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社团招新策划书
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是社会风尚
和文明程度的基本标志,遵
守社会公德,是对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正在接
受
高等教育的一类社会群体,但社会公德的失范现象在他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反映
出高校德育
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还有所欠缺。依据多年高校德育工作的经
历,笔者认为,高校德育要紧抓公德意
识这一核心要素,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教育,实现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公德意识:
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
社会公德即社会的公共道德,它是人们在日常
公共生活中所形成和应当遵守
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共同相处、彼
此交
往的最一般的关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觉遵
守和践行公共
生活准则的观念和意识。公德意识是高校德育的核心要素,加强大
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
和现实意义。
第一,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高尚人格的前
提和基础。遵守社会公德,自觉履行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习
惯,树立高尚道德情操
的起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道德人格的完善,就应该从
培养公德意识开始。同其它事物的发展规律
一样,人的道德修养也只有在量的积
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发生质的飞跃。因此,大学生只有培养
和树立起公德
意识,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才能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进而达到
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境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比较低层次的道德
要求,一般说来,它所要
求的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有人认为,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应该是小学和中学阶段的事,对大学生还讲这
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岂非“小题大
作”?诚然,社会公德教育早在中学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学龄前就
已经开始了。但
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人的大学阶段,才是生理心理蓬勃发展并日益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臻定型,
思想道德日趋完善的重要时期。正如启蒙思想家卢梭所言青年期是
“人的第
二次降生”,因此,必须深化和加强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培
1
5
养,为形成高尚品格打下坚实基础。我国的《高等学校学生行
为准则》中,绝大部
分内容都是关于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的要求,这无疑也说明加强大学生公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第二,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本标准。 <
br>恩格斯在评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发展时,曾经热情洋溢地讴歌“这是一个人
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
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
——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
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这
无疑是说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才的成长及其特征同时代的
要求有着非常
紧密的关系,可以说这是时代与人才成长的永恒的辩证法。那么,在我国实行改革
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应该造就怎样的
人才?很显然,绝不
会是那些不学无术,一无所长的庸庸碌碌之辈,也绝不会是那种
“思想骑墙”、“有奶便是娘”的所谓“
知识分子”,人才应是“德”与“才”的统一,应是
“德才兼备”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有扎
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理想,有道德。大学生公德意识的
程度如何,是衡量大学生是否有德的最直接的表
现,也是衡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基
本指标。如果缺乏公德意识或者公德意识比较差,那么,聪慧的人将变
得险恶和狡
诈,健壮的人也会显得野蛮和粗莽,而貌美的人,也同样会流于庸俗和乏味。可见,
有德无才是庸才,无德有才是害才,有德有才才是实才。因此,潜心向道,严谨治学,
才是合格人才的本
色。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正是塑造“人才灵魂”的基础
工程,也是造就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和基
本标准。
第三,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精神文明是
人类精神生活的进步状况,它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两个方
面。在精神文明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道德处
于核心地位和主导地位,或者说,道德是
精神文明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组成部分。而在道德领域,社会公
德又以其范围上
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内容上的总括性和一般性,以及结构上的传统性和沿袭性而
区别于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基础。由此可见,社会公德本身就是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
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
2 5
培养,自
然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内核。作为青年
中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一类群体,透过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最能看出一个社会
的伦理道德水平,也最能反映出社会的精神文明程度,可以说
,它是衡量一个社会精
神文明状况的具体指标。大学生本身也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如果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具备很强的公德意识,都能成为遵守社会公
德的典范,就会对社
会发生广泛、深刻而持久的影响,有助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有助于安定、和谐、文明、健康的社会公
共生活秩序的形成,有助于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的推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
,大学生能否
“自善其身,兼善天下”,能否开风气之先,创时代业绩,能否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的作用,既直接影响到国家、民族的现在,更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关系到现代化建
设第三步战略目
标的
实现,关系到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形象。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用
战略眼光来看待
二、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路径
加强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需要多管齐下,齐头并进,需要
有一个培养、确
立、巩固和形成的过程。
第一,以“他律”来培养和确立大学生的公德意识。
大学生的公德意识绝不是
自发形成的,必须通过系统的道德教育,经过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他律”来加
以培
养和确立。
一是以高校为主,进行道德教化。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培
养大学生公德意识的主阵地。高校遵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以“两
课”教学为核心
,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的灌输与教
育,高校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
集中、有序的道德教育,其教育方式的特
点和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手段无可比拟的。训练有素的师资队伍
,言传身教,训导
学生;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熏陶学生。高校对大
学生公德意识
的培养还要注意从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小事着手,要求学生遵守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的各
项规章制度,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
班级的一桌一椅,尊敬师长,友善同学等等,于小事上见精神。
3 5
二是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育人。在培养大
学生公德意识的过程中,学校是主
阵地,但是,学校不是万能的,光靠学校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学校不
是远离社会的
孤岛,变革时代的大学生更不能远离社会环境而遗世独立。另一方面,大学生具有
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务实心态,也具有比一般社会大众更高的精神追求。因此,
必须运用社会各方面的
力量,形成强大的公德意识的培养合力。关注大学生成长,
培养合格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培养大学
生的公德意识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
关注,只有整合和发挥社会道德教育的整体功能,才能取得理想效果。
就大学生公
德意识的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源”。来自家庭的公德意识
教
育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良好的家风来进行的。我国目前约有
2.亿个家庭,如果每一个家庭都
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来自家庭对大学生
公德意识的积极影响便是不言而喻的了。对大学生公德意识的
培养有重要影响
的还有大众传播媒介,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图书等。大众传播媒
介不仅是一定道德观念、道德榜样得以传播的载体,更能以其特有的多样性、生
动性和艺术感召力引起大
学生道德情感的共鸣,对心灵发生巨大的振荡和感染作
用。尤其是在日益信息化的今天,大众传媒的道德
教育作用越来越突出出来,必须
予以高度重视。总之,社会公德意识的教育是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
多方位
的,对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而言,有人概括说要争取“四面八方”的配合和支持,
即
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方面,教育、文化、宣传、新闻、出版、公安、
司法、群众团体八个方面,
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真的不无道理。
第二,以“自律”来强化和巩固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大学生
的公德意识,单
靠来自学校和社会外在的道德教育,是无法完成的。他律必须转化为自律,才会成
为内心永恒的道德法则。也就是说,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不仅是学校和社会的
事,更应该是大学生
自己的事。因此,必须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
“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道德修养就是人依据社会生活和社会道德的
要求,对自身道德素质
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它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大学生
主动进行道德修养,就是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展
开善与恶、正与邪、是与非的斗争,
不断地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内心世界的斗争和解剖过程,决不
是受迫于某
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而是由自己内在的道德需要是人较高层次的需要,马克思将其
理
解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学家马斯洛也将其视为自我实现需要的主体构
4 5
成部分。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觉、自愿与自为,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修
养。
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必须从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的角度做更加深入
细致的工作,变“要求大学
生遵守和践行社会公德”为“我要遵守和践行社会公
德”。
第三,在实践中锻炼和形成公德意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思想
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
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
、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
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公德教育和公德修养都必须
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践。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
是知之成”
的唯心主义思想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
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
方能发生效力”。因
此,要真正把外在的公德要求变成大学生自身的公德意识,必
须投身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利
用假期和课余时间开展的接触社
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的各种活动。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
事要躬
行”,大学生只有深入社会、研究社会、了解国情,才能认清实际,只有在实践中经
受锻
炼,增长见识、增长才干,才能更好更快地成熟起来,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
众,汲取营养和力量,才
能不断激发为民造福、为国奉献的热情,真正干出一番事业
来。因此,要让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中汲取
营养、陶冶情操、培养品质、磨炼
意志,在了解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公德意识
牢固地树立起
来。
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