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上山”策略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萌到你眼炸
949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7:08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阿狸的999封情书-家长会学生演讲稿



“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全国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毛泽东的“上山”策略
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如皋 蒋文祥

毛泽东指出:“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进入创造
红军的新时期。这个时期是我们党彻底地认识军队的重要性的极端紧要的时期。”
早在大革命失败之前,毛泽东就最先主张“上山”,提出了挽救革命的正确策略。秋收起义失败
后,毛泽东及时放弃了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改向改人力量薄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从而建立了中
国革命 的第一块农村根据地,进而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的正确
道路。

一、秋收起义爆发前,毛泽东的“上山”策略提出了挽救革命的正确主张。
毛泽东的“上山”策略萌芽于大革命失败前后。当时蒋介石集团已经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了
“四一 二”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汪精卫集团也日益走向反动,暗地里
也磨刀霍霍, 准备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改变。湘、鄂、赣、粤等省已陷入严重的白色恐怖
之中。
1 927年6月中旬,毛泽东冒着杀头的危险,在汉口日租界一旅社召集湖南工会和农民协会干部
开会。会 上,毛泽东要求大家“回到原来的岗位,恢复工作,拿起武器,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
坚决与敌人作 斗争,武装保卫革命。”
鉴于在严重白色恐怖中湖南省委领导不力的状况,毛泽东在征得中央批准后, 于6月下旬自告
奋勇、主动要求回到老家担任中共湖南临时省委书记。他采取紧急措施,迅速恢复了党组 织以及工
会和农民协会,及时制定了《中共湖南省委目前工作计划》,并筹备建立湘南军事委员会。 < br>根据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共湖南省委对于军事问题非常重视,并分为三类进行指
导 :对于已经暴露了的工人纠察队、农民自卫军,如湘潭、宁乡、浏阳、平江、醴陵的工农组织,
“上山学 匪,准备长期斗争”;对于尚在灰色或潜伏状态的工农武装,仍以地主团防武装“挨户团”
的名义保持合 法,待到时机成熟,起义时再打出自己的旗帜;对于目前力量弱小,组织又不甚健全
的工农武装,则将枪 支埋于地下,人员分散,或投入贺龙、叶挺部,或潜入国民党军队,待机制选
兵变,夺取枪支。这是一种 保存工农武装、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的策略。
在毛泽东“上山”策略指导下,湖南不仅保存了大量工农武 装人员,而且保存了大约200条枪。
集中在安源的工人武装和湘赣边的平江、浏阳农民自卫军,后来成 了秋收起义的基本队伍,宜章、
彬州、桂东、耒阳等地的农民自卫军,则成了湘南起义的重要力量。 < br>1927年7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常委扩大会议上公开提出“上山”主张,他说:“上山可造成
军事势力的基础”,“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
在此后召开的中共中央“八七 紧急会议”上,毛泽东更是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
论断。他说,过去我们批评孙中山专做军 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专做群众运动。结果,靠枪杆
子起家的蒋介石、唐生智一反对,一切群众运动 都失败了。他提醒全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
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比如秋收暴动非军 事不可”。
8月9日,毛泽东参加了临时中共局第一次会议。会上共产国际赴长沙巡视员马也尔向中央来

1



信提出,由湖南组织一个师的军队,尾随南昌起义部队,共同夺 取广东。毛泽东断然批评说,这是
很错误的。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 织比广东还要大,所缺的是
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去 。毛泽东的主张得到
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局的支持,瞿秋白提议要毛泽东去上海党中央工作。但这时的 毛泽东已下定
决心要到农村接受挑战,去实施他的“上山”策略。他诚恳地向中央表示,他更愿意到湖南 去做农
民革命工作,建议不要把他留在中央。他说:“我要跟绿林交朋友,决定上山下湖,在山湖之中跟 绿
林交朋友。”
8月12日,毛泽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特派员,与新任湖南省委书记彭公达一 起,由武汉赶赴长
沙,回湖南领导全省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回到湖南不久,便根据“八七会议 ”精神和临时中央政治局的决定,讨论和制定秋收起
义计划。
8月20日,毛泽东致函中共中 央,指出:这次秋收起义,“我们不应再打国民党的旗子,我们
应高高打出共产党的旗子。”因为“国民 党的旗子已成为军阀的旗子,只有共产党的旗子才是人民的
旗子。”
8月30日,中共湖南省 委常委开会,到会的绝大多数同志最终同意毛泽东提出的正确主张,放
弃了“鼓动全省农民起来暴动”的 原定计划,决定以长沙为中心,在湘潭、宁乡、醴陵、浏阳、平
江、岳州、安源等地组织武装起义,并任 命毛泽东为党的前敌委员会书记。
9月初,毛泽东在安源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将参加秋收起义的部队, 原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
湖南平江和浏阳的农民自卫军、鄂南崇阳和通城的部分农民武装、安源煤矿的工 人武装等共约5000
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卢德铭任起义军总指挥,余洒度 任师长,钟文璋、
王新亚、苏先俊分任团长。会议决定,起义部队兵分三路,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出 发,会攻长
沙,在长沙城内工人的响应下,夺取省城。毛泽东还给中共湖南省委写信,提醒长沙城内的暴 动必
须与前方的军队相配合,待我军逼近长沙时方能实行,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二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果断放弃了“会攻长沙”的原定计划,及时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
井冈山地区进 军,开始了“上山”的伟大实践。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爆发。起义部队在艰难地攻占了醴陵、浏
阳等县城后,遭到了优势敌兵的疯狂反扑。由于各路部队各自为 战、兵力分散,加之缺乏经验又指
挥失当,因而损失惨重,“竟至溃不成军”。面对强敌的围攻,毛泽东 审时度势,果断放弃“会攻长
沙”的原定计划,让部队沿湘赣边界“向萍乡方向退却”。9月19日,各 路部队经过艰苦转战,到
达浏阳文家市会合。
在浏阳文家市,毛泽东给会合的部队作了重要讲 话。他说,这次秋收暴动,虽然打了几个小小
的败仗,受了点挫折,但这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我们的斗争才刚刚开始。秋收起义的原
定计划是要去打长沙,但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能蹲的 地方。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
得管的地方去,到农村去,到山上去,在那里站住脚跟,养精蓄锐,发展 我们的武装力量。至此,
毛泽东以卓越的胆识和谋略完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伟大转折,把从城市的退却转 为向农村的进攻,
从以攻占中心城市为着眼点转为向山区农村寻找革命的落脚点。
9月29日 ,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毛泽东在这里对起义部队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将支
部建立连上,班排设 立党小组,营团以上建党委,从而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0月3日,“三湾改编”后的工农革 命军向宁冈古城开进。部队驻扎停当后,毛泽东立即召开
前委扩大会议,对形势要求越来越迫切的寻找落 脚点问题作出决断。古城会议上,毛泽东首先初步
总结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来的经验教训,接着着重讨 论了在井冈山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毛泽东在率领起义南下途中经过调查研究,已选定将罗霄山脉 中段的井冈山地区作为部队的落脚点。
毛泽东向与会人员介绍了井冈山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情况。 井冈山,地处湘赣两省边界,
介于宁冈、遂川、酃县、永新4县之间,其北麓是宁冈的茅坪,南麓是遂川 的黄坳,南北相距45公

2



里;东麓是永新的拿山,西 麓是湖南酃县的水口,东西相距90公里。山上大井、小井、上井、中井、
下井、茨坪、下庄、行洲、草 坪、白泥湖、罗浮等地均有水田和村庄。山区及相邻各县盛产茶油、
竹木和大米,且人少地多,自给自足 有余。这里不但地势险要,经济富饶,而且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还在大革命时期,边界各县就成立了工会 、农民协会和妇女联合会。1926年9月,共产党领导宁冈
人民举行武装起义,驱逐了反动县长沈清源 ,成立了由共产党人龙超清为首的行政委员会。自此,
这里的党、政、军大权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人手里 。另外,这里还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两支农民
自卫军在这里坚持武装斗争。可以说,这里的群众基础、 党的基础、武装基础都很适宜建立革命根
据地。会议经过讨论,大家赞同了毛泽东的意见,决定在井冈山 北麓的宁冈茅坪安营扎寨,建立留
守处和后方医院,部队在井冈山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古城会议还讨论了 对袁文才、王佐部队的方针
问题。在毛泽东的劝说下,大家统一了认识,决定对袁、王部队采取团结、教 育、改造的方针。毛
泽东特别提醒大家,这些人重义气、讲情面,自尊心强,疑心病重。和绿林交朋友一 定要讲策略,
既不能缓,又不能急,一定要坦诚相待。
10月6日,毛泽东主动约见袁文才, 同他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毛泽东分析了大革命失败后
的国内形势和革命发展前途,说明工农革命军向 农村进军和建立根据地的必要性,表明工农革命军
来井冈山地区的目的和想法,恳切希望袁文才能和工农 革命军共同开展革命斗争。毛泽东还主动送
给人多枪少的袁文才步枪100支,以示诚意。心怀戒备的袁 文才被毛泽东的诚意所打动,消除了疑
虑,表示一定尽全力帮助初来乍到的工农革命军解决吃粮和伤病员 问题,并当即回赠数百银元给工
农革命军解决急需的给养。
10月7日,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 到达茅坪,袁文才带领农民自卫军和当地群众热情欢迎。在袁
文才的帮助下,工农革命军在茅坪攀龙书院 设立后方医院,安置了伤病员;又在步云山象山庵设立
留守处,作为各处的联络点。毛泽东还将一部分军 官留驻茅坪、大垅一带开展群众工作。此后,毛
泽东又不失时机地派人帮助王佐部队进行了改造,并及时 将袁、王两支队伍改编为工农革命军。于
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从此井冈山就安下了“家”。
在井冈山斗争的初期,毛泽东非常重视工农革命军的建设。毛泽东向部队提出三大任务,一是
打 仗消灭敌人,二是打土豪筹款子,三是做群众工作。为了加强部队纪律,毛泽东还规定了“三大
纪律六项 注意”。“三大纪律”是行动听指挥,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打土豪要归公;“六项注意是”
上门板, 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规定,对于工农革命军
的成长壮大和井 冈山根据地的建立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毛泽东对重建湘赣边界党组织的工作,也给予 了极大的关注。1928年2月,茶陵、
永新、宁冈、遂川4县建立了县委,酃县建立了特别区委。边界 各县党组织的重建,有力地推动了
边界的武装斗争,群众工作和政权建设等项工作的进行。同年5月,中 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成立,
毛泽东当选为特委书记。这样,随着工农革命军作战的胜利和根据地建设工 作的开展,以宁冈为中
心的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酃县、茶陵各一部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中国革命的第
一块农村根据地,便初步建立起来。

三、毛泽东的“上山”策略, 最后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为中国革
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说明了毛泽东的“上山”策略是完全正确的。1928年4月,朱德、
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胜利会师,正式成立了
红四 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
为了坚定红军指战员坚持井冈 山斗争的胜利信心,针对部分同志“翻山怕苦”和要求“打向城
市”的思想情绪,毛泽东向全军讲话说: “有人嫌井冈山高,嫌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
山爬厌了,不愿再爬它,想打到城市去。这种 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它磨破了我们的脚,
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 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
同志们不是都有了一条经验吗?我们每逢爬它一次,就打一 次胜仗,消灭一些敌人。如果我们多爬

3



它几次,就会 多打几次胜仗,多消灭一些敌人。所以说,这座山,它革命,这座山是革命的山。因
此我们要保护它,爱 护它,我们不要害怕多爬它,更不要讨厌它。既然我们有了这样一座革命的山,
有党的正确领导,有广大 群众的拥护,又有我们全体同志的英勇坚决的革命意志,再加上我们又有
朱德同志这样一位好军长,敌人 吹牛的话就要反过来的——不是敌人把我们消灭在井冈山上,而是
我们把敌人消灭在这里。”
毛泽东还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就象人要有屁股。人如果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
着、老站 着,一定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
整,恢复气力, 补充力量,以利继续战斗,扩大发展,直至走向最后胜利。”这一通俗幽默的比喻,
将建立革命根据地的 意义阐述得非常生动明白。
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的山区建立红色政权,其斗争环境的艰难是可以想见的 。而在敌强我弱的
客观条件下,革命遭受一些暂时的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同志对革 命前途产生
悲观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也是不足为怪的。
为了从理论上和实践上 答复“红旗到底打得多久”问题,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实践的探索中进
行了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出了红 色政权的理论。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移存在?》
和《井冈山的斗争》这两篇著作中,着 重地阐明了中国红军和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
件。
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 四周白色政权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赤色政权长期存在,这是世
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 ,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这些条件主要是:
第一,半殖民 地半封建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一个根本的客观条件。由于地方的农
业经济可以不依赖城市而 独立存在,由于白色政权间的长期的分裂和战争,于是就使得一小块或若
干小块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 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第二,中国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发生和比较长期存在的地方,是 在大革命时期“群众曾经大大起
来过的地方”,如湘、鄂赣、粤等省。
第三,小块红色政权能否长期存在,决定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一条件。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条件。
1930年1月,毛泽东在 给林彪的一封长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更是明确提出,
中国革命无法以城市为中心取得 全国性胜利,而必须“以乡村为中心”,提出要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
到农村革命根据地来,这就标志着毛 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的
初步形成。
此后,随着斗争实践 的发展和各方面经验的创造,毛泽东又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
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著作中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又作了进一步的全面阐
述,使这一理论更加完善,标志 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最后形成。中
国革命正是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我们 终于从失败走向胜利,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新中国。
历史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毛泽东!

本文参考资料:
1、何长工:《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时期毛主席的伟大实践》,参见《星火燎原 》第1集,人民出
版社1964年版。
2、蒋建农:《毛泽东》,参见中共一大代表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毛新宇:《爷爷毛泽东》,参见国防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2007年9月入选在江西铜鼓召开的“秋收起义与中国革命道路的开辟全国学术研讨会”。



4

犹太教和基督教-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盐官观潮-文明美德


怀化学院大体部-排球比赛总结


叶茂菁-留学生统一考试


2013考研政治-中班班务计划


艾青的诗-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经典佛语-大学团支部工作总结


小学六年级毕业作文-万圣节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