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江苏高考数学试卷-高考招生简章
高考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教学目的(目标):
1、训练学生读懂材料,即:能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了解材料的中心或寓意。
2、训练学生找到材料与社会人生的类比点展开联想,确定作文的立意角度。
3、训练学生评述材料,表明自己的观点,写好开头段。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找到材料与社会人生的类比点展开联想,确定作文的立意角度。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能围绕自己的立意角度评述材料,清楚明白地表明自己的观点。
板书设计:
哲理性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认真阅读材料,标记重点语句。
二、思考材料的寓意哲理。
三、类比联想社会人生现象,思考印证哲理。
课后追记:1、准确地把握材料的主旨,是
材料作文的基础。哲理性材料寓意深刻,表
达含蓄,学生如果阅读不得要领,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
旨,造成作文立意跑偏,一着
不慎,全盘皆输。因此,教师不可小视材料阅读的指导,要精心设计思考题
,引导学生学会
深入思考材料,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为作文立意奠定基础。
2、抓住了材
料的主旨,完成了作文立意的工作。由立意到论述,还需要有丰富而恰当
的材料去支持立意。而我们的学
生占有的材料很有限,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
一个材料交流的平台,集思广益。在交流的过
程中,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材
料的能力。
总之作文指导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三部曲:
阅读材料,提取主旨——类比联想加以引申——分析材料深化主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指导学生阅读作文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寓意)
作文材料:
教师调控与学生活动
一、学生围绕教师的设
计的思考题进行阅读、
动物们在院子里谈论各自走错
道路的经历。老牛说
讨论,在此基础上,写
“田间的路是迂回曲折的,那些纵横交错的阡陌,常
常使
出材料作文的立意。
我绕了许多圈子”。老马说“我走的路太远,而且往往是没
有走过的,走错了,不知走了多少冤枉路”。猎狗说“深山
里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路,前进的时候只顾前进,忘了回头
怎么走了。我多次迷失在
山谷里,要不是远处山峰的指引,
我几乎回不来了”。猪隔着猪圈门搭嘴道:“啰啰,你们的
脑
子太不管用了,连个路都记不住,我还不知道走错路是
怎么回事呢!”
“这个我信,”老马回答说,“但如果走出
你的猪圈门,你也许会有新的体验了” …
1、请学生阅读材料,划出中心句。(但如果走出你的
猪圈门,你也许会有新的体验了”.)
2、交流阅读体会:这个寓言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
(1)走错道路的经历,有什么价值?
教师开头:善于总结错误教训,能获取智慧。
学生模仿老师的句式,从另外的角度总结。
勇于克服困难,能变得坚强。
(2)借“猪”讽刺了什么样的人?
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目光狭隘,见识浅薄。
(3)老马的话给我们什么启示?(全文的中心)(请学
生写出后交流)
不要固步自封,要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才会有新的体验,
新的收获。
二、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用社会生活中的实事去从正
反两方面印证作文材料蕴含的哲理。
正面:勇于进取,勇于开拓,才会有新的体验,新的收获。
反面:安于现状,贪图享乐,目光狭隘,见识浅薄。
三、小结:材料作文的审题构思步骤:
1、认真阅读材料,标记重点语句。
2、思考材料的寓意哲理。
3、类比联想社会人生现象,思考印证哲理。
作业:针对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议论文。
二、教师先列举一两个
方面,为学生打开思
路。例如:科学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勇
于实践,开拓进取。
五、07朝阳二摸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卖马人牵着一匹千里马到集市上出售,连续三天无人问
津,于是向伯乐求助。伯乐围着马转了几圈,一言未发,
离开时有数次回头看这匹马
。马随即被人买走,价格是
原来的十倍。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
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许抄袭,不少于800字。
阅读思考:
1、什么原因使这匹连续三天无人问津的千里马以高于原
来十倍的价格被卖出?
伯乐的一番无声的宣传。
2、肯出高价买马的人真正懂得这匹马的价值吗?
不懂,相信伯乐的宣传。
可见伯乐的宣传引导了普通的消费者。
3、由这个古代小故事,你联想到什么社会现象?
名人做广告。
4、名人做广告应注意什么?
提问思考组织讨论,在
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
结板书。
实事求是,对产品负责,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
5、对待名人做的广告,消费者应注意什么?
擦亮眼睛,不要盲从盲信。
二、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1、结合练习,理解中外哲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
2、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品味富于文学色
彩的语言。
3、在质疑思辩的过程中深刻思考人生的意义。
三、基础知识
伫立:长时间的站立。
挑剔:过分严格地在细节上指摘。
安谧:安宁,安静。
光风霁月: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比喻胸襟开阔,心地坦
白。
伉俪:夫妻
溘然长逝:溘然,忽然,突然;逝,逝世。
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
未雨绸缪: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
准备工作。
风烛残年:指临近死亡的晚年。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易动摇。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四、讲解:
(一)中外名人的观点概括
(
1)爱因斯坦观点的总结:爱因斯坦虽然曾经认为人是
很难知道生活中什么是有意义的,但是他认为之所
以成其
为个人,生存之所以有意义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
人是
离不开社会的,社会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离开社会的人是毫无意义的。人是社会性的。作者
对这样
的质朴的回答是欣然接受的。爱因斯坦的一生也是朝气蓬
勃、光风霁月的。(人是社会性的)
(2)不同的人的回答是迥然不同的。雨果是怎样回答?
雨果观点的总结:他认
为人是罪人,并且是判的死缓的罪
人。我们知道刑法上有死刑缓期执行,一般是两年时间。
雨果认为我们有不确定的时间,因此说来是非常短暂的。
可见雨果认为人生是短暂的,而又经受
苦难的。作者认为
雨果的回答有时候就非常忧郁,特别暗淡。(人生是苦难
短暂的)
(3)加缪又是怎样认为的?(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
中终生服苦役的西西弗斯)
加缪观点的总结:西西弗斯触犯了主神宙斯,只好永
无休
止地辛苦。我们注意“也”说明他和雨果持一样的观点,不
仅是短暂苦难的,而且像西西弗斯一样终身辛苦的。(人
生是苦难短暂而辛苦)
(4)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时候,和加缪的态度一样吗?
(几乎是另一种调子)
歌德观点的总结:他认为一生在推石头只是辛苦工作,但
是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他的一生是伟大的,贡献是突出的。
(人生是辛苦而无怨的)
(5)康德的观点是什么?(人是借助于令人惊异的能力
——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
总结:人是在创造文化。康德认为人在创造文化时候,如
果生活达到绝对满意,就会动机停止,不想再做事情,无
所事事,而这是与人的精
神生活格格不入的。所以康德认
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
的最好方法。(人生是不断的创造)
(6)西方的哲学家有这样的观点,东方的哲学家孔子对
人是怎么认为的?
孔子观点的总结:生无所息。认为人只要活着就要奋斗不
已,在今天还要为中华民族腾飞而拼搏。(生无所息)
(7)谁的观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要活着,谁不在用力推着巨石?这既是人生的责任,不
也是人生的寄托,人生的希望吗?当我们挥汗如雨推着那
巨石一点
一点上山的时候,内心不是涌动着成功的喜悦
吗?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不就体现在这不懈追求的过<
br>程中吗?生命固然不能承受太重的压力,但生命照样有不
能承受之轻!
2、比较东、西方的哲学家的见解
(爱因斯坦、康德、歌德认为处在社会中的人要工作、创<
br>造,即使有消极悲观色彩的雨果和加缪也认为人是辛苦
的,而孔子认为人要奋斗不已。)
说明东西方哲学家不约而同认为人生是辛苦的工作、创
造,生无所息。(板书:生无所息)
(二)、讲解作者的观点
1、作者认为人是由什么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
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
2、你觉得人生是哪一部分最重要?(现时)(板书:把
握现时)
3、作者却把这个
部分放在什么地方的,文章先写了什么?
(放在了课文的最后,大量篇幅用于对往事的追忆)(板
书:追忆往事)
4、作者认为不管是谁,对眼前现时的把握,都应该是重
点,现时的比重应
该占百分之九十五,却用了大篇回忆,
有意义吗?(对。的确有意义。)
(1)作者举例说谁
没有童梦重温的经历,谁没有那放学
回家,进屋叫一声“妈”的少年时光。这样的经历让人感到
温馨甜蜜,对于这样的一些回忆有什么样的意义?
第一,给人慰藉快乐;
(2)渐行渐远的
童年回忆,是人生中弥足珍贵的收藏,
它犹如记忆中那早已散落的明珠,回忆可以给我们带来什
么?
第二,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
(3)那么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
,林间小道上的幽会和
散步也是甜蜜的。这里圆明园的秋天指的什么?(圆明园
是废墟,所以把
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
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可是情人离去了没有
回来。这种情况会让人伤心欲绝。这种回忆也有意义吗?
第三,即使痛苦往事的回忆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
的美学享受;
甜美的忧郁是
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忧郁”是指过去生活
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
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种深情的嘱咐,寄予的厚望
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
(4)“如果记得临别时我穿的这绿色衣裙,你走到哪里都
会爱上绿草的。”情人分别的话语还可以成
为诗歌的内容,
所以回忆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 能够勾起人们
对往事的回忆。
第四,回忆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
(5)其实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
幻想,一种“白
日梦”。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的角度”和“物理
的角度”上来理
解,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
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
“白日梦”。那追忆往事的意义在于什么?
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
愿望的实现。
5、文中还写
到“至于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本质上也是
幻想,也是梦。”那么,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是幻想,是<
br>梦,应该就没有意义了吧?(板书:憧憬未来)
(有。没有希望的人,就是绝望的人。人一天也
不能没有
希望。它是精神的细胞,是精神的白血球和红血球;是一
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
)
6、即使是老人他们也不乏充满希望的人。我们说夕阳无
限好,妙在近黄昏。希望还是什么?
(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追求真理要比占有真理更高
贵。因为对真理追求的
过程是人对真理认识不断发展深化
的过程。追求的过程是无止境的,追求的过程也是让人感
到幸
福满足的。)
7、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未来的憧憬都显得那么有意义,那
么重要,作者为什么认
为对现时的把握是最重要的?
(让我们将最后四小节一起读一遍)看看三者之间的关
系? <
br>(1)只有珍惜、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以最有效的
方式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才是未
来美景最可靠的
保证。(是必要前提,如果不把握现时就是幻想)
(2)在人生和世界的激流
中,他必然会像初冬从树上飘
落下来的最后一片枯叶,在西风残照中孤零零地漫无目的
地乱舞。
(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的说明了人生的意义,
从反面说明了不能把握现时的人就像最后一片枯叶)
(三)、总结:
总观全文,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
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追忆往事可以给人
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
以照亮当前
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
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
有不竭的动力。然而把握现时
是“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
前提,
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地
把握现时,去不停的工作、创造,生无所息。
(板书:
箭头符号)
(四)、在你的脑海里,你觉得哪些人他们的人生是有意
义、有价值的。
1、人物
保尔 雷峰 刘胡兰 鲁迅、闻一多、张海迪、李素丽、
2、你觉得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向往?你觉得你的人生应该
是怎么样才有意义?
3、小结:人生是永远的西西弗斯!雨果的一生,加缪的
一生,歌德的一生,还有爱因斯坦的一
生,都是西西弗斯
的一生!但是,西西弗斯的一生是悲剧,因为他在被迫推
着一块自己并不想推
的巨石,他的苦役是缺少意义的。人
生的意义却要靠你用自己的点点滴滴去谱写!其实,高三
的
我们面前就是一座高山,我们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脚踏
实地,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爱因
斯坦认
为:“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
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
彩。”老师坚信你们会有
一个灿烂的前程,会在尘世获得幸福。
(五)、布置练习:
1、积累名言警句
2、写片段作文《感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