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其英译
qmv-手术室实习小结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语言文化
浅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其英译
专业班级
英语笔译研11-3班
姓 名 石念新
学 号
Z
11100496
导师姓名
开课系室 研究生教学部
完成日期 2012.02.12
得 分
阅卷人
浅谈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及其英译
石念新 英语笔译
Z
11100496
摘要: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具有很高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语言学
价值,反映了中国习俗和文
化特色。特色词汇是中国研究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特色词汇是表达中国
文化中
的特有事物,其中蕴藏着中国千百年文化的内涵,当中国的文化传出中国走向世界的
时候
,这些中国特色词汇又是怎样不失原味的被翻译成外语从而被外国人所接受的
呢?本文将以中国特色词汇
翻译成为例,介绍了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被译成英语的方
法,它们分别是音译、直译、意译等,通过这些
方法可使大家基本了解中国特色词汇
在英语交际是怎样被转换并被使用的,逐渐融合进传统英语中的,以
满足人们日常生
活中用英语交流的需要。除此之外,还将浅谈中国特色词汇所对应的特别的英文词汇出现的原因之一: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并对文化差异进行细分详细阐述。
还将提出一些关
于中国特色词汇在英语国家传播的前景的看法。
一、中国词汇的特点
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
可以归属三类:表形文字(图画文字),表音文字(音意结合文
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1](2
5) 。汉字,属于表意文字,它与世界大多数民族使用的拼
音文字是有显著的差别。它的字形结构与表
意作用有着紧密的关系。相比之下“英语的字与
词是不分的,或者说没有字,只有词。英语虽然有自由词
根(
free
-
bound
),但数量有限”
就是因为汉字多体现其
(形)意,所以“汉语词义比较窄,较为精确、固定、比较严谨,因
而词义的伸缩性和上下文的依赖性就
比较小,独立性就较大。”[1](26)就因为中国词汇具有
以上的特点,在双语转换的过程中就会出
现词汇空缺的现象,而这些特点的形成与其所在的
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二、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及成因即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词汇空缺
语言是在长河的发展中形成
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
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
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
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
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
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
应的词汇,而这些
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道德,,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一)传统积淀历史文化因素造成词汇空缺现象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其传统
的文化思想反应到语言上。传统的固然在
人们的脑中是根深蒂固的,就像这个“龙”字,在华夏文化中,
“龙”字是传说中的神异动
物之一,与凤凰、麒麟、龟合称“四灵”。除这个字义外,它还被视为中华民
族的象征,形
成一种中华文化图腾,现在称炎黄子孙为“龙的传人”,可见其影响之大。后世的很多皇帝
就“龙”这个事物作为权威的象征,如坐龙椅,褂龙袍,睡龙床等等。然而在西方国家,“龙”
(
dragon
)是凶险的,“因为在英语的历史上从贝尔沃夫时代起,龙就是凶险邪恶的象征
,
是吐火伤人的怪物。”[1](277)这是传统积淀造成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其进一步的
发展就造成了词汇空缺。
(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地域文化差异指的
是一个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等不同所形成的文
化差异。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
生活有很大的关系,中国英语中大量的成语、典故、俚
语、俗语、格言、谚语等都带有浓烈的汉名族特色
和地域色彩。汉民族是生活在亚洲大陆上,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而英国是一个岛国,航海业一直很发
达。两者的不同就出现了汉语
文化中很多词汇与土地有关,而在英语词汇中很多都与海有关;例如,汉语
用“土崩瓦解”
形容彻底崩溃,无法收拾,而英文用“
get into hot
water
”表示陷于困境。“烂醉如泥”英
文用
drunk as
a sailor
,这里不用泥,而用的是水手[3]。
(三)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饮食,婚嫁,
节气,对色彩的偏爱,亲属关系
等等。这些差异也常常使语言间出现相对的词汇空缺现象。比如,在中国
,人们喜欢在喜庆
的节日里用红色来装扮,认为红色代表着吉祥好运,新人在结婚的时候都喜欢穿着红色
的衣
服;而在西方国家里它们则认为红色代表着暴力与血腥,新人们在婚礼时则以白色来代表它
们纯洁无瑕的爱情,但在中国,白色却时常表示不幸[4]。所以英语中的吉日不是中国人所
想象的a red day
正确的应该是
a white
day
。而汉语中所说的红人则不可以翻译成
a
red-haired
girl
,其正确的译法应该是
a white headed boy
。再来看看在
对待动物的态度上,
英民族喜爱宠物,狗是他们最喜爱的宠物之一,他们认为狗很忠诚。而狗在汉文化中
却是一
种卑微的动物,它被人看作是“低贱”的代名词。所以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含有贬义,如:
“狗胆包天”“狗仗人势”“狗腿子”“狗头军师”
“狗急跳墙”;但英文中,有关狗的词语
大多没有贬义,如:“居于高位”
be top
dog
; “幸运儿”
a lucky
dog
。以上都可以被
看成是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
三、特色词汇的几种英译方法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行为,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间的相互转换,更
是两种文化的交融[5],
其复杂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中国特色词汇是凝聚着中国悠久文化的精髓,在翻
译时要如何在
保留中国特有的文化内涵的同时,又可以让西方的人们可以弄懂和接受,那就不仅需要译者
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一)音译
音译,在中国,其定
义为“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人名、地名、或其它名词的读音译成另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读音”。而外国学者
则把音译解释为“把一种语言中的词、字母的读音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读音”[6]。从音译法的定义来看
,音译法较之其它方法,在翻译引进专业
技术术语、人名、地名和商品名等专有名词时较常用。而且,音
译在双语转化的过程中能够
叫完整明显的保留原有读音,听起来显得特别有亲切感。比如:“茶,由中国
流传至世界各
国,也是人们所熟悉的,英语中的
tea
起源于闽南方言‘茶’的读音”
[2]369英语中的
won
ton
(馄饨),
yamen
(衙门
),
mafoo
(马夫),
xiucai
(秀才)等等。这样,既保持了语义
的中
国文化特色,又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又不失顺应了语言交际的环境。
(二)直译 那么什么是直译?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采用一种说法,即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
及不引起错误
联想的前提下,在译文中既保留原文内容又保留原文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
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
等的译文为直译[7]。
目标是作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即“形”,
“神”兼备。如“铁饭碗”直译成
iron
rice bowl
;“红包”直译成
red
packet
;“开放政策”
open-door
policy
;“乡镇”
township and village
enterprises
; “黑市”
black market
“时
间就是金钱”
Time is
money
等等,这些翻译既表达了原词汇的内容,又保存了原词汇的
比喻。
(三)意译
意译,简单地说,是放弃原文的修辞格,也不用其他修辞格,只是把意思平铺直叙
地翻
译出来[8]。他是通过对原词汇深层蕴意的理解将原词汇的表层结构有机地转化为译语的表
层结构,重在再现原词汇的蕴意,真实的传达词汇所含的信息[9]如“专有技术”
technica
l
know-how
“三句话不离本行”
talk shop all the
time
“鱼米之乡”
a land of honey and
milk
“小处节约,大处浪费小事聪明,大事糊涂”
Penny wise, pound
foolish
;“大排
挡”
sidewalk snack booth
等
等,这些意译是通过对词汇深层蕴义的理解后将通过找到对
方文化中所相似的事物情景,采用,其真实的
传达原词汇所含的信息。它是一种不拘泥于原
词汇形式的翻译方法。它重在传“神”不是
“形”似。
(四)音译与意译的结合
如
ice-cream
,中文解释为
冰激凌,其中“冰”是
ice
的意译,“激凌”是
cream
的音译;
之外还有
romanticism
即浪漫主义,“浪漫”是
romantic
浪漫蒂克音译的节略,“主义”则
是
-ism
的意译。
综上,翻译中采用
什么方法,主要不是决定个人的爱好和主观愿望,而是决定于翻译活
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10]。
因此,当译者们在翻译的时候,做到尊重原文的主旨的前提
下,应该对所采用哪一种翻译的方法进行深思
熟虑,以便使译文在被读者阅读的时候较好的
吸收其中的知识,在之后的运用中准确的发挥。
四、中国特色词汇的前景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它是人类所特有的,用
任意创造出来的符号
系统来表达感情和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11]。但是,没有一种语言能够完全承
载世界的所
有文化。如今,英语不可否认地成为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国际通用语言,它是国与国之间相<
br>互交往的一种工具,可以说它不再为一国或一个民族所专有,而成为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
随着全
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的进一步,汉语中出现了
大量的新词汇,包括
旧词新义、流行语、外来新词语等;甚至不少己湮没多年的旧词语也频
频亮相,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
不断提高,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在世界大家庭中的地
位也会随之进一步提高,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研究
也将逐步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英语教学和研究
界的一项重要的探讨课题。中国的语言工作者在该领域的研究
要走在世界的前列,其研究就
不能仅仅停在“中国特色词汇”这一小的层面上,对于其它层面也应对其深
入的,联系的,
广泛的研究。应力求使中国英语贴近中国的社会现实,努力以全世界的读者为对象,来大
力
传播中华文明。
五、结论
中国人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中成长,生活的,使用
带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在跨文化
交际中,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得当,在表达中国特有事物中会起到独特的作
用:可以使汉文化
渗透到英语中去,进而使英语在中国“本土化”中得以再生。从汉语意义译成英语后生
成新
的英语意思,并成为英语文化的一部分。使得英语读者对中国特色英语也并不十分陌生,对
中国文化感兴趣,要达到这一效果就要对中国特色英语坚持不懈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
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2]
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
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2。
[3]
张新媛.中国英语、文化和翻译[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1):45。
[4] 袁良平.跨文化交际与中国特色英语[
J
].浙江树人人大学学报,2005
,5(1):69。
[5]
赵明.语际翻译与文化交融.江苏[
M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3。
[6] 袁斌业.英语本族人音译汉语词汇的语用功能分析[
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1,37(2):60。
[7]
蒋磊.谈商业广告的翻译[
J
].中国翻译.1998,(5):40。
[8]
郑雅丽.英汉修辞互译导引[
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6。
[9]
程同春.中国英语中的经济词汇[
J
].中国科技翻译,2004,17(3):6。
[10]
唐本仙.直译与意译的辨证观[
J
].零陵学院学报,2004,25(1):121。
[11] 彭家玉,杨贤玉.
英汉思维差异在语言上的反射[
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