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玛丽莲梦兔
567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3: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博览群书的意思-责任心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诗词赏析题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此入归鸟。会当林绝顶,一揽众山小。
根据<<望岳>>回答下列问题.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
的角度不同 ,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
同。
答:“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
是极望。

2、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答:这首诗主要 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
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 色顶,一贤众山小)。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答: “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
泰山的神奇秀丽景象。
4、“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答:像一把利剑把泰山分割成明暗两部分,形象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用
字极富神韵。
5、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
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句中,可以看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
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6、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答:(1)、唐朝盛世。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
大雄伟的气势 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二 <<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根据<<春望>>回答下列问题.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答: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
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的特点。
这是一 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
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 凄然。
2、赏析颔联?

1


答:两种看法.
第一:诗人因感时而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触景生情的写作手
法. 表达了伤时感世的情感。
第二: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移情于物的写作手法.表达了
伤时感世的情感。
(二者任选其一)

3 、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
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 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4、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 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
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三<<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 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阅读《石壕吏》,回答下列问题:
1、《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答:官差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石壕吏》按照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
容(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br>答;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
由来,也交代了 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
走。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两层:5-16 句老妇人叙述家中的不幸;17-20句老妇人主动
请求从军。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 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②揭露了官吏的横暴③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④对 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3、诗中有几个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老妪,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

2


性格特点 :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
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 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4、为什么不说“征兵”“招兵”“点兵”而说 “捉人”?
答:”捉”字暗示当时百姓不愿 意去当兵,但是百姓不顾及百姓们的意愿,采取捉
的方式,强迫别人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们的凶残 和霸道。
5、为什么夜间出动?
答:一则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 者反抗,无法“捉”
到;二则表明县吏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0 诗四首
一 归园田居 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可分①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②劳作的辛苦与执着,③自己的田园之乐
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
实世界中失 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3.这首诗流露了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的遁世思 想和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
我的心愿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4 “带月荷锄归”历来被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答: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一起,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
活的满足。
二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答: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过了居 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
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并赏析此句?
答:(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这两句笔力苍 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作者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
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4、《使至塞上》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 微难言的内心情感。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
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


三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
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
游子思乡之情。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进
行赏析。
角度一:请说出这句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答:(从意境方面赏析)苍茫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
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
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
角度二:请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字和“入”字进行赏析。
答:(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随 ”字表现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
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字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
展示诗人的广阔胸襟。
角度三:请说说“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怎样的情
感 ?(从写作技巧方面赏析)
答:运用了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写出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
得心情。更是世人开阔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3、赏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答: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 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四 《登岳阳楼》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登岳阳楼》一诗中“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怎样描写景物的?
答:“帘旌”为近景 ,“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
由近及远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
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
2 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3、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愤懑的诗句是: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4 试简要分析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所含的深意。
答:“万里”与“三年”对举 ,收到了双重的艺术效果,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
道出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遭遇,充满了无尽 忧愤之情。

4


5、诗的最后两句,语意双关,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
答: “风霜” 一语双关,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表达无限悲凉的身
世之慨。
八年级课外古诗词赏析题(课标内)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打猎到的马~鸟兽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1.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答: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 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
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 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
得一派静穆和安详。
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

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

2.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景与人)动静结合,活现一幅浓浓的秋暮晚归图。


5

嘉奖通知-提醒作文


北京市劳动保障网-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兵团公务员职位表-上饶市教育局


运动会开幕式程序-动物的启示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高考作文模板


关于中秋的传说-gct历年真题及答案


祖国的歌曲-敬老院感想


雪菊的功效与作用-一去二三里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