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项练习《古诗词鉴赏》
童年的朋友-云南公务员考试论坛
八年级(上)语文期中专项练习《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连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各项中,对《使至塞上》这首诗颈联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直”与
“圆”既在写景形态上形成了鲜明对照,又共同营造出一种荒寂、雄浑、寥廓的
景象。
B.诗人笔下的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感而不伤的情感基调,是典型的以壮景写情的手法。
C.该
联景物既为下联景物的出场设定了特殊背景,又暗示了孤寂、感伤、前路茫然的悲观心
态。
D
.诗人用白描手法,借助对四种景物的描写,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奇异的塞外风光,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
。
2.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
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
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
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5.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
用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诗歌开头四句提到“神龟”和“螣蛇”,有什么作用?
7.将画线的诗句译为现代汉语。
8.结合全诗内容说说曹操是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的?(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
汪藻
①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②③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注释)①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②茅茨:茅草屋顶。
③烟暝:烟
雨迷蒙。
9.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一个多雨的“春日
”,作者是用浮云带雨、田水如镜、客衣沾湿等典型景物
来表现。
B.诗中“客衣湿”所呼应的一联是“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C.颈联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春日桃花含苞欲放的神态,点染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D.尾联
描绘了一幅绚丽、喧闹的田园图景,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向往田园生活的闲
适情怀。
10.下面选项中对这首诗运用的表现手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景中含情
B.视觉、触觉相结合 C.比喻、拟人 D.动静结合
诗词理解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连候骑,都护在燕然。
11.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
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
“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
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
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
一缕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
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
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
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了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
苍茫的感受,意境雄浑。
1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3.下列各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水光山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
、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
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阴里,更是美不胜收。
14.颔联中的“几处”“谁家”换成“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颔联用“征蓬”“归雁”自喻,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_______________。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写诗人自己轻车简从,要到西北边塞的居延慰问将士。
B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中,诗人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充分表达了这次
出使边塞时愉悦
和舒畅的心情。
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了雄浑壮美的塞外风光,体现了苏轼对王维的评
价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都护在燕然”中的“燕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燕然未勒归无计”中的“燕
然”同指燕然山,东汉窦宪曾在此刻石记功。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从军行①
王昌龄
青海②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③金甲,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
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②青海:指青海湖。③穿:磨破。
④楼兰:汉代西
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17.(乙)诗中一、二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18.(甲)(乙)两诗虽然都是边塞诗,但是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联系背景与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清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20.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题目。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1.巧借“替换品读法”可以帮我们更好理解原诗用词
的精妙。如果将颔联中的“几处”换
成“处处”、“谁家”换成“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22.诗歌写了西湖诸多美景,却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联结尾,这是运用
了哪一种写作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唐代: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3.诗中以“征蓬”和“归雁”喻______________,传达出幽微难言的
内心情感。
24.诗的颔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誉为“独绝千古”
的名句。请你
从中选出两个字加以赏析。
阅读理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5.从修辞角度赏析“月下飞天镜”一句的妙处。
26.尾联中“怜”的意思是什么?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27.“人家在何许”中的“何许”是什么意思?
28.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中“迷”字用的巧妙,请加以赏析。
2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0.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
唱。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二月四日作
(宋)陆游
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
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
(注释)此诗作于淳熙八年(1181年),作者落职闲居家乡。
32.诗歌一二句描绘的画面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3.本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凭阑人 金陵道中
[元] 乔 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
34.这首小令开头两句化用
________(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所创造的意象,自然巧
妙而不露痕
迹。
35.第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6.这首小令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对此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寻幽居不遇
庄翱
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
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
37.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
38.这首诗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及解析
1.C
2.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
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
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
br>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睛好,只有一炷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
奇特壮
观。
【解析】
1.C.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并没
有体现前路茫然
的悲观心态。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
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
的“大”字。边塞荒凉,
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
容易给人
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
字,一个“直”字,
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
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
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3.(1)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
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
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2)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
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
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
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
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
(1)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艺术手法。前四句抒情,后四句写景。第一题可从景物描
写入手。
即黄鹤楼、白云、汉阳树、鹦鹉洲、乡关、烟波。景物描写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去、空”<
br>二字恰好体现了人去楼空、寂寞苍茫之感。
(2)此题是炼字艺术。①先要答出字的含义。再把
字放在句中描述景象,写出表达了什么
之情。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思考该字烘托了
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
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④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4.C
5.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解析】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
开季节,
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
欲”和“
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
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
,使读者受到感染。故C不正确。
5.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全诗写了“早莺”“暖
树”“新燕”“乱
花”“浅草”等不同的景物,结尾处“最爱湖东行不足”与前面的景物形成对比,其中
“最
爱”体现了作者对湖东沙堤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行不足”说明此处的自然景物美不胜
收,诗人也余兴未阑,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6.作者先以神龟、螣蛇为喻,告诉我们人的寿命有限,引出下文关于如何度过人生的议论。
7.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8.人们寿命的长短,不
仅仅是天命决定的,还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一个有作为的人,要
珍惜年华来建功立业,即使老了,也要
奋发有为。
【解析】
6.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开头四句提到的“神龟”和“螣蛇”
,是一种比喻。从内
容上看:主要表达的意思是像神龟和螣蛇即使能活的时间再长,终有死去的一天,如
果没有
像志向,即使活的再长也是毫无意义。从结构上讲:引出下文,为下文关于如何度过人生的
议论做铺垫。
7.考查将诗句译为现代汉语的能力。古诗歌的翻译要重在意译。但也要正确翻译重要
的词
语。如“骥”“枥”的翻译,“千里”作动词的翻译。
8.考查对诗歌重要观念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曹操认为人都有一死,关键是一
个心态的问题,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过程,
生命不会因为长久而精彩,也不回因为短暂
而暗淡。如“壮心不已”一句就表达了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
求和积极进取精神,即永远乐
观奋发、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息,永
远保持思想上的
青春。
9.D
10.B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把握。ABC三项正确。D项错误。尾联:茅茨人家,柳昏烟暝;迷
蒙雾气,
沾衣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一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故“喧闹的田园图
景”有误。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的把握。ACD三项正确。B项应该是:视觉,听觉相结合。
11.A
1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
景色以及
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作者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感。
【解析】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分析。解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
情
,然后结合选项辨析。A项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诗人以“蓬”、“雁”
自比,说自己像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
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
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
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故答案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揣摩诗歌情感的能力。此类题目一般由两部分构成答案:内容+情感。做
答
时既要理解诗句大意,又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揣摩诗歌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
释和诗中表情达
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
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记述出
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两句交待此行
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两句包
含多重意蕴,借蓬草自况,抒写飘零之感;颈联
两句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
雄浑;尾联两句虚写战争已取得胜
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所以这首诗歌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表
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
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
后产生
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13.D
14.不好。“几处”“谁家”突出是当时正是早春时节,飞鸟不多。
【解析】
1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
活经历,风格
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
项有误,结尾两句并没有详
写湖东的白沙堤。
14.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
的字的妙
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几
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也表现了作者对早春到来的惊喜;换成“处处”“家家”,
就变成仲春
的景色了。
15.漂浮不定
16.B
【解析】
15.要求
学生在理解是跟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
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
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
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
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
郁。暗示了诗人政治生涯的漂浮不定,壮志难酬。
16.B.错误,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像
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诗人的飘零之感。故选B。
17.前两句渲
染了西北边疆的空旷凄凉、艰苦险恶,衬托出戍边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
精神。
18.【
甲】诗表达了诗人对受排挤、不得志的愤懑和孤寂思乡的情怀;而【乙】诗则表现了
守边将士立誓破敌、
决战到底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解析】
17.这是一道诗歌语句赏析题。这种题
型是要求赏析时要展开联想,注意语句中出现的景物
及特点,注意画面所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来把握
其作用。前两句借“暗”字和“孤”字
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险恶凄凉氛围,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
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
调,还衬托出了将士们的英勇无畏精神。
18.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
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做此类题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
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抓住具有特
征的关键语句综合进行分析。【甲】《使至塞上》是唐
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
,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
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由“征蓬
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
人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乙】《从军行》诗
中“黄沙百战穿
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写的将士,为了捍卫家国的安全,他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
毅
然地表示在大敌当前要继续奋战到底。
19.【示例一】“直”“圆”两字精练
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
境雄浑,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大漠特有的壮美景象。
【示例二】把孤烟放在广阔的大漠背景之下,渲染了边塞的苍凉之美,“孤”字烘托出了诗
人被
排挤出朝廷的孤寂心情。
20.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流露出诗人对
都护以及守边将
士的赞叹,表达了诗人的抑郁、愤懑、孤独、寂寞之情。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要求学生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
的妙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一个“孤
”字写出了
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
br>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
的印象
,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
字,不仅准确地描
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
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
描绘中。
2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情感的把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
“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
样进入“胡天
”。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
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
激愤和抑郁。
21.不好,“几处”“谁家”说明早莺、新燕少,表现早春的特点,也流露
出作者出游的欣喜
之情,改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22.对比(衬托),表达自己对湖东景色的迷恋、喜爱,以及造福一方百姓的满足、欣喜之情。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
人左右寻
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可知,诗中描写的是初春景色,如果改成了“处处”和“家家”,就是仲春的景
色了。
22.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分析和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
类
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这首诗
运用了衬托的手
法。白堤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
中,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
山色之美,心旷神怡。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湖东早春景色的
喜爱之情。
23.诗人自己
24.示例:“直”字表现了大漠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圆”字写出了落
日之低,给人以
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个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
【解析】
23.此题考查学生的诗歌的表达技巧。仔细阅读诗句,颔联两句包含着多重意蕴,征蓬:随
风
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归雁”:因季节是春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也是诗人自喻。
2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赏析能力,赏析句子,要从内容、写作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
进
行分析评析,要点析其中生动的字词,说明其精妙的作用。本题首先抓住“直”“圆”“孤
烟”进行赏析
。
25.本句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生动
形象
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
26.怜的意思是喜爱。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思念之情。
【解析】
25.试
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对于诗歌鉴赏,首先是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
识、专业术语,如表
达技巧: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等等,赏析该句首先要解释
一下该句的意思,
然后回答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月
下飞天镜”
将明月映入江水的状态比作飞下的明镜,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26.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
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
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
诗人的感情。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
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
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
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
,依依难舍呢?但诗人
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
重的怀念
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27.何处,哪里
28.迷,迷路,暗含“迷恋”之意,逼真地表现出诗人独自行走山间欣赏美景的陶醉(1分)。
29.表达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之情及置身其中的喜悦、闲适的心境。
【解析】
28.先理解“迷”本字的意义,再根据诗句内容,从诗人对景物的感受来理解此字的含义。
29.古诗常用以景寓情的方法,概括本诗中写景内容即可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30.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1.B
【解析】
30.首联“去,空”中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的寂寞和惆怅之情,尾联“日暮乡关何
处是,烟
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1.B项中后四句为实写之景
32.春风和煦,残雪消融。“风力已轻柔”写春风和煦。“瓦雪消残”和只有“玉满沟”写
残
雪消融。
33.拟人和对比。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因落职闲居的苦闷。
【解析】
32.考查对画面特点的分析概括。首先要理解好诗句大意。“早春风力已轻柔,瓦
雪消残玉
满沟”:春轻柔的春风徐徐吹过,瓦上的白雪已经融化,但沟里的雪还是白茫茫一片。“轻柔”写出春风和煦。“瓦雪消残”写出残雪消融。营造了闲适恬淡的意境。
33.“飞蝶鸣鸠俱得
意”与“东风应笑”为拟人。形象地写出了“飞蝶”“鸣鸠”尽情享受
春天的情形。同时“飞蝶鸣鸠俱得
意”“东风应笑”与我苦闷的愁绪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
因落职闲居而失意苦闷的愁绪。
34.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35.白色的柳絮迎面扑来,粘到头上,像是给人平添了许多白发。
36.借马之瘦写人的羁
旅漂泊与困顿,借“倦鸟呼愁”来写人对漂泊的厌倦和内心的愁苦,
借“柳花”来写人的两鬓斑白、年华
逝去。诗中描写了一个沦落天涯、孤寂愁苦的游子形象。
【解析】
34.考查文学常识,也
在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一句中
的“瘦马”“天一涯”“倦鸟”“数
家”等词。自然我们会联想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中的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
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根
据此分析填“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即可。
3
5.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
对其进行润色
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是
翻译,要进
行合理的想象。此题一定要把柳絮翻飞粘到头上的场景描绘出来,且要把“与人
添鬓华”的意境表达出来
。
36.考查诗歌的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指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
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如借“瘦马驮诗天一涯”写人的羁旅漂泊,借“倦鸟呼
愁”来写人
对漂泊的愁苦,借“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来写人的年华逝去。以“瘦”状马,
以“倦”绘鸟,言简义
丰,以形传神。“诗”用马“驮”,“愁”由鸟“呼”,“柳花”“添”
人“鬓华”,化无情为有情,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愁苦。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由此刻
画出倦于漂泊、羁旅思乡或落泊困顿的倦客游
子的形象。
37.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
38.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37.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能力。此类题目在做答中要注意,首先要理解诗词大意,
然后要到诗句中寻找
描写对象及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事件、氛围、特点、人物
的喜怒等等。根据“满庭花落”“
绕院泉声”“鸟关关”“半山”可知,这首诗写出了朋友
幽居之处清闲、淡雅、难寻的特点。
3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
作背景、作
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
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
通过“回首去”“鸟关关”可知,这两句表达了对寻访不遇的
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