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特点细腻描写
绿色环保内容-北京外国语大学分数线
抓住特点 细腻描写
――《我爱故乡的杨梅》写法例谈
李 伟
说起描写热爱故乡、思念故乡的作品,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就是这
两篇:一是大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另一篇就是
作家王鲁彦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了。上小学的时候自然没有什么游
子漂泊的沧桑感,所以对那千古名句就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滚瓜烂熟
可是激不起一丝情感上的涟漪,而《
我爱故乡的杨梅》就不同了,常
常是一边读一边嘴里泛着酸滋滋甜津津的味道,书读完后再狠狠地咽上几大口口水,直埋怨自己怎么没有生在那杨梅满枝的江南,甚至这
种贪恋杨梅的情结一直到现在还
挥散不去,尤其做了老师,十几年教
书,看着一届届学生也宛如当年的自己那样吞咽着口水的样子,更是
无限感慨: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究竟有怎样神奇的力量呢?
让我们来抽丝剥茧,一点点揭开
其中的奥秘吧!其实非常简单,
抓住特点,细腻描写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方法。首先,作者抓住了杨梅树美丽的特点,杨梅树一年四季枝叶常绿,可是作者却慧眼独具,
选取了春天绵绵细雨中的杨梅树
来写,因为这时的杨梅树最有蓬勃向
上的生命力。你看,“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
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
着。”仅用两句就勾勒出了
一幅多么优美多么富有生机的图画:细雨
绵绵,春意融融,那翠亮鲜绿如翡翠如绿宝石般的就是一棵棵杨
梅树,
它们宛如贪婪的婴儿,大口大口地吮吸着春天母亲的乳汁,又像活泼
的孩
子,在雨雾中嬉戏着,发出阵阵欢乐的笑声。
其次,在描写全文的重点部分――杨梅果时,作者抓住了
杨梅果
生长过程中形色味的变化,更加细腻地进行描写。使人读了如见其形,
如观其色,如品其
味。比如,写杨梅果形状时小刺的变化。从刚开始
“圆圆的,遍身生着小刺”到“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
了,平了”再
到完全成熟后的“舌尖刚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
软”,作者描
写得是多么细致入微啊!
再如颜色的变化,刚开始“淡红”,渐渐成熟时变为“深红”,熟
透
时“几乎变成黑的”,而那“黑”又不一样,是“像黑的”“太红了”,
这样细腻的描写作者还嫌不够,
干脆又对果肉和汁水的颜色进行了具
体的描绘,“轻轻咬开,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
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读到这里,怎不让人口舌生津,一品再
品。还有味道的变化,作者
通过小时候一次吃杨梅的亲身体验,细致
地表现了杨梅酸甜味道的细微变化。正是由于作者观察得细致,
眼看、
手摸、嘴尝等多种观察方法的运用,才把杨梅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栩栩
如生地描写下来,字
里行间一股浓浓的喜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还有呢,这篇文章是作家在西北生病时看到窗外的绵绵细
雨,不禁想
到了家乡,思念故乡时写的,原文可长的很哪,对杨梅还有许多精彩
的描写,比如,
拿它和荔枝对比写,“荔枝的光色是呆板的,像玻璃,
像鱼目;杨梅的光色却是生动的,像映着朝霞的露
水呢!”还有这样
的描写:“人家把它一船一船的载来,一担一担的挑来,我们一篮一
篮的买了
进来,挂一篮在檐口下,放一篮在水缸盖上,倒上一脸盆,
用冷水一洗,一颗一颗地放进
嘴里,一面还没有吃了,一面又早已从
脸盆里起了一颗,一口气吃了一二十颗,有时来不及把它的核一一
吐
出来,便一直吞进了肚里。”怎么样,是不是口水流出来了,快去找
来原文,和课文对照着好
好读一读,品一品吧!
将错就错
李 伟
《岸边的柳树》
是一篇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清新的文章,早就打
算好了怎么上这一课,要让同学们在多种形式、声情并茂
的朗读中完
成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在读着,可是不知怎的,听来却觉得有
些有气无力,全
然没有平时的激情,难道是因为第三节课了,学习的
激情已经在前两节课的学习中释放殆尽,亦或是肚子
里咕咕在唱空城
计了。正寻思着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时,忽然一个声音响起
来: “老
师,我发现了书上有一个错误!”这声音是那么急切地在班
里响起来,无异于晴天里的一个霹雳,同学们
一下子兴奋了,循声望
去,原来是杜耀杰,只见他站起来,激动地话都打着结:“老师,你
看,
书上的画——画——画错了!”我示意他慢慢说。原来,他发现
了课文的第三幅插图和课文描写不符,书
上写着:“几年过去了,又
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鱼儿们游过这里时,惊奇地发现岸上柳树青青的,
河水凉凉的,他们觉得舒服极了。‘是谁种的树呀?’他们互相问着。”
“可是第三幅图上画的4条小
鱼正仰着头往岸上看,小乌龟正在岸上
种柳树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对对。”已经有孩子附和起来
,迅
速翻了一下课本,哟,不去留心,还真不注意,插图与文章的确有许
多商榷之处。比如第一
幅图和第一段话,文中这样描写:“夏天来了,
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小河上,鱼儿们觉得难受极了。”可是
第一幅图中,
蓝天、白云、绿树、青草、碧水、游鱼,独独缺少了火红的太阳,满
目清凉,哪有
一丝热的感觉。心思一下子灵动起来,将错就错,改变
教学思路上。 于是,我先把杜耀
杰美美地夸了一顿,夸他能发现书
中的问题,并勇于提出来;夸他读书不唯书,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
br>的创见,长大后准有大出息。直夸得他小脸红红的,小眼亮亮的,心
里甜甜的,其他同学眼巴巴的
,直后悔自己刚才怎么没提出来,有几
个快嘴的还悻悻地说:“我也发现了。”班里的气氛又开始活跃起
来。
“别慌,课文和插图还有一些不相符的地方,看看谁还有孙悟空的‘火
眼金睛’,把它挑
出来。” 马上,教室里一片翻书的声音,一句句地
读,一点点地对,看着一个个小黑脑袋小鸡啄米似的
点来点去,我心
里那个得意哟,就别提了。
几分钟后,小黑脑袋又不约而同地抬起来
了,和我目光相对的是一双双黑亮亮的眼睛. 是不是有新的发
现?”
“是!”“想马上告诉我,对不对?“对!”“可是我——不——想——
听。”看着孩子
们那因为惊讶而圆圆的眼睛、嘴巴,我忍住笑,一字
一句地说:“刚才在你们读啊找啊的时候,我就从每
一个同学身边走
过,都已经知道了,再听不是多余重复吗?你们想想,谁还不知道书
上的错误呢
?” 孩子们又动起来。 “别的班上的老师是、同学,爸
爸、妈妈,编辑叔叔、阿姨。”“别的班的老
师、同学下课就可以说,
爸爸、妈妈回家也可以说,可是编辑叔叔阿姨怎么办呢?”“写信。
上
次我们读《309暗室》的时候就发现有一句话写错了,‘肚子饿得
头晕眼花’,就写信告诉了郑渊洁叔
叔。”“对,我们写信。” 火已经
烧起来了,顺势再添上一把柴:“好,下面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一个
字体最好的同学执笔,其他同学口述,合作完成给编辑叔叔(阿姨)
的一封信,信的格式还记得
吗?内容要怎么写知道吗?„„”“知道
知道,开头要顶格,要写问候语,要有礼貌,要
有落款和日期„„”
这帮聪明的孩子,已经不耐烦了。 “不许不耐烦,最后一句,小组
完成后
,朗读评选,不过我法眼的,不许寄出去。还要„„”我做了
个恶狠狠的表情。
笑声中,学生开始了和远方素不相识的叔叔(阿姨)的交流。 将
错就错,错出一片精彩。
“写作素材”也可以造出来
李 伟
有的同学很爱写作,也很注意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可还是为
“米”发愁,是啊,我们的生活还是很平淡的,每天家――校两点一
线,老师、同学也司空见惯
,上下学路上的景物熟悉得就好像自己的
左右手一样,那么,怎么才能寻找到新颖独特的写作材料呢?悄
悄地
把耳朵凑过来,教你一招——制造生活,制造节日,制造素材。
一个同学在学校
里最爱星期一,为什么,因为他值日。你可能一
听就笑了,不就是打扫卫生吗?许多同学都避之不及的,
可是这一天
在这位同学的心中就好像一个盛大的节日,因为,那把普普通通的拖
把在他的手里竟
然变得神奇无比,瞧,他用力推着拖把,像开动着一
辆推土机,呜呜呜,一会儿就推干净了一块地方;他
又开始“画地为
牢”了,以自己为圆心,手拿拖把原地转了起来,得,这一片也干净
了;接下来
他又上演了《哈里•伯特》中的一幕,不过骑的是一把“飞
天小拖把”,飞来飞去之时,地也拖完了。怎
么样,玩得痛快,活干
得也漂亮吧。
还有三个女同学独出心裁,过起了自己自创的节
日:星期一――
哑节,星期二――跳跳节,星期三――相反节,星期四――节日纪念
日,星期五
――成语节。想象一下吧,星期一她们就像三个小哑巴一
样,眼睛瞪得大大的,有无数的话想说,可是嘴
巴却只能闭得紧紧的,
但还是稍不留神就说出了口,小屁股只好迎接同伴的惩罚了。星期二
又像
三只小兔子一样在校园蹦来跳去,蹦跳着去上课,蹦跳着上厕所,
蹦跳着上老师办公室„
„星期三相反节却发生了一个意外,她们中的
一位不小心碰倒了一个小同学,赶紧扶起来却说:“没关系
,不是我
把你碰倒的。”觉得委屈的小同学又找来了老师,面对老师,游戏还
要继续——哈哈,
你想想那样的场面吧,会有多少的乐趣在里头。
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央电视台大风车栏目举办的
全国少年儿童DV
大赛中,一部作品颇引人注目,同时也获得了最佳创新奖。实际上小
作者成功
的奥秘全在于拍摄素材,她的哥哥喝奶时有个有趣的喝法:
先在奶袋的一角轻轻咬个小小的口,再用手捏
着奶袋,一股细如蚕丝
的奶线就准准地射进了嘴里,哥哥还不时地调整着奶袋和嘴巴间的距
离,
只见那一线亮白便忽长忽短,伸缩自如,宛如变魔术般。所以这
位小哥哥不仅制造出了自己喝奶的快乐,
也为妹妹造出了一个成功的
拍摄素材。
现在,同学们一定会说,哎呀,生活虽然是平
凡而又普通的,可
是我们可以把它制造得更加丰富多彩呀。一次累人的拔草劳动可以变
成一场紧
张激烈的“对敌歼灭战”,一件班里的好人好事可以变成惊
险神秘的“福尔摩斯小探案”。面对操场的瓢
泼大雨而又脚痒难耐的
你不妨和同学来一场“嘴上足球赛”„„对了,只要你开动脑筋,善
于制
造,肯定会从你的“写作素材加工厂”里生产出源源不断的“上
等好米”来。
除了月亮,还捞上来什么?
李 伟
《捞月亮》这个故事
想必中国的孩子没有不知道它的,此时它正
大咧咧地躺在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书页上,不怀好意地盯着我:
看你怎
么上?怎么上,按部就班,读讲演,早就听滥了的这个故事肯定不会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没有了兴趣的课堂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我
冲它做了个鬼脸,对付你这种老课文,咱们走着瞧吧。上
课了,我宣
布:“《捞月亮》这个故事我们还用表演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马上
一脸欣喜,这
就是他们的可爱之处,永远对扮演角色充满了兴趣,即
使对情节熟得不能再熟了。“不过――”话锋一转
,我出了难题:“光
照着课文写的演,没意思,我们要演,就要演出新意来,首先,仔细
读文、
看图,看看除了猴子,还能找出哪些角色,给他们设计合适的
语言和动作,然后,想象故事的结尾会怎么
样,把它也演出来。”“遵
命。”小脑袋们顿时离开座位,自由组合活动起来。15分钟后,孩子
们准备停当,粉墨登场。你不能不佩服孩子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了,
光“发现月亮掉进井里”一个场景
就个个不同,有的是猴子玩累了,
到井边喝水发现的;有的是两只猴子坐在井边聊天时发现的;还有的<
br>是和小草小花做游戏时发现的。井公公、大树爷爷、月亮仙子、小草
弟弟、花姐姐等几个新的角色
在他们的表演中一一闪亮登场,请看其
中的一段:小猴子:猴爷爷,您老见识多,您可一定要想个办法把
月
亮捞上来呀。群猴:是呀,是呀,月亮仙子掉进又深又凉的井里可要
生病的呀。大猴:有了,
我们拿个钩子把月亮钩上来。一猴:不行,
不行,钩在月亮仙子身上多疼呀,我拿钩子钩
你你愿意吗?又一猴:
要不这样,我去拿篮子把月亮捞上来。大家实验,不行。(旁边的大
树笑
眯眯地看着,突然冒出一句:我就是不说,看这群傻猴子的笑话。)
而最后的结尾创编中更精彩了,我是
没有想到:之一:猴子们用桶捞,
却捞出一桶,井里还有一个,一连捞了七八桶,井里还有一个,一共<
br>有了九个月亮,猴子们面面相觑。 之二:从月亮仙子嘴里得知井中
的月亮是她在照镜子时,众猴
子也恍然大悟:原来我白天在井里看见
的是自己呀。我们还以为井里也住着小猴子呢!于是猴子们又排成
一
队,静静地等待天亮,好对井欣赏自己的美丽形象。 之三:当得知
水中月是影子时,所有的
猴子都埋怨起来,老猴子埋怨大猴子,大猴
子埋怨小猴子,而小猴子早跑到一边,笑着说:“哈哈,我是
逗你们
玩的!” „„
欢欢乐乐,一节课过去了。看大家意犹未尽,正好是星期五,顺<
br>势布置作业:双休日收集有关猴子的故事并做成手抄报,要求图文并
茂,周一评选出有趣的继续表
演。 同学们欢呼着作鸟兽散。 周
一又是令人兴奋的一节课,30个孩子带来了30个不同的有关猴
子的
故事,有猴子的知识介绍,有我熟悉的《朝三暮四》《猴子国王》,也
有我不熟悉的《猴子
与乌龟》《猴子遇险》,等等。
课上,每个组的四位成员先通读本组的四个故事,再选定一个编<
br>排表演,这样,就有8个猴子的经典故事进驻在全班同学的眼里、心
里。
课下,将
30份手抄小报贴在墙上,这些聪明的猴子、淘气的猴
子、狡猾的猴子、愚蠢的猴子就会
和我们一起度过一些快乐时光。
课外,每个同学写一个自己心中猴子的故事,这是明天的精彩。
就这样,我们捞完了月亮。正好上完课后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教学报
告,也捞出了这样一句:课
堂应该是情感的课堂,没有情感的课堂就
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