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考练习题
2013年高考录取分数线-校庆策划书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哪些要求?
(1)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战略要
求。(2)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牢
记使命,自信自励。(3)要有高强的本领才
干,勤奋学习,全面发展。(4)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担当精神,讲求奉
献,实干进取。
2.大学生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2)良
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
法治素养,是大学生把握发展机遇、创造人生精彩的基础条
件和宝贵资源;(3)大学生要成长成才、贡
献社会,就要学习掌握运用道德和法
律规范,正确调整自己的行为;(4)大学生应当通过理论学习和实
践体验,陶冶
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
质
和法治素养。
1.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人生观是在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实践中形成的根本看法;
(2)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以及对待生活态度都是由人生观决定的;
(3)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形成个人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及生活的
态度,由此而形成个人人生观。
(4)任何
认识都有正确的与错误的之分,正确的人生观对人未来的成功具
有导向作用,而错误的人生观则阻碍人们
向前发展。
2.如何理解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的关系?为什么说人生目的是人
生观的核心? <
br>三者关系:(1)人生目的决定着人们对待实际生活的基本态度和人生价值的
评判标准;(2)人
生态度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目的的持守和人生价值的评判;(3)
人生价值制约着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的选
择。(4)只有深刻理解三者的辩证统一
关系,才能准确把握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
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1)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在人生实践中具
有重要的作用;(2)人生目的
决定人生道路;(3)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4)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选择。
3.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原理,说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
价值的关系。 <
br>(1)二者相互区别,又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人生价值的矛盾统一
体。(2)人生的
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是个体为社会制造更大价值的前提。个体通
过努力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其
1
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3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
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的保障
。
四、问答题
1.谈谈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理想指引方向,
信念决定成败。(1)理想信念昭示奋斗目标;(2)理想信念提供
前进动力;(3)理想信念提高精神
境界。
2. 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关系?
(1)在新
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是科学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国梦的
正确道路;(3)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的远大
理想,它的实现是漫长、艰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付出艰
苦的努力;(4)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向着远大理想所进行的实实在在的努力。(5)<
br>大学生要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觉做共产主义
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
者,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大学生肩负的责任。
(1)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树
雄心、立壮志,是关系大学生一生前途命运
的重大课题。
(2)立志做大事。做大事就是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立为国奉献
之志,立为民服务之志,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3)立志须躬行。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
做起。
1.中国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主要内容:(1)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
时代精神;(2)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
斗精神、伟大团结
精神、伟大梦想精神;(3)时代精神体现为突破陈规、大胆探索、敢于创造的思想观念;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坚忍不拔、自强不
息、锐意进取的精神
状态;(4)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
如何弘扬中国精神:(1)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
之魂,培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
园,既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也要大力弘扬时代精神:(2)凝聚中国
力量的精神
纽带;(3)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4)推进复兴伟业的精神定力。
3.
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是什么?如何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
基本内涵:(1)爱祖国的大好
河山;(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3)爱祖国的灿烂
文化;(4)爱自己的国家。
时代要求:(1)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2)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2
(3)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4)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界。
做忠诚的爱国者:(1)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始终做
到爱国的深厚
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2)
维护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一个中国
原则,推进两岸合作交流,促进两岸同胞团
结奋斗,反对“台独”分裂图谋;(3)促进民族团结;(4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国防意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大学生该如何走在改革创新的时代前列。
(1)树立改革创新
的自觉意识: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
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
(2)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夯实创新基础;培养创新思维;投身创新
实践。
四、问答题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社会主义
本质;基本内容是:(1)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2)自由、平等、公正、
法治;(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
谈谈为什么要增强价值观自信?
(1)坚定的核心价值观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
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厚的历史底蕴;(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实的现实基础;(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的
道义力量。
3.大学生应当如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
期,要“扣好人生扣子”,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
成自觉奉行的信
念理念,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强大的青春能
量;
(2)大学生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生的价值准则,切实做到勤
学、修德
、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一言一行的基本遵循。
四、问答题
1.试述道德的起源和本质。
道德起源:(1)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为准确认识和理解道德的
本质奠定了基础;
(2)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3)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3
(4)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道德本质:
(1)经济基础对道德的决定作用,道德在一定条件下对经济基础起能
动作用;(2)道德是反映社会经
济关系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3)道德是社会利
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4)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2. 社会主义道德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1)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
心,决定着道德建设的根本性质和发展
方向,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2)为人民
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3)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4)为人民服务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要继续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成为调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
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2)集体主义强
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
益的辩证统一;(3)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
人利益;(4)
集体主义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4.结合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
来,思考如何积极吸取借鉴古今中外的一
切优秀道德成果?
(1)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
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充分吸收借鉴各种
优秀道德成果;(2)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必须根据时
代条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推动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
)
传承和发扬中国革命道德,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和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道
德建设的客观
需要,也是激励大学生锤炼优良道德品质的必然要求。(4)坚持马
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
果,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5.如何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基本要求?
(1)社会公德基本要
求: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
法;(2)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爱岗敬业、诚实
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
社会;(3)家庭美德基本要求: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
俭持家、邻
里团结;(4)个人品德基本要求: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知行合一、
积
善成德。
6.大学生如何通过参与道德实践引领社会风尚?
(1)大学生要以正确的荣辱观
为指导,坚定正确的行为导向,产生正确的价值
激励,助推全社会形成知荣明辱的良好道德风尚。(2)
大学生要讲正气,敢于坚
持真理、坚持原则,伸张正义,见义勇为,坚持同一切歪风邪气作斗争。(3)
大
学生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在奉献社会中积极发光发热,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美好
4
和幸福。(4)大学生要用和谐的态度对待人生实践,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
为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推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融洽相处,实现
人与自然之间友好共生
。
1.联系我国实际,说明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
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2)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
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
一。(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4)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2.如何理解我国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
宪法的
地位:(1)我国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具有显著优
势、坚实基础、强大生命力。
(2)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
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3)我国宪法是
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
依据。(4)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
基本原则:(1
)党的领导原则;(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
治原则;(5)民主集中制原则
。
3.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
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的完善的法
治体系。包括(1)完
备的法律规范体系(2)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3)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4)有
力的法治保障体系(5)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4. 如何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正确认
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2)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3)正确
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4
)推动法治和德治的相互促进
5. 大学生如何培养法治思维?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学习法律知识;(2)掌握法律方法;(3)参与法律实践;(4)养成守法习
惯。
6.如何正确理解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的实现必须以相应法律义
务的履行为条件;同时,法律义务的设定和履行必须也以法律权利的行
使为依据。
(2)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离开了法律权利,法律义务就
失去
了履行的价值和动力;同样,离开了法律义务,法律权利也形同虚设。(3)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
二重性的关系,即一个行为可以同时是权利行为和义
务行为。(4)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平等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