思想和富有远见的行为而赞叹。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组成部
分---古代诗词,无
疑是这璀璨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古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生
态意识对于我们当今感受自然、呵护生灵、今
昔对比、树立正确理念,无疑是值
得珍视和借鉴的。下面我就对我国古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保护思想
和实践做
一下简单的回顾。
一、 赞美自然,感受寰宇。
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
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
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
致远
《秋思》等,到叹冬的柳宗元《江雪》,我们从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的春听鸟声,
瞎听蝉鸣
,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欣赏烂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
绚丽的冬,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和谐
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
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娇嘀,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
br>然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珍爱!
二、 赞美生命,呵护生灵。
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
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还包含着对
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写道: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
即把枝头的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
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共生的和谐与活力。可以想见,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
细微观察,笔下是难以流
淌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文字的。而文字的形象描绘终究还
是作者内心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
《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这两句诗上句写莺,下
句写
燕,正可谓莺歌燕舞。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唧唧喳喳、争抢向阳高枝的
情景活灵活
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人
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岂止是
赞美。更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
寄旧山僧》中“猎
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
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
人”,提及的也是如何
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三、 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
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词的关系的同时,还可
以对照现在的自然境况,自然而然接受环境教育。由于对自
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
少,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无影踪;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
”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
南山”的心境没有了,那种“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
随着
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清幽也离
人类越来越远„„
四、 感受哲学,树立理念。
在李白《望天门山》、杜甫《望岳》、贾岛
《寻隐者不遇》、杨万里《小池》、
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李商隐《霜月、温庭筠》、
贺知章《咏柳》、
隋朝民歌《送别》中,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歌唱、溪水
流淌,让我们充分欣赏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理念,油然而生。朱熹《观书有感》
“半
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
多么有水平的早期生态环保理
念,可以说是儒家之修大成者的环保观,比之当今
的许多提倡修大坝、建水电站的把河流变成池塘的破坏
生态、环保的大水利家、
大经济家环保意识强得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是鲜明的
生
态描述,如果碰到雪灾、天气极端异常等,二月的春风是不可能把细叶剪出来的。
人是自然的
一部分,能否和谐?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中国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王争亚
古代诗词与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无疑是这璀璨
花朵中的灵魂与精
华.古诗词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对于我们当今感受自然、
呵护生灵、今昔对比,从而树立正确理念,
无疑是值得珍视和借鉴的。
今天越来越频繁的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生态环境
问题也日益被人们关注,人们开始对自然环境做亡羊补牢式的保护,然而早在几
千年前,我们的
祖先就开始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我们不能不
为当时先进的思想和富有远见的行为而赞
叹。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组成部
分---古代诗词,无疑是这璀璨花朵中的灵魂与精华.古诗词中
所体现出来的生
态意识对于我们当今感受自然、呵护生灵、今昔对比、树立正确理念,无疑是值
得珍视和借鉴的。下面我就对我国古诗词中具有代表性的生态保护思想和实践做
一下简单的回顾。
一、 赞美自然,感受寰宇。
从“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
山”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不体现了良好和谐的生态环境。
从歌春的杜甫《春夜喜雨》,到颂夏的苏轼《望湖楼醉书》等,从咏秋的马致远
《秋思》等,到叹冬的柳
宗元《江雪》,我们从分享受大自然四季中的春听鸟声,
瞎听蝉鸣,秋听虫啼。冬听雪落的情趣,欣赏烂
漫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
绚丽的冬,使我们对大自然的和谐生态产生感知,唤起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之情。
从“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的娇嘀
,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到“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等。大自
然美不胜收,值得我们珍爱!
二、 赞美生命,呵护生灵。
古人开明的生态意识不仅仅表现在对青山绿水的赞誉与亲近上,
还包含着对
自然界各种动物的亲昵与关爱之情。辛弃疾在《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写道:
“明
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寥寥几句,
即把枝头的
鹊儿、鸣唱的知了以及稻田里的青蛙描述得鲜活而又灵动,让人真切
地感受到了大自然万物共生的和谐与
活力。可以想见,作者如果没有对自然界的
细微观察,笔下是难以流淌出如此栩栩如生的文字的。而文字
的形象描绘终究还
是作者内心热爱大自然情感的真实写照。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亦十分活泼新鲜。这两句诗上句写莺,下句写
燕,正可谓莺歌燕舞。
一个“争”字将初春时节鸟儿唧唧喳喳、争抢向阳高枝的
情景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读之如见其形,如
闻其声。同时也更增强了我们人
类与自然界生灵万物和谐相处的意识。其实古人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岂止是
赞美。更可贵的是提倡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和观念。王建在《寄旧山僧》中“猎
人箭底求
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的诗句就鲜明地褒扬了怜爱动物、救助生命的
行为。他的另一诗作《题金家竹溪
》中所说的“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
人”,提及的也是如何调整人与野生动物关系的问题。
三、 古今对比,产生危机。
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词的关系的
同时,还可
以对照现在的自然境况,自然而然接受环境教育。由于对自然环境接触的日趋减
少,
人们的想象力被束缚了,心态变得浮躁了,心境变得狭隘了。随着环境的恶
化,产生优秀诗文的“土壤”
也在逐渐消失。空气污染使得“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无影踪;河水的污染使得“接天莲
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
红”那样的美景、“绿江深见底,高浪直翻空”的画面变得难得一见。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利益驱动占据了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心境没
有了,那种“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民风少见了。
随着城市噪音污染范围的扩大,那种“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的清幽也离人类越来越远„„
四、
感受哲学,树立理念。
在李白《望天门山》、杜甫《望岳》、贾岛《寻隐者不遇》、杨万里《小池》、
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李商隐《霜月、温庭筠》、贺知章《咏柳》、
隋朝民歌
《送别》中,日出、日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小鸟歌唱、溪水
流淌,让我们充分
欣赏自然,体验自然,生态理念,油然而生。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
多么有水平的早期生态环保理念,可以说是儒家之修大成者的环保
观,比之当今
的许多提倡修大坝、建水电站的把河流变成池塘的破坏生态、环保的大水利家、
大
经济家环保意识强得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则是鲜明的生
态描述,如果碰到雪灾、
天气极端异常等,二月的春风是不可能把细叶剪出来的。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能否和谐?发人深省!
参考文献:《中国古诗词中的生态意境》——王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