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的英译
淮安市人事考试网-七夕节来历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新疆人民武装学校 刘亚兰
【摘要
】
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任何翻译
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本文以目的论为
指导,从中文菜名的语言特
征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菜名英译文本。
【关键词】
目的论 中文菜名 翻译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
长。在经济日益
发展和国际交流不断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这
在一定程度
上加速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而这其中,菜单是中国文
化“外流”的一座桥梁,是餐饮服务人员和顾客
的交流工具。可以说,
菜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形象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因
此,
规范中文菜名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的论的
视角分析中文菜名的英译,以达到英译菜
单为国际友人理解和认同,
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播。
一、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
(Skopostheor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弗米尔
(Vermeer)1978年的《普通翻译
理论框架》一书中,是功能派翻译
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其核心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
br>的目的。在弗米尔看来,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受众,
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
的文化背景,有着对译文的交际需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言特点,译文受众的文
化
背景,译文读者的感受等等。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
有目的的
行为,而这一行为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目的法则,连
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而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
的法则,也就是说,译
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目的决定翻译策略。目的法则,即翻译应能
在译
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诺德认为,
在翻译领域,翻译行为有三个目的,译
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译
文的交际目的(如启发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
目的(如为了体现原文语言的结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通常情况
下,翻译行文的目的是指交际目的
,是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语际交
流。连贯法则,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达到语际连贯,与译<
br>语接受者的交际情境连贯一致,让译语接受者接受理解。忠实原则,
译文忠实于原文,但忠实程度
和采取何种形式取决于翻译的目的和译
者对原文的理解。
二、中文菜名的特点
中
国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外国人对中国的美食也是赞不
绝口。孙中山在其《见过方略》一书中说:
“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
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为各国所不及。”中餐菜
名
体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烹饪技艺和地方特色,以及中华名族源远流
长的饮食文化。
食物的功能
中国是个烹饪王国,“吃”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
国人将对食物的追求作为人生至
乐来追求,“吃”成了人生第一需要。
中餐仅仅在菜肴上就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
赏形”的艺术,可
谓是博大精深。食物的作用可以体现在四个发面,首先是它的基本功
能,就是
解决饥饿,“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就是最好
的写照,这里所说的“饭”就是泛指食物。食
物还可以增强体质,治
疗疾病。在中国,食物可以用来帮助保持体质的阴阳平衡,中国有几
句话
“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说对待一些疾病有时候吃药还不如食
物的疗效好。另外食物还有助于建立人际
关系。我们都知道,中国人
见面问候“你吃了没?”,还有中国人的含蓄邀请他人到家中用餐是
好客体现,在用餐过程中,围绕着食物增进了友人之间的感情。最后,
食物还能增强家庭观念。在中国的
重大节日中,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尝
美食庆祝节日,如春节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
中餐菜名的特点
中国人爱吃,在烹饪上也极其讲究,力求做到色、香、味、形俱
全。
中餐菜名,不仅包括了原材料、烹饪方法等信息,还浓缩了很多
文化、历史事件、人名等,形成了独特的
命名方式。通过归纳总结,
中餐菜名的命名有五个特点,一是以主要食材命名,如糖醋里脊。中
国的食材很宽泛,天上飞的鸟,地上跑的兽,水中游的鱼,草中跳的
虫,都能作为烹饪原料。二是以切菜
方法命名,如素炒藕片。食物的
“形”取决于切菜方法,常用的切菜法有斩、切、切片、切丝、切丁,<
br>切块、切成末、卷、捣烂等。三是以烹饪方法命名,如水煮鱼。不同
的烹饪方法形成了菜的不同味
道,中餐的烹饪方法多达24种,如炒、
爆、炸、煎、烧、炖、蒸等等。四是以多种口味命名,中餐有五
种口
味即酸、甜、苦、辣、咸,如酸辣土豆丝。最后一种是多元化特征命
名方式
,如以八大菜系命名,人名命名,文化寓意命名等。这一命名
方式的翻译是最棘手的,也是争议最大的。
三、中文菜名英译分析
翻译,简单的说,就是从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目的论认
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交流行为,理想的翻译应做到译文
在概念意义,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
上与原文的对等。菜名,从奈达的
文本类型和功能角度来看,属于应用型信息文本,除了主要的传达信<
br>息功能外,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因此,中餐菜名的英译文本首先
是便于外国顾客看懂,然后才
是菜名背后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最终
有效体现菜单的商业价值,这也是中文菜名的翻译目的。
中文菜名:童子鸡
英译文本1: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
英译文本2:Spring Chicken
这道菜是以烹饪的主要材料命名,对中国人来说
很容易理解,因
为文化差异,外国人在童子一词上比较费解,因此该菜名的翻译要充
分考虑“童
子”的原意和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背景。译文1采用直译法,
将童子鸡翻译成没有性生活的鸡,忽略文化背
景和译文的正确与否,
该译文让顾客顿时没有了食欲。从目的论角度看,首先该译文没有达
到被
理解的目的;其次,这也不符合译入语读者的表达习惯;而忠实
法则的达成是以目的法则和连贯法则为前
提。根据北京市出版的《美
食译苑-
中文菜单英译方法》,“童子鸡”的规范化英译文本为“Spring
Chicken
”。在英文中一般采用春、夏、秋、冬来形容动物的年龄,童
子鸡指的是未成熟的鸡,因此译成“Spr
ing Chicken”比较贴切,达
到了译文与原文在目的上的一致,表达上的连贯。
中文菜名:夫妻肺片
英译文本1:Husband ad Wife’s Lung
Slice
英译文本2:Pork Lungs in Chili Sauce
夫妻肺片
是一道有名的川菜,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据《于崖壁
理据研究》中说,它是成都某夫妻开小吃铺加工肺
,别有风味。如果
望文生义,采用直译法,会让外国食客一头雾水。在翻译该道菜之前,
译者要
了解菜名背后的文化,综合烹饪原料和方法而译。菜名的翻译
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简单明了,让顾客
一看就能明白菜的材料和
烹饪方法。因此,规范的译文“Pork Lungs in Chili S
auce”很好
的做到了这点,相比于原文,译文还体现了菜的味道,让顾客得到了
更多的信息
,如果需要更详细的菜名信息,顾客可以询问服务员该菜
的历史典故。
中文菜名:翡翠虾球
英译文本1:Emerald Shrimp
英译文本2:Sauteed Prawn
with Vegetables
翡翠虾球这道菜是综合中国文化寓意的词语“翡翠”、原料“虾”<
br>以及加工形状“球”而命名,翡翠一词喻指绿色蔬菜。因此在翻译时
要避虚就实,不能将“翡翠”
直译成“emerald”,因为在这道菜中顾
客是看不到,也吃不到翡翠的,而应译成它的隐含的辅材
“Vegetables”。另外,原菜名中没有烹饪方法,为便于顾客理解,
加上烹饪方法“Sauteed”译文更丰富。
中文菜名:麻婆豆腐
英译文本1:Tofu
made by Women with Freckles
英译文本2:Mapo Tofu 麻婆豆腐是一道地道的川菜,相传是擅长烧块状豆腐的陈氏脸上
长有麻子,后人称之麻婆。在做翻译
时,可采用人名直译法,而不是
意译。文本1的译文不仅违背了菜名翻译原则的简单明了,还在表达方式上用了非烹饪方法的过去分词。“豆腐“一次采用音译法,随着
中外交流的不断加强,我国的一
些饮食词汇已经被西方人接受,如”
豆腐(Tofu)、饺子(jiaozi)、炒饭(Chowfan
)等,因此在翻译时
可直接沿用。
中文菜名:鱼香肉丝
英译文本1:Fish
Flavored Pork Slices
英译文本2:Yu-Shiang Shredded
Pork
鱼香肉丝,咋一看中文菜名,认为该道菜的主要材料有鱼和肉,
其实不然,鱼香是指
传统味型之一,但其味并不来自鱼,也就是说这
道菜的主要食材是肉。所以说,译文1误导了顾客,没有
起到传到原
文信息的功能,当然,翻译的目的也就没有达到。因此,在翻译之前,
译者首先要弄
清楚菜的原料和烹饪方法,不能望文生义。“鱼香”在
译入语中找不到相对应的词,因此可以采用音译法
,如果在译文2后
面加上注释“Sauteed Spicy Garlic
Sauce”会更便于顾客菜的烹饪
方法和味道。
中文菜名:百年好合
英译文本:Red Bean Fresh Lily Bulb
百年好合是一道寓意很强的
菜,通常出现在婚宴上,借菜来祝福
新人的结合。菜名中没有出现原料,刀工和烹饪方法,只追求菜名的
意美。在处理此类菜名的翻译时直接翻译主材料显得清晰明了。该菜
的原料是芹菜、红豆和百合
,如果按原文来翻译反而会不知所云。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文菜名的翻译
方法并不是固定和不
变的,它需要根据中文菜名的特点来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
直译,
意译,音译等。但无论怎样,最基本的,译文要达到于原文同
等的目的,即能让外国食客看明白,达到菜
单作为应用文本的基本信
息功能。
【参考文献】
[1]
Vermeer,Hans.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Translated By Andrew
Chesterman[M].1989.
[2]白薇.中文菜单英译之我见[J].外语研究,2007,(10).
[3]熊力游.中华菜名功能与翻译[J].长沙大学学报,2004,(3).
[4]
周桥.谈谈中餐菜名英译[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4).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sh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y
Abstract:Skopostheory is most important theory
of
Functionalism, which holds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C-E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dish
names by examp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theory.
Key Words: Skopostheory, Chinese
dish names,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