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读的养生哲理故事

萌到你眼炸
986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5:53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送什么给男友


不可不读的养生哲理故事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养生是一种智慧,非医学规 律所能囊括,在自己观察的基础上,找出
什么对自己有益、什么对自己有害,乃是最好的保健品”。 我 国历史文化悠久,其中流传着
很多蕴含着深深的养生哲理的小故事,读懂这些故事后面的哲学思想,让哲 学智慧与生理养
生、心理养生偕行,可收到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良好养生效果。

故事一:唐子西古砚铭
砚与笔墨,盖器类也,出处相近,任用宠遇相近也,独寿夭不相近也。 笔之寿以日计,墨之
寿以年计,砚之寿以世计,其故何也其为体也,笔最锐,墨次之,砚钝者也。岂非钝 者寿而
锐者夭乎其为用也,笔最动,墨次之,砚静以养生。

感悟:“以静为用、是以永年” 是唐子西古砚铭中的两句。唐庚(1070年—1120年)字子西,北宋诗人,与苏轼是小同乡,当时有“小东坡”之称。唐子西古砚铭最早流传的版本是
“笔之寿 日,墨之寿月,砚之寿世,何也砚静也,吾得养生焉。以钝为体,以静为用。唯其
然,是以永年。”字句 虽少,却言简意赅,寓意深刻,让人深思。特别是“以静为用、是以
永年”被后代很多制砚大家引用,康 雍乾三朝在松花石砚铭文中多有出现。铭曰:“不能锐,
因以钝为体;不能动,因以静为用。惟其然,是 以能永年。”这则短文,每个人可能都有自
己的理解和体会,我每次读来,都会不由想起金庸在《书剑恩 仇录》中的几句话:“强极则
辱,情深不寿,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话不同而理相近:致虚守静,抱朴 守弱,养生之根
本也。
故事二:长工得与失
古时候,有一个财主和一个长工的笑话 :财主富比王侯,却整日愁眉苦脸;长工一贫
一洗,却每天欢声笑语不断。财主老婆骂财主有福不会享, 财主苦笑一声:“那还不容易!”
便取了一小袋金子送给长工:“你衷心耿耿地干了这么多年了,拿上这 些金子干点其它事情
去吧。”当天晚上,长工为如何使用这些金子而长叹短吁,一声接一声,辗转反侧, 彻夜难
以成寐……
感悟: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一只狐狸,看见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枝 上结满了诱人的
果实,狐狸垂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入口,终于发现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 法
进入。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
是 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围墙外,担心呆在园中被园主抓到自己。于是,
又绝食六天, 再次饿瘦了身体,才从原来的小洞里钻出来。
这是一个犹太人的笑话,同样很值得我们思索。有失必有 得,有得必有失,得中有失,失中
有得。得失就像一对冤家,总在一件事中碰头见面。当你认为得到时, 可能你正在失去其它
东西;当你觉得失去时,或许你已经得到另一些东西。得与失,是一种选择,没有一 种选择
十全十美,没有一次决定万无一失。只要搞清楚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人生就不会迷茫。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获得,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失去。懂得得失是明白人,把握得失是智慧
人,看淡得 失才是高人。
生活原本没有烦恼,当欲望之火被点燃后,烦恼就来敲你的心门了。
生活原本没有痛苦,当你开始计较得失,贪求更多时,痛苦便来缠身了。
平衡得失既是一种人生修养,又是一种生活艺术。
看淡得失,得所当得,舍所当舍,人生快乐之源,养生保健之真谛!

故事三:瞎子的执着


古代有一则笑话:一条干涸的小河上有座小桥,一位瞎子 过桥时不慎失足,双脚悬空,
双手抓住桥板高呼救命。有人告诉瞎子:“桥不高,桥下没水,放手跳落就 行了。”瞎子不信,
双手仍死死地抓着,高呼救命,直至精疲力尽,哀号一声跌落尘埃。一场虚惊!安然 无恙的
瞎子后悔不迭:“早知是实地,何久自苦也”

感悟:养生必须心、身并重, 甚至有人认为首在修心。如何修心只要心里不执着就是
修心!佛学倡导活在当下,佛在心中,路在脚下。 活在未来,只有妄想;活在过去,只会痛
苦;活在当下,才能解脱。
现代人生存成本很大,什 么房奴、车奴、卡奴等等,为什么我们从生活的主人变成了
奴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执着、来源于攀比! 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钱,不服输,就去
比,就去争,于是就伦落为奴隶,却忘记生活本来就是简单 、自在,才能轻松、快乐。正确
的态度应该是:能努力的我一定去努力,但努力的结果如果达不到目的, 那也没有关系,因
为我尽力了,也就问心无愧。有个禅师说:“一派青山景色优,前人种地后人收。后人 收了
莫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人生百年,我们都是过客,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一首《好
了歌》:人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
仙好,只有 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
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 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
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读 懂这首《好了歌》,还会像瞎子那着执着而不愿意放手吗不执著了,放手了,坦然
接受一切,也就落到实 地了。放下,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一个人,若思想通透了,
行事就会通达,内心就会通泰,有欲 而不执著于欲,有求而不拘泥于求,活得洒脱、活得自
在、活得平和的人,心底踏实安详。道家的庄子提 醒我们,“丧已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
倒置之民”。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如果把 自己的真性情流失到世俗之
中,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本末倒置的人,就无法获得心灵的自由。
云过天更蓝,船行水更幽。执着是苦,放下为乐。放下得自在,执着生烦恼。放下执
着,是除烦恼得快乐 第一秘诀;精神奋发,是祛病养生第一良方。

故事四:“哭婆”的故事
有一位绰号“哭婆”的老婆婆,下雨天她哭,天晴她也哭。
一位禅师就问她为什么而哭。 她说:“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卖鞋的,二女
儿嫁给了卖伞的。天晴时,我就想到卖伞的小女儿一 定没法过日子。下雨时,我就想到大女
儿的鞋一定卖不出去。因此我天天为她们流眼泪。”
禅师开导她说:“你应该晴天时就想到大女儿的鞋店生意一定很好,下雨时就想到
小女儿的伞一定畅销。 ”
老太婆一下想通了:“对啊!”从此,“哭婆”无论天睛下雨总是笑嘻嘻的,“哭婆”
变成了“笑婆”。
感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看看我们身边的人:生活的内容差
不多,可是 生活状态却大不一样。有的乐观,整日笑呵呵的内心充满欢悦和满足;有的悲观,
整天愁凄凄的,内心充 满抑郁与烦恼。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观察生活的角度不同。对此,
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肖伯纳说,假如桌 上有半瓶酒,有人高喊:“太好了,还有半瓶。”他看到
的是半瓶酒,这个人便是乐观主义者。有人叹道 :“糟糕!只剩下一半了”。他看到的是半空,
这个人便是悲观主义者。
人们的利益不同、立 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不同。心境是
一种由客观而导致主观的感受,虽说它离 不开一定客观条件,诸如工作、际遇、交流、环境


及个人对物质生活状况等,但主观的能 动性常常对心境起主导作用,并且往往能够改变对客
观的感受。“哭婆”因“顿悟”而心境变了,便变成 “笑婆”。
生活总是起伏跌荡,不要抱怨什么,你就是再快乐,也会有烦忧;你就算再倒霉,亦
会有幸运。
人生是一出悲喜剧:你能走出悲剧,最终往往是喜剧;你若沉湎喜剧,结局又常常是
悲剧。哭笑 犬牙交错,悲喜时刻轮回,没人愿意哭,没人拒绝笑。哭的时候学会遗忘,笑的
时候与人分享,左右人们 情感的往往不是物质得失,更多的是精神得失,换个角度,快乐和
欢笑就会常伴你的左右。快乐时刻在身 边,健康还会远吗这也是养生的真谛!以感恩之心,
感激拥有的一切。不要为失去而烦恼,要为得到而感 激;懂得感激的人才懂得珍惜,懂得珍
惜的人才懂得拥有。

申珉熙-元旦诗歌


科学生男生女法-初二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陈俊任-秦兵马俑教学反思


宁波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元宵节猜灯谜活动


雷锋做的好事-全国哀悼日


道教创始人-队伍建设工作总结


感恩母亲手抄报-工作安排表


著名教育家-安徽工程大学录取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