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绝世美人儿
740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4: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中国古诗的意境及其英译策略

摘 要:中国古诗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将魅力 无穷的古诗作品转换成魅力无穷的
英语译文,才能更好地被全世界的人民一同欣赏。文章梳理了中国古诗 的意境与
西方移情异处,提出古诗意境的英译策略。此研究有助于译者更准确地英译古诗
意境美 ,外国友人更深层次地领略中华名族的文化内涵,也助于中国古诗的对外
传播。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境 西方移情 翻译策略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bstract: Sinc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s the common treasure of the mankind, it
will be better appreciated together by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if the enchanting
ancient poetry can be translated into the enchanting English translation.

The paper
organi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empathy of the West, and sugges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study will help translators more accurately translate
the beauty of ancient poetry’s artistic conception into English and foreign friends
appreciate the connotations in the Chinese culture in a deeper level, and also realize
the spreading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o other countries.
Keywords: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empathy of the Wes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中国古诗中,意境是一切艺术作品的审美中心,它的最大功能是内足以抒写
怀抱,外 足以感染读者;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
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 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
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的不同之处及其英译方 法着手分析,
探讨中国古诗意境英译的理想表现。

一. 中国古诗词曲的意境美与西方移情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 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是主观与客观和谐统一的产物,通常是以情与景相互交融的方式
出现的 。由于诗人生活时代不同,活动环境不同,把自己情思融入诗歌的角度、
方式、深度不同,创造出的意境 也不同。这千姿百态的意境可分为三类:表层意
境、深层意境以及直抒胸臆。
西方美学中的 “移情”,就是将自己主观感情外射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
与物——人格物化,或移情与景——化物为 人,它与“意境”大题相同,息息相
通。从审美角度看,无论是东方的“意境”说,或西方的“移情”说 ,均强调主
观移情的能动作用——这突显了抒情诗的主要特质,大大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然而,“意境”与“移情”又并非等同,两个概念具有不同的意义。
西方移情强调人作为主体 ,把自己的整个精神气质注入外物,由人及物,并


在这一过程中,凸现主体;不同于西方 的主体式以人为中心的移情特点,中国移
情之中,“物”是中心,由物及人,情需要通过物来唤起,并又 以物来表现。“情”
被消融在“物”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这是一种非主体式的移情。
西方 的“移情”是人把自身强大的主体意识灌注于物,从而使物活起来。而
中国艺术讲求情景交融,主张人的 主观情绪与外界自然万物的融合。
西方艺术中的所移之“情”是一种在生活体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的 整个精
神特质,是一种生命感。而中国艺术中的移“情”是相当实在而又具体,它指人
处于某种 特定环境下的特定的情绪体验,或某种固定的心境、情感冲动等。它因
缺乏个体意识而具有普遍的群体意 义。

二.古汉诗意境的英译方法

(一) 直译法
古诗词翻译时,译者应顺循诗人感情抒发的先后顺序,用直译方式译出简单
的修饰格,包括象 征、比喻、借代等,以及主要动词、副词、形容词、名词。直
译出平直率真的情感就是译出了最高的美、 最大的美,给读者最大的享受。
徐再思的《蟾宫曲·春情》中“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译为“My
body is like floating clouds, My heart flying willow catkins, My breath
swaying silken thread.”将“浮云”、“飞絮”、“游丝”直译成floating clouds
(漂浮着的云朵)、flying willow catkins(飞舞着的柳絮)、swaying silken
thread(晃动着的丝线)。

(二)增词法
(1)加释
1.译出象征体,加释,理解本体。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把自己的情思——本体隐藏起来,让读者去找,又怕找
不到失望, 而提供暗示,然而这种暗示有时连中国读者都难以从象征体中找到本
体,更何况西方读者。因此,译者有 必要在展现象征体后,再给出一注解,提供
诗人的时代环境及个人遭遇等。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籍水部》中“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译
为“She whispers to him after touching up her face: Have I painted my brows
with fashionable grace?”。翻译时, 仅译出象征体还是不够的,读者难以知道
作者本意——本体,因此,我们得提供注释,说明当时科举情况 及作者与张籍的
关系以及写此诗原因等,才能使读者懂得:作者以新娘自比,将张籍比作夫婿,
主考官比作公婆,以自己作品是否和主考大人的意图比作画眉是否时样,公婆是
否喜欢,才能展示作者一 箭双雕的技巧。
2,淡化专有名词并加释
由于背景文化的不同,直译专有名词,西 方读者不知是何静,不知有无情。
译者此时做泛化处理,就是把个别物象扩大到普通的范围,再提供注释 ,读者知
景知情,才能深化审美。
李白的《忆秦娥》中“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译为“O moon on the
tower! Do you no grieve year by year, To see willow green by The Bridge
again and again.”,泛化专有名词“秦楼”、“ 灞陵”为the tower(楼)、by The
Bridge(桥边),在淡化的译文后加一注释,简单介绍文化内容,加深读者的理解。


3.加释以提供背景
在某些的古诗词中,作者吟咏平常事情,却隐藏 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明咏
旧事物却暗含新意,这就需要译者提供诗人的社会背景及个人遭遇等相关情况 ,
简单扼要,点到为止。
翻译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时,加释以提供社会背景及个 人遭遇才能使读
者准确把握“落花时节又逢君”,“I meet you again in a shower of fading
blooms,”的意境,到达幽境。
(2)加修饰词
1.译出整体人物形象
在翻译时,由于搭配等原因无法展示出人物形象的整体性,我们可译出 所指
代的整体人物形象,将其衣着、发型等作为修饰语,使读者产生一连串的联想。
黄甫松的《 梦江南》中“双鬓坐吹笙”译为“fair girl with two short plaits
playing the flute with grace”增译了“漂亮的”、“短”、“姿态可人”,少女
的姿态易激发读者的审美兴趣。
2.强化译法
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汉英语言的不同,直译句子有时候不能表达出激动的情感,需采取强化办法译出,此时就要注意,哪个地方增译——修饰的对象和增
译什么内容——修饰 语的选择。
《诗经·郑风·将仲子》中“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
亦可畏 也”译为“Not that I mind about the trees, But I am afraid of my
parents. Zhongzi I dearly love you, But really I am afraid of what my
parents will say.”,增译really 和dearly 起到程度深化作用。
(3)译出人称
所谓译出人物并不是译出原文中出现的人称,而是译出原文中字面上不出
现,而内蕴里存在的人 称作为句子主语的人称。
白居易的《长相思》中“思悠悠,恨悠悠”译为“Endlessly her thought flows,
and endlessly her woe flows”,用第三人称所有格her 加表示情感的thought
和woe,使she的位置不突出,she出现过多不符合诗的风格和读者的审美口味。

(三)省略法
(1)省略专有名词
省略专有名词是指省略那些仅表示地名、人名、 物名而无其他含义的专有名
词,或者那些与传说相关、能引起联想的专有名词,但是其含义与上下文重叠 或
擦边,仅是出于音节或韵律的需要。一旦省译,消失无影,无从加注释,虽与忠
实原则有悖, 却是不得已而为之。
温庭筠的《河传》中“若耶溪,溪水西”省译“若耶溪”(原是西施浣洗之
处,此处指少妇住所),译为“west of the brook”,,不译“若耶溪”,虽少了
美女西子的比喻,使女主人公减美几分,却使上下文结构和谐一致。
(2)淡出人物
在有些 古诗词曲中,“景”几乎全是景物,而人物只是陪衬—一个侧面,或
融合于自然中的一点。他们出现的形 式是笼统、泛指、模糊的,无论诗中是否出
现主角,均以淡出为益。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 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喻高雅情操,“明
月”象征光明磊落,“人”不宜译出,会破坏气氛。 译文“In the deep woods where


I am unknown, Only the bright moon peeps at me.”译文中我不为人知,就
是没人知道我,虽字面不同,内容一致。

(四)转换法
(1)辞格转化
1.辞格变化
翻译时,在不减少构成景色 的物象的数目及形态、色彩的前提下,译者为了
使审美客观生动或者译文句式、结构、音节等的需要将描 写某一物象的某种辞格
转换成另一种辞格。
李白的《菩萨蛮》中“平林漠漠烟如织”译成“O’er far-flung wooded plain
wreaths of smoke weave a screen. ”,暮霭如烟如纱转译为暮霭编织愁幕,比
喻辞格转化成拟人辞格。
2.无辞格译出辞格 < br>翻译时,为了消除文化障碍,或为了全诗的和谐,或为了诗文的韵律,译者
可译出辞格。此时为了 与原文长短保持大致一体——符合原文形美,一两字为宜。
朱淑贞的《蝶恋花》中“绿满山川闻杜宇”译成“All I hear cuckoos
wailing.”,将“闻杜宇”译出“cuckoos wail”的拟人辞格。
3.有辞格不译辞格
原文中有辞格,翻译时却不译出,也就是用喻体的形容词形式,或用喻体 的
名词形式+like构成复合形容词以代替比喻辞格结构——本体+比喻词+喻体。
冯延巳的《南乡子》中“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译成“In-mist-veiled bower
I have so much to regret. And never to forget.”,译文用复合形容词——
名词+ed分词代替拈连与比喻辞格。
(2)时令转换
中国的农历有二十四个节气,它们除了节气本身的文化含义外,还有时令、< br>天气特点、文化习俗、农事活动等。翻译时,保存节气这一层面能保持天气、文
化或农事的层面。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译为“The season called the White
Dew begins tonight.”,将分开的“白露”放在一起,并将首字母大写,译出了
“白露”节气。
但由于地缘差别及文化不同,中国的农历和西方的公立所表示的时令有很大
的差别。翻译时若不加思考地 将农历月份译成公立月份,景色就大相径庭了。译
者应该对原文中月份模糊化,译出其所处的与西方时令 对应的——温度上、天气
上——植物盛衰相似的时间段,令读者得到同样的时令感受和审美感受。
杜牧的《山行》中“霜叶红于二月花”译为“Whose frozen leaves are redder
than the flowers of early spring.”,将“二月”译为early spring(早春),
这个时间段的气候东西方是相似的。
(3)句型转换
1.设问句
古诗词翻译时,有时用平直的汉语并不能强烈地表达痛苦、欢喜、愤怒、焦
虑、无奈等,此时,译者可采用设问——明知故问的形式,使语气强化。
项羽的《垓下歌》中“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译成“And Dapple
runs no more, What then can I do? Ah, Yu, my Yu, What will your fate be?”,
将陈述句改为设问句,强化了诗句的语气,若改成否定句I don’t know what your


fate will be语气就显得不那么强烈了。
2.强调句
古诗词中,委婉的说法比强硬的声明在语气上更强烈。这种形式上的肯定,
意义上的否定,是英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汉乐府·饶歌·上邪》中“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译为“In summer
snow fall far and night. And the earth mingle with the sky, Not until then
will my love die.”,译出一个强势否定结构not till, 此结构一般为倒置结
构。既符合英文语法,又表达强势意义。

古诗是人类的共同的 财富,它应该像天上的明月—让全世界人民“千里共婵
娟”。翻译古诗时,寻找美与展现美的过程缺一不 可,轻一重一也不可。在寻找
美的过程中,译者应先当读者、当诗人,认真地、深入地解读、体会诗人的 情感,
把诗人透露的一星半点东西找出来,然后充分应用想象力,把诗人深埋心里的那
“剪不断 ,理还乱”的情丝找出来,仔细地将其理顺、理清。在展现美的过程中,
译者要适当地展现诗人的情感事 理,“最大限度地”展示原作的艺术美。这样才
能将古诗的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身临其境 感受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3张峻菡.中西移情说之比较[J].CSSCI学术论文网http:
链接http:

电视剧评论-方案书


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亮剑观后感500字


一年级语文上册试卷-湖北注协


朋友离别的文章-绿色环保的资料


铁佛寺-病句修改练习


木偶奇遇记读后感-开学典礼学生发言稿


青春随想作文-巴西属于哪个洲


金刚结手链编法图解-江西高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