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奥数第十二讲 机智题
应用文写作-内蒙古招生
第十二讲 机智题
解数学题很关键的一步是审题.如果把题目看错了,或是把题
意理解错了,那样解
题肯定是得不出正确的答案来的.什么叫审题?扼要地讲,审题就是要弄清楚:未知
数
是什么?已知数是什么?条件是什么?
有一种类型的数学题叫“机智题”.在这一讲要通过解这种题体会如何审题.
例1
①树上有5只小鸟,飞起了1只,还剩几只?
②树上有5只小鸟,“叭”地一声,猎人用枪打下来1只,树上还剩几只?
解:①5-1=4(只),树上还剩4只小鸟.
②对这一问,如果你还像上面那样算就错了.正确地算法应该是:5-1-4=0(只)
为什么呢
?听到“叭”地一声响,其他4只会被吓飞的,这叫“隐含的条件”,
在题目中虽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解
题时却要考虑到.
例2 要把一个篮子里的5个苹果分给5个孩子,使每人得到1个苹果,但篮子
里
还要留下一个苹果,你能分吗?
解:能.最后一个苹果留在篮子里不拿出来,把它们一
同送给一个孩子.这是因为
“篮子里留下一个苹果和每个孩子分得一个苹果”这两个条件并不矛盾(见图
12—3).
例3
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一起上山捕猎,每人都捉到了一只野兔.拿回去后数一
数一共有兔3只.为什么?
解:“两个父亲和两个儿子”实际上只是3个人:爷爷、爸爸和孩子.“爸爸”这
个人既是
父亲又是儿子.再数有几个爸爸几个儿子时,把他算了两次.这是数数与计数
时必须注意的(见图12—
4).
例4 一个小岛上住着说谎的和说真话的两种人.说谎人句句谎话,说真话的人句
句是实话.假想某一天你去小岛探险,碰到了岛上的三个人A、B和C.互相交谈中,有
这样一段对话:
A说:B和C两人都说谎;
B说:我没有说谎;
C说:B确实在说谎.
小朋友,你能知道他们三个人中,有几个人说谎,有几个人说真话吗?
解:这是并不难的一道逻辑推理问题.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有的人一定会列成下
面形式的
表格,想由此把所有的可能情况都判断出来,认为这样就可以得到答案了.
人 说谎 说真话
A _____ _____
B _____ _____
C _____ _____
但是,如果你也真的这样做的话,你是无论如果得不出
答案的,因为从这道题目
所给出的条件中根本无法判断出某一个人是说谎还是说真话.你这样解题,说明
你把解
题的目标(未知数)改变了.请你再看一下,题目问的是什么?题目并没有问“谁说谎,
谁说真话”?而是在问“几个人说谎,几个人说真话?”正确的答案是不难得到的:
因为B和C两人说的
话正好相反,所以一定有一个人说谎,另一个人说真话;由此又
可知道,他们两人不可能都说谎,所以A
必定说谎.于是可知3个人有2个人说谎,有
一个人说真话.
例5 如图12—5,三根
火柴棍可以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再加三根火柴棍,请你
组成同样大小的四个等边三角形.
解:请你先不要继续往下看,自己想一想能不能用六根火柴棍组成四个同样大小
的等边三角形?
通常,很多人在解这题时,往往自己给自己多加了一个限制条件:“在平面上组
成等边三角
形”.但是,仔细看看,原题并没有限制你在平面上解题.由于给自己多加
了一个条件,他们的思想就会
被限制在平面上解题,那就无论如何也解不出来.这也是
把题意理解错了的一种情况.
但是,如图12—6所示,只要把思维从平面扩大到立体空间,你就能轻而易举找
到问题的答案.
例6
一笔画出由四条线段连接而成的折线把九个点串起来,你能做到吗?(见图
12—7).
解:先不要往下看,你先画画试试.你可能会画出类似于下面的各种各样
的折线来,
但你很快会发现,它们都不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见图12—8).
总结一下画过的折线的特点,显然这些线段都没有超出这9个点所决定的正方形.
再仔细看看已知
条件,问题里并没有这一条限制,画线段的时候没有不让你超出
这个正方形.明白了这点,就不难得到正
确的答案了(见图12—9).
回想一下开始的想法也是属于把题意理解错了的情况,
但是这种错误是很不容易
被自己发现的.只有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对自己的失败的解法加以总结,再与
题目中
所给出的已知条件加以对照,才有可能发现自己“不自觉”的错误想法.
习题十二
1.①一个学生花2角钱买了2个练习本,花5角钱能买几个练习本?
②在上学的路上2个学生拾到了2角钱,问5个学生捡到多少钱?
2.桌上放着一堆糖果,两个母
亲和两个女儿,还有一个外祖母和一个外孙女,每
人拿了一块,这堆糖果就被拿完了,而这堆糖只有3块
.这是为什么?
3.天上飞着几只大雁:两只在后,一只在前;一只在后,两只在前;一只在两只
中间,三只排成一条线.请你猜猜看,天上共有几只雁?
4.小强带了5元钱上街,他到
书店买了3本书,应付一元五角钱,可是售货员找
给他五角钱,你说售货员一定错了吗?
5.一栋大楼内有60盏灯,关掉其中的一半后,还剩下多少盏灯?
6.大海中有
一个小岛,小岛上住着的100名妇女中有一半人只戴一只耳环.余下的
妇女中一半人戴两只耳环,另一
半人不戴耳环.问这100名妇女共戴有多少只耳环?
7.有一人一天读20页书,第三天因病没读,其他日子都按计划读了书.问第十二
天他读了多少页书?
8.一家文具店卖某种文具,文具的价钱是:五个是2元,五十个是3元,而五百
个、五千
个、五万个都是3元.问五十万个是几元?
9.王老师有一个孩子,李老师也有一个孩子,两位老师共有多少个孩子?
10.一个长方形,剪掉一个角时,剩下的部分还有几个角?
11.图中12—10正方体形的纸
盒六个面的正中都有一个洞口,旁边放着三根圆木
棍,洞口的直径能容棍子通过去.请你将三根木棍从三
个洞口穿到另外三个洞口,而且
每根棍子穿好后就不再拔出来,你能做得到吗?
12.一家冷饮店规定,喝完汽水后,用4个空汽水瓶可以换1瓶汽水.老师带着32
个学生进店后,他
只买了24瓶汽水.问每个学生能喝到一瓶汽水吗?
13.两条直线垂直相交,可以组成4个直角
,如图12—11所示,那么三根直线相
交时最多能组成多少个直角呢?
14.图12—12有12个点.请你用一笔画出由五条线段连接成的折线,把12个点串
起来.
15.图12—13有16个点,请你用一笔画出由六条线段连接成的折线,把16个点
串起来.
习题十二解答
1.解:①花5角钱买5个练习本.
②无法回答
.因为在路上捡钱是偶然的,人数多不一定能多捡到钱.这和多花钱就
能多买练习本不是同样的问题.
2.解:因为只有三个人:外祖母、母亲和女孩(人物关系见图12—14).
3.解:天上只有3只大雁(见图12—15).
4.解:不能说售货员找错了钱.
很可能是小强买东西时给售货员的钱是2元一张
的,所以售货员给小强找回五角钱,售货员找的钱是对的
.
5.解:60盏灯.60-0=0.关掉灯后灯还在大楼里.
6.解:
100只耳环.因为50+50=100(只).
7.解:20页.“第三天因病没读书”并不影响第十二天仍按计划读书.
8.解:“五十万个”是4元(一个字一元钱).
对这道题进行审题时,很可能被以往的经验和知
识影响,把“五个”、“五十个”
等作为数量词,为了得出价钱,总想
猜测后面的名词是什么,从而得出问的文具的价钱.实际上这家商店卖的是刻有“五”、“十”、“百”、“千”、“万”等字的字模.心理学上,把这种情况叫做“负
迁移”规律
干扰人们准确地审题.
[注]:一个人掌握了某些知识后,当他用这些知识以某种智力活动方式去
解决
某一问题时,这个应用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迁移就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
新情
景中的应用.在审题中,也就是已有知识、经验对解题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
起促进作用的,就叫
“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起干扰作用的,就叫“负迁移”.
9.解:可能是1个,也可能
是2个.当王老师和李老师是一对夫妻时,只有一个孩
子当王老师和李老师不是一家人时,共有2个孩子
.
10.解:可能是5个角,也可能是4个角,也可能是3个角.如图12—16所示:
11.解:能.见图12—17.
如果只想把棍子穿两个对面
的洞口,穿进一根棍子后,另两根棍子就会因为被挡
住而无法再穿进去,仔细看题目,并没有要求小棍穿
“对面”洞口的条件.只有把小棍
穿过相邻的两个洞口,方可能解决问题.
12.解:能够使每个学生都喝到一瓶汽水.
因为用4个空瓶可换1瓶汽水,写成算式就是:
1瓶汽水=4个空瓶
因为 汽水=1瓶中的汽水+1个空瓶
得
1瓶中的汽水=3个空瓶
所以 24+24÷3=24+8=32汽水
上面的1汽水=3空瓶是较隐蔽的条件,审题时,只要细心寻找,并加以适当的演
算是可以发现的.
13.解:12个直角.把思维从平面扩大到空间,就能容易得到答案(见图12—18).
14.解:列出两种画法(如图12—19和图12—20所示).
15.解:见图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