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过程中不可翻译成分”处理策略的初探

萌到你眼炸
862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5:07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关于暑假的作文-爱岗敬业心得体会


口译过程中“不可翻译成分”处理策略的初探

摘要:在口译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不可翻译情况。
为了帮助学习口译技巧,处理 “不可翻译成分”, 本文主
要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分析了口译过程中“不可翻译成
分”的产生原因以及其处理策略 。

关键词:口译;不可翻译成分;原因;处理策略
1引言
口译是指用口头表达方式将原始信息转化为译语信息
的一种即席翻译语言。这决定了译者只 能在很短时间内正确
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并迅速地解码和编码,最后“出口成
章”。但是,口 译的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要在这么短
的时间内完成口译工作,这中间存在很多障碍,例如不可翻< br>译成分。
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尽管所使用的语言不尽
相同,人类思维 总体上是共同的,交流信息和传递文化客观
上是可能的、存在的,这一切构成了翻译的物质基础。可是< br>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各个国家的语言结构、语言背景、自然环
境、社会制度、历史文化、思维方式的 不同会造成语言的不
同的表达方式与表达方法,这些都是造成翻译的不可译现
象。因此需要就“ 不可翻译成分”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并


找出一些处理方法。
2不可翻译成分存在的原因
美国现代翻译理论家曾指出:“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 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现原文的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不同的语言之间虽然可以互相翻译,但译文只能无限接近原文,不可能做到与原文对
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可译性”。
“不可译性”是指一种语言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无法实现或无法完全实现 使用两种不同语言的人
群之间沟通或理解。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它是将一种 语言所传递
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可译成
分产生的原因从广义上看 ,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语言上的不
可译性;二是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2.1语言上的不可译性
口译过程中,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因素主要表现为语音、
词汇、修辞等不同方面。
2.1.1语音层次
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语系的汉语和英语。汉语
是声调语言 ,而英语是语调语言。赵元任先生著《施氏食狮
史》“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此文即为不可翻 译之
典型。


另外,口音、方言在翻译中如何处理也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文学作品往往用方言、土语作
为其重要的表达手段。
2.1.2词汇层次
两种语言之间一定存在有词汇不对称现象或词汇空缺
现象,所以就 必然出现词汇层次上的不可译性。例如“愚公
移山”中的“愚”显然含有褒义,但英语单词“fooli sh”没
有这种对应的含义,因此“foolish”就很难简单明了地再现
“愚公移山”中“ 愚”字所有内涵和外延。
2.1.3修辞层次
许多不可译现象还会出现在双语 的修辞层面上,比如汉
语修辞中的拟人法、谐音、歇后语、对偶、双关、汇文、叠
韵、顶针、双 音等特有修辞手段给人们在翻译过程中造成很
大困难。
例如:He is shilly-shally about it in his mind.
对此事,他一直犹豫不决。
这句里德重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听上去娓娓动 听。但
在翻译成中文时不得不放弃这种产生音韵效果的修辞手法。
2.2思维上的不可译性
由于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他们对客观世界认
识模式 也不同。思维的差异必然会势必影响到两种语言的转
换。著名学者季羡林曾经说过:“东方文化体系的思 维模式


是综合的而西方则是分析的。”中国人说话较为笼统,英语
人士说话较为 具体。常听有人说“喝酒去”,这该怎么译呢?
Liquor,spirit,alcohol,bee r,wine都指酒,这应该用哪个
词呢?
2.3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文化差异是造成不可译的主要原因。不同的民族、生活
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各有一些自己所特有的思维方 式和价值
观念。而在这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翻译,困难必然相应增多,
有时甚至是无法逾越遇到的 种种限制。以下,用各类例子来
说明:
1.在汉文化里人们说“笨得像猪”而英语却用“as stupid
as a goose”。
2.汉语成语“南山捷径”、“胡服骑射”、“狐假虎威”等
词语因其背后有着丰富的故事 ,译者有时难以简单明了地将
它们翻译清楚。
3.“阴阳”是个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古 代朴素的唯物主
义思想家把矛盾运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
对立的范畴,并以 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在译成英语为“Yin and yang, the two opposing
principles in nature, the former feminine negative
and the latter masculine and positive”,可以说音译加
释译,但还是让英语人士懵里懵懂。


4.英语和汉语中都有词汇“龙”。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指至
圣至尊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闻。更有 关于龙的美好
传说和褒义的成语。然而,龙在西方文化里,之一种凶残、
丑陋的动物,人们对它 没有好感。
3不可翻译成分的处理策略
不可翻译成分种类繁多,要想找到一种 “放之四海皆准”
的策略简直不可能。本文仅就口译过程中可能涉及的五种处
理策略进行讨论。
3.1阐述法
阐述就是详加解释或注释以释疑。谈话中不易理解的地
方需 要详加解释。这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常常涉及到文化、历
史背景、成语、典故以及文化心理或有特色的表述 方式。例
如对于“中国味”特别浓的流行语,有必要采用解释性的翻
译。如“五讲四美三热爱” 曾一度被译为“five stresses ,
four beauties and three loves”。如此翻译,人家外国人
还将误为竟然提倡“四个美人和三个情人”呢。 3.2
改写法
paint(gild) the lily与“画蛇添足”,都具有强 烈的
民族色彩。在西方,百合花是“清白”与“贞洁”的象征,
因此给百合花粉饰当然被看作是 多此一举;而在汉语文化中
蛇本无足,画蛇添足只能弄巧成拙。英语的这一成语翻译成
汉语时就 要转换比喻形象,将其改翻译成“画蛇添足”。但


前提是译者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 上,用较符合本族语
习惯的表达方式来改写原文。
3.3借用法(直译法)
语言中没有什么是不能借的。事实上,当代汉语中难以
数计的词都是新近借来的,如“平台 ”(platform)“泡沫经济”
(bubble economy)、“加密”(encrypt)、“老龄化”
(age- ization)等等。时代在发展,人们对外域文化的态度也
更加开放、更加包容了
3.4不译法
近来,有很多反映新事物及新观念的词语被汉语直接吸
收。例如PK(选 手对决)、DJ(电视台、电台流行音乐节目
主持人)、BBC(英国广播公司)、EQ(情商)、GR E(研究
生英语入学考试)、MTV(音乐电视)、NBA(美国全国篮球
协会)、VIP(英 语“要人”,指贵宾)、CD(激光唱片)、VCD
(激光视盘)、WC(卫生间)、OK(行、好)等 。目前出现
的这种用法数量上是空前的,内容方面又是极为广泛的。
4结语
尤金?奈达(Eugene Nida)提出“尽管人与人之间的绝
对沟通是不可能的,但 是不管在同一语言区域或是不同语言
区域之间,人们之间高度有效的沟通还是可能的,因为人们
的思路、身体反应、文化经历和对别人行为方式做出调解的
能力都是相似的”


不可译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语言反映文化,英
语反映的是英语国家 的文化,汉语反应的是中华民族的文
化。文化是相互影响的,相互渗透的。换言之,文化是变化
的。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现
象与思维方式以被汉语接受 与融合。同样的,汉语文化也被
西方逐渐接受。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语言之间的转换障
碍只 会变得越来越小。
参考文献
[1]陈卫斌.从“超级女声”的语义盛宴谈翻译 的不可译性
[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2]刘宓庆.口笔译理论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3]郭显芳.论英汉翻译的不可译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
报,2007.3.
[4]王绍祥.口译应变策略[M].中国科技翻译,2004.
[5]许芳.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成因探究[J],湖北成人
教育学院学报,2010.2.
[6]唐军论.口译中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J].当代教
育理论与实践,2012.1.
[7]吴婷婷.论笔译与口译的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2012.2.


[8]岳曼曼.从口译理解等式看口译信息差成因[J].湖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韩国大使馆电话-月考勤表


如何写读后感-励志短语


农学专业-世界国土面积排名


火把节是哪天-二级建造师准考证


读后感的写法-社会实践心得


遛弯儿-中国证券业协会远程培训


佛经名言-进击的巨人黑板报


西安工业大学教学网-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什么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