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结婚坐花轿的来历 历代婚车演变史 组图
昭通学院-教书育人心得体会
新娘结婚坐花轿的来历 历代婚车演变史 组图
如果以为婚车只是现代人的
专利,那就大错特错了。俗
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可算人生中最重要的大事
之一,
必须认真对待。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婚车,这其中,
婚车队伍最能体现出新人的身份、地位、品位及经济
实力。
古今中外,婚车随着时代的脚步,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古代
的花轿、马车,到近代的自行
车、公交车、拖拉机,再到后
来的面包车、大卡车,如今的轿车、跑车,甚至直升机,婚
车也完
成了手抬肩扛到马达引擎的演变。婚车的变化,折射
的是百姓幸福生活的变迁史。古代人
拥有自己的婚车吗?下
面我们一起盘点婚车的那些事吧。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
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
西汉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
子
。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
用。宋高宗赵构南渡临安(今杭州)时,废除
乘轿的有关禁
令,自此轿子发展到民间,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并日益普及。
南宋孝宗皇帝为皇后
制造了一种“龙肩舆”,上面装饰着四条走
龙,用朱红漆的藤子编成坐椅、踏子和门窗,内有红罗茵褥、
软屏夹幔,外有围幛和门帘、窗帘。这是最早的“彩舆”(即花
轿)。
把轿子运用到
娶亲上,最早见于宋代,后来才渐渐成
为民俗。那时,待嫁的女方在家里打扮停当,凌晨,男方就
会派来迎亲的鲜艳的大花轿,这叫“赶时辰”。据说当天如有几
家同时娶亲,谁赶的时间早,将来谁就
会幸福美满。南宋吴
自牧在《梦梁录·娶嫁篇》里有这方面的记述。花轿,也叫喜
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
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古代新娘都是坐
着轿子,怀着忐忑的心情嫁到夫家,所以这其实也算是婚车
的一种形式。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主
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
两人抬的花
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
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
祥图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
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
与两人抬的无异。在传统的礼俗中,一顶花轿堪称不可或缺
的道具,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宿亲
、翻镜、压街
(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礼仪,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
气氛推向高潮。时至今
日,仍有不少钟情于传统婚礼仪式的
新人,选择用花轿迎娶。
农业文明婚车:轿子
古代花轿的种类及样式繁多,因各地的习俗、贫富及
主人的身份而略有不同。普通人娶亲用的一般是二人
抬的花
轿,罩轿子的帷子都选用大红色的彩绸,并绣有富贵花卉、
丹凤朝阳和百子图等吉祥图
案,缀以金、银色,以烘托热闹
喜庆气氛。家境富贵之户常用四人抬的大花轿,轿子的装扮
与二
人抬的相差无异。
清朝末年以来---马车
到清朝末年,在当时
的上海等大城市,许多女子已不
肯坐花轿,改用马车等车辆了。马车是古代婚车的另一个重
要角
色,童话故事里灰姑娘的南瓜车,白雪公主婚礼上的马
车,椭圆的造型,梦幻的车身图案及装饰,再加上
几匹白色
骏马,浪漫至极。即使在现代,欧洲许多皇室婚礼上,马车
也是必不可少的婚车,载着
现实中的王子和灰姑娘,公主与
平民小子,走向幸福的婚姻殿堂。
民国初期婚车---黄包车
民国初期,由于从日本输入的人力车(俗称黄包车)比
较
轻便快捷,遂在民间广为使用,轿子逐渐被取代。黄包车,
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又叫东洋车、洋车。
为引人注目,
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车。民国初年,黄包车已
风靡京、津、沪、汉等
大都市。
三、四十年代:迎接新娘是用毛驴车
60年代 迎接新娘用的车子是自行车
上世纪70年代,年轻人结
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是手
表、自行车、缝纫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自行车是绝大多
数中国人
出行的重要工具,自然也在婚礼上扮演着婚车的角
色。在物质生活不太丰富的年代,自行车对于不少人来
说,
都算得上是一件奢侈品,年轻小伙子如果能在结婚当天骑着
系上大红花的二八自行车,找些
亲戚朋友陪伴,由多辆自行
车组成“豪华婚车队”,那可是无比风光的一件事。
70年代 迎接新娘流行拖拉机、卡车
时代的车轮迈
入了上个世纪70年代,婚车的轮子也发
生了质的变化,在马达轰鸣声中,拖拉机成为了无数年轻人的流行婚车。从自行车到拖拉机,婚车的轮子在发生变化的
同时,也预示着美好的生
活在提速,而这种速度提升得越来
越快。而那个年代的农村,很多生产队里都有拖拉机,结婚
时
借用公家的拖拉机把新娘娶回家,也算是早期的机动婚车
了。是否乘坐舒适不得而知,但新人们的幸福是
一定会有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拖拉机作为婚车已经
退出了历史舞台,而大客和面包则取而
代之。
80年代
迎接新娘流行大客车、吉普车、面包车
流行婚车:大客车、面包
当时,除了
大客,面包车也开始作为婚车出现,不过,
由于比较少,想借一辆面包车作婚车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br>情。
上世纪在80年代后期,私家轿车和出租车则代替大客
成为了流行婚车。上世纪在
80年代末,轿车进入了中国市
场,年轻人结婚时也不约而同瞄准了桑塔纳、拉达等私家车。
拉达汽车是俄罗斯最大汽车制造厂――伏尔加
(AvtoVAZ)旗
下的汽车品牌,2009年2月正式停产。拉达汽
车承载了苏联和俄罗斯几代人情感,是伏尔加的当家“
花旦”,
这款苏联在上世纪60年代从意大利引进的车型,在上世纪
80年代曾一度做过北京的
出租车,后因外观差被夏利取代。
但在莫斯科可绝对是个宝,在俄罗斯的中国人总结的俄罗斯
四
大怪中的第一怪就是“拉达开得比火箭快”。
随着工业繁荣,不少工厂拥有了自己的公车。上世纪70
年代初的吉普车,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面包车,这些公车私
用往往会动用了男女双方所有的社
会关系,才有望拼出两辆
来。值得说说的是空间大的面包车,因为能拉嫁妆广受老百
姓欢迎。娘
家人坐在面包车里,捧着从铺盖卷到刷牙缸子等
各种嫁妆,那个年代的面包车也是娘家人“晒嫁妆”的地
方。
90年代 迎接新娘流行私家车
流行婚车:桑塔纳、拉达、奥迪100
在中国,有车的地方,就有夏利。夏利已经深深扎根于
中国百姓的
生活中,“国民车”的称号非夏利莫属。从研发之
初,夏利就遵循从中国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的造
车理念,“省钱 省心
省时”更是完全从百姓生活出发,为中国
百姓提供“新实利主义”的承诺。
捷达(Jetta-MK1)于1979年在欧洲上市。我们现在看到的国
产捷
达都是一汽大众在1983年第二代德国捷达A2的基础上
改观和升级的版本,1991年12月5日第
一辆捷达A2在一
汽-大众轿车厂组装下线,从此捷达在近20年的时间里在神
州大地,创造了
一个神话!
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用拉达作婚车已经是很
普遍的事情了,而高档一
点的则选择了桑塔纳。而在90年
代后期,老奥迪等高档私家车也进入了婚车市场,并受到年
轻
人的追捧。
社会在变,观念在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在变。如今,
普通的私家车已经不能满
足现代人对于婚车的要求,除了“流
动车展”般的豪门车队和以量取胜的“一水儿车型”之外,花
轿、自行车、公交车卷土重来,成为“婚车”的另一道风景线。
2000年后后
豪华婚车PK个性婚车车队
流行婚车:凯迪拉克、奔驰、个性婚车
时间进入21世纪,结婚的费用越来越高,婚车也越
来越豪华奢侈。尤其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
,全球
各大汽车品牌都把中国当做最重要市场,引进最新款车型,
让追求个性、行事高调张扬的
年轻人,在婚车上有了充分的
挑选余地。奔驰、宝马、林肯、奥迪等传统品牌,早已司空
见惯,
布加迪、法拉利、玛莎拉蒂、兰博基尼、阿斯顿·马丁、
保时捷等品牌的超级跑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婚
礼上,奢侈
程度令人咋舌。
从婚庆公司了解到,凯迪拉克、奔驰等仍是众多年轻人
结婚时头车的首选。除了豪华车型,时下,部分个性的年轻
消费者在结婚时也动足了心思,目的
就是希望自己的婚礼能
与众不同。2004年结婚的杜先生没有选择大奔,而是借了一
辆跑车,
自己开车把新娘接回了家。
新娘为何被抱上花轿?
西方影视作品
中,经常可以见到新郎把新娘从送亲马车
或轿车上抱进新房里的画面。而在中国汉族的传统婚姻习俗中,恰恰相反:新娘出嫁时,要由哥哥抱上或背上花轿。这
种习俗有什么讲究?
有人认为此乃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时的产物:在母系氏
族社会里,已婚妇女同配偶之间仅是一种性伙伴
关系,尽管
两厢自愿,但夜合日离,各自依然从母系家族居住,彼此间
也没有独
立的经济基础。以继承私有财产为特征的父权制出
现后,已婚女子因历史传统使然,继续维持“从母居制
”,甚
至保留群婚习惯,这就迫使丈夫采用种种手段“在传统的范围
内打破传统”(马克思《摩
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确立“从
夫居制”,由此保证子嗣血统的纯正和财产关系的稳固。在这
些手段中,包括了已非原始意义上的“抢婚”行为,即用某种
公认的形式,把事实上已经建立配
偶关系的女子强娶回家。
在这场女子留恋母权制而男子要确立父权制的斗争中,女方
的兄长出于
自身利益的考虑,通常持配合男方的态度。直到
适应父权制的女“嫁”夫家的婚姻形式稳定之后,历史的
风习
依然有所残存,新娘“哭嫁”,并由兄长硬背着送上花轿,就
是这种残存风习的表现形式之
一。
也有人认为,兄长背新娘上轿象征着郎舅权威的确立,
其源头也可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
。在普遍实行“从母居制”婚
姻形式的情况下,郎舅等母系亲属对处置和保障姊妹、外甥
的生活
事务和权益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因而拥有特殊的权
威。进入父权制社会后,尽管血缘关系的延续和财产
的继承
等,均已按父系来进行,但郎舅作为母系亲属的代表,仍旧
对维护姊妹和外甥在夫家的权
益享有一定权威,习惯法谓之
“舅权”。所以,传统婚俗中,新娘要由兄长背上花轿,其道
理就
同新娘要由兄长送亲,并在男家被尊为上宾一样,都是
为了以这些象征性的动作,使郎舅
权威得以确立,并获得婚
姻当事人与社会的认可。有的新娘没有兄长,便由舅舅背上
花轿,其缘
故亦在于此。
“上轿换鞋”和“郎舅背轿”的传说
新娘由兄长或舅舅背上花轿,
其实是土地崇拜观念的反
映,甚至有一个民间故事为证:很久以前,有一位刘老汉,
生了五男二
女。他趁风调雨顺,年成不错之际,头年为长子
娶亲,来年送次女出嫁。谁料从此家境衰落下来。后有人
告
之:“土能生万物,地可长黄金。你家姑娘出嫁时,带走了地
里的财气,所以旺了夫家,损了
娘家。俗话说‘娶媳满堂红,
嫁女一场空’,其奥秘就在这里。”刘老汉恍然大悟,待下一
年再
嫁三女时,特意关照儿子把妹妹背上迎亲花轿,使她脚
不沾地地被抬走,以此保住自家地里的“财气”。
后邻居们纷
纷仿效,逐渐形成流播各地的送嫁风气。有些地方唯此犹嫌
不足,还特地备一双新鞋
,待新娘被背上轿子后,再用这双
从没落过地的鞋子,把她脚上的鞋子换下,以此确保万无一
失
。再往后,亦有许多地区就用“上轿换鞋”来取代“郎舅背
轿”,因为这要省便得多,而
同样可以保住娘家土地里的“财
气”。 以上各种观点,虽都言之成理,但都缺乏可靠的文字
记
载资料来印证。可以说,新娘出嫁为何要背上轿子,至今
仍旧是一个难解之谜。
新娘上花轿的来历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人生四喜
”之所以让中国人痴迷千百年,是因为它们各有各
的作用、各有各的满足、各有各的回味。久旱逢甘雨,
解的
是饥渴;他乡遇故知,填的是寂寞;洞房花烛夜,留的是快
乐;金榜提名时,要的是认可。
天时地利人和、功名利禄自
得,在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归宿。不过,最有说头,最有转
折、最能
将无边喜气酝酿到浓浓厚厚、最能把美好祝愿放大
到极极致致的,还得说这恒古甜蜜的男婚女嫁。 <
/p>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也就这一回。870年前,宋高宗一
道圣旨,让大花轿从皇宫
大内降临民间,她高贵的气质又渗
透进中国红摄人心魄的魔力,让每一个中国人无法抗拒,那
是
深深扎在每个炎黄子孙血脉里的根和梦。八抬大轿、凤冠
霞帔,新娘美似仙女下凡,行若皇后出游。新郎
帽插双花,
十字帔红,跨下状元枣红马,腰中玉带逍遥巾,如金科及第,
似英雄荣归。870年
岁月沧桑,大花轿依然燃烧着中国人对
家庭、对婚姻不变的激情和虔诚。
颤悠悠的大花轿,抬
起的是中国新娘最高贵的礼遇,放
下的是为人持家最深刻的哲理。只要你细听,你会发现,大
花
轿婚礼上,每一句喜歌都是最虔诚的祈福,每一声启轿、
落轿都飘荡着汉语言特有的节律,这一声一句间
又尽情宣泄
着中国人祈求天人合一,此生圆满的虔诚。一板一眼行礼作
揖,诚心诚意三拜九叩。
那一份认真,不是语言可以诉说的
表达。以仪宣礼,以礼服人,礼比天大,以礼完婚,颠覆不
破
。中国的大花轿婚礼中,礼中有意,仪中有情。其意跨越
千年,其情感天动地。单单夫妻交拜这一拜三叩
就深不可言。
自古男儿膝下有黄金,上跪天,下跪地,中间跪父母。可在
自己尊贵的婚礼上为何
要给妻子屈身下跪行大礼。特别是在
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多么不合常规?您若仔细来品,您会品
出那一份夫妻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感谢、感恩和歉疚,以
及发自心底的尊重和承诺。您若用心,您会领
悟,我们的祖
宗对家庭,对生活的理解是多么的深刻透彻。
千年花轿,千年梦
。大花轿婚礼融和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的精髓,寄托着中国人对民族昌盛、对家庭幸福、对生活美
满最虔诚的祈福。
在北宋年间的一个秋天,浙江东南沿海的明州(现在的
宁波)正是收割晚稻
的大忙季节,一天中午,一个农家姑娘
正在晒场上翻晒谷子。突然一个二十来岁的男子,衣冠不整,慌慌张张跑了过来。气喘喘地说:“金兵……快救我……”。这
时,远处尘土飞扬,隐约看见有大队
人马飞驰而来。当时,
四周一片空地,无处可以藏身,眼看这个青年就要遭难。农
家姑娘急中生
智,忙叫青年蹲下,拿起旁边的竹箩,罩住他
的身子,解下自己身上的布兰(南方妇女用兰布做的围裙)
盖在箩筐上,就这样她若无其事的继续翻晒稻谷。不一会,
金兵追到,问姑娘,是否看到一个青
年男子过去?她从容不
迫地答道:“看见有一个人匆匆忙忙往南而去了”。金兵不相信,
可看看
周围空空如也,呆了一会,就骑马走了。过了一会,
姑娘见金兵远去,掀起竹箩,叫醒了被吓昏了的青年
,见他
面有饿色,一问,才知他已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姑娘就将自
己的中饭给他吃了,又拿来她
父亲的破旧衣服帮他换上,叫
他赶紧逃走。这个人也来不及问姑娘姓名,就急匆匆往东逃
走了。
原来,这个青年不是别人,而是宋高宗康王赵构。公元
1126年
,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公元1128年初金兵在攻打扬
州时,宋高宗仓皇出逃,先渡过长江到镇江,同年
九月又逃
到临安(今杭州),在风声鹤唳中逃到明州。脱险后,逃到
了舟山岛定海。
公元1137年,宋高宗赵构派王伦向金朝求和。1138
年高宗回到临安,遂
暂定临安为南宋的都城,又过起了锦衣
玉食的日子。有一天,猛然想起逃难时吃过的蟹酱、咸菜,
味道鲜美,又想到救他的姑娘,为报救驾之恩,有意将姑娘
召入后宫。但在匆忙之中,没有问她姓名,
只记得姑娘身上
有一方布兰,就下诏书叫地方官员查找布兰姑娘。地方官员
接到诏书,那民女无
名无姓到何处去找?如找不到,交不了
差,怎么办?结果出了一张布告:“谁是布兰姑娘,就在自己门口挂出布兰。”因为浙东农村妇女人人都有这种布兰围裙,
第二天差役去查看,户户都挂出了布兰
,弄不清谁是真的布
兰姑娘。地方官无法可想,只好据实上报朝庭。赵构为了褒
扬救命民女,又
下了一道诏书:“浙东女子都封‘后’,出嫁时可
用皇家的銮驾”。
从此以
后,浙东女子出嫁时就可以穿戴凤冠、霞披,
坐雕龙描凤的、金灿灿的大花轿了;后在这个风俗逐渐在民
间流传开来,就有了传统婚礼中的标志性道具——大花轿。
现在宁波天一阁的古迹陈列室中还存
放着一顶花轿供大家
参观;在市区江东还有一个“宋诏桥”的地名。
从前,闽
南沿海一带姑娘出嫁时十分气派,可以戴凤冠,披
霞帔,乘坐銮驾(俗称“花轿”),婚礼不亚于皇家女
。为什么沿海
姑娘可以如此威风呢?传说与南宋康王有关。
宋徽宗时候,金兵入侵,小康王在
南途中,与家人失散,来
到沿海的一个沙滩上,前面就是大海,后面又有追兵,一时走投
无路。
这时正好有一位渔姑坐在鱼桶上织鱼网。康王一见渔姑,
如得天上救星,急忙向渔姑奔去,说明来由,请
求搭救。在这一
望无际的沙滩上,一无穴,二无洞,如何救得。
紧急间,渔姑突然想到自己屁
股下的鱼桶。她急中生智,忙
叫康王钻到鱼桶里,盖上鱼网,自己再坐上若无其事地继续织着
她
的鱼网。
一会儿,金兵追到,问渔姑:“小姑娘,看到康王吗?”渔姑假
装听不懂,答:“这
里没有‘筐’,只有 ‘桶’。”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屁
股下的鱼桶。金兵嚷道:“我问的是一个穿官服
,戴官帽的书生。”
渔姑嗤地一笑:“书生不叫,叫什么筐呀篓的。刚才是有一位书生
向海湾那
边跑去。”金兵信以为真,追了过去。
金兵去后,渔姑搬下鱼网,把康王放出来,对康王说:“金兵<
br>若追不到人,会再返回来,还是到我家躲一躲吧。”康王这时又惊
又饿,求之不得。
渔
姑家里穷,没什么东西好招待,她母亲煮了一碗掺虾皮的
大麦饭给康王吃。康王饥不择食,吃得津津有味
,边吃边道:“本
王在皇宫吃尽了山珍海味,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可口饭菜。”康王在
渔姑家躲了几天,对渔姑由感激而生爱慕之情,对渔姑说:“多蒙
姑娘相救,铭感五内,没齿难忘。
待本王回到皇宫,定派人迎接
姑娘进宫,享受荣华富贵,在门前悬挂鱼网为号。”
后来康王做
了皇帝,却把此事抛到九霄云外了。直到有一天,
康王胃口不好,食欲不振,什么山珍海味都吃不下,忽
然想起了
在渔姑家里吃的饭菜,即命御厨做来,御厨找遍菜谱,都做不出。
康王就命大臣半副銮
驾,带上凤冠霞帔到沿海渔村去迎娶渔姑进
宫。谁知来到渔家家门上都挂着鱼网,无法辨认真假。原来渔
姑
不愿进宫,说出秘密,请求乡亲帮助,家家挂起鱼网,大臣找不
到救驾的渔姑,即派快马回宫
禀报,康王知道事有蹊跷,于是下
旨,半副銮驾及凤冠霞帔不必带回,就赐给渔村姑娘出嫁时使用,以报答救命之恩。从此沿海“半副銮驾嫁新娘“的婚俗就流传下来
了。
注:凤冠为古时妇
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唯太皇太后,
皇太后入庙之首服,饰以凤凰。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
或九翚四凤,皆后妃之服。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
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
初马后之特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