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巡山小妖精
961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5:21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粤东西北地区-体育颂


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以杜甫《登高》的英译分析为例

摘要:从翻译 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从感知、理解、转
化和再现的过 程,成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
式。从对杜甫《登高》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关键词:翻译;审关再现;古典诗歌;审美主体;审美客体
引言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看,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
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翻译是一个对翻译客
体(sL)的审美信息进行感知、理解、转化和再现的艺
术体验过程。翻译艺术再现的本质是将对原语文本
(SL)内省的理解内涵转化为外显的直观形式(TL),也
就是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对翻译而言,
翻译审美成功的再现在于主体将已经过其加工的审
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materialization)于译作
中⋯(p218)。这种审美体验来自于审美主体(译者)对
审美客体(sL)各审美要素的正确解读、理解,并且在
不背离原语文本核心审美信息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
审美主观能动性,艺术地、创造性地通过翻译,实现语
际的审美再现。杜甫的《登高》被视为中国传统七言
律诗的巅峰之作和经典代表,声韵和谐、意象绝美、意


境深远,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要素。本
文拟从对《登高》的两种英译文本的比较和分析,探讨
如何在翻译中实现语际的审美再现。


、翻译客体的审美解读:《登高》原作分析
(一)翻译客体形式美的解读
翻译客体的审美构成,涵盖原语文本(sL)所有的
(goodness)①,这种美分为两个系统:形式系统和非
形式系统⋯‘089’。形式系统主要包括音、韵、词、句、
章、节等语言形式要素以及sL所呈现的外化物象,即
意象的铺陈。中国格律诗的形式美之关键要素,一是
声韵律,二是对仗。这两点在《登高》中有着非常突出
的表现。请看原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句法来看,首联不仅上下旬相对,而且更难得
的是句内又自成对偶。对得精工细巧,却又似自然天
成,意象纷呈,语义绵密,几乎一字一景,令人产生目
不暇接的审美感受。这种“本句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的对仗格式增加了诗句的密度与容量。从写作角度
看,上句仰视对下旬俯视,上句听觉对下句视觉。颔
联两句,词类、词组、平仄俱对得天衣无缝。颈联与尾


联词性相对,词意相承。律诗的要求,只要中间两联
对仗,首尾两联不作要求,但杜甫此诗却通篇皆对,在
对仗和声韵上可谓登峰造极,给读者带来和谐的视觉
和听觉的审美满足。
(二)翻译客体非形式美的解读
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除了物质形态的、自然感性
的、可以凭借直观推动形象思维的外象成分外,还有
非物质的、非自然感性的、无法凭借直观 就能推断的非外象成分。t~-#b象成分就如同外象成分一样,可

组成一个系统。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非计量的、无限
性系统,其本质特征就是它的模糊性(fuzziness)。因
此,这个系统也被称作“模糊集”(fuzzy sets或sets of
fuzziness)。模糊集是审美客体的非物质形态审美信
息的一个统称,模糊集要求整体把握l】 ”。在中国
古典诗歌里,这种模糊集的集中表现为意境。意境是
中国诗学的重要范畴。意是主观的思想和情感,境是
客观的生活和景物,艺术作品中,意和境水乳交融,就
构成意境。意境的传达与直观的、可感的总体语言外
象有直接关系,但其美的本质则是非直观可感的、模
糊的。它通常产生于艺术家的志、情、意以及作品的
总体性艺术升华和熔炼,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在意境的审美表现上,该诗也是相当成功。诗人在首
联是全景式的意象铺成(风、天、猿、渚、沙、鸟),分别
以六个形容词修饰(急、高、哀、清、白、回),写尽眼前
所见之景,且将悲凉秋意、肃杀秋容铺写殆尽,而“哀”


则奠定全诗情感基调。颔联中互为对应的意象,将大
多数文化都熟悉的两个“联想链”叠置在一起,使诗歌
获得了更深刻的象征意义:落叶— —人生短暂,流水
— — 时光无情。再用“无边”写“落木”之广之多,以
“萧萧”写落木飘飞之急,用“不尽”写“长江”之无穷,
“滚滚”见长江之奔腾,彼此互相衬托,使整个诗境辽
远阔大而又森然沉郁。颈联用“百年”指一生,又特指
暮年,“独”在“万里”空问与“百年”时间中将诗人老病
穷愁、潦倒失意的形象衬托得淋漓尽致。
二、翻译的审美再现:译文的比较和分析
在对原文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可
以通过比较《登高》的几种代表性的英文译本来审视
和体会古典诗歌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观察的视角来之
于两个维度:译文对审美客体(SL)在形式美和非形式
美传达 的差异和优劣。
(一)译文在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
[许渊冲的译文]
Climbing the Height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
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after hour,
Far from home in autumn. I’m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one this height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w
· 2 ·
[朱纯深的译文]
View from a Height
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cry.
Clear—cut islets,white sands.Blo'ma birds fly.
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rs flow on——the Yangtze endless.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umnal
mood,
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s of illness.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
W hile po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f31( )
首先,我们来看三种译文在表现原诗音美方面的
不同。诗歌中的韵是一个重要的音美因素。“韵”可
以使诗歌音律和节奏产生和谐的听觉审美满足(aes—
thetic satisfaction)。特别是在汉语中,“声韵和谐”指
“声、韵、调”的配合,是构建音美的必要条件。原诗平
仄搭配和谐,音韵优美,这归功于原诗的格律体式和
诗人在音韵上的精巧搭配。但也正是由于七言律诗
固有的音律形式与原诗独特的音律效果,以上两种译
文都没有保留原诗的格律形式,每一种译文各自采取
了不同的押韵形式。朱译的韵律则是相对自由的


aabcbcdd,许译的押韵在两种译文中相对更为规范,采
用的格律形式是aabbccdd。因此,从音美这一审美形
式要素来看,许译无疑是对原诗音美最忠实的再现,
但如果我们结合诗歌的整体风格和意境表达需要来
看,许译的音韵表现形式似乎有待斟酌。为突出音
美,寻求音律上的对称和节奏上的和谐,许译在首联
连用四个“SO”,口语化太强,与原诗格律的严谨和整
体语气上的沉郁顿挫很难取得一致性;在颔联中为实
现和原诗中的两个象声词“萧萧”和“滚滚”的对应,许
采用了“shower by shower”和“hour after hour”,原诗意
境辽远阔大而又森然沉郁,但这两个短语在音韵的表
达效果上显然没能实现原诗音美和意美的在翻译中
的审美再现。因此,许译在音美表达上的选择难免给
人一种“因音就韵”的感觉,失之自然妥切。翻译的实
质是意义的对应转换。修辞立诚 ,离开了原意的艺
术加工,乃成“华藻”,如果不是哗众取宠,也难免不被
视为徒劳无益。比之许译,朱译在音韵上虽然未能达
致完全的和谐,但音和意的融合却要强过许译,首联
的两个韵音[ai]与奠定全诗情感基调的的“哀”意相
配,仿佛哀音回荡,哀象盘旋,悲意伤肠;而颔联和颈
联的韵词“wood”和“mood”,读来沉郁忧戚,也非常切
合诗意。
其次,我们从句子结构和词语的层面来比较两个
译文的不同选择和表达效果。成功的译者,应该能够意识钊形式在原语文化中的特点及功能可以让他更
能使自己的译文——无论形式上是否改变——在译


入语文化中与原作的情感和认知理念相匹配。中国
传统诗歌如七律的形式规则对诗行的数目和长度、格
律的安排有严格的规定。尽管这些常规对译者可能
并没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在一个特定的诗歌文本中,
句式的安排,词汇的选择是可以帮助诗人达到其预想
的表达效果的,而这应是译者在翻译时关注的重点之
一 4。‘嘶
。我们逐一比较两个译文在这个层面的不同
的处理方式。原文的首联是这样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许泽]:
The wind SO swift,the sky SO steep,sad gibbons cry;
Water SO clear and sand SO white,backward birds fly.
对原文的句式结构的观察可以发现,原诗里有一
系列的主述位结构(SV)。这种句式结构强调的重点
在后置的述位,这里指“急”、“高”、“清”和“白”。这种
主述位句式通常比“形容词加名词”结构的叙事性更
强。许译在句式上和原诗是一致的,但由于连续加入
了四个“SO”自,减缓了原诗强烈的、快速的节奏,原诗
句式的简洁效果也被大大弱化,而丁译则完全失去了
这种节奏。比较而言,朱译则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
朱译为:
Gusty gorge,lofty sky.Gibbons sadly eU.
Clear~ cut islets,white sands.Blown birds fly.
在颔联的处理上,许译更注重其音效而忽略了该


联中两个具有经典隐喻意义的意象的诗意表达,即落
木与长江两个意象之问的艺术张力:在季节更替中枯
败的落叶(生命)与永恒而淡漠地奔腾不息的长江水
(时间和宇宙)之间的张力。原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许译]:
Th e boundless~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
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朱译在这一点的处理上独具匠心,它将主要的意
象置于诗行末端,用破折号加以突出,达到强化这两
个意象的效果:
Leaves fall rustling d0wn—— boundless the wood;
Rolling wate~ flow 0n——the Yan~ze endless.
颈联是诗人对自己生活的总结和慨叹,悲伤而沉
重: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许译和朱译在该联的表达上各有千秋,许译节奏
和韵律佳,但在意境表达上却不及朱译,流于直白,而
朱译可谓意味隽永,意境幽远。
l许译j:
Far from home in autttrnn. I’in grieved to see my
plight;
After my long illness.I climb al0ne this height
[朱译]:


Away from home, a soul roving in vast autmnn~
mood,
Alone up here,a body haunted by yearn of illness.
尾联翻译的审美再现,体现在对诗行中关乎诗歌
情志表达的词语的理解以及在译语中选择贴切的词
语和意象来诠释原文的美感,主要关乎译文在诗歌意
境传达上的表现,将在下节论述。
(二)译文在非形式美传达上的比较
白居易(772—846)云“诗有三体,以声律为窍,以
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④。好的诗当是声律、物象、
意境俱美,好的译文也当是对这“三美”的忠实再现。
两种译文对声律和句式的安排,我们在上文已经做了
分析和比较,物象和意境的处理也有涉及,但我们将
在这一节详细讨论译文在对原诗非形式美,亦即审美
模糊集或日诗歌意境诠释和表达上的异同。
好的意境首先是淡化文辞的境。描写物象之境
要“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
桥霜”蒙太奇般简练的图式传达,而《登高》首联“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展现的正是这样一种
境界。描写的情感心绪之境,则要“但见性情,不睹文
字”,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般物我交融,境
与心浑。《登高》的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
独登台”渲染的悲凉之情透过文字意象喷薄而出。现
代符号论美学认为,艺术符号的解码(翻译),取决于
根据直觉形式(外在景物)对情感符号(情志)的解码。


以对景的直觉把握为门径,进入对情志的知性认知和
解读,似乎是翻译诗歌的必由之路⋯ ’。我们来比
较一下两个译文在对原诗中一些关键意象处理和诗
人情志解读方面的异同。
在上一节里,我们比照分析了颈联的译文,主要
是从声韵的角度。下面来看看它们在诗歌意象处理
和意境传达上的表现。先比较一下译文对“秋”的意
象的处理。自然界的秋天经常被比喻为人生的秋天。
“秋”意味着时间将尽、生命变衰,“秋”作为一种文化
原型和生命符号,几乎成为死亡的隐喻。在杜甫的
《登高》中,这种隐喻与人世的沧海桑田、历史的兴衰
变迁融合在一起,显现出死亡力量的无比强大与个体
生命的弱小,这种感情在登高这一行为中得到强化,
无尽的时间、辽远的空间、孤独的个体瞬间汇聚,沉重
地窒息着诗人疲惫的心灵与枯萎的生命。而在“悲
秋”前的修饰语“万里”更是使这份悲意平 添一份苍凉,令人无法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此,“万里悲秋”这个意境里呈现的该是有“萧萧”的落
叶、“哀号”的猿声、“哀旋”的水鸟、“淡漠”的江水,还
有诗人无边的哀痛和悲意。在翻译的审美表达上当
选择含蓄,而不宜以直白表之,否则意境尽失。许译
直译为“autmnn”,而将诗人那份难以言说的“悲秋”之
意直白为“grieved to see my plight”,意境大大地被淡化
了。“plight”意为“困境”、“悲惨的命运”,但用在这
里,太过直白。每一首诗歌里都有一些意思,或“意


美”,在翻译过程中应当欲言又止,或欲擒故纵,一旦
和盘托出,便失去了令人玩味的魅力。诗歌欣赏美的
真正所在就是这个不断且无尽的寻求的心理过程,译
者不当剥夺译语读者这种对美的心理诉求。朱译将
“万里悲秋”译为“vast autumnal mood”,短语在语法结
构上和原文高度一致,更妙的是将“悲秋”意境化、模
糊化了,成了“autumnal mood”(秋绪)。这份“秋绪”,
相信读者可以凭借诗歌语境感受出来,诗意因此盎
然,诗情因此勃发。
再来看尾联翻译。原诗如下: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联的翻译在于对“潦倒”和“浊酒”两词意义的
把握和诠释。“潦倒”一词,词义范围太广,在译语中
也很难用一两个词来表达。许译提到了原文中尚未
言明的一点:经济上的困境(poverty),但是它却丢失
了一个关键词眼:“浊”:
[许译]:
Living in hard times,at my frosted hair I pine,
Pressed by poverty.I give up my cup of wine.
“浊酒”的“浊”很少从字面上理解,因为这个词通
常带有一种社会寓意,甚至有自嘲的语气,而不是对
酒的形态质量的客观描述。“潦倒”这个词也有近似
的语气,但译为中性词poverty则失去了这一语气。
“潦倒”译作“poverty”所造成的翻译审美上的“失”就
更要求译者要尽力保留“浊”的寓意和语气。但遗憾


的是,许译把它给忽略了,根本就没译。而朱译对这
点的处理技巧便显得尤其意义非凡。它抓住了中西
文化中通用的一个因袭隐喻“霜鬓”,而且用了英译中
一个出于近似语域层面的短语biting frost来对译,经
过斟酌推敲,译者用了这么一个颇有创意的短语the
frost of biting time,既避开了抽象难译的“艰难苦恨”,
同时也保留了“霜”的意象,而“浊酒”采用了借喻的形
式,译成了“humble cup”,寓意得以保留,可谓生动传
神,美感得以再现。
[朱译]:
In my hair the frost of biting time creeps up,
· ·
While po verty withholds my humble cup.
词语搭配是传播审美信息的重要手段。汉语辞
章美学日用词有三格,即常格(常规用法)、变格(变异
用法)、畸格(违常用法或失格用法)。翻译应多用常
格、善用变格、禁用畸格。“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
花阴·重阳》):“黄花”何以言其“瘦”?触景生情,情迁
伊人。“只恐双溪蚱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
春》):以“舟”载“愁”,比喻至美!“年年检点人间事,
惟有春风不世情”(唐罗邺《赏春》):“春风不世情”是
SP结构,“春风”何以谙“世情”?这些例子体现了词
语选择和搭配在审美传达上的突出效果。朱译在善
用变格这一点上做得非常成功,审美再现恰似巧然天


结语
翻译审美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aesthetic
representation)。受制于审美客体的一些客观要素,翻
译审美具有很大的依附性。但是依附性只是翻译审
美的一个消极方面。译者要充分发挥人的审美心理
结构所具有的无限的能动性。正如刘勰所云:“枢机
方通,则物无隐貌”(《文心雕龙·神思》)。所谓“枢机”
乃神思之机,也就是审美心理机制。充分调动神思之
机,使神居胸臆,则“畅与物游”,物象之美“必无隐
貌”,翻译审美的再现便绝非“不能之事”,诗也不会总
成为“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tlslati0n.一Fr0st④)。
注释:
① 西方文艺美学常用“goodness”(优美的素质)来代替“beauty”
(大抵中感官上的特征)。参见Hugo A.Meynell z著
Nature ofAesthetic zw,Macmillan,Hongkong,1986,P.49。
②参见《周易·乾文》:“修辞其立诚,所以居业也。”孔颖达正
义:“外则修理文辞,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
居,故云居业也”。
⑧参见白居易:《金针诗格》,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
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④原话来自弗罗斯特1935年5月17日在弥尔顿研究院的讲
-/gr(Address at Milton Academy)。参见张致祥著《西方引语宝
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P.180。
参考文献:


[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oo5.
[2]许渊冲.150 Tang Poems[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
[3]朱纯深.翻译探微——语言、文本、诗学[M].香港& 南
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8.

长沙招聘网站大全-澳大利亚留学贷款


领土面积-物业管理员工作总结


亲情作文开头-国际劳动节的来历


雷锋日手抄报-北京交通大学考研网


早发白帝城的意思-句容教育网


祝福藏头诗-期末考试反思


2012高考真题-学习雷锋活动总结


理科二本分数线-山西省招生考试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