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萌到你眼炸
744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3:3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新人教版七至九年级语文课内古诗词赏析题大全
一、《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澹澹”是形容 水波动荡 的样子,“竦峙”是写 山岛巍然屹立 的形象。“丛生”、“丰
茂”给人以 生机蓬勃 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观 ”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 六 句是实写,后 四
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 树木
百草 ,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 ,最后写天空中 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
因为 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 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 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
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 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
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 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 舟、
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
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 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 晴空,
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 ,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
阔无边的江天上。
三、《钱塘湖春行》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初、 早、 新、 渐、 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提示:一要点出特点,二要写出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并作适当分析。
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 的拟人化描写,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
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 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
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 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
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 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 的活力与生机。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 钱塘湖初春 的景象之外,还
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 湖边骑马春行 的情景。
四、《天静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游人孤寂悲苦的心情
3、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
A “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 “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
孤独。
C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
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 “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 ,诗人的思乡之情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五、《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比喻 、 对偶 等修辞手法。
2、试分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直”和“圆”的表达作用。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 烟)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 毅之美。沙
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 来
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六、《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 巍峨高大 的特点。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蕴含的人生哲理是: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
能享受成功 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
敢于攀登绝顶、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钟 ”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
丽景象。
4、“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 高大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 神奇秀
丽 ;“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诗人 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之情。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使用精当,请简要赏析。
形象地表现出泰山高耸陡峭的特点,像一把利剑把世界分割成明暗两部分,用字极富神韵。
七、《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 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 ,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
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一个“深”字,表现了 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
4、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
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
5、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抒发了诗人对家破国残的感伤之情
7、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2
八、《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一个“直”字,不仅准 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1、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农村纯朴民风 的陶醉,对 秀丽清新的山村景色 的喜爱之情。
2、2、找出诗中有哲理的两句诗,并说说其蕴涵了什么哲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
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
3、诗人游山西村有哪些亲切感受? 景色优美,风俗古朴,主人盛情
4、这首诗的尾联意蕴丰富,余味无穷。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山西村有巨大的吸引力, 游后诗人意犹未尽,只愿从今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
农亲切絮语。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 诗歌朗读的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例:“衣冠简朴古风存”。
B “丰年留客足鸡豚”一句写出了农民热情好客、淳朴厚道的性格。
C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D 全诗都是写实,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
九、《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写诗人悠闲自得生活的一句诗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心远 ,也是全诗的诗眼。
3、“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不能“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 才能与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而“望”字
确是有意为之。
4、“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 自然情趣 。
5、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B )(应是“如此”之意)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生活。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真意”指诗人从自然与人和谐的景象中所体
...
悟到了自然之趣。)
A “ 悠然见南山”用一个“见”字描写采菊时于无意间偶见南山,使南山静穆超然的风景正好
与作者悠然自得 的心情相融合,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然的意趣。
B 诗中的采菊、山气、夕阳、飞鸟,包含了无限诗情画 意,它既不能用言语形容,又无须用言
语形容,体现了作者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3、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安史之乱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诗的语言婉曲含蓄,虽说“ 此中有真意”,又说“欲辩已忘言”,其实,“真意”就在作者
所要表现和所要追求的“心远地自偏”的 意境中。
D 这首诗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哲理兼具的意境,既表达了作者的清高思想和恬静愉快的 心
情,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十、《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写出与下面典故对应的人物。
A 垂钓碧溪——吕尚 B 乘舟梦日边——伊尹 C 长风破浪——宗悫
2、 停 、 投 、 拔 、 顾 四个连续动作,形象地显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
荡变化。
3、 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 高昂乐观 思想感情。
十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
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中“丧乱”指 安史之乱 事件。
2、“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
置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宵。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深刻含义是 此句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
胸襟和纯真心灵的思想
5、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这是 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
因年迈而无力改变 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十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 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 军
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
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纷纷暮雪下辕门 , 风掣红旗冻不翻
2、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 送别____。(填2字)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 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
惨淡,令人怨怅。
4、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5、请你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作一点赏析。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 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
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 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十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 低沉愤懑 ,后四句 高昂乐观 ,前后形成
鲜明对比。
2、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所描写的画面必须扣住“千帆竞发”“万木争春”) 新事物必将
取代旧事物
十四、《赤壁》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小;赤壁之战——大;国家的命运——
大)
2、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 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
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 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
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 征。
3、选出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D )
..
A 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B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忧国忧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C 诗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 在这首咏史 诗中,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赤壁之战,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
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十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
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1、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 ,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 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
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
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
..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 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
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 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
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 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
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
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
的艺术感染力。
十六、《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
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品味“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一句。
以对偶句的形式和比喻的修辞方法, 把国家的破败与个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
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首联是概述自己的身世)
..
A 首联写诗人通过科举考试后,宋朝大地到处燃起了抗元的星火。
B 颔联比喻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C 颈联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抒发了陷入绝境
的沉痛心情。
D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4
3、“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名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
十七、《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 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义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
了土。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1、对这首曲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最主要的原因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是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曲的标题。
B、“山河表里潼关路”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的情态。
D、作者在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他伤感悲愤的最主要原因是“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2、结尾“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朝代兴起,往往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故云“兴,百姓苦”。
3 、曲子开头描写潼关的地势,作用是什么?
在潼关路上望西都,自然引发历史兴亡的感慨;写潼关之险 ,意在说明历代王朝仍然难逃灭亡
的命运,突出了主题。
十八、《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在这里比喻 诗人以“落红”自比
2、最后两句诗有什么深刻含义?
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
召年青一代 。
3、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
A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
B 用“浩荡”修饰离愁,写离愁之苦;用“天涯”映衬离愁,写离愁之多。C 诗的后两句以花
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
D “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现常用来赞美老一辈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和奉献。
十九、《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
长烟|落日|孤城闭
2、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 )
..
A、这首词写出了我国北方秋季的景物特点,从词中的“塞下”、“霜”等词语可以看出。
B、“衡阳雁去”是说“大雁向衡阳飞去”,而不是“大雁从衡阳飞走了”。C、这首词既表达
将士的爱国之心,又流露出思念亲人和家乡的感情。
D、这首词感情悲观而消极,表达了鲜明的反战、厌战情绪。


3、全词的上片写景,“ 异 ”一字统领下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边境环境 孤寂荒凉 的特点。
4、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理解。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5、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急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凉,意境开阔。
二十、《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 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
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随从出猎的武士个个 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浩浩荡荡的队伍如同一阵
疾风骤雨,从地势平缓的山冈上席 卷而过。
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英勇杀敌,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感情。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4、“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看孙郎,亲射虎 ”,显示抱负不凡。
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 欲为国尽力而壮志难酬的激愤 之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 挽弓劲射的英雄 的形象,英武
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 自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
7、这首词用一个“ 狂 ”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
豪放 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 举止神态 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
的 胸怀 ,抒发了 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 。
8、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以魏尚自比,希望得到朝廷信任而为国杀敌 。
9、选出对这首词赏析不





的一项。(A )(这一句写的是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
表达其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 机会去建功立业的心情。没有承上
启下的功能。)
A “酒酣胸胆尚开张”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B “亲射虎,看孙郎”一句巧妙运用典故,表现诗人斗志昂扬和兴致之高,使出猎场
面达到高潮。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中,作者再次运用典故,以冯唐自比,表现报国杀
敌的强烈愿望。

5
D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
心。
二十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可怜 ”。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 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
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 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 希望与失望等
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 醉里
挑灯看剑 、 梦回吹角连营 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 ,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将士们排着整齐
的队伍,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接受将军的检阅。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 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
奈、悲愤。
8.试分析这首词被称为“壮词”的原因。
从题材看,写军旅生活;从语言看,风格豪迈 、雄壮;从情感看,抒发了请缨无路,壮志难
酬的悲愤。所以,被称为“壮词”。
二十二、《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宨淑女,钟鼓乐之。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二十三、《蒹葭》
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
..
A 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 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兴,形成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同时又暗寓
了时间的推移。后六句描写访求“伊人” 而未得的迷惘之情。
B “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沚”是说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 境,仿佛置身
于州岛上,可望而不可及。
C “伊人”是诗人访求的对象,是美的化身,在诗 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犹如强烈地感受到了
那“在水一方”的倩影。
D 这首诗描写了“伊人 ”生活的环境和诗人在不同时间不懈地寻找“伊人”的过程,因此,从
诗的内容看,它应是一首叙事诗。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二十四、《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中间两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 渡荆门长
轴山水图。
B、颔联两句,写出了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景中也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C、尾联写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李白远行,既点明了题目,又暗示了故乡人的深情厚意。
D、全诗情景交融,想象奇特,显露了诗人豪迈的意气和浪漫的情怀。
2.抒发作者乡愁的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写景的句子是“山随平野尽,江人 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__由远到近__顺
序描绘的。
4.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 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
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 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
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 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
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 出来。景中蕴藏着
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2)“月下飞天镜,云生 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
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 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
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3)“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

6
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 思乡
情深。
二十五、归园田居 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
界中 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
5.简析本诗的语言特点。
语言朴实自然、通俗,几乎全用叙述,没有竟无描写,没有比兴手法的运用,

只在未尾稍发
议论,以点明其主旨。全诗叙写真实,发自肺腑。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招聘-文化讲坛


合肥事业单位招聘-爱的交响乐


北京工商网-宿舍管理工作总结


青海人事-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郑州黄河学院-狼王梦读后感


世界奇闻-劳动合同下载


母亲的诗句-安全月活动总结


母亲节的英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