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
广西公务员考试真题-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高考作文“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例说
美学家宗白华在《中国艺术表现
里的虚和实》中指出诗歌、戏曲、绘画、
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艺术在表现(空间)上的特点
是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仅以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
的
是实景,语语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屋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
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
开阔,可以想见抱负和气度的远大,诗作从实处着
笔,凭虚传神。
这里的“虚”“实”我们将
其通俗理解为: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
假托为虚;客观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
已知为实,未知为虚。以李贺诗《将发》来说明:“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
秋白遥遥空,月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那么前
路如何,诗人心
中又在想什么,这层意思没有直接说,诗人只是写了眼前的景。
秋色空旷辽远,弥天漫地;月光如水,洒
满路途,似乎没有尽头。这就是虚笔。
笔者想从“虚”“实”关系的角度探求高考作文的一点写法,以解除部分考
生的困惑。
以下有两则材料,阅读后,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1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人生处处会留下
脚印:路上桥下,街头巷
尾„„脚印或许不会磨灭,但是,路已改了,桥已塌了,街已没了,巷已变了„
„
我们还能捡拾过去的脚印吗?许多事物随时间的脚步走过,也都留下了自己的
脚印,你能联想
到哪些?
请以“脚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记叙见闻、经历,谈谈体验、感受,
讲述故事
、发表议论、展开想象、抒发感情等。
材料2
亲情是无形的,没有人能够说请楚它是什么样子;亲情是无偿的,
第 1 页 共 12 页
没有人会让你为此付出钱物;亲情是无价的,没有什么事物的价格比得上它;
亲情是无私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它更能牺牲自己„„
关于亲情,你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作
文。
两则材料,要求均一样: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文体自选;④不少
于800字。
分析“话题”。“脚印”,其可见可触,它有形,即它是实有的事物;“感受
亲情”,“感受”作为动
词,其意蕴处在思维当中或内心深处,无法让可视可触,
“亲情”亦无形,存在于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中
。学生面对如前者以具体名词
为话题的作文题目,思维往往局限于这些名词本身,不善于联想、想象,或
联
想、想象角度单一,不善于多侧面地发散思维,因而难以把从现实生活中搜集
的材料和写作话
题联系起来,找不到写作的切入点,以致写作空间狭窄。为此,
可运用“避实就虚法”,具体讲就是:写
景可借助过去的景、将来的景和心中的
景,来反映眼前实景;写人可借助杂取合成的、历史的或虚拟创造
的人物来表
现真实的人;记事可借助记忆中的、假设的甚至梦幻中的事来反映真情实事;
写理可
借助具体物象引申开去,谈历史、谈文化、谈人生、谈社会等。于是,“脚
印”,可由真实的脚印(实)
联想到脚下的道路(虚),由脚下的道路联想到成
长的历程(虚),由成长的历程联想到人生的足迹(虚
)等,“脚印”其内蕴就
丰富而又深刻了,其艺术性显现出来了,其哲理性也被挖掘出来了。这样的构<
br>思或思路、写法大可实行。如《文化,踏着秋的脚印》一文: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
高
唱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踏着秋的脚印,寻觅着回家的
路;吐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李义山踏着秋的脚印,消失在迷茫的浓雾里;
第 2 页 共 12 页
轻吟一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林黛玉踏着秋的脚印,用一抔
净土掩埋着一生
的风流。
秋,多情的秋,它的脚印遍布这片神奇的土地,随着历史的车轮,在华夏
九州踏过了
两千多年。多少文人志士沉醉于秋的脚印里。它的脚印经过田野,
辛弃疾便用“稻花香里说丰年”点染它
金黄的颜色;它的脚印留在霜叶上,引
领杜牧驾车到“白云深处”;它的脚印留在月宫里,惹得东坡“把
酒问青天”;
它的脚印留在深山中,教会陶潜“采菊东篱下”„„
何止是诗歌!当1948年
秋的脚印留在余姚时,影响当代文坛的人物余秋雨
诞生了。秋的脚印伴随着绵绵的秋雨,走过“文化苦旅
”,经过“山居笔记”,
看着“霜冷长河”,道出“千年一叹”,完结在“借我一生”。余秋雨先生用他
博
雅的笔尖,把秋的脚印留在大江南北,让秋在中国文化和异域文化里占足了分
量!秋给了余秋
雨一生,余秋雨又把他的一生交给了中华文化。踏着秋的脚印,
他带着隔代的伤、废墟的泪,带着屈原的
梦、李白的诗,带着昆仑的山、黄河
的浪,他变成了那只涅槃的凤凰,在文化的秋天里高傲地飞翔。 <
br>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里,也可以觅到秋的影子。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
曲《十五的月亮》传唱不
衰,回荡在祖国天涯海角的军营里;当秋的脚印留在
八月,一曲《八月桂花香》唱出了军民鱼水深情,保
留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
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一盘盘诱人的月饼摆在家家户户的餐桌上,咬一口香酥<
br>可口,甜在嘴里,美在心里;当秋的脚印留在八月,月宫里的仙子也为思家的
人点亮一盏明灯,这
灯叫“中秋节”„„
秋花可以逝去,但秋的脚印曾真实地存在过,秋月可以改变,但秋的脚印
已成为永恒。一个民族的文化,以秋为依托,一定会丰富厚重,代代传承。
文化,踏着秋的脚印,经久不息„„
第 3 页 共 12 页
作者看到“脚印”迅速把素材定位在“文化”上,这就“避实就虚”了,
以标志时间的词“秋”
为线索,串起了纵横古今、横贯中西的文化,匠心独运,
使文章大气磅礴,这真是一个巧妙的构思。这篇
作文内容丰富,习作者阅读面
很广,名家名作(这在文中即为“实”有的题材)信手拈来,不会作空洞的
论
述和概要介绍,不会给读者言之无物、言之少物之感。倒是笔底生香,文章底
蕴深厚,文化气
息浓郁。当然,本文语言功底深,文采飞扬,如恰当引用(实)、
富丽典雅(虚);多用排比,气势恢弘
(虚)。“虚”,使“脚印”这个物象飞越
千古,横贯中西,“文化”的历程在读者心中既有具体的历史
、地域,又有抽象
的思想认定,从而使读者获得了明晰的认识。其“文气”“语式”所产生的艺术
性也不能不让读者叹之、震之:不失为一篇力作。
“感受亲情”,这个话题涵盖面很广,如果直接就
这一概念抒写感受或发表
见解,势必造成文章的肤浅和空泛。因此,构思上可采用化广、大为细、小,<
br>化抽象为具体的办法,即所写内容可以具体到母子、父子之情,兄弟姐妹之情,
祖孙之情等。还可
进行细化,如表现父爱,就可以选取关于父爱的一个侧面、
一个角度,从一件典型事例入手,写出自己的
独特感情,这就“避虚就实”了。
总之,从具体、小角度切入是这个话题写作的关键。
如何化
“实”?从生活中寻找细节,从自身的经历中搜寻典型的细节材料,
但应避免千篇一律,否则就会失去个
性,流于平庸。其实,千人千面,亲人不
同,表达亲情的方法也不同。只有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内心世
界,才能突破
平庸,使作文绽放异彩。如《我想握住你的手》一文:
我想握住你的手
你的手我的手
在我的印象中,你的手大大的,而我的手小小的。你的手总是可以轻而易
第 4 页 共 12
页
举的把我的手包起来,或者把我的整张脸蒙住。尽管我努力地挣脱,却从没有
成功过。
在我的印象中,你的手好神奇,而我的手笨笨的。你的手总是可以变出我
想要的东西,可以在我的小电
子琴上弹奏出那么美妙的乐曲。尽管我私下尝试
过好多好多遍,却总是弹不出你的旋律。
当你握住我的手
还记得你握着我的手唱歌,唱《小白杨》、唱《九月九的酒》,那一晚我唱<
br>得好响亮,我知道,那是因为你在我的身边,因为有你握着我的手。
还记得你握着我的手去放风
筝,我们肆意地奔跑,肆意地欢笑,看风筝越
飞越高,我却贪婪地不肯离开你的手心、你的怀抱。 当你握住我的手,我的世界再没有畏惧与寒冷;当你握住我的手,我拥有
的永远是一片晴空;当你握
住我的手,我真的是一只风筝,即便是飞起来了,
线却还在你的手中。
我想握住你的手
无数次,我想让你握住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告诉我,
你就在身边。
无数次,你握住了我的手,给我温暖、给我勇气、给我爱。可是那一次,
当我应该握住你的手时,我却
没有。
你躺在病床上,带着呼吸器,我看到你痛苦的表情、听到你急促的呼吸声。
我在你耳边
轻轻地呼唤着你,我知道你想要睁开眼睛,我知道你想要握住我的
手。我很想、很想握住你的手,可不知
道为什么,我竟没有„„
你在与死神做殊死的搏斗,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我勇气;你的体温渐渐散去,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温暖;你用力的呼吸,想要去争取一个奇
第 5 页 共 12
页
迹,我却没有握住你的手,给你爱的信息„„
好想好想握住你
的手,让你笑着努力把手抽回;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让
我的体温注入你的掌心;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
让我用一生的时间把你一世的
恩情偿还;好想好想握住你的手,对你说:你的前半生我无法参与,你的后
半
生我奉陪到底„„
写父亲的“手”,宽大、神奇,握住“我”手时,传递的是父爱,无言却
胜
似千言万语的真挚关爱,对习作者写了生活中的几个“点”(小事),然后着力
写“我”感化
后想握住父亲的手,而选材时却置于父亲临终时的情景,这让“我”
感恩父爱、报恩父爱的情怀真挚、更
感人,主题更得到了彰显。文章以点带面,
从小角度切入话题,使父女亲情显得更具体,给人留下了刻骨
铭心的印象。父
亲的“手”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物线(实),其内涵则传递了一种亲情(虚),“虚”是在“实”所串连的细节上挖掘出来的。
可见,写作当中融汇着作者的深情奇想,冥心远思(虚境
),而这又必须从
实存的人、事、物中提炼出来,并且传递给读者的是美、是真,这与处理好作
品中的虚实关系是分不开的。
笔者建议,平时我们学生应练一练片断小文,注入“虚实互见”的写作思
路,必有好处。有一学生借鉴此法写了如下一文段:
他飞快地拉开窗帘,然后推开窗子,面对
东升的旭日,大口地吸了一口气:
“多好,太阳每天都从我的窗前升起。”
这么一小段文字,
表面看是实写,实际是虚写,虚写出了什么呢?是作者
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这一点在文中只是暗示
而未直白),文章有这样的内
容,定会于发展等级中获得不低的分数。
作文须“言之有物”,且“文以载道”。“物”,实也;“道”,虚也。望学生
第 6 页 共
12 页
明了虚、实的概念,深悟两者的关系,写作的泉流就永远不会枯竭。
练一练
[命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悲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墙。
乐观主义者说: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门。
现实主义者说:这个世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无数沟通的门组成的。
你怎么理解这三种看法?
请你从以上看法中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看法,
以“墙与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可以编
写故事,也可以直接
抒发自己的深切感受。
[试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话
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包含两
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从题目来看,如果实
写,除非写说明文,介绍
墙或门的定义、种类、构成材料及方法、作用等等;如果写另外的体裁,比方<
br>说散文、记叙文、议论文、小说,要是这样一味实对实地写,不但写不出思想、
写不出深度,也必
然写不出趣味,同时也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其实材料中已给出了我们写作方向的提示,你看,“现实主
义者说:这个世
界是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无数沟通的门组成的”,这句话已经对墙和门做了虚指意
义上的说明和阐述,“墙”意味着隔膜和封闭,“门”则意味着沟通和开放。所
以我们只要抓住了这样一
个立意的指向,运用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近及
远,就可以由实而虚,表达出我们自己对于墙和门的
独到的认识和感悟。
[试题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实题”。话题“墙与门”,是一个并列式名词短语,包含
第 7 页 共
12 页
两个具体的物象:“墙”和“门”。“墙”,就是人工筑成的屏障
或外围,起隔离
或隔断的作用;“门”就是“墙”上的或车船上的出入口。由此可见,就话题的
本来意义而言,“墙”与“门”是一对相反相成的概念,世界上没有无“门”的
“墙”,也没有无“墙”
的“门”。以“墙与门”为话题作文,若“实”打“实”、
“实”对“实”地写,除非你写说明文,具体
说明“墙”的定义、种类、构筑
材料、构筑方法、墙的作用、墙的历史,等等。若写散文、记叙文或议论
文,
若如此一味求实地写,就必然写不出深度、写不出思想,也便失去了写作的意
义和作用,也
不符合命题材料对话题意义的说明和指属。材料中“现实主义者”
说的“这个世界由无数隔膜的墙和沟通
的门组成”,已经解释和说明了“墙”和
“门”的意义指属和内涵。“墙”意味着隔膜、封闭、闭关自守
,“门”意味着
沟通、开放、敞开胸怀。所以,你必须按照作文题的立意指向表达“墙与门”
的
虚指意义,由此抒发你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
[佳作例评]
例文一:
门与墙的重新组合
刘炜
门之于墙,就像精神与物质,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割裂。
世上没有离开了墙而孤立存在的门。当然,巴黎的凯旋门是要除外的。它
和它下面燃烧了近百年的圣火都
已经成了一种象征。
话说到此,我不由地想起了我中华民族的象征,举世第一墙——长城。它
之所以称之为长城,也许建造者想将整个中国围成一座城,自己作这一城之主
就够了。长城上是有门的,
像山海关、嘉峪关便是门,是很大的,也很雄伟的
门。但,这门太少了,实在太少了。无数的商旅为之兴
叹,几多和番公主的环
佩声声为之阻断。
第 8 页 共 12 页
长城,它也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作为防御的屏障,它没能够阻挡住南下的胡马,却教无数的春闺梦里人暴尸沙场。
长城,它不但未能尽职,而且成了自己的最大敌人。昏
庸的皇帝总想着数
长高的厚壁是异族无法逾越的屏障,中央之国固若金汤。也许,他本人无论如
何是爬不过长城的,但这丝毫不影响敌人的铁蹄对长城的践踏与跨越。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门”太少了。
这矛盾吗?不,这并不矛盾。假使互市的客商能够自由地
往来于长城内外,
带回信息,带回良马,我想,也一定能够带来胡帮的橄榄枝和友谊藤。
长城,因为你缺少门,你便成了封闭与愚昧的象征!
然而,在今天,长城,你又面临着新的挑
战。金戈铁马的时代早已过去,
信息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必须忍住剧痛,洞开无数的门,迎接来自四面八
方的
脚步,你必须打破自己对自己的禁锢,你才能完成完善自己、超越自己和战胜
自己,也战胜
一切的伟大壮举。
我祝福你,长城。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风雨、兴衰和沧桑变化的你,你一
定
会再次取得挑战自我的胜利,你一定能够在烈火中完成一次伟大的涅槃。在
这个伟大的涅槃中实现“门”
与“墙”的重新组合!
[简评]这篇考场作文写得大气,气势宏大,放得开,收得拢。开篇以“墙”<
br>与“门”的关系开笔,指出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再以巴黎的凯旋门作
特例,既对文章观
点作了补充说明,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
长城。然后,以“实”写“虚”,虚实结合,
既“实”写长城将中国围成了一座
城,又“虚”写了长城的封闭意识和愚昧观念;既“实”写了长城上“
雄伟的
门”,又虚写了“门”太少,即我们与异族沟通和交流太少的危害。文章最后变
第三人称
为第一人称,以呼告的语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正在改革开放的祖
第 9 页 共 12 页
国挑战自我,迎接未来的热切希望和期盼。赋分52分。
例文二:
选 择
一位曾经声名显赫的贪官溘然长逝了。
翌日,他便被人带到了上帝跟前,等待接受真
主对他后半生的安排。他一
见着尊贵的上帝,便虔诚地跪倒在上帝面前,双手伏地,口中念念有词道:“
我
尊贵的主啊,您真如我想象中那么威武英俊。今天,我终于有幸一睹您的尊容,
实在是我修来
的造化啊!”
上帝听后一笑了之,似乎沉默不语。但他的耳旁却传来阵阵宏亮的声音:“说
吧
,你有什么请求,我都会尽量地满足你的。”他听后一阵窃喜。但是却装出一
副一本正经的样子:“其实
我也没有什么要求,只要下半辈子能活得有意义就够
了,别无什么奢望。”“那好,就随我来吧。”说完
,他便感到一阵头晕目眩,之
后就不醒人事了。
等他醒来后,发现自己置身于茫茫云雾之中,
仿佛蓬莱仙境一般。只见面
前竖立着一扇黑漆漆的大门。这时,上帝突然出现在他身边,用手指着大门对
他说:“这是通往地狱的大门。您想要下地狱吗?”他说道:“让我先看看再决
定吧。”便打开
了那扇门,顿时,他被里面的场景吓坏了:只见门内天昏地暗,
电闪雷鸣,不时有青面獠牙的怪兽在张牙
舞爪,穷凶极恶的火龙喷着股股火焰,
身长数仗的巨莽吐着信子。他便急忙关上门,向上帝婉言拒绝了。
随后,他又
被上帝带到一扇朱红色的大门前,不等上帝向他介绍,他迫不及待的打开大门,
顿时
他又被里面迷人的景色惊呆了:只见门内天空晴朗,万里无云,草木茂盛,
繁华似锦,清流湍湍,嫣然一
副世外桃源的景象。“这一定是天堂了,我就选定
这里了”他喜洋洋道。“好吧,既然这样,你就不能后
悔了”。说完,上帝化作
一道青光,消失的无影无踪。
第 10 页 共 12 页
他急忙跨进门内,准备享受这世外桃源的生活。熟不知,却突然间天昏地暗,电闪雷鸣,无数怪兽张牙舞爪,火龙喷着股股火焰,巨莽吐着长长的信子,
都向他扑来。他赶紧
推来时那扇门,却怎么也推不开,只见那门却变成了一堵
墙,墙上刻着这样几行字:“假作真时真亦假,
有变无处有也无。”
[简评]这又是一篇特例作文。聪明的考生以大胆的想象,化“实”为“虚”,<
br>以“虚”写“虚”,即将具体的“墙”和“门”化为虚幻的“墙”和虚幻的“门”,
但展开行文的
过程中,却能够把“虚”当“实”,细腻逼真地,具体而不抽象地
描写出文章主人公在地狱中碰到的对于
“门”与“墙”的选择故事,其意义指
属仍然是“虚”指的。这种以虚幻的故事情节揭示抽象的意旨的写
法,就是“以
虚写虚”的手法。这里,“实题虚写”的第一步是“化‘实’为‘虚’”,然后“以
‘虚’写‘虚’”,既神奇莫测,又折射现实,深刻地反映了贪官的人生归宿。
特别是篇末的一副对子
“假作真时真亦假,有变无处有也无”,既诠释了在贪官
人生中“门”与“墙”的互变原因,又点明了文
章主旨,意旨深刻,令人深思,
促人反省。赋分53分。
[结论小结]
“实题虚写
”,关键要认清“实题”的特征,准确理解“实题”的具体内涵,
再此基础上,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寻
找“实题”的象征意义或者说附加意义,
然后化“实”为“虚”,附情于物地展开行文。这就要求考生借
助一定的艺术知
觉,因物兴感,借物寄意,把自己的主观情思、思想认识移植或投射到命题或
话
题中的物象之上,让意旨超越描写对象或物象本身。例如以“井”为话题作
文,“井”是一个实实在在的
具体的物象,我们如果“实题实写”,必然要写“井”
的深浅多少,“井”水的咸淡与否。而新加坡作家
尤今却从一口古井感受到了一
种理想的人格。他说:“有一类人像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
静的
第 11 页 共 12 页
不管风来不来,他都不起波澜。
路人走过,都不会多看他一眼。可是,有一天,
你渴了,你站在那儿掏水来喝,这才惊奇的发现,那口古
井,竟是那么深,深
不可测;掏上来的水,竟是那么清,清澈见底;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
儿出窍。这类人才美不外露,又大智若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知。
你掏了又掏,依然掏之不
尽。每次掏出来的话,都闪烁着智慧的亮光。文章最
后说:“古井,可遇而不可求,一旦遇上,是你的造
化。”由今的这篇《古井》,
以物象“古井”为载体,附情于物,渲染“古井”与某种人的相似点,让“
古
井”的“物性”与某种人的“人性”相统一,相融合,虽然使表达的意旨“超
然物外”,却又
使笔下的人性切合物性特征。所以,“实题虚写”,一定要注意在
“附‘虚’于‘实’”,以“实”写“
虚”的时候,做到“虚实融合”,“虚实同
一”。
第 12 页 共 1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