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中国石拱桥-淄博会计信息网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
英文,本文
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
br>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 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
都未回到大陆,
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
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
,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
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
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
的内涵。从整体上看,
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
陆的思念,
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
(1) 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1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
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
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2)杨钟琰译
Nostalgia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2 准确性
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
准是比较推崇的。“信”是指忠实原
文,即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严复把它放在首位,可见“信”在
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2.1 英文词语具体意思的准确性
标题“乡愁”,赵译为“homesick”,杨译为“nostalgia”。根据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 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而nostalgia--- 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
对比我们会发现,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
2
更贴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思念家乡的惆怅之前,还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
因此用nostalgia更为准确。
2.2 英文惯用表达的掌握
对于“大陆”一词的翻
译这两个译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赵译为“Motherland”,杨译为
“Continent”,
我认为赵译是对的。在翻译“中国大陆”已习惯性地翻译成“Motherland”,
这已成为一种固
定翻法,也就是说读者在看到“Motherland”一词时,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中
国大陆”,而“
Continent”这一词更多地指“欧洲大陆”,这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完全扭曲
了原诗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明白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中国的,用“Motherland”
更能形象地体现作
者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思乡之情。还有“海峡”一词,赵译为“strait”,
杨译为“chan
nel”, 我同意赵译的。因为海峡在此特指“台湾海峡”,惯常的翻法便是“strait”,
很少
用“channel”。
3风格
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
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我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在
译作中体现自己的痕迹,
但是诗歌翻译还是应该遵循原文,尽可能与原诗保持相同的风格。
总体风格指的是诗作从思想内容到格律形式以至修辞炼句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总的气
势、韵致和境界,是
人对主题欣赏的审美把握。本诗一方面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一方面格
式整齐但又不单一,富于微变。
3.1 韵律
原诗使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这些叠词,表现作
者强烈的
思想之情,但是英文中没有叠词的使用。两位译者采取压头韵的办法,譬如翻成 “small
strait”
“small ticket”,用英文的特点取代汉语的特点,从而达到音律美。
在处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两个译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杨译为 When I was
a child Then I was a grown-up During the
later years And now at present 意思表达准确,但是
不够简练,而
且句法有些出入。原诗每行四节,每节三个音节,语言简明流畅,音韵自然和
谐,节奏紧凑明了。赵译本
为 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
每行四节,每行
三个音节,抑扬顿挫,创造性地取得的与原诗同样的效果。
3.2 格式
“是”字在原诗中反复出现达四次,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是”字,将本体和喻体连接
起来,从而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具体化。赵翻译成“ be homesick
for”句式,其句式与原
文保持一致。杨分别译为 seem, become, turn to
be 和 loom large to be 结构,虽然与原文格
式不同,但是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
的不断升华,但是却失去了原诗那种令人反复咀嚼的感受。
“我在这头”在原诗中也是反
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短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虽然时间空间
的不断变化,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一直没变。赵
译为I was here I was here I was here I am
here,
最后一句通过was 和 am 时态的转化,达到原诗深远的寓意。而杨四句都翻成 Here
am
I 倒装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更强烈。而“那头”, 赵四句都译成over
there表现了原诗朴
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格式也与原诗一致。而杨译为there….
there…. yonder…. yonder….也
翻译得比较简练,而且追求变化,避免重复。
4 意象
余光中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曾翻译过众多的诗歌,他在谈论翻译时,
就提到:“我
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
3
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愿意,又存原
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
候,只好迳达愿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可见,余光中认为在翻译诗歌
时,应该非常
注重意象的把握,而当别人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余光中也一定希望译者能遵循这个原则。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指出,“意象指的是诗歌字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产生
的美感。”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译文应给读者再现相似的意象。整首诗通过时间空
间的转化以及
把不同时期乡愁的具体化来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
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
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赵译为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a small ship ticket a little tomb a shallow
strait 这种做法并未体现出作者在人生的
不同时期对故乡怀念之情不断加深的感觉,而且译者完
全偷换了概念,回译出来的是“我怀
念家乡的小小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儿的主语
不应该是我,而应该
是乡愁,我在这首诗中应作模糊处理,作者这首诗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于故土的
思念,
它已扩大成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人。杨译的就很符合原文,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译
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
5. 总结
赵译和杨译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两个译作达到的效果都差不多。
只是有时语言是不
可以各方面兼顾的,所以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赵译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形式,
但是读起来意味不足,杨译更
能体现原诗的意境,但是有些选词却令人误解,比如把“大陆”
翻成
“Continent”。总之,两个译本都是难得的译作。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乡愁》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分析
曹菊玲
(川外2013级翻译硕士教学1班 文学翻译批评与鉴赏
学期课程论文)
摘要: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是一首广为人知的诗歌,曾被众多学者翻译成
英文,本文
将对赵俊华译本和杨钟琰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从原作的分析、译文的准确性、译文风格<
br>以及对原文意象的把握入手进行赏析,指出两译本的不足和精彩之处。
关键词:《乡愁》;原诗的分析;准确性;风格;意象的把握
1. 原诗的分析
作者余光中出生于大陆,抗战爆发后在多地颠沛流离,最后22岁时移居台湾。20多年
都未回到大陆,
作者思乡情切,于上世纪70年代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但是当时大
陆与台湾关系正处于紧张时期
,思而不得的痛苦与惆怅包含于整首诗中。
全诗为四节诗,节与节之间完全对称,四句一节,
共十六句,节奏感、韵律感很强,读
起来朗朗上口。而且这首诗语言简洁,朴实无华,但是却表达了深刻
的内涵。从整体上看,
作者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以时空的隔离和变化来推进情感的表达,最后一句对大
陆的思念,
一下子由个人哀愁扩大到国家分裂之愁,因而带有历史的厚重感。
【原诗】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译诗】
(1) 赵俊华译
Homesick
As a boy,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I was
here,
Mom lived alone over there.
When grow up,
I was homesick for a small
ship ticket.
—I was here,
1
My bride remained over there.
Later on,
I was homesick for a little
tomb.
—I was here,
Mother rested over
there.
And to-day,
I am homesick for
a shallow strait,
—I am here,
The Mainland
lies over there.
(2)杨钟琰译
Nostalgia
When I was a child,
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and there my
mother.
Then I was a grown-up,
Nostalgia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And there my bride.
During the
later years
Nostalgia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And yonder my mother.
And now at present
Nostalgia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
and yonder my
Continent!
2 准确性
一直以来,翻译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的标
准是比较推崇的。“信”是指忠实原
文,即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严复把它放在首位,可见“信”在
翻译中是极其重要的。
2.1 英文词语具体意思的准确性
标题“乡愁”,赵译为“homesick”,杨译为“nostalgia”。根据Longman
English Dictionary,
homesick--- feeling
unhappy because you are a long way from your home,
而nostalgia--- a
feeling that a time in the
past was good, or the activity of remembering a
good time in the past and
wishing that things
had not changed.
对比我们会发现,nostalgia比homesick范围更广,意思
2
更贴近原文,原文中作者不仅仅是在抒发一种思念家乡的惆怅之前,还有对过去美好的追忆。
因此用nostalgia更为准确。
2.2 英文惯用表达的掌握
对于“大陆”一词的翻
译这两个译本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赵译为“Motherland”,杨译为
“Continent”,
我认为赵译是对的。在翻译“中国大陆”已习惯性地翻译成“Motherland”,
这已成为一种固
定翻法,也就是说读者在看到“Motherland”一词时,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中
国大陆”,而“
Continent”这一词更多地指“欧洲大陆”,这就会让读者产生误解,完全扭曲
了原诗的意思。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明白大陆和台湾是属于一个中国的,用“Motherland”
更能形象地体现作
者渴望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思乡之情。还有“海峡”一词,赵译为“strait”,
杨译为“chan
nel”, 我同意赵译的。因为海峡在此特指“台湾海峡”,惯常的翻法便是“strait”,
很少
用“channel”。
3风格
许渊冲认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
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
(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我认为译者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在
译作中体现自己的痕迹,
但是诗歌翻译还是应该遵循原文,尽可能与原诗保持相同的风格。
总体风格指的是诗作从思想内容到格律形式以至修辞炼句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总的气
势、韵致和境界,是
人对主题欣赏的审美把握。本诗一方面节奏感强,富有韵律,一方面格
式整齐但又不单一,富于微变。
3.1 韵律
原诗使用“小小的” “窄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这些叠词,表现作
者强烈的
思想之情,但是英文中没有叠词的使用。两位译者采取压头韵的办法,譬如翻成 “small
strait”
“small ticket”,用英文的特点取代汉语的特点,从而达到音律美。
在处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两个译本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杨译为 When I was
a child Then I was a grown-up During the
later years And now at present 意思表达准确,但是
不够简练,而
且句法有些出入。原诗每行四节,每节三个音节,语言简明流畅,音韵自然和
谐,节奏紧凑明了。赵译本
为 As a boy When grow up Later on And to-day
每行四节,每行
三个音节,抑扬顿挫,创造性地取得的与原诗同样的效果。
3.2 格式
“是”字在原诗中反复出现达四次,作者通过一个简单的“是”字,将本体和喻体连接
起来,从而将自己不同时期的乡愁具体化。赵翻译成“ be homesick
for”句式,其句式与原
文保持一致。杨分别译为 seem, become, turn to
be 和 loom large to be 结构,虽然与原文格
式不同,但是反映了作者思想感情
的不断升华,但是却失去了原诗那种令人反复咀嚼的感受。
“我在这头”在原诗中也是反
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短语的反复使用突出了虽然时间空间
的不断变化,但是我的思乡之情却一直没变。赵
译为I was here I was here I was here I am
here,
最后一句通过was 和 am 时态的转化,达到原诗深远的寓意。而杨四句都翻成 Here
am
I 倒装句,表达出来的感情更强烈。而“那头”, 赵四句都译成over
there表现了原诗朴
实无华的语言特色,格式也与原诗一致。而杨译为there….
there…. yonder…. yonder….也
翻译得比较简练,而且追求变化,避免重复。
4 意象
余光中在翻译领域也颇有建树,曾翻译过众多的诗歌,他在谈论翻译时,
就提到:“我
做译者一向守一个原则:要译原意,不要译原文。只顾表面的原文,不顾后面的愿意,就会
3
流于直译、硬译、死译,最理想的翻译当然是既达愿意,又存原
文。如果遇到难以两全的时
候,只好迳达愿意,不顾原文表面的说法了。”可见,余光中认为在翻译诗歌
时,应该非常
注重意象的把握,而当别人翻译自己的作品时,余光中也一定希望译者能遵循这个原则。
北大的辜正坤教授指出,“意象指的是诗歌字句或整首诗的意蕴、义理作用于大脑产生
的美感。”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巨大,但是译文应给读者再现相似的意象。整首诗通过时间空
间的转化以及
把不同时期乡愁的具体化来体现作者浓浓的乡愁。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是
一张窄窄的船票/是一方矮
矮的坟墓/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赵译为 I was homesick for a
tiny
stamp a small ship ticket a little tomb a shallow
strait 这种做法并未体现出作者在人生的
不同时期对故乡怀念之情不断加深的感觉,而且译者完
全偷换了概念,回译出来的是“我怀
念家乡的小小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这儿的主语
不应该是我,而应该
是乡愁,我在这首诗中应作模糊处理,作者这首诗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自己对于故土的
思念,
它已扩大成千千万万个像我一样对家乡思念的人。杨译的就很符合原文,Nostalgia
seemed a
small stamp became a traveling ticket
turned to be a graveyard looms large to be a
channel,译
者采用直译的方法表达出了原诗的意思。
5. 总结
赵译和杨译虽然在细节的处理上采用不同的方法,但是两个译作达到的效果都差不多。
只是有时语言是不
可以各方面兼顾的,所以难免会有不足之处。赵译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形式,
但是读起来意味不足,杨译更
能体现原诗的意境,但是有些选词却令人误解,比如把“大陆”
翻成
“Continent”。总之,两个译本都是难得的译作。
参考文献:
[1]
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3]
喻云根,英美名著翻译比较[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
[4]
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