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
消防知识培训-小班上学期班务总结
《邻居吴老先生》阅读练习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
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
他的手提皮箱。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
闷
,就懒得起来。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只
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
话。”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
很
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
做迁
川第一世祖了’,他说。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
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往后
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千万不要把家乡
的名儿说出来,
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
人。”他老
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
兴,听说盟
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
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昨天他
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
挤上头
一班下水船?我们为什么不回去?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
本乡本土,当顺民
,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
,跟着政府内迁来
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总之没有错,我们是
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就是说两句公众话,
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
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
没有想到将来
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我想这个想头
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
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
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
见他晒他的
手提皮箱。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
西滋阴,清内
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
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
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回来就气吁
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
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成都确也不
错,成都确也不错。”有时还加上说:“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
足六个
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
鼻子为难。” <
/p>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他
叫他儿子种
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
自发展。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
“开花,总得七八年,结
果,总得十来年吧。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
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
他都不好吃
,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他说
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
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
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
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
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
儿。”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
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知道哪儿来的文句:“其俗柔靡,人轻
节义。”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
br>A.因为从家乡来的表兄随便的一句话,吴老先生气得大病了一场,并
由此对家乡的地名感到羞惭
,表示再也不说回家乡的事儿。
B.作品前半部分借助“我”与任夫先生的对话,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和起因,并巧妙地体现了吴老先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
C.吴老先生融入当地生活,决
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他的儿子任夫
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D.作品注重用细节表现人物心理,吴老先生买橘树苗叫儿子种在院子
里,表现出吴老先生从巴
望回家乡到要以成都为家的变化。
E.作品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
社
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
(2)作品开头写吴老先生“晒他的手提皮箱”,有什么作用?请简要
分析。(6分)
(3)作品中的吴老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4)作品为什么以吴老先生喃喃念着文句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
的看法。(8分)
答案:
11.(1)答B给3分,D给2分,A1分,C、E不给分。(C项,
“他的
儿子任夫先生虽不赞同这决定,但一直不明确表态,说明他儿子很孝顺”
分析错误。E项
,“形象描绘出抗战时期的社会众生相,表明作者对底
层人民既同情又批判的态度”分析错误。A项“气
得大病了一场”表述
不准确。)
(2)①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
奇心和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情
节的展开作铺垫;③用细节开头,初步显示吴老先生的思想性格。(
每
点2分,意思对即可)
(3)①吴老先生眷念故土,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他曾急
切地巴望着回去。
②吴老先生正直爱国,因为家乡被日本人评价为“最出色的
中国人”,他痛心失望,以提家乡名为耻。
③吴老先生重视气节。尽管思念家乡,但他不愿回去与那样
的家乡人为伍
,喃喃地念着:“其俗柔靡,人轻节义。”(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4)①人物形象上,表现吴老先生对世风的不满,形象更别丰满; ②
情节结构上,暗示家乡
人轻视节义的行为,与前文呼应;③思想内容上,
以普通百姓正直爱国反衬家乡人深化主题;④情感表现
上,借吴老先生
之口巧妙地表明作者的态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