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家的作文-英语教师年度工作总结
(一),历年真题
07:
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
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
残
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
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
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
因比
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
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原
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
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研
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
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
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
论领袖”。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
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
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
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
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
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
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
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
策划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
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
也就是指记者对
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
舆论
: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
度。其基本要素为
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
价性。
“最小效果论”: 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
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例证:约瑟夫.克拉珀 《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 中的说明
1 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
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
影响来起作用;2
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
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
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
类型及其行为研究。
1
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
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
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
,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
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
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
核心
竞争力: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该传媒整体能力的中心地位的独特的优势资源
和能力的总和。具
体说来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这种资源和能力在传媒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
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这种资
源和能力具有独特性,是其他传媒难以具有的。独特性有的
是传媒与生俱来的,有的则是靠传媒经营管理
者培育开发的。
(二)章节重点
绪论:
新闻学
: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
人类社会的关系,探
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
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
会的反作用。
第二章:
新闻: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
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变动产生新闻,变
动是
新闻之母)
新闻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
让受众了解
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
br>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
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
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
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
越好;还
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第三章:
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
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
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
息的最基本特点: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
内容。信息其他特点:共享性,扩缩性,
组合性,多角度性,相对性。
2
噪音:是对信息流通的干扰,减低信息明确性,甚至会造成信息混乱,出现于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
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
,穷根溯源,
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综合
评述: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
展趋势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实际是一种宣传方法,以客观的外表掩饰
主观
的宣传动机。
第四章:
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
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
一种社会行为。
第六章: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第七章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
业的
制约机制等。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社论或本报评
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
报的立场、态度和观点
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编后语、编者按:三言两语、或借题发挥,或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的要害,或对新闻作补充<
br>性说明
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
富有特征的片
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
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其长处
3
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把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
综述过程中
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
记也属新闻述评。
调查报告: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围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们关心的某方面问题,<
br>全面地、系统地、精确地报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力图揭示其本事或问题的症结
报告文学: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用文学笔法来描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使读者从具
体生活图画中
获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解
释性报道:即新闻分析,围绕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背景
材料,揭示其发
生原因,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调查性报道:即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
倾向
特稿: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地描述
第八章
新闻媒介的共性(共同特点):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进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特性:
1从所有制方面看:民营、公营、国营
2
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新闻媒介、半官方新闻媒介
3
从阶级性方面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从办报方针看:商业性、政治性、政企合一型
5从媒介内容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硬新闻,评论)、大众化通俗报纸(娱乐,服务新闻)
新闻媒介的个性: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新闻事
业的双重属性: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
是双重性质在当前
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外在表现,即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是商品,这一属性是不<
br>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
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
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事实,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但不同新闻媒体阶级性存在强弱之分。
4
第九章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
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
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
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
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
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
1
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2
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
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
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
划的、间接的以
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魔弹论: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
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
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括选择性接触、
理解和记
忆三个阶段
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闻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
衡量媒介效
果的理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
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
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
客观世界真实,媒
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
真实
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
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
效果
议题设置理论: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
容引起公
众的注意和重视。主要观点: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
br>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媒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
泛传播
,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
众来一判断该事件重
要性的主要依据
5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
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1973年,美国传播
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
中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
的说法: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存在,并对创新功能有所
了解。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
或反对的态度。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
动。证实:个体谋求加强已
作出的创新决策。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
段可以发挥相当
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
把大
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第十章
受众:受众:在传
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
息的接受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
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
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体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新闻媒介<
br>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的特定受众
定位。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
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
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群众性:新闻事业群众性的含义:1 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2在
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
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闻战斗性:为捍
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从一定意
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
就是指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性报道,指新闻媒介的舆论监
督作用。
新闻党性:是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是否坚持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
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
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第十二章
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稿
件的分量:新闻稿中事实的重要程度,“有分量”是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
显要的位置发
表。
新闻敏感:迅速判断事实的价值的本领,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选择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6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
显著性、趣味性。其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地为题,并不考虑新闻社会
效果
问题。
新闻的价值:由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这两个概念来解决。比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
值等
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包括:与新
闻媒介所持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新闻法规: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的传播的标准。
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第十三章
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或缺的条文。
新闻诽谤:1) 诽谤的对象:个人、某个特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2)西方国家诽
谤罪确认标准: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
造事实;三
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3)我国判定媒介侵害名
誉权的标准:一看报道
是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4)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
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是防止触
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
隐私权:分类:一是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二是公开私人物件,使
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
坏;三是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四是未得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
、肖像等进
行商业活动。
规模经济:指企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
出效应。报业广电集团化目的之一
就是为了实现规模经营。
第十四章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
新
闻职业道德标准: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
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只用公平方法获
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应保守职业秘
密”
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7
第十五章
媒介生态环境:媒介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
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
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生态环境。
第十六章
新闻自由:是政治民主观念在社会信息系统的反映,只有真正建立了民主
制度的现代社会,
新闻自由才能实现。
第十八章
流行:现代
社会的普遍现象,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化最明显的一种社会效果,在其中其主要作
用的是大众传媒。 1所谓流行是一种事物、行为或观念等在短时期内、在较为广大的人群中传播开来,并为人
们接受、
认同和仿效。
2 流行这一现代神话的制作者正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在短时期内反复、大量传播某种
符号,
使之成为一种人人皆知的现实,渐渐地人们视其为理所当然,开始以此要求别人并设定自我。
3 在流行形成的过程中,大众的基本心理状况是从众和害怕孤独。流行实际上是大范围从众
行
为的结果。随着大众媒介的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传播的实现,流行正在成为一种全球
化现象。 4流行也是大众文化追求即使效果的集中体现。流行从来都是排斥永恒的,大众媒介传播快
速的特征
契合了流行的特质。
5事实上,流行和大众媒介相辅相成,流行必须依赖大众媒介才能实现,而大众媒
介也需要
以不断变换的流行重做自己的传播内容,并在流行潮中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大众的瞩目。
符号化:大众媒介通过传播赋予商品以某种意义,这即是将商品符号化了。大众媒介大范围<
br>内的持续传播,使大众普遍认可了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商品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且接受了媒
介提供
的解码方式,商品的符号化就这样完成了。大众媒介是符号意蕴的构建者,更是将这
一模式进行社会化实
施的重要推动者。
偶像崇拜:大众文化最为奇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景观。
1
偶像:使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者们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大众心理精心炮制的一种特殊文化
商品。
2 制作偶像使大众文化工业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这就是当代社会的“明星制”。偶像即是明
星
。大众媒介是“明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3
“明星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介。
1)明星之所以能以适应市场的虚拟面目——“公众
形象”示人,有赖于大众媒介这个中介。
大众媒介位明星创造虚拟形象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2
)明星效应的取得还有赖于大众媒介反复大量的传播。这与大众媒介的“授予身份”功能有
关。即传媒报
道意味着一种特殊身份,频繁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人物更有可能被指认为名人。
传媒曝光率与人物的知名
度呈正比关系。
8
文化帝国主义:1 “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近又增添了更复
杂的社会背景。在文化传播中,作
为载体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一个
关键性的环节。“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集中的焦
点,也正是文化的国际性大众传播。
2 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在传播领域中
,确实存在着传播者之间的
不平等问题,由此引发出关于信息流通社会后果的研究。
3 信息
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有其特殊性,因为它们有文化意义甚至意识形态色彩,属精神产品
类。“文化帝国主义
”特指发达国家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
4,这一理论的提出基于一些基本认知:
1)世界传播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力量结构密切相关
2)由国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为主体形成的世界力量结构,显然不可能是强弱均等
3)在此影响
下的世界传播模式也必然呈现某种倾斜态势,也就是发达国家在传播中的主导性
与发展中国家的被动性
5,文化霸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有意识的宣传外,有很多是出于无意识状态,其中最大的
驱动
力是商业原则。无论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制造,还是大众媒介的构建运作方面,发达国家
凭借其雄厚的综合
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
6,“文化帝国主义”并非刻意针对某个国家,其要点主要指向文化传播中的不
平等现象。
其可能产生的范围:
1)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文化传播;
2)少数民族与所在国主要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3)土著社会与外来文化的文化传播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在传播过程中遭受的负面影响。
7,对
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帝国主义”意味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
内容大都与本国传
统文化相冲突。因此,如何在承受发达国家文化传播的巨大冲击力的现实
情形中,保持并发展本国、本民
族的传统文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燃眉之急。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