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兰州财经大学陇桥学院-2014广州中考数学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
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抗战时
期和解放战争
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风主编《
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
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创作多政
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
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
们的
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
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
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
br>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叶圣陶、
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
明白如话,善于在平凡之
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
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湖之冬》
。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
座谈
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
,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
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要
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
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学遗产,
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
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为文学为
政治服务在当
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
貌和社会心理
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
《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
刻总结,是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
学具有
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
命。
(毛泽东于1942.5与
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
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
合。要求文
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
“工农兵”服务
。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
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
刊物有《诗创造》
《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
精神。他们既
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
诗派的表现艺
术和手法,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
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承接了中
国新诗现代主义的
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林语堂:
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
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
家。早年留学海外,
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
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任务。1
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
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
小说。
1966年定居台湾。
6、吴荪甫: 吴荪莆是茅盾在《子夜》中塑造的人
物,他有才能
智慧、有经营本领、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气魄、敢做敢为、刚愎自用。
他办企业有魄
力有野心,性格又凶狠、残酷、反动,脆弱阴暗。是一
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肉丰满的
典型人物。《子夜》
通过对他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
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
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
论。
7、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
是从1937年
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
的租界
,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
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
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
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
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
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
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
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
于伶
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
的《碧血花》《海国英
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6题考3题)
1、简述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1)密
度极大的知识容量,旁征博引。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仅
《围城》一书,中比喻喻体就融入了文史哲、
科学、宗教、艺术、民
俗、掌故等方面知识。
(2)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
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喜欢以幽默
风趣笔法讽刺时弊。
(3)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致深入。钱善
用敏锐眼光尖锐笔法刻画人物
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4)
新奇、犀利而又多样的比喻艺术。钱以细腻笔法勾勒人物,采
用精妙的明喻、暗喻、典喻等手法,把非凡
的想象和广博的知识结合
于喻体与本体之中。
2、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
(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
背景下,文
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
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
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
的艺术受众主要是
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
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
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
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
光放在本土,
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
封。
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
拥有的无产阶级
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
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
体的工农化。8
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3、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周冷酷自私专
横虚伪而假道德,与周围的人发
生着尖锐矛盾,最后他也陷于在这些
矛盾中难以自拔。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
式”结构。曹把过往的历史压
缩于现实情景,把外部社会矛盾压缩于周公馆内部矛盾中,把侍萍一
家的命运压缩于周朴园一家内部冲突中这使得简单的乱伦故事容纳
了整个中国各种尖锐
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
他们
各有自己的感情逻辑与对待人生的方式和自己的思想愿望要求,
显得形象鲜明生动。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
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4、简述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
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却在那个社会里却似
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
不可得,只因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
、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
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是车
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
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
产者丑女引诱和腐
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二、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1、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
农意识,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
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
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当时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
渐滋
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全
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以
至最后他理性彻底泯灭,道
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
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
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
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
沉的悲剧力量。
5、
简述《寒夜》的现实主义特征。
1、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剖。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
重
大主题,是作品现实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小说中描写小公务员汪文宣
的生活,异常冷峻的笔调
剖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汪
文宣性格的变化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而汪文宣卑怯
懦弱以
致变态的性格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2、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细腻。 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到了
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它表明作家已
掌握了“心灵的辩证法”。在《寒
夜》里,人物的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揭露那<
br>些隐秘的心理历程,并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
下运动的。比如,曾树生决定
离家去兰州,这个决定是在各方面影响
下作出的,然而这些影响却常常使她的心理朝着相反方向运动。当
她
回家征询丈夫时,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同意她走,而这反倒使她犹豫了,
反倒促使她违心地说出
“我不走”这句话来。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
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
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
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
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
奇色彩的生活
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
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
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用
参差的形式感塑造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
凡人。
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
质生活的世界中,
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
情欲、嫉
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
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
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
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
为新鸳蝴体或新洋
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
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
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
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论述题:(4题考3题,3选2作答)
1、 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
知识青年的社会
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
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
着《家》的路子
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
映抗战时期
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
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
》是比较受读者欢迎
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
br>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
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
》,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
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
格多变,主
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
有所收
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
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
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
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
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
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
征物,
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
魂草》以后,家庭不
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
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
家小孩不再
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
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
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
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
早期浪漫小
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
身精神,他们身
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
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
的小人物正与之
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
杂的,他们
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
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
战后期,巴金笔下的
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
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
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
他早期的博
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
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
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
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
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 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
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
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
《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
br>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
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
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
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
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
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
情节发展
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
婚》,作品写了根
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
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
生总总波折,
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
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
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
插着作
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
。但经过提炼,
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
现出人民群
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
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
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
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
质朴明快。
3、试比较分析茅盾与老舍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
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
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如《骆
驼祥子》中通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描绘北
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
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
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如《蚀》三部曲从革命的一个侧面反应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并
渐次彷徨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大
革命前后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
(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
苦普
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
族资产阶级,如《子夜》的吴荪蒲就是典型环
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资本家。
(3)日常生
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
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
如《骆驼祥子》通过
对祥子买车与娶妻描写,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具有警示力量。矛盾则
力图展
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
的悲剧命运。如《子夜》就
是描写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
历史悲剧。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
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
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四世同堂》表达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
烈火中算清“历史遗传病”的新思考,满怀民性更新的信念。茅盾则
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
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
用。《子夜》的悲剧回应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谬论。
(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
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
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
“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
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
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
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
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
,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同:(1)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子夜》《骆驼祥子》就
是其中的代表作。 (2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如老
舍的《离婚》,作者为让老李知
道马家情况,而安排张大嫂去探望李
太太的所见相继介绍马甲的情况。茅盾的《子夜》则是通过吴老太爷
的丧失而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介绍出来。
(3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
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
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子夜》《骆驼祥子》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即使如此。
3、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是怎样表现人性美的?
沈从文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
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
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
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在由乡村和抹布阶
级构
筑起来的详细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被现在文明浸润
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
,便是所谓的“神
性”的赞美,可谓是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的最高表现。
(1) 作者通过塑造
健康的身体,质朴的灵魂展现湘西人性美的基
本属性。如《龙朱》、《月下小景》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年
男女真挚的、热烈的、活泼的生命力,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
原始生命形态,表现出原始社会人性
的美。
(2)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直率、自然等本真表现,充分表现湘
西道德人性美。如
《柏子》、《会明》《丈夫》等篇,“乡
下人”的道德风范俨然出乎原始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政治善良直率自然,展现了乡村的人性美。
(3) 作者又刻画了湘西人刚强,坚韧的精神,
充分表现了人性美
的本质特征。如《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她最后的等待充分
表现了其刚强坚韧
的不变心的精神。
(4)
沈从文又通过刻画湘西人重情义,轻利益的性情来
展现人性
美的至高境界。如《边城》中就写了的爷爷摆渡不收钱,傩
送兄弟的兄弟之情等重情义
轻利益的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
至善至美。
一、名词解释(7题考4题)
1、七月诗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
时期国统区重要的一阵容强大、政治倾向鲜明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因胡
风主编《七月》得名。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牛汉等,以《七
月》、《希望》、《泥土》为阵地,他们
创作多政治抒情、注重对重压下
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的思考,内容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
不讲究文学雕琢修辞。质朴、粗
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代表作: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
的《泥
土》等。
2、白马湖作家群:20年代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
叶圣陶、
俞平伯和李叔同等汇聚在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时期形成:“平淡如水,
明白如话,善于
在平凡之中发掘生活哲理、追求高原意境,严谨而有
韵致”的散文风格,其中最杰出的是夏丏尊的《白马
湖之冬》。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了著名的《讲话》。《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
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
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
阶级方面来。《讲话》阐明人民生活是文艺的无尽的唯一的源泉,
要
求文艺工作者深入人民生活,履行思想,获取无限丰富的艺术源泉,
并继承和借鉴中外优秀文
学遗产,这样才能创造真正为人民大众的文
学。《讲话》还论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认
为文学为政治服务在当
时尖锐的斗争形势和正确的革命政策下,与文艺真实反映时代历史风
貌和
社会心理基本上是统一的,从主要方面说是起了积极作用。总之,
《讲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
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
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
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继五四之后又一次深刻的文学革
命。
(毛泽东于194
2.5与延安座谈会上作重要讲话,以“为什么”和“怎
么为”为全篇中心思想,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
的有力配合。要求文
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首先为
“工农
兵”服务。从根本上为文艺指明方向。)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
具有现代主义倾向
的诗歌流派。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主要
刊物有《
诗创造》《中国新诗》。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
感和现实精神。他们既
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
诗派
的表现艺术和手法,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
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他们
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
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5、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
驴、宰予等,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语言学家。早年留学海外,
回国在北大任教。1932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世间
》,
1935年创《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
文,成为论语派主要
任务。1935年后,于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
民》、《风声鹤唳》,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
作和长篇小说。
1966年定居台湾。
6、吴荪甫: 吴荪莆是茅盾在《子夜》中
塑造的人物,他有才能
智慧、有经营本领、有雄心壮志有胆量气魄、敢做敢为、刚愎自用。
他办
企业有魄力有野心,性格又凶狠、残酷、反动,脆弱阴暗。是一
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民族、时代个性的血
肉丰满的典型人物。《子夜》
通过对他的艺术塑造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的艰难处境和必然破产的历史命运,表露了他们两重性的阶级
特征,揭示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从而驳斥了托派的谬
论。
7、孤岛文学: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
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
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
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
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
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
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
p>
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
爱憎分明的杂文
,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
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
别活跃,于伶
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
的《碧血花》
《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
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二、简答题(6题考3题)
1、简述钱钟书小说的艺术特色。
(1)密
度极大的知识容量,旁征博引。钱学贯中西,知识渊博,仅
《围城》一书,中比喻喻体就融入了文史哲、
科学、宗教、艺术、民
俗、掌故等方面知识。
(2)讽刺艺术幽默而富于哲理。
钱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喜欢以幽默
风趣笔法讽刺时弊。
(3)人物心理分析的细致深入。钱善
用敏锐眼光尖锐笔法刻画人物
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4)
新奇、犀利而又多样的比喻艺术。钱以细腻笔法勾勒人物,采
用精妙的明喻、暗喻、典喻等手法,把非凡
的想象和广博的知识结合
于喻体与本体之中。
2、简述解放区文学的主要特征。
(1)首先体现在它服务于时代政治任务的功利性。在当时特定时代
背景下,文
艺基本职能被定为宣传、动员和教育人民,政治和文艺的
关系日益密切。但这也致使不少作品忽略其文艺
特征。
(2)艺术追求的被乡村化。以广大农村为依托的解放区,决定了他
的艺术受众主要是
没有经过文化教育、以农民为主体的工农兵群,作
品染上小生产者习气。
(3)作家心态的“
工农兵”化。解放区文艺作家主要是解放区“土
生土长”和国统区或其他地区转移过来的作家,他们把目
光放在本土,
主动放弃向外国文学学习借鉴。这也形成了当时与以后文艺的固步自
封。
或(1文艺完全意识形态化。2文艺的政治服从服务化。3作家精神
拥有的无产阶级
化。4知识分子与工农之间的学习与被改造关系。5
艺术格调的歌颂化。6审美倾向的乡村化。7人物主
体的工农化。8
创作方法的社会主义现实化。)
3、简述《雷雨》的艺术特色。
(1)戏剧矛盾的高度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周冷酷自私专
横虚伪而假道德,与周围的人发
生着尖锐矛盾,最后他也陷于在这些
矛盾中难以自拔。
(2)独具匠心的艺术结构——“锁闭
式”结构。曹把过往的历史压
缩于现实情景,把外部社会矛盾压缩于周公馆内部矛盾中,把侍萍一
家的命运压缩于周朴园一家内部冲突中这使得简单的乱伦故事容纳
了整个中国各种尖锐
社会和思想的矛盾冲突。
(3)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他所塑造的人物是真正个性化的。
他们
各有自己的感情逻辑与对待人生的方式和自己的思想愿望要求,
显得形象鲜明生动。
(4)人物语言富于动作性,并且高度个性化。
(5)戏剧语言精练简洁、明白晓畅,具丰富的潜台词。
(6)具有很浓的悲剧意味,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生活,又明显地
受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
4、简述祥子悲剧的原因。
一、从客观方面说,造成样子悲剧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
。祥子想自己买一辆人力车的
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却在那个社会里却似
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饱尝委屈,三起三落,欲独立自主而终
不可得,只因他面对着一个强大的
、罪恶的、病态的社会。社会把祥
子由“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是车
厂主女儿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
想毫无共通之处,存在着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资
产者丑女引诱和腐
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二、造成祥子悲剧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两点: 1、祥子思想上的局限与性格心理上的弱点。祥子与生俱来的小
农意识,尤其是他的个人奋斗思想,
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
的一点。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他的悲剧是对当时个人奋斗道路的彻底否定。
2、祥子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遂
渐滋
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上他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他曾经全
力反抗命运却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以
至最后他理性彻底泯灭,道
德支柱彻底崩溃,终于放纵自我,跌人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祥子的
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
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
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
沉的悲剧力量。
5、
简述《寒夜》的现实主义特征。
1、对现实社会生活深刻解剖。通过小人物的平凡生活琐事揭示
重
大主题,是作品现实主义特征主要表现。小说中描写小公务员汪文宣
的生活,异常冷峻的笔调
剖析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社会原因。通过对汪
文宣性格的变化扭曲来尖锐抨击万恶的旧社会。而汪文宣卑怯
懦弱以
致变态的性格正是国统区小公务员卑微社会地位的反映。
2、对人物内心世界发掘的细腻。 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到了
异常细腻深刻的程度,它表明作家已
掌握了“心灵的辩证法”。在《寒
夜》里,人物的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立的,而是透彻地揭露那<
br>些隐秘的心理历程,并且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
下运动的。比如,曾树生决定
离家去兰州,这个决定是在各方面影响
下作出的,然而这些影响却常常使她的心理朝着相反方向运动。当
她
回家征询丈夫时,出乎意料的是丈夫同意她走,而这反倒使她犹豫了,
反倒促使她违心地说出
“我不走”这句话来。
6、简述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①内容上,不关心
大主题,多描写男女间的小事情和软弱的凡人,
流露出冷漠和琐屑人生的态度。
张爱玲的小
说着重描写的是沦陷前后上海和香港中上层社会病
态的、不健全的、不完满、不幸的婚姻和恋爱,具有传
奇色彩的生活
和心态,所提供的,都是处于现代环境下,却仍然顽固保留的中国式
的封建心灵的文化错位。
②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不喜欢采用强烈对照的方法,基调
冷艳、苍凉。
张爱玲并不关心大主题,喜欢用参差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用
参差的形式感塑造这个没有完成的时代里的
凡人。
③对凡俗生活的发现及肯定。
张爱玲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生活在一个日常的物
质生活的世界中,
她们大量算计的是衣服、房子、钱、首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她们的
情欲、嫉
妒、虚荣、疯狂紧紧相连,普遍的人性凝定在普通的人身上。
④雅俗并存的艺术境界。
张爱
玲融古典小说、现代小说于一炉,创造出一种古今杂错、华
洋杂错的新小说文体,这些小说历来被人们称
为新鸳蝴体或新洋
场小说娱情小说等等
⑤语言华丽、雅致、圆融光润而意象丰富。
张爱玲对语言的颜色、情调、动静和意蕴多有极其敏慧的体悟,
写肖像、写口吻、写神态、写氛围、无不
笔致轻灵、才华闪烁、潇洒
自如,这是张爱玲小说艺术最动人的地方之一。
论述题:(4题考3题,3选2作答)
1、 试论述巴金小说创作前后期风格的变化。 题材上:巴金前期小说主要写两类题材,即通过恋爱婚姻的纠葛描写
知识青年的社会
革命和家庭革命。《灭亡》等小说属于前者。巴金的
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
着《家》的路子
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一类是反
映抗战时期
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
夜》。这些作品中,中篇《憩园》和长篇《寒夜
》是比较受读者欢迎
的,这是巴金作品中最富感染力而内涵又较丰厚的作品。
风格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创作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始终处于缓慢<
br>的演变之中。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显的界纷,一切都在流动着、
发展着,而《灭亡》和《寒夜
》,正是他风格演变的两极标志。巴金
在早期(1929-1941)的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
格多变,主
观色彩浓厚。到了后期(1942-1949),巴金创作的数量减少,热情
有所收
敛,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感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开
始描写日常生活的琐事,并从中寄托自己的
人生理想,在表现与实现
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②这种创作风格演变的第
一个标志,是“家庭”这个概念的涵义在巴
金小说里发生了变化。在他早期作品中,“家庭”是黑暗的象
征物,
专制的具形化,与青年所走的革命道路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到了《还
魂草》以后,家庭不
再作为革命的对立物出现了;相反,它成了强权
的对立物,成为作家所珍惜的伦理组织。《憩园》中的杨
家小孩不再
是高觉慧式的家庭叛逆,而是家庭伦理关系的热心拥护者。
③与题材的变化相适应
的是,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逐渐向塑造平
凡的小人物转化,其转折点是《还魂草》。“英雄”是巴金
早期浪漫小
说中代表作者理想的艺术形象。他们热情、勇敢、富有反抗精神与献
身精神,他们身
上散发出理想的色彩,为青年人所崇拜,所效法。可
以说,杜大心是这类英雄中的主要代表。但巴金笔下
的小人物正与之
相反,他们平庸、懦弱,身上毫无引人注目的灵光,他们的性格是复
杂的,他们
心灵中也有美好的成分,这主要表现在忍辱负重,顾全大
局,多为别人着想,默默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抗
战后期,巴金笔下的
人物性格越来越复杂,具有生活化和立体感的特点。
④巴金创作风格演变
的第三个标志,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人道主
义的思想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本色。抗战后期,巴金依然与
他早期的博
爱思想保持着继承性和一贯性;但是爱的表现方法不同了:不再求助
于幻想与暴烈行为,而是表现为对人物深刻的理解与同情。在他的作
品里,人物再也不是以绝对意义的爱
与憎的概念形式出现了,纵使对
于旧式人物,作家也抱有一定的温情。《寒夜》更是一部充满着人情与人道精神的作品。
2、 试论述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民俗化特色。
1、不对人物做静止的描绘、分析、议论。把人物放到故事情节的发
展中,在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自身
行动和语言展现其性格特征。如:
《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是一位了解农村社会状况,有一定阅历和斗<
br>争经验,性格豪爽冷静沉着的人,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
是他用快板这特殊武器进行
斗争,而这些快板恰恰体现了鲜明的爱憎
感情和风趣幽默的个性特征。
2、故事性强,讲求情
节连贯性和完整性;采用大故事套着小故事的
手法,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开头设法介绍清楚人物,而后随
情节发展
展开人物性格,最后交代人物结局、下落,有头有尾。如《小二黑结
婚》,作品写了根
据地青年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烟自
由,这场斗争由于受到金旺等恶霸迫害和家庭阻挠而发
生总总波折,
但在民主政权支持下,他们坚强不屈,最终取得胜利。
3、叙述多于描写,描写
融于叙述。如:《小二黑结婚》重点在于描
写小二黑与小芹争取婚烟自由并取得胜利的故事,但其中也穿
插着作
者对旧意识旧思想旧观念的批判。
4、人物语言是农民的口语,叙述语言也完全口语化
。但经过提炼,
纯粹、质朴、平易。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在轻松幽默风趣横生中表
现出人民群
众的聪明机智和乐观主义精神。《小二黑结婚》中,作者
对他所熟悉的 北方农民口语进
行加工。筛选、改造。提炼,是指成
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农民普通话”,通俗晓畅、生动简洁幽默风趣而
质朴明快。
3、试比较分析茅盾与老舍都市小说创作的异同。
异:(1)个人命运vs时代命运。老舍小
说创作着力于对主人公命运
的描写,一个人悲剧故事为代表,展示一系列人物悲惨命运。如《骆
驼祥子》中通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描绘北
京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矛盾小说则
侧重对时代特征描写,具有沉重
鲜明的历史时代感,展现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如《蚀》三部曲从革命的一个侧面反应大革命前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往追求光明,并
渐次彷徨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大
革命前后某些历史图景和社会心理。
(2)平民形象vs阶级代表。老舍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社会底层贫
苦普
通百姓形象,如祥子就与城市底层农民相似。矛盾描写的多为资产阶
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民
族资产阶级,如《子夜》的吴荪蒲就是典型环
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资本家。
(3)日常生
活vs历史宏大叙述。老舍多从主人公日常生活入手,通
过日常小事描写刻画,深入彰显当时社会状况,
如《骆驼祥子》通过
对祥子买车与娶妻描写,展现他的悲剧命运,具有警示力量。矛盾则
力图展
示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实地反映时代危机,描写那样环境下
的悲剧命运。如《子夜》就
是描写三十年代初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
历史悲剧。
(4)改造国民性vs指导人生。老舍继
鲁迅后开始国民性思考,在某
些方面有新的开拓和特色。《四世同堂》表达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
烈火中算清“历史遗传病”的新思考,满怀民性更新的信念。茅盾则
大力倡导“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
张,主张文学的政治价值与指导作
用。《子夜》的悲剧回应了“中国已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谬论。
(5)民俗vs政治隐喻。老舍作品以北京市民社会为中心,表现出鲜
明而强烈的京味。茅盾则
是用小说这特殊形态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
“时代性”,参与时代重大问题的思考。
(6)平实
幽默vs细腻铺陈。受所处环境熏陶和英国作家狄更斯影响,
老舍的文化批判有种独具一格的幽默。茅盾
的作品则结构宏大内容复
杂线索纷繁主次分明
,波澜起伏而又严谨细腻。
同:(1)他们都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子夜》《骆驼祥子》就
是其中的代表作。 (2茅盾和老舍都实现了对中国古典小说全知叙事视角的突破。如老
舍的《离婚》,作者为让老李知
道马家情况,而安排张大嫂去探望李
太太的所见相继介绍马甲的情况。茅盾的《子夜》则是通过吴老太爷
的丧失而把主要人物主要矛盾介绍出来。
(3二人在继承以情节为中心的传
统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均着力于
开拓以人物心理(性格)为结构中心的叙事结构。《子夜》《骆驼祥子》中关于主人公的描写即使如此。
3、 沈从文湘西题材的小说是怎样表现人性美的?
沈从文小说从伦理道德的角度透视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中心内容,
以探讨民族品德的重造为旨归,热衷
于表现不受近代文明玷污,
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生的审美理想。在由乡村和抹布阶
级构
筑起来的详细世界中,沈从文从正面提取了被现在文明浸润
的人生形式。作为对这种人生形式表现的极致
,便是所谓的“神
性”的赞美,可谓是沈从文作品中人性的最高表现。
(1) 作者通过塑造
健康的身体,质朴的灵魂展现湘西人性美的基
本属性。如《龙朱》、《月下小景》中洋溢着外化民族青年
男女真挚的、热烈的、活泼的生命力,讴歌了浪漫的野性的
原始生命形态,表现出原始社会人性
的美。
(2) 作者通过对人物性格的直率、自然等本真表现,充分表现湘
西道德人性美。如
《柏子》、《会明》《丈夫》等篇,“乡
下人”的道德风范俨然出乎原始的文化环境,他们热情勇敢忠诚政治善良直率自然,展现了乡村的人性美。
(3) 作者又刻画了湘西人刚强,坚韧的精神,
充分表现了人性美
的本质特征。如《边城》中翠翠的形象,她最后的等待充分
表现了其刚强坚韧
的不变心的精神。
(4)
沈从文又通过刻画湘西人重情义,轻利益的性情来
展现人性
美的至高境界。如《边城》中就写了的爷爷摆渡不收钱,傩
送兄弟的兄弟之情等重情义
轻利益的事,充分展现了人性的
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