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诗词赏析

玛丽莲梦兔
508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3:1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在职证明模板-验收报告范文


九年级诗词赏析
<1>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 入胡天”一联,在叙事写景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诗人怎
样的情感?
答:比喻。诗人 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
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 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
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暗写诗人内 心的激愤和抑郁。
2、请你从图画的构图、线条、色彩等角度中,任选一点,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
一联作简要赏析。
答:(1)构图角度: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 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
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延绵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然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丰富。
(2)线条角度: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圆的是落日, 寥
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力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3) 色彩角度:这两句诗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
光辉,静静地居于天 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
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 在眼前。
3、从炼字角度赏析“大、孤、直、长、圆”。
答: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 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
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
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
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轻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 圆字,却给人以
亲切暖和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 现
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2>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 首句使用两个“笼”字,妙在何处?
答 :笼:笼罩。这句诗运用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两个“笼”字将烟、
月、水、沙四 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德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渲染了
一种清冷愁寂的气氛。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答:描绘了一幅烟水迷蒙、风景如画的秦淮河月夜图。
3、“夜泊秦淮近酒家”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一、叙事,“夜泊秦淮”为上一句的 景色点出时间、地点,同时也照应了诗题点明时间,
地点。三、由“近酒家”开启下文,引出“商女”、 “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
情怀。可见,这七个字承上起下,结构全篇。
1


4、“隔江犹唱后庭花”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运用 典故,“后庭花”是指《玉树后庭花》此乃亡国之音。诗人用曲笔手法,写出对达
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 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的深切忧愤之情。
5、赏析“犹”字。
答:一个“犹”字,凸显出 诗人的忧愤之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写出了晚唐统治者重
蹈覆辙,沿着亡国之路走下去的情景,表 现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深切忧虑。

<3>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首联中的两个“难’字,各指什么内容?
答:第一个指两人相聚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 ;第二个指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与离别后双方
所经历的情感煎熬。两个难字凸显两个人的情深意真。
2、“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什么?
答:此句既写自然环境,点出分手时的季节,也是抒情 者心境的反映,写出了有情人的离愁
别绪。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是 千古传诵的名句,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
行赏析。
答:诗人以比喻、双关的修辞手法,曲折丰 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上
句运用双关手法,以“丝方尽”隐指“思方尽”,表明自 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
到死方休;下句运用比喻,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 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
了灰才流尽一样。后人常用此句赞颂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4、有人认为 颔联中的“寒”字似无道理:时值暮春,百花已残,岂有应觉“月光寒”之理?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一句诗是年轻女子对于对方的想象:深夜沉吟,孤寂无伴,应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
一个“ 寒”字写出了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境,是借生理上寒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
感。
5、赏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答:引用神话传说,委婉含蓄表达出对彼此的宽慰和绵绵的思念之情。

<4>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心态?
答 :“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东升再起,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
再也无法重复。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期盼其返回却又明知其难返的
细腻心态。表现了对美好景物 和难以忘怀的人世的留恋,对光阴易逝的无限惆怅。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称为 “千古奇偶”的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
修辞手法、蕴含哲理等),作简要赏析。
2 < /p>


答:示例一:这一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无可奈何“对“似曾相识”,“花”对“燕”,“ 落去”
对“归来”,对仗工整,音乐和谐。
示例二:诗句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 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
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的事物再现。抒发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表 达了词人惆怅留恋之情。

3、“独”字表现了什么感情?
答:孤寂、惆怅、留恋。

<5>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 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 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小序有什么作用?
答:交代事件、地点、背景,总领全篇。
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用: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由幻境到现实。
感情:这句词的意思是说与其飞往高寒的 月宫,还不如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这句话中
带有人生的哲学,即有了正确对待事物的思想,那么无论在 哪里都可以有所作为。在人间可
以得到快乐,何必定要到天上去?在外面做地方官同样可以做一番事业, 何必一定要回到朝
廷中?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追求 ,热
爱人间生活的感情。
2、 赏析“转朱阁,低绮户”中的“转、低”。
答:转:写出了月光在不知不觉中移动的情景;低:写出月亮渐渐沉下去的景象。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极富哲理,请作简要赏析。
答:将人 世间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悲
伤。此句层层推进,释 却离怨,蕴含了人生哲理。
4、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作者唯愿离别的人 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
色,表达了它能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 的达观思想。
5、说说这首词受人们欢迎的原因。
答:诗人问天问月,气势非凡,想象大胆 奇特,充满浪漫的情怀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既
有理趣又有情趣,耐人寻味。

<6>《关雎》
1、 诗歌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热情、真诚、美好的追求。
2、 赏析“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 br>答:“悠哉游哉”是叠词反复,表现对姑娘的思念绵绵不绝。“辗转反侧”表示翻来覆去,
睡不着 觉,从动作表现男子的思念之深。
3、 诗歌运用什么手法?并分析第一句有何作用?
答: 比兴。以雎鸠开篇,运用比兴手法,引出美丽善良的女子是男子好的配偶,以及男子对
女子的思念追求, 以舒缓平和之音引起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4、全诗的感情变化的过程。
3


答:喜爱——思念——苦恼——愿望。

<7>《蒹葭》
1、《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两句,在诗中有何作用?
答:点明时间为深秋的早晨 ,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
调,为下文“伊人”的出现起兴。
2、诗中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写出了一幅凄凉、冷寂、露凝霜结的晚秋图,表达了诗人孤寂彷徨,忧思百结的心绪。
3、《蒹葭》中有多处词语的变化,有何作用?
答:词语的变化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他 想见伊人的重重困难以及心情的急切和执着,
但是姑娘却遥不可及。
(具体分析:从“白露为 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推移,象征着
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时间之长;从“在 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
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 中沚”,这是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的飘
渺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 ”,则是反复渲染追寻过程的
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坚执不已的精神。)
4、 概括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答:不畏险阻,执着追求。
5、《关雎》的二、三章,《蒹葭》的 前后三章都只更换了个别的字词,内容基本相同,这
是什么表现手法?请谈谈这种手法的妙处。
答:重章叠句。这种手法的妙处是句式整齐,读起来押韵、上口,增强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使表达的感 情愈来愈强烈,极具感染力。

<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 本首诗写了什么景象?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描写了早春西湖花繁草长、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对早春的喜爱。
2、“最爱”二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对春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3、作者行踪的变化是什么?
答: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4、从炼字角度赏析“几处”“谁家”“争”“啄”“渐”“才”“乱”。
答:“几处”“谁 家”写出了初春的特点,飞鸟不多,候鸟都还未从南方返回;“争”写出了
春光的难得与宝贵;“啄”写 出了小燕子忙碌兴奋的神态,把小燕子写得活泼可爱;“渐”写
出了初春花儿次第开放,发展变化;“才 ”写出了青草刚刚长出来的样子;“乱”写出了早春
花多色繁、散长在草地上的情景。
5、用自己的话描述颔联和颈联的画面。
答: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的飞向向阳的枝头 ,不知是哪家的小燕子又在湖边衔泥筑
巢,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碧 绿如茵的嫩草,才刚刚能
盖过马蹄。
4


6、这首诗结构巧妙,妙在哪里?
答: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 ,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
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 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结构巧妙。

<9>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 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
心头。
1、 词写到了哪些事物?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答:西楼、(新)月、梧桐、深院、清秋;抒发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以及亡国之痛。
2、 词的上阕,“独”“锁”字内涵丰富,请简要赏析。
答:“独”极言孤独之感;
“锁”(写 景):把秋意比拟为可以锁住的物品,形象生动的突出了梧桐深院萧瑟、
秋意的沉重和凄清。(抒情): 被“锁”住的何止是这满园的秋色,锁住的更是落魄的人、
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一个“锁” 字,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仇深似海的情感。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极生动形象,试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答:以丝麻来 比喻离愁,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离愁的多乱繁杂。突出了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沉重,
无法忘却,越想心里越乱 ,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4、“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白描,不加渲染的直接描写,没有说明离愁的滋味,表达出深痛与辛酸之情,让人
有“言有尽 而”之感。

<10>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 ,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1、 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阕:出城打猎之景;下阕:抒建功立业之情。
2、 词中三处用典及作用。(老大,我没拿书,这个你帮忙搞定吧,以下这几个是网上找的,
第一个没有。)
A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由出猎联 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
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 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
的信任和重用。“
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
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
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3、 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岗”并分析“卷”字。
答: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 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
“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人马众多,速 度之快,气势浩大的场景,形象的写出了出猎
时壮观场景,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4、 赏析“鬓微霜,又何妨”。
5


答:虽然年龄已大,但希望仍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报国杀敌,表现作者不服老的心境。

<11>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极言宴席的华美,欲扬先抑,渲染欢乐的气氛,为下文作者抑郁苦闷的心情作衬托。
2、从炼字角度赏析“停”“拔”“投”“顾”。
答:四个动词描写了四个连续的动作,生动 的刻画出诗人内心苦闷、抑郁、又不断挣扎的自
我形象。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比 喻、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说明自己的仕途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
无法实现。生动形象 地写出了仕途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
4、文中有三处用典,分析其作用。
5、概括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答:仕途不顺的茫然——对仕途前途的期盼——坚信抱负必能实现。
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赏析。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赏析。

<12>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
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1、 概括上下阙的主要内容。
答:上阕:军营的生活场景——军营宴饮,阅兵场面。
下阕: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场面。
答:在深秋肃杀的疆场上,威严的将帅正站在高高的 检阅台上,披坚执锐的将士神情肃穆,
正在等待命令,随时准备去和敌人厮杀。
3、 从炼字角度赏析“秋”。
答:点明季节,为战士出征渲染肃杀的气氛。
4、“壮词”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请从语言、情感、题材三方面分析。
答:激昂奋发, 豪迈壮烈的言辞语句;从感情上抒发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报国杀敌,但却
壮志未酬的悲壮豪情;从题材 上描写了壮观的战争生活,从语言看壮丽而不纤巧。
5、“可怜”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可怜”一词将词人从梦中拉回到现实,与前面诗句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
希 望与失望的矛盾和诗人痛苦无奈的感情。
6、“天下事”指什么?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天下事”指的是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这两句词写作者要为朝廷完成抗金大业
6


以赢得生前功勋,身后美名,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作者开篇就刻画了一个悲壮英雄的典型形象,试就此赏析“醉里挑灯看剑”一句。
答:剑 本是英雄沙场立功的武器,而词中的英雄却只能在喝醉时灯下看剑。作者用“挑灯”
“看剑”两个连续的 ,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位壮士的形象,这两个动作又冠以“醉
里”二字,充分表现了英雄渴望驰 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心理,以及壮志难酬的抑郁与悲愤,
所以这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英雄形象。

7

2010年考研国家线-在职证明


读后感的写作技巧-湖南大学考研成绩查询


亲情作文-创先争优活动方案


寒假趣事-执业药师报考时间


春节礼品-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吉隆坡唐人街-励志哥


中美物价对比-怎么写个人简历


工作评语大全-我学会了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