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初丧

别妄想泡我
837次浏览
2020年08月05日 07:3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小学生一年级日记-中招办


第一节 初丧、入殓、成服


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病人处于弥留之际时,
大都希望同儿女见
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
的教导等。此时子女
日夜侍候在侧,病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
会被认为是难得 的善
终。
在关中和陕北许多地方,病人临终前,要用温水把身体擦洗干净,男者要剃
头,女者要洗梳头发, 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
料理;死者为女性,
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
阳,双数为阴, 人们
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为“五领三腰”。
即五件 上衣,三条
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在陕南的安康市和石泉县一带,死者头戴倒巾帽、
足 穿薄底布鞋,死者
活了多少岁,便在鞋底打几个结,如活了60岁,便在鞋底打6个黑点。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
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 用。
换好老衣,把病人转
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 气之前,如
果不换上老衣,亡魂
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 亡魂便会背着沉重
的土炕进阴间,这些
都将使子女终身感到遗憾。而在关中的韩城、华县、陕 北的延川、黄陵及陕南等
地,则是在病人断气
后才将遗体洗净,并为其整容、换寿衣,然后才 把死者移放在铺有干草的木板床
上。停尸的床称“灵
床”,停放在堂屋中间,顺着房屋方向, 死者的脚朝向屋当门。华县一带在换裤
子时,还要看死者临
终时遗的是大便还是小便。若是前 者,便认为子孙福厚;若是后者,则认为子孙
福薄。死者换下的衣
服,要扔到房上去,任凭雨 淋日晒,意在祛除不祥。有的地方将死者的衣服弃而
不要,有的地方要将
死者的衣服选几件好 的,经过消毒后留存,以作纪念。也有人认为儿孙们穿了老
人生前穿过的衣服就
会增福增寿。
老人们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殁了”、“走了”,或称
“去世”,“逝世”。


病人咽气后,韩城一带要给死者脸上盖一幅蓝绫,称为“上脸绫”;陕北则给死
者脸 上盖一张白纸或
黄表纸,称为“冷气纸”。在陕南的安康市一带,死者如果是患痨病(即肺病)
死去,还要用桐油煎鸡
蛋盖在死者的口鼻上,用以掩盖死者的秽气。死者胸部放个筛面罗,以为镇物 ,
并严防猫狗接近,据
说猫狗会惊尸。在泾阳县一带,还要用布带将死者的遗体捆绑在床上, 以防惊尸
“发势”。死者手上
放根柏树枝,上面穿一块饼子,据说阴间恶犬多,亡魂遇到时, 可用此饼哄狗,
借以脱身,或用柏枝
防身。再以红线系小铜钱一枚,放于死者口内牙齿外,谓 之“口含钱”或“压舌
钱”。关中许多农村,
孝子还要在大门外焚烧纸人纸马,边烧边给纸扎 的“马童”喃喃叮咛:“给我爹
(或我妈)把马牵好”。
在陕北的清涧县,孝子要给死者“指 明路”,方式是女儿手拿一只尺子,尺上系
一面镜子,走在前面,
长子一手端水碗,一手执火 把跟在后面,所有孝子随行,哭着走出村外,朝着坟
墓的大体方向走百步,
燃香烧纸,倒水扔 火把,止哭而归,意为给死者指明去阴间的方向。在甘泉县一
带,长辈咽气后,儿
女立即捉一 只鸡到村口杀死,拔毛洗净,祭放于灵前,称为“引魂”,迷信的说
法认为鸡可以作死者
的替 身,让鸡替死者受罪,就可避免亡魂遭受轮回之苦,而且转世很快。在陕南
的南郑县,死者断气
后,家里人要用黄表纸把神龛上供奉的神主和门神封起来,让死者的灵魂不受诸
神阻拦,顺利从门口
走出去。有的撕破天窗,或揭去房上一页瓦,或把草房戳个洞,让灵魂从天空升
去,叫做“出煞 ”。
与此同时,还要立即给死者烧“倒头纸”,关中和陕北有些地方称“炕头纸”。
商洛地区 有几个县,
旧时出嫁的女儿给死者烧“倒头纸”要按16两的老秤烧够9斤14两,据说这个
数目是冥币1万元。迷信
的说法这是给死者去阴间的零用盘费,要随身携带使用。以上事毕,再在死者 脚
下点一盏菜油灯,名
为“路灯”或“长明灯”,传说阴曹地府黑暗无光,点上路灯可以照着 死者行走,
这盏灯要一直点到
出殡为止。在关中华县一带,还要请道士给死者开“路引”,道 士手持乐器,向
死者边敲铃铛边念:
“新故亡人×××,生于×年×月×日,殁于×年×月× 日,享年××岁,伏以
大限无情,魂归极乐,
念阴阳之永隔,痛人世之长辞,儿孙饮泣,宅地 同悲,今奉太上乾元大法师勒令,
给以路引一张,阴
曹地府任意遨游, 所有游魂野鬼、关津渡口,不得刁难阻滞。路引所至,如律
令。”最后念道:


“三天不吃阳间饭,四天上了望乡台。望乡台上向下望,合家儿女哭哀哀。”念
完,把“引魂幡”挥 < br>舞几下,将一张画有符咒的“路引”烧掉,装入小瓦罐内,用一张黄表纸封住,
上写一个“府”字 。
据说有了这张“路引”,便能起到通行证的作用,在阴曹地府可以畅通无阻。旧
时的路引以 “丰都路
引”最受重视,传说丰都是阴曹地府的首都,清末民初,路过丰都县的人,都要
买几 张当地的路引赠
送老年亲友,而一些老人也把这种路引奉为至宝。建国后,此俗已废。
尸体安排停当,孝子就要开始报丧,死者是男,首先要给户族及舅家报丧;
死者是女,首先要给
娘家报丧,接着是给姑家和姨家报丧。报丧时孝子不作揖,以双膝跪地,行叩头
礼,并陈述死者的死
因、死亡时问及入殓、开吊和出殡日期等,其他亲友可遣人报丧。长子除了亲自
给娘舅家报丧, 还要
在全村挨门挨户地叩头,意在央求村邻帮助料理丧事。而在安康地区的几个县,
不管哪家 死了人,村
邻都要打一刀豆腐送去,谚云:“人死饭甑开,不请自己来”,表示愿意主动给
丧 主家帮忙。孝子在
路上遇见年岁高、辈份大的熟人,也得跪下叩头,据说孝子多磕头,可为亡故的
老人消灾免罪。
比较富裕的人家,报丧时还要发“讣告”,以文字的形式把死者的噩耗奉告
给族人和亲友。讣告
有一定的格式,若是父亲死了,便写“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
延显考×公讳××老
大人,因病于×年×月×日×时在本宅寿终正寝,掩柩于室,享年×十有×。不
孝××等侍奉在 侧,
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谨择于×月×日开吊祭奠,×月×日扶柩安葬×茔,
叨在亲友 寅谊,特此
讣闻”。如果死的是母亲,讣告上则写“显妣×氏××老大人”,下侧落款处,
如 父死、母尚在,可
写“孤子×××泣血稽颡”,若母死、父尚在,则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 br>哀子”。若母死,
父有继室,继母亦有儿子,则前房儿子称“孤哀子”,后房儿子称“孤子”。 有
的还写死者生前德行,
并请名人题字作赞。建国后,讣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有些地方仍在沿 用,但只写
死者的死亡原因、死
亡时间和安葬日期等,文字比较简练。
报完丧后,丧主家还要在大门外高悬“望门纸”,关中称“纸幡”,形如筒
状,中空,高丈余,
直径二三尺,周围粘上许多长串白纸条,用剪刀剪成连环铜钱状,挂在竿头,栽
于门前,并在门外竖
“丧告牌”,丧告用一大张长方形的白纸,写上亡者的姓名、属相、生卒年月日
及子孙姓名等, 贴在


木板上,置于大门外,以示家有重孝。在陕北的佳县、清涧、吴堡等县,丧主家< br>则是在大门外挂“岁
岁纸”,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白麻纸,用剪刀一正一反剪成连环的长条 絮状,
男死,挂于大门的
左侧;女死,则挂于大门的右侧,并将死者的铺盖卷起放在墙头,意在向村邻报
丧。
在清涧县农村,还要给死者搭“望乡台”,于死后第三天的黎明,在院内置
桌,上放高凳,再放
上装满糜子的升子,内插木铲,孝男孝女绕哭九圈,意即死者上了“望乡台”,
经常能看到家里。
死者入棺,谓之“入殓”或“大殓”。关中和陕北,一般在死后三日入殓成
服,陕南于死后第二
天入殓,也有在死后当天就入殓的。旧时一些经济条件处于中等的家庭,当父母
进入衰年后,儿女们
一般早就给父母准备好了棺材。在关中的眉县和陕南的南郑县等农村,老人健在
时,儿女为老人 做好
棺材后,亲友还要来祝贺,女婿要给棺材搭红放炮,祝老人健康长寿,名曰“贺
寿木”。 但普通人家
多是临时赶做、或从棺材铺买来的。人们认为棺材是死者的房子,要选质地细腻
又 耐腐蚀的木材制作。
民间以柏木、杉木、红松、桐木等为上品,榆木、柳木次之,杂木则更次之。木< br>板厚达四寸,薄者不
能成棺,穷苦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头大匣子,俗称“火匣子”。富 户人
家的棺材很讲究,用
上等木料精工制作,棺底周围镂刻花纹,棺头雕上“寿”字图案,里 层用布和胶
裱糊,再涂一层生漆,
使其严密,滴水不漏,外部用土漆连续油漆多遍,使其乌黑 铮亮。现代多用化工
涂料油漆。棺材停放
在堂屋以门槛为中线的内外各半之处,或直接抬进临 时搭好的“灵棚”内,但死
者须以布遮面,不能
让死者见日光。棺材下面用两条高约二尺的长 凳架起,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
或棉籽,垫上一层旧
衣服或棉花,再铺上新褥子。死者的子 女按长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遗容,死者
如果是男,须由户族
头人检视衣衾,有些地方是由外 甥检视;死者如果是女,衣衾则由娘家人检视,
如果对棺木、寿衣不
满意,是不能入殓的,检 视人提出的意见,当事人必须照办。人殓时由长子捧住
死者的头,次子提腰,
幼子抬脚,将尸 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关中和陕北
是给死者头枕灰包,
陕南是给 死者头枕鸡形红布枕头,脚下蹬一块酒曲,以兆后代兴旺发达。在清涧
县一带,死者入棺时,
孝子的泪水始终不能滴在棺木和死者的尸体上,否则认为死者会经常思念儿女,
引起亡魂不安。尸体


摆放端正后, 给死者面部盖张苫脸纸,袖内放一把纸扇,有些地方还要给死者
身上放些“等身钱”
(一岁放 一张纸钱),棺材内再放些散碎银钱及陈艾,死者尸体周围用柏树叶或灰
包填实,有些地方是
死者多少岁,便用多少灰包填实,直到把尸体固定,在棺内不能移动为止。有的
还要给死者口内放进 < br>一些米粒、盐、茶叶,认为死者在阴间便会有吃有喝;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
珠宝,古称“含玉 ”,
意在祛除秽气,使尸体历久不腐,此即“含殓”。报丧讣告上写的“亲视含殓”,
就是表 示对死者已
经做到养老送终了。
在关中和陕北,人殓后便可钉棺材盖了,称为“闭殓”,但在陕南,入殓后
暂时还不能盖棺板,
或者棺板不能全盖严,因民间有“户不见天,棺不二掩”的习俗,闭了棺就不能
再开棺了,要等死者
在外地的子女全部回来,并等开吊后一些主要亲戚都瞻仰过遗容后,才能把棺盖
钉实;同时民间 讲究
迷信,认为人死了,是城隍爷叫去了,城隍是阎王手下的地方官,有叫错了的,
也有把灵 魂叫去为其
他屈死鬼作证辨冤的,城隍爷辨明后,放回灵魂还可复生,所以一般都要在人殓
后 再等一天才能钉棺
盖。钉了棺盖,家属和亲友就再也看不到死者的仪容了,因而在钉棺盖时,男女孝子都爬在棺材上放
声恸哭,以示对亲人难舍的悲痛之情,亲友们的沉痛心情和哭泣也达到了高潮 ,
这时念经的僧道或阴
阳先生一边把手中的铜镜叮踏敲响,口中念念有词,一边掀开爬棺恸哭 的孝男孝
女,用麻绳将棺木箍
紧,用生漆灰膏将棺缝糊严,就可钉棺了。在关中北部的耀县一 带,死男,棺盖
由外家(死者的舅家)
钉;死者是女,则由娘家人来钉,孝子头顶工具盘,跪 在棺旁,钉棺者一手提斧,
一手取来大木钉,
亲属喊一声“躲钉”,接着便在棺材上钉三下, 再由别人继续钉。钉完棺后,把
棺材抬起垫高一点,
谓之“升棺”,把铺的草与棺材离开,谓 之“斩草”,孝子逐一哭拜奠酒,并和
亲友一齐烧纸举哀。
在华县和城固县一带,死者入殓后 ,还要把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在棺材上砸碎,
当地人认为死者的房
产衣物都可留给后代,唯独 药罐不能传后,打烂药罐,意在祛灾除祸,表示今后
不再有人生病熬药了。
入殓后,子女及近亲、户族中的晚辈,在灵前穿上孝服,称为“成服”。古
代丧服根据生者与死
者关系的亲疏,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斩衰为丧服中最重的
一种,用粗麻布制成,


左右和下边不缝。子、未嫁女对父母、媳对公婆、承重孙对祖父母、妻对夫都服
斩衰。腰束厚麻带,
称苴经,头绾丧髻,称“鬓衰”。哭丧要持哭丧棒,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 br>须用杖扶持。齐衰是
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因其辑边缝齐,故称。是已嫁女对父母、 子对
继母、庶母.、侄对
伯、叔父母、孙对祖父的丧服。大功又次于齐衰,用熟麻布制成,质 地较齐衰稍
细。小功和缌麻都是
丧服中较轻的一种,也是用熟麻布制成,但质地更细。丧服的 对象为已婚的姑母、
未婚的堂姊妹、众
孙、众子妇。本宗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族曾祖父母 、族伯叔、舅父母、岳父
母等。古代根据血缘
关系,对丧服的穿戴和丧服期限作了一系列规定 。到了近代,穿丧服的习俗虽仍
旧沿袭下来,但丧服
的种类已大为减少。关中和陕北的丧服, 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
白孝帽,脚穿白鞋,
腰柬麻辫,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 金银首饰,服白色长衫,头戴白孝巾,脚穿白
鞋;侄儿以五尺左右
长的半幅白布,从头到脚披 覆于背,腰束麻辫;女婿穿的孝服与儿子相同,但要
系一条拴有红头绳的
腰带,以区别他虽是 至亲,但他却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孙的孝服略
短,有些地方只在腰
问衣服的底部 缝一幅白布。其余亲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
辈,都戴最轻的孝巾。
而在 陕南,儿子则服长孝衫,长及脚踝,头缠白布孝帕,手持柳木哭丧棒,棒上
缠满白纸条;女儿和
媳妇则穿短孝衫,右衽、开大襟,头戴白孝巾。各地死者的长辈不戴孝,妻死,
夫不戴孝;夫死,则
妻要戴孝,有的地方妻只穿白鞋。儿子、媳妇是重孝,要守孝三年,出嫁的女儿
孝期二年,侄儿 、侄
媳、侄女孝期一年,孙子戴孝百日,但长孙之父如已死亡,则应按子戴孝。女婿
于殡葬后 即除孝。以
前孝子百日内不脱孝服,现在殡葬后便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
孙 子的鞋只在前半截
罩一层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


朗读者第二期-幼儿园感恩节活动方案


湖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处-瓯江教务


皇帝的新装续写-2013重庆高考作文


祝福留言-对联的种类


阳光雨-我的中国梦作文400字


刀刀经典语录-北京工商学院官网


拒绝平庸-寒假实习报告


广东考试院网站-同学聚会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