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中的准确性-教育文档
新乡医学院-关于元宵节的来历
浅谈英语中的准确性
何谓“翻译”?我国《辞海》和《汉语大词典》中的
定义是: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同的
专家、学者也从不同的
方面给翻译下了不同的定义。范文存先生
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
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张今认为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促
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
或)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
原作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
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是从语义到文体两个方面在
翻译语种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
的信息。”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翻译涉及到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的内
容和形式之间的
矛盾,或者更确切地说翻译主要是解决原文的内
容与译文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从中可以看出,
对翻译
的定义,一个比一个更具体化。虽对翻译的效果并没有在定义上
显示。不过,最后一个定
义,已然指出了对翻译的要求,即:“完
好无损”。这里就包含了对翻译的准确性的要求。
一准确:翻译的基本要求
对翻译的要求或标准,严复曾经提出:“信、达、雅”。不
过
,在他自己翻译的文章中,因为过分追求“达、雅”而忽略了
“信”。梁启超就曾批评过他,用中国古文
来翻译文章的弊端。
笔者想指出的是,“信、达、雅”的要求没有错,但在这三者之
间,不能平分秋色。信,应该是基础;达、雅应该是在保证“信”
的基础上再做考虑的;而“信”即
指前言中所指出的准确性,首
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Translating
consists in
producing in the recep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first in the term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如果在翻译
中不能做到准确,就会失去原意,甚至会面目全非,令人啼笑皆
非。
据说,法国人很高雅,他们生活中处处讲究艺术,对任何事
情都有品位。他们不像美国游客
那样穿着牛仔裤就走进豪华高雅
的五星级饭店,因此有家饭店在前门上贴了个告示,写着:“No trouser,please!”而这很容易被解成是“衣冠不整者,禁止入
内。”但有可能把它
译成:“脱下你的裤子,然后再进来。”还
有人理解为“没有穿裤子的,不要进来。”
后两种翻译也可能是人们故意开玩笑,但是,把法国人的意
思翻译成“No trouser,plea
se!”确实不够准确。在一个比较讲
究礼仪的国度中,看待牛仔裤也许就像看到了“西部牛仔”。在<
br>法国,穿牛仔裤可能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就像中国古代上朝
议政,是必须穿官服,而不能随便
穿着的。这里涉及到对某一个
国家文化氛围的理解。这一点在后面的论述中还要阐述,在此就
不
赘述。
又如:在东京,有种美味咖啡用于缓解压力,它的名字本意
是告
诉人们该咖啡可以舒缓烦闷,但译成英语的时候却变成了
“Ease Your Bosom.”如果把
这句话再译成汉语,它的意思则可
能是“放松你的乳房”,或者“使你的胸脯轻松”。而这很容易
让人理解为性保健一类的产品。
再如,瑞典人采用特技手段进行吸尘器产品的促销活动。吸<
br>尘器的名字叫伊莱特拉,而这个吸尘器最开始的广告词被译成
是:“Nothing sucks
like Electro”,显然是说“没有谁能像
伊莱特拉那样愚蠢。”
上述这样
的例子,在生活中数不胜数,而它们之所以会让人
产生种种误解,都是由于翻译的不准确所导致的。那么
,翻译不
准确的原因是什么?这可能和翻译者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有关系。
因为无论是法
国的牛仔裤,还是咖啡的作用力,或者吸尘器
的洗尘效果,都是按照它的字面意思翻译过来的。如果理解
到意
欲者的原意,再看这些词,就像小孩说话,尽管让人发笑,也可
以理解。但是,作为翻译者
,在这里犯了个错,便是只看到表面
意思,而没有考虑到“意”的作用。
什么是“意”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曾说过,“言有尽而意
无穷”。语言分为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和隐含
意义。
表层意义或字面意义在于一个字的读音和浅显意思。深层意义或
隐含意义是指在表层意义
的背后还有更为隐含的意思,通常理解
为引申义。有的可以心领神会,但真正用语言表达出来很难。尤<
br>其是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文化语境更是引起很大的不同。但
即使困难,还是应
该尽可能的准确。要达到这种准确,仅仅翻译
字面义是不够的,要把它的隐含在表面意思底下的深层意义
表达
出来。也许,这就是严复先生所说的“达”。这种翻译在翻译界
通常称之为:“直译”、“
意译”。直译就是对表面意义的翻译,
意译即指深层含义的翻译。
二翻译的方法:直译和意译
在以上的例证中,直译法并不是准确的,那么,就要追求意
译。但这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包含、互相补充的。
意译必须在尊重原文直译的基础上进行,
不能随心所欲。当然,
根据不同的情况,有时候译效果好,有时用意译更佳,有时要两
者并用。
但在广告语中,一般都还是意译为好。因为广告语本身
的特点就是带有双关性和游戏性的,而且还具有幽
默中的智慧、
平淡中的新奇的特点;还有读起来的朗朗上口的特点。这些决定
了广告的翻译不能
按字面意义译出来,否则,会让人啼笑皆非。
百事可乐最初进军中国和德国市场是很失败的,因为“Come
alive with the
pepsi generation,”在翻译成德语时变成了
“跟百事可乐一起从坟墓里活出来。”但
如果按照意译的方法就
可以翻译成:“跟百事可乐一起变得有活力”。而可口可乐在中
国台湾的
问题则是为这个世界知名产品所选择的汉字,发音听起
来很像“Bite the wax
tadpole”(磕口蝌蚪,即吃一口辣蝌蚪)。
此外,一个公司把自己的粘性胶带广告语翻译成日语时遇到
了一个尴尬的问题,广告语“stick
like crazy”(黏得痴迷)
的日语意思成了“it stick
foolishly”,即:“黏得愚蠢。”
中国生产的一种滋补品是用一种贡品果子冻制作的
,名字原
意是对一些慢性病有疗效,但是把口服液翻译成英语时,却译成
“ORAL LIQU
ID,”即“口中的液体”,变成了唾液。在小册子
中,该滋补品被用英语描述成“SALICA”即“
尝起来像药一
样”,汉语的意思是用于食疗的意思。
在一个亚洲城市,那里的交通很糟
糕,为了保证人民的安全,
市政府修建了地下通道。行人穿过大街时要走地下通道。路边有
个标
示指示着地下通道的入口,其英文的意思是提醒讲英语的人
“GO underground,”但翻译
时却译成“到地下阴间去吧”。所
有这些,都说明广告语的翻译要采取意译更有效果。
当然,这只是就广告翻译而言,如果泛泛地谈翻译,直译和
意译绝对是不可分开。因为直译和意译在翻译
存在之初就已经存
在了,东晋时代的道安就主张直译,同时代的鸠摩罗什也主张直
译,直到近代
,鲁迅和林纾都认为应该直译。而国外的歌德和普
希金则主张意译。那么,到底是哪种翻译法好?其实,
根据不同
情况会出现不同的效果。在这两者之间硬要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只怕是画地为牢。如果
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原文的内容
时,可以直译,例如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一则广告:Makin
g a big
world smaller,可以译成“我们把世界变小了”;译文比原文
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比如上文提到的一些非常著名的品牌的
翻译,像:“Nothing is i
mpossible.”(无所不能);而原文
和原文相同的形式不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
内容时,可以意译,如:
“Good taste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
意犹未尽)。
巴金先生说得好:“我觉得翻译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并没有
‘直译’和‘意译’
的分别,好的翻译应该都是直译,也都是意
译。也就是两者要结合。”
三翻译意识:对译者的要求
以上列举了各种各样的例子,都让我们忍俊不禁。那么,是
语言本身的错误吗?当然不是,是翻译方法的错误吗?对这个问
题,也只能回答有时是,有时不是。也就
是说,除了对翻译方法
应该注意之外,对翻译者本身应该有要求。不要以为会说英语就
能当翻译
。作为一个翻译者应该是具有翻译意识的。所谓翻译意
识,即要有异域文化感。通俗地讲,就是要设身处
地想。
如:中国建设银行广告:“衣食住行,有龙则灵。”翻译为:
“our
every life is very busy,our Long Card can make it
easy.”在这里,“Long Card”就坚决不能写成“long
card”,
或者写成“dragon
card”。而且,long必须写成斜体,以便和
英语中的long相区别。
对翻译
者应该充分理解被翻译语言的文化意义,这并不难理
解,因为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就必然涉及两种文化。
可以这样理
解,与其说翻译语言,不如说翻译文化。王佐良先生说过,“翻
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
文化的不同”;“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
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如前
文
所举例子中的牛仔裤、乳房、伊莱特拉、百事可乐、粘性胶带、
滋补药、地道
等等,如果在同一文化语境中,怎么也不会出现如
此强烈的反差。
不仅是文字,就是那
些非文字性的错误提示也会给产品带来
灾难。如一家婴儿食品公司开始往非洲销售食品时,包装跟在美<
br>国的一样,瓶子表面有个可爱娃娃的照片,他们没有意识到很多
非洲人不识字,他们认为在非洲销
售的带包装的东西,照片上是
什么,包装袋里就是什么。所以,他们理解为瓶子里装的是娃娃。
哇,吃婴儿,多么可怕!难道在这样的社会中,还有吃人的现象
发生?
这当然是一个极
端的例子,但恰恰这样,更能说明文化语境
对理解文字的重要性所在。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
认
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
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
背景所导致的,归根到底,翻译中
的大部分问题都是因为两种语言差异而造成的障碍。
如:“witness is better than ten hear says.”一般人
按字
面义翻译过来是,“一次目睹胜过十次耳闻”,但如果理解
中国文化,就很容易译成“百闻不如一见”。
再如:“She is the
boss’girl Friday.”其中的“girl
Friday”若望文生义,即
为“情妇”,而在英语中,“girl
Friday”是“得力助手”(尤
指秘书)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blue film(黄色影片);white
lie(善意的谎言);black tea(红茶);in the
black(赢利);
black coffee);dark eyes(黑眼睛);brown
sugar(红糖);
in the
red(亏损、赤字);whitesale(大减价);White
elephant
(贵而无用的东西);as strong as horse(气壮如牛);as
blind
as a bat(鼠目寸光);for the birds(对牛弹琴);as
wise
as an owl(像猴子一样聪明);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Diamond cuts diamond(棋逢对手);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
(风烛残年);To grow like mushrooms
(雨后春笋)等,这些
都属于习惯用语,在翻译过程中尤其应该注意。只有充分理解所
翻译语言
的文化语境,才能把握其中的真谛,才能避免错译、误
译。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译者的双文化
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
语境中才富有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
这就要加强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翻译工作者必须时时
具有一
种翻译意识。翻译意识当然不是一时之间能够培养起来的,实质
上它是一种文化意识。文
化意识包括哲学、宗教、风俗等方面,
它要求译者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尤其是在宗教价值观念上,因为<
br>西方和东方最大的不同,就是宗教观念的不同。这一点,译者在
翻译作品时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