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的翻译
个人故事-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电话
dietetic culture
Dietetic
Culturein the Wu Region
吴地特色的饮食文化──“饭稻羹鱼”
短句来源
The Changes On the National Dietetic
Culture in Yili District
试析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的变迁
短句来源
Fasti Festival and the Dietetic
Culture of Northern Nomad Nationalities
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
短句来源
On the Nation
Dietetic Culture in Yili District (part Two)——The
changes of the nation dietetic
culture
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之二)——民族饮食文化变迁
短句来源
Guangxi Dietetic Culture and《Xu Xiake Travel
Notes》
《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
短句来源
更多
diet culture
Visit Manchu's Diet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
满族饮食文化初探
短句来源
The Diet Culture of Kirgiz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文化
短句来源
On the Reflection of Khitan People's
Diet Culture in the Grave Fresco
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
短句来源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et culture of the herdsmen who are
accustomed to the nomadic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
短句来源
This paper compared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West and China in four parts, which are diet
culture,festival culture,the national amorous
feelings and taboos.
本文拟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参照,以民俗活动的时间性为切
入点,从四个方面比较中西方民俗文化之异同,
即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民族风情、禁忌。
短句来源
更多
food culture
EXPLORING FOOD CULTURE AND DEVELOPING
CHARACTERISTIC TOURISM
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
短句来源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drink
and food culture resources in the countryside
乡村旅游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短句来源
The Changes of
Tujia Nationaligy′s Living and Food Culture
土家族居住及饮食文化变迁
短句来源
EMPIRICAL RESEARCH
ON VISITORS OF IMAGE PERCEPTION FOR THE LANDSCAPE
OF FOOD
CULTURE IN GUANGZHOU
旅游者对广州饮食文化景观形象感知的实证研究
短句来源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of life,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 made Mongolian formed its own
unique national food culture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等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饮食文化。
短句来源
更多
catering culture
A Brief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of Catering
Culture and Tourist Resource
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短句来源
The catering culture resource is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饮食文化资源是中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短句来源
It
is necessary and reasonable to help the Chongqing
tourism forward to combine chafing dish, a
kind of catering culture, with tourism, which
will develop the unique chafing dish culture
tourism in
Chongqing.
将火锅这一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结合起来
,开发重庆火锅文化旅游 ,对促进重庆旅游发展既是必要的 ,
也是可行的。
短句来源
The tBP content is sufficiently large to
protect against autoxidation during the shelf life
and to give
a functional value to this
traditional product of Mediterranean food culture.
例句来源
The Japanese soybean population may
consist of different cultivar groups that had been
established independently as the result
of adaptation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or
diversification of food
culture.
例句来源
A domestic consumer base and
food culture that is ethnically diverse and
increasingly food savvy.
例句来源
And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hey are ready to bring together a
new food culture.
例句来源
As people move
around the world, the food culture of most nations
is becoming more
multi-cultural.
【摘 要】中国人向
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
都离不开“食
”与“吃”。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跨
文化翻译
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本
文以饮食
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
针对这方
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 饮食文化 传播文化 翻译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
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
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
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
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
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
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
,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
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
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
前,文化与翻译的研
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
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
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
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
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
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
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
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
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
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
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
题。文化身份通
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
红,2007)。无
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
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
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
性或民族特性,构成
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
身份,是文化中最珍
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
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
富。在文
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
化内容。
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
世界文化
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
的文化身
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
自本土的,都
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
化被广泛传到世
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
化和文化的趋同
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
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
坏(李庆本,
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
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
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
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
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
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
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
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
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
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
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
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
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
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
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
食品,要把它们
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
从英语语言的文
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
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
文
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
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
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
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
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
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
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
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
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
小组人员研究后,
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
造成的却是国家间
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
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
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 water boils the shan
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
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
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
”,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
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
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
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
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
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
表达的意思都是
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
dumpling, ball
把“粥”译成:gruel, soft rice,
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
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
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
西扯一个词来凑合,
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
译方法是灵活的,但
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 Bao Chicken;
Sauteed Chicken Cube
with Peanuts;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 in
Chili 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
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
相关的词来表示的
。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
出其细节。如:中
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
ball‟来
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 ball
‟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
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
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
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
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
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
萝
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 white radish
patty‟和„Taro 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
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
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
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
,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
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
: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
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
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
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
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
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
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
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
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
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
《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
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
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
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
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
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
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
可从字典
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
来翻译。
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
东有一种
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 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
,就
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
(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
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
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
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
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
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
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
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
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
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
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
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
“汤圆”不如直
接音译为:Mantou, Jiaozi,
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
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
国朋友来说,
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
解或补充说明。
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 meat
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 style‟使之更准
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
保
鸡丁”可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 Po Beancurd 或Ma Po Tofu
(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 Po Stewed 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
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
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
料‟。如:braised beef with brown
sauce红烧牛肉
Sliced chicken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 stweed fish水煮嫩鱼
Sliced fish
with tomato 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 Slice Mutton
with 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 Lamb Leg烤羊腿
Fried Eggs with 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 Assorted
Sweets Beijing 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
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
笔者认为
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
好的是通
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
的交流。如西汉
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
先进文化,同时
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
中,各国人民是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
探索文化翻译的
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
讨目前中国饮食
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
正实现交流,传
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
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
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
社,
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