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回顾与评述
审计师成绩查询-四川外语学院分数线
龙源期刊网 http:
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发展回顾与评述
作者:宋杨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13期
【提 要】中国文学典籍英译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东学西渐,而系统地将文学典籍英译
并
西传的最早时期是19世纪。本文通过梳理此阶段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翻译中国文学典籍
的历程,揭示他们的翻译动机与策略,对推动文学典籍复译及翻译生态环境多元化建设具有一
定的借鉴价
值。
【关键词】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 英译发展 浅探
19世纪是中西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的一個世纪,而这些交流都与翻译息息相关,翻译作
为跨文化交际的
桥梁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19世纪中国主要文学典籍诸如散文、诗歌、小
说、戏剧的外译作品都已广
泛出版。王尔敏的《中国文献西译书目》(1975)是中文学术界最
早全面地编排中国文献外译书目的
著作,在凡例中作者指出该书在文章选取上,主要是以历代
文章的西方译文为主。所涉年代自上古以迄现
代,力求其全。无论大小雅俗,凡有知见,均必
收录”。该书把文学类下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语言、格言和文学总类共七小类,共
收录文学典籍英语译本708条。
一、19世纪文学典籍的英译
早在1761年,詹姆斯·威尔金森(James
Wilkinson) 就把明清长篇小说《好逑传》译成英
文,成为第一部译成西文并得以出版的中国
长篇小说。到19世纪,中国文学典籍翻译呈上升
趋势,小说、戏剧翻译发展迅速。王尔敏的《书目》共
收录文学典籍译本639条,其中英文译
本165条。小说中《今古奇观》被选译次数最多,其次是《红
楼梦》《三国演义》《搜神记》
《花笺记》等。从19世纪初期小说的翻译情况看,由于历史局限、语言
障碍,译者欠缺对中
国文学的深层理解,流行作品的译介大大多于国内地位高的文学作品的译介。著名的
英国汉学
家和外交官哈伯特·翟尔斯(Herbert Allen Giles)认为,中国的文明程
度只相当于欧洲的中等
水平,且这种观点在当时并不乏见。受其影响,对文学古典作品的翻译更多注重其
信息性,而
不是文学性。翻译目的主要是介绍中国的教育和社会现状,进而为传教和汉学研究服务。古典
戏剧方面,从戏剧家角度,马致远的作品译本最多,他的6种元杂剧被译成英语,其中《汉宫
秋
》于1829年最早被译成英文;随后臧懋循选编的《元曲选》(元人百种曲)、武汉臣的
《老生儿》受
到关注。诗歌方面,1809年和1810年首次出现《乾隆御诗》2本英译本;1870
年和1895
年屈原的《离骚》2本英译本出版;《诗经》于1891年被译成英文。语言方面较多
的是《千字文》有
英译本7本;《三字经》有英译本6本。
从译者角度,19世纪一批优秀的汉学家极
大促进了中国文学典籍西传的深入。这批汉学
家与以往不同,他们更加注重译文的忠实、内容的准确。英
国汉学家德庇时(John Francis
Davis)于1829年出版《汉文诗解》,该书收录
了大量中国古诗英译文本,成为西人所写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