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英文字幕的翻译-2019年精选文档

巡山小妖精
886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4: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保定三中-大学升旗仪式主持词


中外电影英文字幕的翻译

一、电影字幕翻译的意义
1.中国电影翻译历程
我国的影视翻译始于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尚无
电视。 电影也没有真正的译制片,即先由翻译将对白译成中文,
再由配音演员配成中文对白的片子。不懂外文的 观众只能通过
“译意风”(装在座位上的耳机)中粗糙的同声翻译或是银幕上
简单的字幕的帮助 大致了解剧情。1948年底东北解放后,长春
电影制片厂首先开始了译制片的制作,翻译工作者着手翻 译苏联
电影,是为我国影视翻译之滥觞,不久上海和北京很快跟上。但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译制的 电影来源较窄,数量亦不大,更由于电
视未普及,故其影响较小。
自70年代末改革开放 以来,放宽了影视片的进口,加之电
视机逐渐进入千家万户,译制片的观众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长。无疑地,如今译制片受众(观众)的数量远远超过翻译文学作品
受众(读者)的数量,影视翻译对社 会的影响也绝不在文学翻译
之下。但与之相反,翻译界对影视翻译的重视远不如文学翻译,
反映 在大学里有关课程的开设、学术刊物上有关论文的发表、学
术团体中有关组织的建设等方面,均与影视翻 译的社会作用不相
称。这一现象应引起翻译界的注意。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体形式,广受 大众欢迎。它在国际跨文


化交流及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已经人所共识,而且其作用日益重< br>要。每部电影都会栩栩如生地呈现异国他乡的生活一隅。电影为
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外界的窗口,让 我们可以直观浏览异国地貌和
风景、异乡的风俗习惯。因此,观看外国电影无疑是了解外国文
化 ,促进国际跨文化交流的一个更为有效的途径。
2.英语电影字幕翻译的必要性
众 多外国电影中,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最广,因此英语电影
在数量上占头筹。但是,国人不懂英语的普通大 众居多,无法直
接欣赏原片,若要观看英语电影,就必须依赖翻译:译制和字幕
翻译。正是出于 这样的原因,英语电影字幕翻译工作才开始引起
国人关注,不少翻译工作者也投身到了字幕翻译研究中来 。但是,
长期对字幕翻译工作的不重视,造成理论研究的匮乏。有关字幕
翻译研究的论文和论著 数量有限,而且目前的研究仅囿于一、两
种有限的理论范围,比如严复的“信、达、雅”和奈达的“功能
对等”理论。这些研究在理论运用的同时都未结合电影字幕特点
对这理论的适合之处详加探讨。
纽马克认为成功的翻译取决于交际效果的传达,以目的语和
目的语读者为中心,使目的语读 者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源语读者
的感受。电影字幕的翻译要考虑到观众对源语语言结构差异和文
化差异的接受问题,以达到源语电影与译语观众的有效交际。影
视作为一种娱乐及文化交流形式,其翻译 的重点应是文化上的,
而非语言上的。交际翻译理论是本文所应用的主要理论,因为它

< br>以目的语的接受者为中心,在翻译时可满足影视的娱乐性特点,
而且纽马克教授的语义翻译、关联 翻译理论在影视翻译中也是有
用的补充。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翻译领域的发展
彼得·纽马克是一位英国的语言学家、实践型的翻译理论
家。纽 马克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即语义翻译
(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美 国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指出,
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
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文本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
是由关联翻译法(correlati ve translation)和他提出的三个
命题发展而来的。他的代表作包括《翻译问题探索》(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1981)、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1988)、《翻译论》(About Translation,1991)和《翻译短
评》(Paragraphs on Transla tion,1993)。在《翻译问题探
索》一书中,纽马克提出,针对不同的文本类型应当采用不同的
翻译方法——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或交际翻译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他
将文本分为抒发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
(informative function)、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
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应酬功能(phatic function)


和元语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2 0世纪90年代他又
提出“关联翻译法”,标志着他的翻译理论渐趋系统和完善。
早在1 960年,西方重要学术期刊Babel上就发表了有关影
视翻译研究的论文,启动了西方尤其是欧洲翻 译研究在该领域的
发展,如今影视翻译研究在西方更日趋成熟,无论在具体的特点、
技巧还是在 其原则、标准方面,都有非常系统的理论,如Henrik
Gottlieb教授和Kantan教授 在字幕翻译研究方面的卓著贡献。
在西方,许多翻译理论被运用到影视翻译研究中,其中有关联理
论、目的论、描述性翻译学和多元系统视角,还有勒菲弗尔的权
力操控论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等。
2.国内影视翻译三位有影响力的学者观点
关于总结影视翻译语言特点,并根据其特 点,探讨影视翻译
原则和技巧。这方面比较有影响的学者有钱绍昌、张春柏和麻争
旗等。三位学 者都在影视翻译实践领域硕果累累:钱绍昌教授自
1984年就从事影视剧的翻译,到2000年已翻译 了600余部(集),
张春柏教授翻译电影电视剧约300部(集),麻争旗教授翻译电
影、电 视单本剧50余部,电视连续剧、系列片600多集。这些
实践工作为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撰 文总结了影视语言
的特征。麻争旗归纳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包括口语化、人物性格
化、情感化、 口型化、通俗化。 张春柏总结了影视剧语言
的即时性和大众性两大特征,尤其对影视语言的口语性 质进行了
深入分析。钱绍昌也指出影视语言不同于书面文学语言的五个特


点:聆 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无注性。以此为基础,
三位学者以大量的亲身译例分别归纳了影视翻译 的一些原则和
技巧。钱绍昌介绍了七条个人经验,并强调在影视翻译时,翻译
的“信、达、雅” 三项原则中以“达”最为重要。张春柏以影视
翻译与普通的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为指导原则。另一位领军 人物
麻争旗认为所论及的影视翻译五大特征相辅相成,是做好影视翻
译的基本保证。麻争旗在2 005年出版了影视翻译研究的专著《影
视译制概论》,在我国影视译制理论研究、影视译制人才培养等
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在传播流行
文化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而外 国影片的译介是跨文化交流的重
要形式,为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架起桥梁。
把影视翻译为一 种言语交际行为的关联理论运用于影视翻
译研究的较多,关联性是源语的理解和翻译过程中对语码进行选
择的依据。国内有人尝试以关联理论翻译观来解释电影配音或字
幕翻译。把目的论、功能对等原 则或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影视翻
译的也比较多,三者都强调译者结合翻译的目的及译文接受者
( 观众)的情况和反应,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
的翻译,这也是影视翻译的一大特色,如将 读者接受理论应用于
字幕翻译中的隐喻翻译或目的论视角下的华语古装片英文字幕
的翻译。
有相当部分学者从文化视角研究影视翻译,或着眼于跨文化
交际,或讨论其中的文化因素, 如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和意象的


处理、影视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从中西审美差异或文化 差异看
影视翻译,等等。探讨最多的是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处理文化因
素,如在电影配音翻译中 采用“文化替换”和“文化补偿”的方
法,在字幕翻译中采用直译、意译、缩译等手法,解决由于文化< br>差异造成的语义缺省和语义冲突。对于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
理,柴梅萍就其重构、修润与转换 发表过论述,而龚瑜行提出以
压缩式、直译、归化和抽象化等策略指导文化信息的传递。
3.关于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
克在分析和总结各家各派的翻译思想的基础上,将文体论、话语
分析、符号学、格语法的理论、功能语法 和跨文化交际理论应用
于翻译理论和研究,对于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语言学及翻
译技巧都 进行了精辟的论述。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
和交际翻译,这也是其翻译理论中最主要、最有特 色的组成部分。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
争论不休的背景下 提出来的。他认为,自公元1世纪以来到现在,
沉醉于直译和意译争论的双方都忽略了翻译,还应当考虑 翻译的
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型。为了避免直译和意译的冲突,
纽马克提出了两个翻译理 论,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说:“我
在翻译方面仅仅提出这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任何文本来说都
合适。”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纽马克最重要的贡献是提

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方法,并把这两种方法应用于不同类
型的文本中。在交际翻译中,翻译者 用目标文本来表达和源语同
样的效果;在语义翻译中,翻译者在目标文本句法结构和语义方
面允 许的范围内,来表现源语言的真正语境意义,也就是说,在
交际翻译中,纽马克认为,目标文本所产生的 效果应当力求接近
源文本。因为交际翻译重视产生的效果但不注重表达的内容,所
以交际翻译首 先要忠实于目标语和目标文本读者,要求源语符合
目标语和文化,不给读者留下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在 语义翻译
中,译者首先必须忠于原作者,符合源语文化,只有对源文本的
内涵意义出现理解困难 时才加以解释。
三、中国影视翻译未来发展趋势
电影是人们熟悉的一种大众娱乐,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
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西方影片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人的娱
乐生活 中。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体系的极大不同,西方影片通常都
经过翻译后放映。虽然影视翻译是文化交流中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但它并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我国在影视翻译研究方面比西
方国家起步晚, 至今仍处于初始阶段,不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
员较少,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还极其有限,也鲜见介 绍国外
影视翻译研究新成果或访谈国外著名影视翻译学者的专文。国内
的研究范围也比较零散、 片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研
究,也未有成体系的理论出现。在研究视角上与西方相比也显得< br>狭窄,还存在未曾涉足的研究方向,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


影视翻译是文学 翻译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
标志,必须构建自身理论体系。影视翻译研究理论系统的建立 要
依赖文学翻译理论,并结合其自身特点创建一套可供研究的理论
体系。本文以中外文化差异为 基础,以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为主、
语义翻译及关联目的理论为辅,分析中外电影字幕翻译的翻译策略及原则,为字幕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从而鼓励更
多翻译工作者及有志于电影字幕翻译 的爱好者加入到这一领域
中来,指导国产电影的字幕翻译实践,以电影交流为平台,促进
中国与 世界的跨文化交流。

郑州大学录取分数线-中秋节黑板报图片


韩国首尔大学-国土面积世界排名


三国的歇后语-小学英语培训心得


山东商务学院-关于教师节的作文


证券从业考试-奥巴马简介


英国大学排行榜-卫生院工作总结


柠檬水的功效-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邀-会计基础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