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期末复习大纲
泉州事业单位-日文签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期末复习提纲
1 29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 思想道德与法律
1、思想道德与法律的关系:(P7)
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③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的表现(P7)
①
社会主义法律通过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予以确认,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国家
强制力保障
② 社会主义法律的颁布和实施,能够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传播和践行
③ 社会主
义法律对违法犯罪的制裁,有助于惩罚和遏制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行为,
引导和促进人们自觉履
行道德义务、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
;强调了倡导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次);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社会层次);倡导
爱国、敬
业、诚信、友善(个人层次)。(P9)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地位:(P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
性质和基本特征。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P11-P12)
①
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②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③ 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 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1、 理想的含义与特征(P18)
(1)含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
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目标的
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
现。
2 29
(2)特征:
① 理想带有时代的烙印
② 理想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③ 理想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预见性
2、
理想与实践的关系(P18)
① 理想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它又超越了今天的实践
② 理想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同时它又指明了进一步实践的方向。实践产生
理想
,思想指引实践,理想与实践的互相作用推动者人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奋斗
中追求,在追求中奋斗
3、 信念的含义与特征(P18-P19)
(1)含义:信念是认识情感和一直的有机统一
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
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
(2)特征:
①信念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
②信念具有多样性
4、
如何看待信念的多样性(P19)
① 认这是正常现象,不宜强求一致
② 在一定的社会中
,人们各自的信念也有共通指出,从而形成社会的共同信念。一个人的
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
并形成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
定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高层次的信念。
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巨大的统摄
力,因而它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信仰。
5、理想与信念的关系(P19)
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在很多情况下,信念亦是理想。
当理想作为信念时,它是指人们确信的一种观点和主张;当信念作为理想
时,它是与奋斗目
标相联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也正因如此,人们常将理想与信念合称为理想信念。
二、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P20-P21)
① 理想信念指引奋斗目标
②
理想信念提供前进动力
③ 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一、 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 什么是历史使命:(P21)
人们担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2、 大学生担负的历史使命:(P22) <
br>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的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
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3、 为什么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P23-P24)
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②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③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3 29
④
马克思主义科学预见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实现共产主义
5、
如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P25-P27)
①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③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6、
为什么要信任中国共产党
①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
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具有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的建议品
格和博大胸怀
③ 中国共产党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指导,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
针、
政策,有亿万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有一支集中了全民族先进分子的党员和干部队伍。
7、
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P26-P27)
①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成:(P2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
第三节 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一、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1、
在理想和现实关系上认识的两种错误:(P28)
① 用理想否定现实,当发现现实并不符合理想的时
候,就对现实大失所望,甚至对社会现
实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② 用现实否定理想,在实现理
想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就觉得理想遥不可及,还是“现实”
一点好,甚至有人因此陷入拜金主义、享乐主
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2、
为什么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P29)
①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转化为理想。
② 另一方面
,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既包含着现实中必然发展的因素,又包含着由理想转
化为现实的条件。在一定条
件下,理想可以转化成未来的现实。脱离现实而谈理想,理
想就会成为空想。
3、
为什么实现理想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P29-P30)
①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② 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一帆风顺,也可能会遇到逆境
4、
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P31-P32)
① 理想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转变为现实
②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
③
大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
二、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1、什么是个人理想:(P32)
4 29
个人理想是指处于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对于自己未来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
所
产生的种种向往和追求
2、什么是社会理想:(P32)
社会理想是指社会集体
乃至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理想,即在全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共同奋斗目
标。社会理想代表和反映着一个社会
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3、 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P32-P33)
① 社会理想规定、指引着个人理想
② 社会理想是对社会成员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
5 29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一节 中国精神的传承与价值
一、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1、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的表现:(P37-P38)
①
在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互关系的独到理解上
② 表现在中国古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上
③
表现在对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的重视上
④ 表现为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三、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1、什么是民族精神:(P41)
民族
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
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
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
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
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
2、 什么是时代精神:(P41)
时代精神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体现民
族特质并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挂念、行
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是一种对社会发
展具有积极影响和推动作
用的集体意识。
3、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关系:(P41) <
br>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紧密相连,都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为时代精
神提供
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时代精神则是民族精神的
时代性体现,牵引着
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一切民族精神都曾
经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带动潮流、引
领风尚、推动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一切时代精神
都将随着历史的变迁逐步融入民族精神之中。
第二节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1、
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P42)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
精神。
二、爱国主义及其时代价值
1、什么是爱国主义:(P44)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身后感情,反映了个人对
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
故土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
是调节个人与祖国
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2、
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P45)
①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6 29
②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③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3、
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P46)
①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③ 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三、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对于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需要着重
树立一下三
个观念:(P49-P50)
①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②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③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等于全球政治、文化一体化
2、如何看待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P50-P51)
①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
②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四、做忠诚的爱国者
1、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P52-P55)
① 推进祖国统一
②
促进民族团结
③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2、如何推进祖国统一:(P52-P54)
①
推进祖国统一,必须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平统一最符合台湾同胞在内的中
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③ 推进两岸交流合作
④ 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
⑤ 反对“台独”分裂图谋
4、 为什么促进民族团结:(P54)
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发展的一大有利因素
第三节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 时代精神及其主要体现
1、
时代精神的内涵:(P57)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表达,体现了社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观
念、价值取向、精
神风貌和社会风尚。它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的进步潮流,是社会的主旋
律和
时代的最强音
2、 改革创新精神的特征:(P58)
改革创新精神既是对中
华民族革故鼎新优良传统的传承弘扬,也是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伟大
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品格和精神特
征
二、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
7 29
1、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P59-P60)
①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②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③ 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2、如何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P61)
① 树立突破陈规陋习的自觉意识
② 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与勇气
③
树立以创新创造为目标的志向
3、 如何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本领:(P62)
①
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基础
②
培养创新型思维方式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前提
③ 积极投身时间是增强改革创新能力本领的关键
8 29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人生与人生观
1、 人的本质属性:(P66)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总是深深打在了社会属性的烙印。每一个人从他来
到人
世的那一天起,就从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家
庭关系、地缘关系
、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道德关系等。这些社会关
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
2、 什么是人生观:(P66)
①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
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时间活动
的目标和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
的态度。
②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对待人生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P66)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基友什么
样的人生观。现实生活说明,一个人如果
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和辅修观念
的侵蚀,不能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那么,其世界观也往往会随之改变。
二、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1、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P67)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
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
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
2、
什么是人生目的:(P67)
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
根本问题的认识和
回答,是人在人生时间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
3、
人生目的的重要性:(P67-P68)
①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②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③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4、
应有哪些人生态度(P69-P70)
① 人生须认真
② 人生当务实
③
人生应乐观
④ 人生要进取
5、 人生态度的内涵:(P68)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6、 人生态度与人生观的关系:(P68)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7、
什么是价值观:(P70)
价值观是什么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8、
价值观内容的表现形式:(P70)
① 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
9 29
②
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失误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
标准
9、 价值观的重要性:(P71)
① 在关于人生的思考中,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人
生目标的问题,要以人生的价值特
性和对于人生的价值评价为根据。
②
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即人生态度问题,同样要以对人生的价值判断为根据。
三、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
1、 正确认识人生矛盾:(P71-P72)
①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②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③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四、 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1、 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人身观才是科学崇高的人生观的原因:(P74)
① 一个树立了
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对人生目的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时时处处为人
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
,成为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人
② 一个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人,就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
对待生活,始终
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 如何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P75)
① 但对拜金主义
②
反对享乐主义
③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
3、 什么是个人主义:(P75)
个人主
义是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一种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它主张个人本身就是目
的,具有最高价值,
社会和他人知识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4、 什么是极端个人主义:(P76)
极端个人主
义是个人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突出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社会和他人的价
值,甚至不惜采用损人利
己的方法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极端个人主义在个人与他人、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表现为极端利己主义
和狭隘公里主义。我们影旗帜鲜明的反对极端个人主
义。
第二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一、 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 如何正确对待人生价值:(P77)
不仅要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内涵和特征,还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评价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
2、
人生价值包含了什么:(P77)
人生价值内在地包含了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
3、 什么是人生的自我价值:(P77)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自己的生存
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
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4、
什么是人生的社会价值:(P77)
10 29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
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人生的社会价值的标
准是个体对社会和他人所作的贡献。
5、 人生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P77)
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既相互区别
,有密切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生价值的矛
盾统一体。
① 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
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
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② 另
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生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个体
自我完善、全面发展
的保障。
6、 人生价值的评价:(P78-P79)
①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②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③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二、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1、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是什么:(P79-P81)
①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②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③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三、 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 如何在时间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P81)
① 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② 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2、
为什么要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P8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大学生要在
为人民群众服务、实现人民群众利益
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向人民群
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
西区营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作为。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二、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的必要性:(P84)
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要与他人打交道,与
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
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是人与社会关系直接而具体的体现
。明确个人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定位,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才能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
2、 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本质:(P84)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
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人类要生存,首
先必须满足各种需要。任何需要都是一定主体在一定的生产
关系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客观条
件下,对一定对象的需要,都必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因此,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
关系,关键是要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3、
如何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的原则:(P84-P85)
① 平等原则
11 29
② 诚信原则
③ 宽容原则
④ 互助原则
4、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P86-P87)
① 正确认识竞争
②
正确认识合作
③ 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三、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P87-P88)
①
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② 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③
正确认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关系
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如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P89-P90)
① 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② 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③ 自觉珍爱自然,保护生态
12 29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一节 道德极其历史发展
一、 道德的起源及其本质
1、
道德的起源:(P92)
①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
有形成了人与
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相关系,才会产生道德。
②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道德产生所需要的客观条件是统一
于生产实践的。
2、 道德的本质:(P93)
道德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
决定着相应的道德体系的性质,它所体现的利益关系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
和主要规范。社
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
系,
因此道德或多或少地会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方面,道德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
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二、 道德的功能与作用
1、 道德的功能:(P93)
道德的功能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及实现自律
完善的一种
重要精神力量
2、 道德的主要功能:(P93-P94)
道德的重要功能包括认识功能、规范功能和调节功能等
①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关系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②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指
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社会成员在职业领域、社会公共领域、
家庭领域的行为,并规范个人品德的
养成。从道德的特征来说,道德和法律一样,都是
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的实践精神,也就是通过规范人的
行为发挥作用。
③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
调社
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3、什么是道德的社会作用(P94)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社会作用
4、道德社会作用的主要表现:(P94)
道德为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是一种
重要的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
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
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
会中,道
德是调节阶级矛盾和队里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与
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想联系,由道德所法宁的经济基础、代
表的阶级利益所决定。只有反映先进生产
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
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
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
质的提高。
三、道德历史发展
1、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P95)
13 29
原始社会
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额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
义社会的道德
2、人类道德进步的表现形式:(P95)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索
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
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
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
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1、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P96-P97)
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③ 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二、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
1、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精神:(P97-P100)
①
重视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② 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③ 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④ 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⑤
追求精神境界,重视道德需要
⑥ 强调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
三、
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1、
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取舍和创造性的发展的手段:(P100-P101)
①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
② 同中华传统美德字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③
以开放的胸怀和事业吸收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
第三节 继承与发扬中国革命道德
一、 中国革命道德的形成与发展(P102)
二、 中国革命道德的主要内容(P104)
1、 中国革命道德主要内容:(P104-P105)
①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③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④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⑤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三、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
14 29
1、
发扬光大中国革命道德的四个有利于(P106-P107)
①
有利于加强和巩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与信念
②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 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④
有利于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地址辅修思想的侵蚀
第四节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一、
着眼“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强道德建设(P108)
二、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 什么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P109)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
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道德建设的现实状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2、为什么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P109-P110)
①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②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
③
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注意到的建设的先进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3、为什么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P111-P112)
①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②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③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三、 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
1、
如何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P113-P115)
① 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②
参加志愿服务和学雷锋活动
③ 培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④ 养成节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⑤ 自觉学习道德模范
15 29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格
第一节 社会公德
一、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 当代公共生活的特种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P118)
①
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② 活动内容的开放性
③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④
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 有序地公共生活有何意义:(PP18-P119)
①
有序地公共生活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基础
② 有序地公共生活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③ 有序地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障
④
有序地公共生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表示
二、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P119-P120)
① 文明礼貌
② 助人为乐
③
爱护公物
④ 保护环境
⑤ 遵纪守法
2、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我们应做些什么:(P120-P121)
① 认真学习社会公德规范
②
自觉培养社会公德意识
③ 努力提高践行社会公德的能力
三、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1、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什么:(P121-P122)
①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②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③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④ 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第二节 职业道德
一、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
什么是职业道德:(P123)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
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
准则,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2、 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有哪些:(P123-P124)
16 29
① 爱岗敬业
② 诚实守信
③ 办事公道
④ 服务群众
⑤ 奉献社会
二、 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
1、
如何树立正确的择业观:(P125-P126)
①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②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2、
如何树立正确的创业观:(P126-P127)
① 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
②
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③ 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3、 什么是创业:(P126)
创
业是通过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辟新的工作岗位、拓展职业活动范围、创造新业
绩的实践过程
三、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1、 如何自觉遵守职业道德:(P127)
①
学习职业道德规范
② 提高职业道德意识
③ 提高践行职业道德的能力
第三节 家庭美德
一、 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
1、
恋爱中的道德规范:(P129-P130)
① 尊重人格平等
② 自觉承担责任
③ 文明相亲相爱
2、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P131-P132)
①
尊老爱幼
② 男女平等
③ 夫妻和睦
④ 勤俭持家
⑤ 邻里团结
二、 大学生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1、 如何树立正确的恋爱观:(P133)
①
不能五把友谊当爱情
② 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
17 29
③
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
④ 不能只重过程不顾后果
⑤ 不能因失恋而漠视人生方向
2、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应当处理好哪几种关系:(P133-P134)
①
恋爱与学习的关系
② 恋爱与关心集体的关系
③ 恋爱与关爱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3、 如何树立正确的婚姻观:(P134-P135)
① 谨慎对待结婚成家
②
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
③ 正确处理家庭关系
三、 弘扬家庭美德
1、
如何弘扬家庭美德:(P135-P136)
① 认识家庭美德的重要性
② 营造良好家风
③ 遵守婚姻家庭法律规范
第四节 个人品德
一、 个人品德及其作用
1、 什么是个人品德:(P136)
个人品德是通过社会道德教育和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
2、
个人品德具有鲜明的特点:(P137)
① 实践性
② 综合性
③ 稳定性
3、 个人品德的作用的主要表现:(P137)
①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 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③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题精神力量
二、 加强个人道德修养
1、 如何加强个人道德修养:(P137-P138)
① 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② 采取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
③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三、 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1、 如何追求崇高道德境界
① 自觉远离低级趣味,抵制歪风邪气
②
脚踏实地,敢于担当
③ 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18 29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制体系
第一节 法律的概念及发展
一、 法律的词源与含义
1、 什么是法律:(P143-P144)
法律是由国
家定制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有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
定的通知阶级意志,规定
权利和义务,一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
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 法律的本质与特征
1、 法律的本质:(P144)
①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
法律体现的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通知阶级意志,即通过国家立法的形式所体现的意志
③
法律是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 法律的特征是什么:(P144-P145)
① 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 法律是国家创制冰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③
法律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三、 法律的产生与发展
1、
法律的产生于发展:(P145-P146)
① 奴隶制法律
② 封建制法律
③
资本主义法律
④ 社会主义法律
2、 奴隶制法律的主要特征:(P145)
①
具有鲜明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
② 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
③ 刑法方式极其残酷
④
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
3、 封建法律的基本特征:(P145)
①
确立农民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的人身依附关系
②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
③ 维护专职皇权
④ 刑罚严酷、野蛮
4、 资本主义法律的基本特征(四个原则):(P146)
① 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相适应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②
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契约自由原则
③ 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相适应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④ 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相适应的人权保障原则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9 29
一、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
1、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本质是什么:(P147)
①
从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阶级性与
人民性的统一
②
从实质内容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自然规律的反映,是科学性和
先进性的统一
2、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P148)
①
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为指导
② 善于借鉴我国传统法律和外国法律的成功经验
③
立法体制、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能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创新,确保立法的质量和
水平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P148-P149)
①
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③ 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有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④
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⑤
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二、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1、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P149-P150)
法律的作用是是指法律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
影响。法律的作用的是历史的,与法
律所反映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紧密相连。
① 指引作用
② 预测作用
③ 评价作用
④ 教育作用
⑤ 强制作用
三、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1、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P150-P153)
① 法律制定
② 法律执行
③ 法律适用
④ 法律遵守
第三节
我国的宪法与法律部门
一、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与制度
1、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P153-P154)
① 党的领导原则
② 人民主权原则
20 29
③ 人权保障原则
④ 法制原则
⑤
民主集中制原则
2、 我国宪法确立的国体和根本政治制度:(P155)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3、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政治制度:(P156)
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4、
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P157)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
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
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二、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
1、 我国的实体法律部门:(P158)
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为
重要组成部分,由多个法
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2、 宪法相关法:(P158)
宪法相关法是与宪法相配套
、直接保障宪法实施和国家政权运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调整国
家政治关系,只要包括国家机构的产生、
组织、职权和基本工作原则方面的法律,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
法律,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国
家安全、国家标志象征方面的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政治权利方面的法
律。
3、 民法商法:(P159)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
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
规范,遵循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等基本原则。商法遵
循民法的基本原则,同
时秉承保障商事交易自由、等价有偿、便捷安全等原则。
4、
行政法:(P159-P160)
行政法是关于行政权的手语、行政权的行使以及对行政权监督的法律
规范,调整的是行政机
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行政管理活动发生的关系,遵循职权法定、程序法定、
工卡公证、
有效监督等原则。既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又注重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5、 经济法:(P160)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实行干预、管理
或者调控的法律规范,是国
家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度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法律手段和制度框架,旨在防止市场
经济的自发性
和盲目性所导致的弊端。
6、 社会法:(P161)
社会法是调整
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
公平和谐与国家适度干预原
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
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页数人群
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
和谐。
7、 刑法:(P161)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是公民与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有力武器。我国刑法的目的
是惩罚犯罪
,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障国家安全。
三、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
21
29
1、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是什么:(P162)
我国的程序法律部门包括诉讼法与非诉讼程序法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意义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意义:(P164)
① 凝聚思想共识的法制航标
②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③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
二、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内容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内容:(P165-P166)
① 建设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② 建设高效的法制实施体系
③ 建设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
④
建设有力地法治保障体系
⑤ 建设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1、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P167)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
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22 29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一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
为什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P171-P172)
①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依法治国
的根本制度保障
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是全面依法治国
的行动指南
二、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
1、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昂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相统一:(P173-P174)
①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 人民当家作主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本质要求
③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治国方略
三、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1、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P175)
①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地位
②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作用
③ 正确认识法治和德治的实现途径
四、
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
1、 如何加强宪法实施,落实依宪治国:(P176-P177)
① 深刻认识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② 全面实施宪法的基本要求
③
准确把握宪法实施的正确方向
2、
我国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与西方宪政的本质区别是什么:(P177)
① 制度基础不同
②
领导力量不同
③ 权力主体不同
④ 权力行使方式不同
第二节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1、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P177)
一、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 法治思维的含义与特征:(P178)
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
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
理问题的思维模式。
23
29
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①
法治思维一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
正当性思维
② 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来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③
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
逻辑思维
④ 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湿湿的科学思维
因此法治思维是一种融法律的价值属性和工具理性与一体的特殊的高级法律意识
2、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P178-P179)
① 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
理政的基本依据,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
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
法,它主张凭借个人尤其
是掌权者、领导人的个人魅力、德性和才智来治国平天下。
② 在方
式上,法治思维一般性、普遍性的平等对待方式调节社会关系,解决矛盾纠纷,坚
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
则,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而人治思维模式规则的普遍适用性,
按照个人意志和感情进行治理,治人者以
言代法、言出法随、朝令夕改,具有极大的任
意性和非理性。
③ 在价值上,法治思维强调集
中社会大众的意志来进行决策和判断,是一种“多数人之治”
的思维,避免陷入无政府主义或以民主之名
搞乱社会;而人治思维是个人说了算的专断
思维,虽然有时也强调集思广益进行治理或作出决定,但主要
表现为少数个人的集权专
断。
④ 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
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
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法治思维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强调“必
须使民主
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
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治思维则奉领导者个人的意志为最高权威,当法律的权威与个
人的权威发生矛盾
时,强调服从个人而非服从法律的权威。
二、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1、
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P179-P182)
① 法律至上
② 权力制约
③
公平正义
④ 人权保障
⑤ 正当程序
三、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
1、培养法治思维的途径:(P182-P184)
① 学习法律知识
②
掌握法律方法
③ 参与法律实践
④ 养成守法习惯
第三节
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一、 尊重法律权威重要意义
24 29
1、 法律有无权威,取决于哪四个基本要素:(P185)
①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占主导地位和起作用作用的法律有权威,否
则无权威
②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反映客观规律和人类理性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威
③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在实践中得到严格实施和一体遵循的法律有权威,否则无权
威
④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反映人民共同意愿且为人民真诚信仰的法律有权威,
负责无权威
2、 尊重法律权威的意义:(P185-P186)
①
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
前提条件
② 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鞥努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
要
③ 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
④
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二、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
1、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P187-P188)
① 信仰法律
② 遵守法律
③ 服从法律
④ 维护法律
25 29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第一节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一、 法律权利
1、 法律权利的特征:(P191-P192)
①
法律权利的内容、种类和实现程度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②
法律权利的内容、分配和实现方式因社会制度和国家法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③
法律权利不仅有法律规定或认可,而且受法律维护或保障,具有不可侵犯性
④
法律权利必须依法行使,不能不择手段地行使法律权利
2、
法律权利的分类:(P192-P193)
① 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
②
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权利
③
一般主体享有的权利和特定主体享有的权利
④ 实体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
3、
什么是人权:(P193)
人权是指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
4、
人权与法律权利的关系:(P194)
人权是法律权利的内容和来源,法律去啊你是对人权的确认和保
障。法律权利只有符合人权
保障的精神和要求,才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法律权利只有上升为法律权利,
才能得到有效
的尊重和保障。在人权问题上,大学生要树立正确人权观念,澄清模糊认识。
5、 个体人权和集权人权:(P194)
人权是个体人权和集体人权的统一
①
个体人权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
等权利
② 集体人权是指一个共同体(如国家)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权利
二、 法律义务
1、 什么是法律义务:(P194)
法律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以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方式履行的对他人的责任
2、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的两种形式:(P194)
① 一种是作为,是指义务人实施积极的行为
② 另一种一不作为,是指义务人不得实施某种行为
3、
法律义务具有的四个特点:(P195)
① 法律义务是历史
② 法律义务源于现实需要
③ 法律义务必须依法设定
④ 法律义务可能发生变化
三、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1、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P196)
法律权利与法
律义务的关系,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相互依存,互利共赢。没有
权利,义务的设定就失去了
目的和根据;没有义务,权利的实现也就成为空话。
26 29
第二节
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
一、 政治权利与义务
1、
政治权利与义务(P198-P204)
① 选举权利与义务:选举权利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选举
义务是指公民在选举活动中应
当承担的法律义务。
② 表达权利与义务:表达权利是指公民依
法享有的表达自己对国家公共生活的看法、观点、
意见的权利。典型的表达方式有言论、出版、集会、结
社、游行和示威等。集会、游行、
示威是公民表达政治意愿的重要方式。
③ 民主管理权利与
义务:民主管理权利是指公民根据宪法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经济
和文化事业以及社会事务的权利。
④ 监督权利与义务: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
权利
二、 人身权利与义务
1、 人身权利与义务:(P205-P207)
① 生命
健康权利与义务:生命权是指维持生命存在的权利。健康权是在公民享有生命权的
前提下确保自身肉体健
全和精神健全、不受任何伤害的权利
② 人身自由权利与义务:人身自由权利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
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等
行为侵犯的权利。人身自由是人民一切行动和生活的前提条件。
③
人格尊严权与义务:人格尊严权是指与人身有密切联系的名誉、姓名、潇湘等不容侵犯
的权利
④ 住宅安全权利与义务:住宅安全权也称住宅不受侵犯权,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
场所
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
⑤ 通信自由权利与义务:通信自由包括通信秘密,是指公民通过书信、电
报、传真、电话
及其他通信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通信,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
三、
财产权利与义务
1、 财产权利与义务:(P208)
① 私有财产权利与义务:我国宪法
法律规定,公民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不管是生活
资料还是生产资料,不管是物权、债券还是知识产
权,都应当受到保护。
② 继承权利与义务:继承权是指继承人依法取得被继承人遗产的资格。
四、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
1、 社会经济权利与义务:(P209-P211)
①
劳动权利与义务:劳动权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有获得拉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
件和报酬的权利。
② 休息权利与义务:休息权是指劳动者在付出一定的劳动以后所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
是
劳动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
社会保障权利与义务:社会保障权是指公民享有国家提供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权利。
④
物质帮助权利与义务:物质帮助权是指公民在法定条件下获得国家物质帮助的权利。
五、
宗教信仰及权利与文化
27 29
1、
宗教信仰及权利与文化:(P212-P213)
① 宗教信仰权利与义务: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依
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
具体内容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从事宗教活动的自由、举行或参
加宗教仪式的自由等。
② 文化教育权利与义务:文化教育权利是公民在文化和教育领域享有的权利。
第三节 依法心事权利与履行义务
一、 依法行使权利(P215-P216)
① 权利行使的目的
② 权利行使的限度
③ 权利行使的方式
④
权利行使的程序
二、 依法救济权利(P216-P217)
① 司法救济
②
行政救济
③ 政治救济与社会救济
④ 自理救济
三、
尊重他人权利(P218-P219)
① 尊重他人权利是公民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
②
尊重他人权利既是一项法律义务,也是一项道德义务
③ 以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
四、 依法履行义务(P220-P221)
① 维护国家统一于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② 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③ 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④ 依法服兵役
的义务:我国兵役法规定,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应
当被征集服兵役。
⑤ 依法纳税的义务:公民未能依法履行义务,根据情节轻重,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8 29
结束语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
者(P223-P224)
一、勤于学习、敏与求知,打下坚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
二、崇德修身、砥砺品格,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三、明辨是非、坚定自励,在是非善恶面前做到择善固守、从容自信
四、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创造人生价值
29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