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_名词解释_考研
关于人生哲理的格言-七年级生物教学计划
伊奥尼亚派
水本原说:泰利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理由:1、经验证据表明水有滋养万物的作用,万物都以湿的东西为养料;
2、万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是潮湿本性的来源
3、他接受了古埃及人的大地漂浮在
水上的宇宙图式,以水的摇晃解释地震现象,大地上下均
为水所环绕,所以推想世界的原初状态是水。
赫拉克利特
火本原说:赫拉克利特认为
1、世界的原初状态是火,火转
化为万物,而万物又转化为火,因此,世界的归宿也是火。火
与万物之间的循环转化是火的运动:火转化
成万物是火的消耗和熄灭,万物转化为火是火的充
裕和燃烧。
2、火的运动符合其自身的本性
,受一定的原则支配。火转化为万物之后,取而代之的气、水、
土的状态,但仍然受着火的本性原则支配
。故气、土、水之间的转化也是火的运动。
3、外在的本原是火的形态,内在的本原是符合火的本性的原则。
爱利亚派
克塞诺芬尼
理神论
1、神是惟一的、不变的本原,这是“原则”意义上说的本原,
神只是世界最高原则的代名词,
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神大多是统摄万物的、非人格的原则、原因、或实体,
是人的理智所能认识
的最高对象。
2、他批判了神人同形同性论,认为作为世界主宰的神必须
是绝对的,神凌驾于人种的特殊性
和相对性之上,这样的神才是绝对的,普遍的,因而也是惟一的。
元素派
恩培多克勒
四根说
1、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
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
四根可合可分,但四根在运动中是不生不灭的
。众多的根组合在一起产生可感事物,可感事物
分解为单独的根则是事物的消亡,因此,“从多中生一”
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了可感事物的
朽灭和生成。
2、这种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运动是无休止的循环,万物的变迁是无止境的。
3、四根的组合和分离不是其自身的能力,有另外的力量造成,它们是“爱”和“恨”两种力。四
根实
际上变成了六根,而且“爱”和“恨”被赋予了道德和审美的价值。
4、在他的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是“同类相知”的理论。
原子论
原子和虚空
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
“原子”:即绝对的充实,指最后不可分的物质微粒。
“虚空”:即不充实,指空的空间,它
对于原子的存在而言是非存在,但它是原子的活动场所,
因此它同原子一样实在。
论证: <
br>1、从可感事物中看到,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存在的东西又是充实的,因此,充实
是可
以分割的。2、分割充实必须要以虚空作为条件,充实的事物之间要有空隙。充实与虚空
是一对相反相成
的概念,二者皆为解释世界的原则,充实是解释万物存在的原则,虚空是解释
事物众多和运动可能性的原
则,二者皆为本原。
3、充实的最小单元是原子,原子是不可分的充实物体组成的,也是不生不灭的。
智者
自然说和约定说之争
1、“自然说”:“自然”特指人的本性。该
学说认为人应按照自己的本性来决定自己的命运,不
应受外在法律和习俗的约束。在智者看来,法律和习
俗等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至于对人的
本性(即“自然”)是什么,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有“弱肉强
食说”(斯拉西马库)、“天生平等
说”(希庇阿斯)等。自然说要摆脱的约定主要针对落后的习俗。
2、“约定说”:“约定”指非自然的社会属性,该所强调人和动物、社会和自然物的区分,主张
用社会力量约束和改善人的本性。对于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智者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提出
是民主制
度的,有的提出是法制的,有的提出是德治的。约定说要约束的本性主要指蒙昧的本
能。
3、
“自然说”和“约定说”是智者对人共同生活的性质的不同看法,但是,它们都是在对传统的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和世袭观念的批判中形成的。
普罗泰戈拉
人是万物的尺度 简述题
(1)命题的本义:应把它放在智者运动的背景
中来理解。它是表达一种感觉主义认识论的命
题,用柏拉图对它的理解来讲,意思指“事物就是对我显现
的那个样子”。相对主义把知识归结
为感觉,并把感觉等同于个人的感觉。既然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
感觉判断事物,且感觉各
不相同,那么,他们必然对事物的存在和本质做出共同判断。进一步,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尺度
和标准,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这些不同认识的优劣是非,因此一切都是相对的。
(2)命题被后人赋予的各种含义:成为表达人类中心主义、唯我主义等的命题。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名词解释)
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
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
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
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
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
德性就是知识
1、内在于心灵的原则就是德性,他认为人的德性是指过好生活或作
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
中最高尚的技艺,而这种技艺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和做到的,所以说德性就是
知识。如果一
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但又不去实现这件事,这刚好说明他实际上并未知道这件事的善
,
并没有关于这件事的知识。一切恶性都是因为无知,因为不知道善而做出的,无人有意作恶。
2、提出这一命题的目的在于强调知行合一、真善一体。
助产术
(名词解释)
苏格拉底让对话者自己发现真理的方法,在对话中,他并不宣布问题的正确答案,而是通
过对
话让人否定自己已有的成见,让对话者在自己内心中发现真理,这正如产妇从自己体内产生新
的生命。
理念论
“理念”的含义:
1、理念(eidos),来自
动词“看”(ide)原义为看到的东西。柏拉图把希腊文显相的意义引申为“心
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
,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理念的译法强调了它是人的理智所认
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
在。型相的译法强调了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2、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分离性和普遍性。 <
/p>
“理念”其他的特征: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不变性和
永恒
性。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
意志、想象。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
念
的追求目的。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的
事物是不同的
。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亚里士多德
现实与潜在 <
br>对运动的表述: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
因此
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
1、他又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现实和潜在是运动的两重本质。
2、潜在性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
在到现
实的转化也就是缺乏的形式转变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3、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不可能穷尽潜在因素,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四因说 (论述题)
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1、(1)质料因:解释事物为什么在运动中继续存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解释事物为什么以某一特定的方式运动。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解释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解释事物为什么要运动。
2、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都属
于形式,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形
式因高于质料因。
目的论
1、主张把自然看作有目的的活动,自然决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他所谓的目的是
事物实
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如果这种倾向受到阻碍而中止就会出现偏差。
2、他把自发性
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矛盾的概念使用,又把必然性和目的性当作两个相近的概念
使用。
3、他的目的论是内在的目的论,与后来的外在的庸俗的目的论不可同日而语。
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论述题)
从根本上说,亚里士多德并不反对柏拉图
坚持的可感事物服从于无形本质的基本立场,二者的
分歧在于,本质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理念型相,还
是可感事物之内的形式。亚里士多德的批
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表
达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
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
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
的,理念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
对象同名的类,而且他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一倍,不符合第
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许多问题上理念型相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
不变不动
,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
理念是与个体不同
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
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
对应关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东西,却不能据此肯定其理念;再如污秽之物
也没有理念。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在他看来,无
止境地
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这种循环是普遍与特殊相分离造成的。
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 (论述题)
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
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
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
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
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
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
东西而存在的。或者
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
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
定义上、认识顺序上
、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
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
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两种关于第一实体的理论 (论述题)
1、在《范畴篇》中,他认为个体事物是第
一实体,作为主词的专名的逻辑形式是“S是自身”,
而专名指示个别事物,所有专名的意义都是“这一
个”,表示的是个别事物的存在。
2、在《形而上学》中,他用“其所是”来表示本质,“S是Df”
是定义的逻辑形式,其中的“是”
表达了主词与定义之间的等同关系,如果被定义的主词是个实体,那么
定义表达的实质也就是
实体本身,即第一实体是本质。“形式和本质是第一实体”。
3、上述
两种说法首先在逻辑上没有矛盾,二者分别与“S是自身”和“S是Df”相对应,两种逻辑
形式并不矛
盾,故两种理论没有逻辑矛盾。
4、但却又有矛盾,如果第一实体是“这一个”,那么它就是个别事物
,如果第一实体是“其所是”,
那么他就是普遍的形式,由此,第一实体是个别还是普遍?
5
、“这一个”指称的是事物的存在,而“其所是”表示的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是本质属性,由此,
第一实
体是事物的存在还是本质?
6、亚里士多德试图调和实体的个别性和普遍性、存在和本质之间的对立,
试图把本质个别化,
将个别化的本质作为第一实体,但是,这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是不可能的。因为,本质
由定义表
达,而定义的形式是种加属差,任何定义必然是普遍的,不能是关于个别事物的定义。
7、这一矛盾对后世影响难以估量,后世始终存在着普遍主义与个体主义、本质主义与存在主
义的不同
倾向,中世纪的唯名论和唯实论的争论也与之有关。
白板说 (名词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说“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
能力。灵
魂好比蜡块,接受的是图章的印迹,而撇开金或铜这些构成图章的质料。
2、蜡块说暗示了两个观点:
其一,感觉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能力;其二,在外在对象作用之前,
没有任何关于这些对象的感觉。
善和幸福
1、善有不同等级,低级的善服用高级的善,并以之为目的。幸福是最高的善,幸福
以其自身
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之目的。
2、作为生命的自然目的之幸福出自人的自
然禀赋和本性。自然所产生的一切东西都有目的和
能力相适应的共同特征,人的生命也是
目的和能力的自然统一。人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它
是一种分辨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论指导人
的行为时,理性便是德行。因此,幸福生活
必然是有德性的活动状态。
3、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未将幸福等同于有德性,快乐也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
4、总之,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力图在快乐的生活和道德追求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方面,德
性是幸福的本质;另一
方面,快乐是幸福的外在条件。
早期经院哲学
坎特伯雷的安瑟尔谟
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论述题)
1、证明:上帝是一个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
;被设想为无与伦比的东西不仅存在于思想之
中,而且也在实际中存在; 上帝实际存在。
被
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的东西,不如被设想为同时在心中于现实中存在的东西那样伟大,这是
两个观念完满
性的比较。无与伦比的东西如果被设想为仅在心中存在,那么心灵会设想另一个
观念,设想它在心中和现
实中都无与伦比,由此,前一观念逊于后一观念,前一观念就不成其
为无与伦比而陷入自相矛盾了。故,
只要一个人在思想中又一个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逻辑
的必然性就会使他承认这个东西的实际存在。
2、高尼罗反驳:
(1)理解一样东西和承认它的实际存在是两码事。画家的构思观念和实际
的图画是不同的两
件事。
(2)观念内容的完满性并不包含实际存在。比如传说中的最完美的
海岛,并不能因此推定其
必定存在。
3、回答:
(1)一般而言,被心灵所理解的
观念并不全都指示存在的事物,观念的完满性不包括真实的
存在性,但是,这些规则不使用于“被设想为
无与伦比的东西”的观念,它不同于海岛的观念。
设想的最完美的海岛同时被设想为不存在的海岛并不违
反矛盾律,但是,“被设想为无与伦比
的东西”被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必定自相矛盾。
(2
)从模态逻辑的观点看,一般的观念所蕴涵的只是存在的可能性,而非现实的存在,但是,
“被设想为无
与伦比的东西”所蕴涵的则是存在的必然性。必然性的反面是不可能性,由此,可
以从这一观念的不矛盾
性推导出它所指示的对象必然存在。
总结:二者的争论反映了哲学史上对观
念与存在关系问题的两种对立的立场。一个认为观念和
存在是不同的序列,不可做出从观念到存在的跳跃
;一个认为,能够解释一切的最高原则必定
达到了观念与存在的同一性。
唯名论和唯实论
(名词解释)
1、唯名论的观点:认为存在的事物都是个别的,心灵之外没有一般的对象。
极端的唯名论认为共相只是名词,如果说它们是实在的话,这种实在不过是“声音”而已。温和
的唯名论
认为共相是一般概念,是心灵对个别事物的个别性质加以概括或抽象而得的,念只存
在于心灵之中。
2、唯实论论的观点:认为共相既是心灵中的一般概念,又是这些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
极
端的实在论认为一般概念所对应的外部实在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温和派
认为实在是存
在于个别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
托马斯主义
上帝存在的论证 (论述题)
相对于安瑟尔谟的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托马斯的证明属于后天的证明,即是从经验出发的证
明
。
1、从事物的运动或变化方面论证。运动的系列必然又一个不动的推动者,此即为上帝。
2、从动力因的性质来讨论上帝的存在。没有事物是自身的动力因,都有一个在先的事物作为
动力因,而
动力因的序列是有限的,存在一个终结的动力因,此即为上帝。
3、从可能性和必然性的联系来论证上
帝的存在。现实事物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故有些
事物必须作为必然的事物而存在,否则可能某一时
刻可能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追溯事物必然存
在的原因,必然有一个终极的必然存在,它自身具有必然性,
且使得其他事物获得必然性。这
个必然存在的终极原因即是上帝。
4、从事物的完善性等级论
证上帝的存在。现实事物的完善性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于一个最
高的完善性而言的,因此,可以肯定,
存在着一个最完善的东西,且它是其他一切事物完善性
的原因,此即为上帝。
5、从自然的目
的性来论证上帝的存在。万物活动的目的性和齐一性证明这种活动不是偶然的,
而是有预谋的。需要有一
个预谋者来安排世界的秩序,此即为上帝。
存在与本质的区分
1、认为存在的意义指活动本身,是赋予一切事物现实性的活动,不是指一个事物或一
类事物。
2、以亚里士多德关于现实与潜在的关系来说明存在与本质的关系。任何事物、形式
、本质在
为获得存在之前都是一种潜在,是一种可能性。存在的特征在于其现实性,它使
得潜在转变为
现实的活动。
3、由此,存在高于、优于和先于本质。本质依赖于存在,没有存在,就没有实在的本质。
4
、托马斯是第一次对“是者”的意义作出了存在与本质的区分,并以一种存在论的实体学说代
替了柏拉图
的本质论。
自然:指事物变化的本性.亚里士多德把自然定义为运动和变化的本
原
本原:它的本意是太初即最初存在的东西.最初存在的东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
因
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者是事物运动和存在的原由.
逻各斯:即世界的秩
序,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一切事物都像火一样变动不
居,处于永恒的生成变化状态.
数本原说:数是万物的本原,数是众多的,不变的,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被归结为数的规定性,
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是者:巴门尼德做出了真理之路和意见之路的区分,
是者是真理的对象.是者的主要性质包括:
不生不灭,连续性和完满性.
四根说:恩培多克勒
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
而消失.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
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多生成一,另一个时候从一
分解为多,他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
不变的.
爱与恨: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自身并没有组合与分离的能力,他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
解释,这些原因就是使根相互眷恋的爱和使根相互争斗的恨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
的可感性
质,用爱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
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任务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
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
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
一种性质或一个
部分.
原子和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他们以可感的事
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
西是众多的,变动的,有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
要的条件就是虚
空.
射流说:原子论者认为感觉是可感对象中的影像流射在人的感官上所造成
的印象.影像是由
原子构成的事物的轮廓,印象则是这些原子在眼睛里压下的印记.
人是万物
的尺度:这个命题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黑格尔认为一方面是说,要把思维认做诶规
定的东西,有内容的
东西,而另一方面思维也同样是能规定,能提供内容的东西.这个普遍的规
定就是尺度,
就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苏格拉底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事物就是对我显现的那
个样子是一种感觉主义真理
观.
德性即知识:其一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德性是对人自身本性的认识.其二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其三德性的可教性,他认为每个人都潜在地拥有德性,在经过对自身的认识后人的德
性就
会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的和真正的善,所以德性即知识.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
理性作为判断
道德行为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的伦理学说.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懂得善的概念,
他就不能为善.苏格
拉底的特点在于,他不是通过经验,而是主要通过概念的分析和澄清一些关
于人自身和社会的已有的模糊
概念等来获取此类知识.美德还在于行为正当,它包含了对目的
的或价值的知识是无法通过经验科学或形
式科学获得的,苏格拉底的意思是否说的是,我们仅
仅依靠理性和澄清概念就能完全洞见善。
助产术:苏格拉底把这种通过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的方法称作“精神助产术”。
分离
学说:柏拉图认为在可感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之外,还有一个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实的领
域,因为不同的
认识能力与不同的认识对象相对应,意见和知识是不同的认识能力,所以意见的
对象和知识的对象是不同
的,知识的对象是是者意见的对象既不是是者,也不是非是者,而
是介于是一个东西和不是一个东西之间
.所处的领域就是可个感领域,而知识的对象属于理智
的领域.
四线段:柏拉图用四线段的比
喻形象地说明了两种认识,两个领域的区分.把一条直线分割
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
同样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知和可知的序列,比例
表示它们相对的清晰和模糊的程度这个四个部分分别
是幻想,信念,数学,理性知识.
分有说:柏拉图认为存在时间上在先空间上分离的理念和个体可感事
物之间的关系,认为美之
所以美,是由于美的理念出现于它之上,并为个体事物所分有,相似的事物之所
以相似,由于
分有相似的理念,分有大的理念,就成为大的事物,分有正义的理念就成为正义的事物.
理念:柏拉图认为在所感个别事物之前有同名的理念,个别事物是"分有"理念而产生的,理
念
成为一个等级体系,第一类为道德伦理价值和审美领域的理念,如善.公正.正义.第二类
是最普遍或最
重要的种,如一和多,部分和整体.第三类是数学的理念和圆形,三角形.第四
类为自然物.如水,土等
.第五类是人造物.
灵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
灵魂固有的,
或者说,先天地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宛如在梦境一般.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
,
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
三本原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缺乏和治疗是
运动的三个本原.质料是运动的载体,它在运
动中保持不变.形式决定运动的事物所处的状态.缺乏决定
运动所朝向的状态;
现实与潜在: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现实化".潜在性
相当于"缺乏",是应该有,
但尚未实现的形式,现实性则是事物已有的形式.从潜在到现实的转化也就
是缺乏的形式转变
为实际具有的形式.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
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
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指"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
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
西."形式"具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内在形式.是事物的"是其所是",也就
是事物之所以为
该事物的本质.二是指外在形式,即形状,是事物表现于外的那个样子."动力因"是指
让事
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目的因"是指任何事物的存在和生成都不是无缘无故
的,总有一定的目标或目的.
1、本原
本原是希腊哲学乃至西方哲学的第一个
哲学概念。“本原”是“一切存在着的东西由它而存
在,最初由它生成,毁灭后又复归于它,万物虽然性
质多变,但实体却始终如一”。早期希腊
哲学家看来,干变万化的自然中一定有某种东西是不变的,非如
此不能说明自然的永恒存在,
这种不变的东西就是本原。
2、一切皆流,无物常住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识到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他用“火”来象征万物的本
原,
以燃烧体现万物的流变,认为“这个万物自同的宇宙,既不是任何神,也不是任何人所创
造的,它过去是
、现在是、将来也是一团永恒的活生生的火,按照一定的分寸燃烧,按照一定
分寸熄灭”。赫拉克利特指
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每一次遇到的都是新的
水流。他一方面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
住,以“永恒的活火”为象征说明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
动变化之中,真正不变的东西就是“变”本身。另
一方面也认识到,变化亦有一定的规范,自
然万物都是循着这规范而变化的,这个规范性的原则就是逻各
斯。
3、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同上题)
4、智者
“智者”本义泛指有智有识有才之士,但是到了公元前5世纪时则专指一批收费授徒、重点教
授
修辞学和论辩术并以此为职业的教师。智者的代表是普罗泰戈拉和高尔吉亚。智者的出现是
雅典民主制的
产物,智者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现象,以否定的方式破除了传统
观念,因
而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的作用。所以,智者也被称为第一批人文主义者或思想启蒙者。
但是,智者声名狼
藉,直到黑格尔才开始比较客观地评价智者的地位和作用。
5、人是万物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智者的代表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亦即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单个人
的个体感觉
。这个命题以万物为无度,以个人的感觉为尺度,带有明显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色彩,将事物的存在及
其性质视为个人主观感觉的产物,否定了它们的客观性。但是也有一定
的积极意义,它使人成为衡量存在
的标准,可以看作是西方哲学史上第强调主体能动性的典型
命题,具有一定的批判传统、解放思想的作用
。
6、德性即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真正的主宰和原因并不是自然哲学家
们宣称的物质性的本原,而是其
内在的目的,亦即“善”。由于认识自然的本性为我们的能力所不及,因
而哲学的真正对象不
是自然而是人自己,即认识人自身中的善,亦即认识“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人
人都有“德
性”,不过不是现实地拥有,而是潜在地拥有。换言之,人只有在理性指导下认识自己的德性
,
才能使之实现出来。因此,苏格拉底把德性与知识等同起来,得出了“知识即德性,无知即罪
恶”、“无人有意作恶”的结论,强调未经理性审慎的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然而,他没有意
识到知识并
不是德性的充分条件。
7、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理论。所谓“理念”意
即“由一种特殊性质所表明的类”,是超越于个
别事物之外并且作为其存在之根据的实在。事物是个别、
相对和偶然的,而理念则是永恒不变
的,它们是普遍、绝对和必然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是事物的共相、
存在的根据、摹仿的模型
和追求的目的。由此,柏拉图区别了两个世界:可感事物的世界和是理念的世界
。事物的世界
是可感的对象,理念世界则是可知的对象。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
和
灵魂转向说。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体系,对西方哲学产生了
难以估量的影响。
8、灵魂转向说
柏拉图为了解决理念的认识问题,提出了“灵
魂转向说”。在他看来,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
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相对和偶然的,而它们的类概念
即理念则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
绝对和必然的存在。因此,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理念则是知识
的对象。为了解决理念的认
识问题,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
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它们是“灵魂的转向”。我们对理念的认识是灵魂的四种功能依次转向的
结果。
9、形式与质料
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以往哲学家们关于原因的思想,认
为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
一不可的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质料”是构
成事物的材料,“形式”
即是一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动力因”是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原因。“
目的因”即事
物存在和生成所要达到的目标。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四种原因概括为两种原因。形式和质料
在
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是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自然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也就是从潜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亚里士多
德不同意
柏拉图关于理念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的观点,认为形式和质料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
因,不可分割地存在
于具体事物之中,只有在认识中才有可能分离地存在。
10、潜能与现实
潜能和
现实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用以说明质料与形式之间动态的生成关系。
“潜能”指具有能
够实现其本质和目的的潜在力量,但还没有实现出来。“现实”是与潜能相
对而言的另一种事物存在状态
,即存在着的事物自身或获得了自己本质的事物。与它关系密切
的另一个概念是“隐德莱希”,即“完全
现实性”。质料和形式的关系也就是潜能和现实的关
系。质料以潜能状态存在着,形式则是现实,质料一
旦获得了自己的形式,它就实现出来,成
了现实的存在,所以,二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11、教父哲学
教父哲学大约发端于2世纪,终结于6世纪。在基督教诞生之初,
一批或多或少具有哲学修养
的信徒借用希腊哲学尤其是新柏拉图主义和斯多亚学派的哲学,从理论上论证
和捍卫基督教的
信仰。形成了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即“教父哲学”。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是奥古
斯丁。
12、经院哲学
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在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以及基督
教的大修道院和主教管区的附属学
校发展起来的基督教哲学。这些学校是研究神学和哲学的中心,学校的
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
学者,他们的哲学就被称为经院哲学。经院哲学在利用希腊哲学为神学服务的同时
,也继承了
它的问题,因而围绕共相与殊相的关系问题而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哲学派别,亦即唯实论和唯名
论。唯实论主张普遍的共相是真正的实在,殊相或个别的东西不过是现象,唯名论则认为个别
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存在,共相不过是概念、语词而已,并没有实际存在的意义。尽管经院哲学
受基督教神学的限制,但是他们关于共相与殊相之间关系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哲学思
想的深入 。
13、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经院哲学家安瑟尔谟因其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 证明而著称于世。在他看来,无与伦比的伟大
的东西不能仅仅在思想中存在,如果它仅仅在思想中存在, 就还可以设想它也在实际上存在,
那它就会更伟大了;或者就可以设想一个既存在于思想中、又存在于现 实中的伟大存在者比它
更伟大。这些都与“无与伦比的伟大存在者”的定义是自相矛盾的。所以毫无疑问 ,无与伦比
的伟大的东西,即上帝,既存在于思想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种从概念推论存在的本体论证
明受到了康德的有力批判。
14、奥卡姆剃刀
中世纪英国哲学家威廉• 奥卡姆是唯名论的代表之一,他反对唯实论者从共相出发推论个体存
在的思想方法,认为个体是而且只有 个体是真实的存在,共相没有单独的存在,甚至在上帝的
精神中也不存在“在物之先”的共相,否则上帝 从无中创造世界的教条就难以维持了。共相在
物之后,不过是存在于理智中的一般概念或符号,现实中没 有与这种符号相应的实在的对象。
于是,奥卡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情,若以 较多者去做,便是徒劳”。
后人概括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哲学史上把奥卡姆这一思想形象地称之 为“奥卡姆剃
刀”。
15、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指的是14 -16 世纪发端于意大利,继而扩展到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
复兴古典文化为其形式,而以人文主义为 其实质,在西方思想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代表人物有意大利的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达•芬奇、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法国的
蒙田和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等。文艺复兴为近代哲学准备了 理论和思想基础。
16、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人们通常将 18世纪法国哲学称为启蒙运动或启蒙主义,实
际上启蒙主义乃是整个近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启蒙主义以 理性为最高权威,以自由为至上的理
想,反对宗教迷信、封建专制和愚昧落后,推崇理性,提倡科学,传 播知识,教化大众,形成
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启蒙 主义也有其自
身的局限性。当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精神推广到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全
部领域的时候,便
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否定了自由,也否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17、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为了在经院哲学的废墟上重建形而上学的基础
,他认为在知识真
假难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的唯一妥当的方法就是来一次普遍的和彻底的怀疑,将
一切稍
有疑窦的意见清除出去,寻找清楚明白、无可置疑的知识作为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当我们发现所有一切都是可疑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无可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
身是无
可置疑的。于是,笛卡尔便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确立了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我思故
我在”。“我思故
我在”为近代哲学奠定了主体性原则,不过将“我”看作思想的实体却是不
合法的。
18、天赋观念
近代哲学唯理论创始人笛卡尔的哲学概念。按照笛卡尔的观点,哲学必须是由
清楚明白、无可
置疑的基本原理推演而来的科学体系,它的基本原理不可能来源于不可靠的感觉经验,只
能是
与生俱来的天赋观念。笛卡尔把观念分为三类:依赖于感觉的外来观念;借助于想象的虚构观
念和出于纯粹理智的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
19、真观念
斯宾诺莎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真观念”的理论。“真观
念”就是关于
事物的本质的真理性认识。按照斯宾诺莎的实体学说,认识活动并不是从事物到观念,而是
从
观念到观念。因此“观念与它的对象的符合”虽然是衡量真观念或真理的标准,但只是“外在
的标志”,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的标志”,亦即真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斯宾诺莎的“真观
念”并不是
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直观认识活动获得的。
20、单子论
单子论是近代哲学家
唯理论的代表之一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意在解决自由与必然、不可分的
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所谓“
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
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
希”。单子的主要特性有:单纯性;复多性;永恒
性;单子之间相互独立,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影响”
;质的区别;自因。单子作为单纯的精
神实体具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知觉”的清晰程度
不同而存在着质的差别,形
成了一个无限的等级系列。
21、预定的和谐
“预定的和谐”是莱布尼茨为了解释宇宙万物之整体连续性而提出的术语。
莱布尼茨把客观存
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称为“单子”,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
”和“隐
德来希”。单子之间的等级是无限的,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然而,<
br>由于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
发展
变化都有可能破坏这个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
谐”的理论。上帝
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在安排
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
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因而全部单子
的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
着整体的连续性。
22、白板说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洛克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比较
全面和深入的批判,他认为用不着假设天赋观
念,我们完全可以合理地解决知识问题,他的解决办法就是
“白板说”。在洛克看来,人类具
有接受感觉、形成观念和知识的“天赋能力”,由此就可以说明我们的
知识的来源。他假定人
的心灵就如同一块“白板”,上面原本没有任何标记。后来经验在上面印上了印痕
,形成了观
念和知识。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他把知识归结
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23、物是观念的集合
英国经验论哲学家巴克莱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
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
后果,所以他竭尽全力企图从哲学中清除物质概念。在他看来,感觉观念的特点是
:这些观念
十分清晰、明确、固定,不能由我们的意志任意加以改变;这些观念往往形成了某种固定的集
合,它们同时出现,同时消失;这些观念是稳定的和有秩序的。于是,人们就把它们看作是与
观
念不同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事物”。所谓“物质实体”只是一个抽象的名词,是没有意
义的,“物质
”不过是虚无。
24、温和的怀疑论
休谟是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
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怀疑论的
结论。休谟认为,我们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但
感觉经验究竟从何而来,我们只好存疑,
因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基础,它却不可能超出自身之外去感觉自
己的来源,所以感觉经验的来
源不可知。休谟的“温和的怀疑论”是经验论合乎逻辑的必
然结果,使经验论与唯理论解决知
识问题的理想陷入了困境。
25、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
休谟通过对因果关系的深入考察,认为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
过理性而只能通过经验,但是
经验同样也不可能告诉我们因果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过它们却能够以一定的
方式影响我们的心
灵。当我们经常性地经验到事件A之后总有事件B相随时,这就使我们对事件A的经验
与对事
件B的经验之间产生了某种习惯性的联想,这就是所谓“必然联系”观念的来源。休谟得出了结论:“根据经验来的一切推论都是习惯的结果而不是理性的结果”,
“习惯是人生的伟大
指南”。
26、地理环境决定论
孟德斯鸠认为法和
一个国家的政体、气候、土壤、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宗教有密切的联系,
所有这些因素的关系总和就称
作“法的精神”,只有体现了法的精神才是合理的法律。他尤其
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意义,认为地理环境
对于一个民族的性格、风俗、道德和精神面貌及其法
律性质和政治制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观点虽然
是错误的,但在当时的确有积极的意义。
27、人是机器
法国机械唯物主义哲学
家拉美特利力图用当时先进的医学知识来论证唯物主义,用生理心理学
来说明心灵和身体的关系。在他看
来,心灵也是由物质构造的,两者都服从于机械运动的规律。
拉美特利把心灵也看作是物质性的东西。显
然,这种机械唯物论对于人的理解具有严重的局限
性。
28、批判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哲学体系被称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主要指对理性的分析和考
察。康德以
其“哥白尼式的革命”将哲学研究的重心从客体转向了主体自身,提出了理性固有
一套先天的认识形式的
“假说”,于是,他就把哲学研究的重心集中在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上,
他称之为对理性的“批判”。康
德所谓的“批判”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根本的目的是为了
确定形而上学的可能性。康德的代表作是《
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
判》,它们分别分析和考察了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判
断力,由此而构成了他的“批判哲学”。
29、现象与物自体
康
德通过他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来解决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他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
合对象,而是
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从而以先验论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
普遍必然性,但是如果对
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有两重性:
其一是事物的“如其所现”,亦即“
显象”,其一是事物的“如其所是”,亦即“物自体”。
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显象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
30、先天综合判断
在康德看来,知识是由判断构成的,判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
类是分析判断,一类是综合判断。
分析判断是由于其宾词是从主词中抽出来的,并不能给我们带来新知识
。综合判断中的宾词是
后来通过经验而加在主词上的,它能够带给我们新的知识,不过科学知识必须具有
普遍必然性
即先天性,因而综合判断又可分为“后天综合判断”和“先天综合判断”,只有“先天综合判
断”才是科学知识。因此,先验哲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解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31、先验幻相
按照康德的观点,理性与知性不同,其作用是“调整性”的,它与经验无关而
只与知识相关,
其作用只是引导知识进一步完善,将知识调整成为体系,它们只是调整知识的工具而不是
知识
的对象。然而,由于人类理性非要去追问经验背后的根据是什么,这就使它错误地把理念的“理想的统一性”当作了“现实的统一性”,从而陷入了“先验幻相”。
32、二律背反
知性范畴只在经验范围内是有效的。当理性要求认识世界之整体从而迫使范畴作超验使用的时
候
,由于没有经验的依据,所以对于世界之整体便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而它们各自却
又是能够自圆
其说的,康德称这种理性的辩证法为“二律背反”。二律背反揭示了形而上学的
局限性,同时对黑格尔辩
证法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3、判断力
判断力是康德用来沟通理论理性与实践理
性的中介。判断力有两类,一类是“规定的判断力”,
一类是“反思的判断力”。当普遍法则是给定的时
候,将特殊归摄于普遍法则之下的判断力就
是“规定的”,而当特殊的东西是所予的时候,判断力必须在
缺乏概念的情况下为自己寻找一
个借以判断的规律,它就是“反思的”。
34、定言命令
按照康德,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理性法
则乃是由“应该”联结起来的命
令式,因而对人表现为命令他“应该做什么”的道德法则。我们有两类命
令式,一类是假言命
令,一类是定言命令。所谓“假言命令”是一种有条件的命令式,它以“如果„„,
就„„”
为形式。所谓“定言命令”则是一种无条件的命令式,或者说,在这种命令式中,目的与手段<
br>是统一的。定言命令是道德法则的形式,它的基本形式是“你的行动,要使你的准则通过你的
意志
上升为普遍的法则”。
35、绝对自我
绝对自我是费希特知识学的核心概念,所
谓“绝对自我”是所有的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即
自我意识一般,它是认识的先验逻辑根据。在费希特
看来,不仅知识的形式像康德所说的那样
以自我为基础和前提,而且知识的内容即经验质料同样是自我的
产物,因而绝对自我乃是一切
实在性的根据。“绝对自我”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36、绝对同一性
“绝对同一性”是德国哲学家谢林的哲学概念。在他看来,哲学的确如费希
特所说应该是从一
个最高的原则出发而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体系,然而绝对自我却不可能是这个最高的原则
。哲学
的最高原则必须是第一性的和无条件的,绝对自我却是有条件的,自我总是与一个非我相对立,<
br>都不足以充当哲学的第一原理,真正的最高原则只能是无条件无差别的“绝对”本身。它既不
是主
体,也不是客体,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然而,这就在有差别的世界与无差别的绝对之间
设置了一道不可
逾越的鸿沟。
37、实体即主体
“实体即主体”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
命题。他认为,我们不仅应该将宇宙之最真实
的存在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即
是说,宇宙万物之统一的根据既是
客观的亦具有能动性,因而是一个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己完成自己
的过程。实体的主体性
表现在它是纯粹的否定性,它是单一的东西分裂为二亦即自己把自己树立为对立面
,然而扬弃
自身中的差别,从而回到自身而成为真正现实的过程。它以终点为起点,以终点为目的,只有
到了终点才成为现实的。黑格尔“实体即主体”的学说虽然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但是亦包含有
丰
富的辩证法思想。
38、绝对精神
“绝对精神”是黑格尔哲学的
最高概念。黑格尔将宇宙万物统一的本质称之为“绝对”,认为
我们不仅应该将“绝对”理解为客观性的
实体,而且应该理解为主体,亦即在自身内就包含着
能动性的因素。黑格尔将宇宙万物的生成看作是绝对
从潜在展开到现实的过程,在人类精神的
认识活动中,绝对达到了自我认识,从而成为了绝对精神。
39、扬弃
“扬弃”黑格尔辩证法的一个重要术语,意指辩证的否定。扬弃包含三
个环节:一是否定,二
是在否定中对有价值的东西的保留,三是向更高的阶段的过渡。列宁把它概括为“
联系的环
节”和“发展的环节”。
40、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原则
德国
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将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看作是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黑格尔从
“实体即主体”的
基本原则出发,认为思想不仅是思想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这种思想就
是“客观思想”。在此基础上
,黑格尔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首先,“思维”主要指的是“客观思想”。“存在”指最普遍最
抽象的共相,亦即事物的本质。
所谓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重含义:一方面在本体论的意义上,指的是
事物与其自身的概念
相一致;另一方面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指的是我们的思想能够把握存在于事物之中的
本质。在
黑格尔看来,把握了事物的本质的思想就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
br>称之为“客观思想”。于是,思想就统摄一切而成为思想和存在的共同基础了。
黑格尔认为只有
思想能够认识思想,只有精神能够把握精神,因而如果思想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那么事物的本质就是思想
,所以他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
41、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
“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
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是黑格尔提出的一个著
名的哲学命题。按照他的观点,理性不仅仅是主观
的理想性,而且是事物的本质,而事物归根
结底要符合自己的本质,所以合乎理性的东西一定会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只有真正合理的东
西才能成为现实,因而一切现实的东西当然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