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名词解释

巡山小妖精
968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09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教育女儿-坚持不懈的名言


1.精气学说(古代哲学)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
代哲学思想 之一。
2. 精(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精的基本概念有:①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
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②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
部分, 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3. 气(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 可见的极细微
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4. 气化(古代哲学)在古代哲学中,气化是指由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5. 精气互化:有 形之精与气可以相互转化,即有形之精可散而为无形之精气,无形之精气又
可聚积而成有形之精。
6. 阴阳:是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
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7. 阴阳学说 :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以对立统一理论阐释宇宙万事万物的
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 世界观和方法论。
8. 阳化气:指物质从有形蒸腾气化为无形的过程。
9. 阴成形:指物质由无形之气凝聚成有形之物的过程。
10.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11. 冲气:指运动着的和谐之气
12. 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在运动中达到和谐状态时就会发生交感作用,从而产生万物。
13.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
本的关系。
14.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中有阴。
15.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16. 阴阳消长:指一事物中所含阴阳的量和阴与阳之间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
消长变化着的。
17. 阴平阳秘:即阴阳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
盛,相互潜藏而不外亢
18. 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 转化,即属阳的
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19. 重阴 必阳: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阴气过
甚,必然向对立面阳的 方面转化
20. 重阳必阴:指阴阳转化的机理。重,有程度深之意,是促进阴阳转化的条件。谓阳气 过
甚,必然向对立面阴的方面转化
21. 阳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 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出
现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22. 阴胜则阳病:.阴,指 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必伤阳气而出现
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23. 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从
而使阴阳恢复平衡 ,此即阳病治阴
24. 阴病治阳:.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 治阳),
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阴病治阳
25. 阴中求阳:治疗阳虚时,在补阳药中,适当佐以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26. 阳中求阴:治疗阴虚时,在补阴剂中,适当佐以补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27. 阴损及阳: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虚的
病变。
28. 阳损及阴:.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虚
的病变
29. 五行: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
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30. 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31. 五液:汗、涕、泪、涎、唾五种液体
32. 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33. 五化:五行气化而表现出的植物的生、长、化、收、藏五个生长阶段
34. 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个感觉器官
35. 五体:机体的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组织
36. 五志: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37.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38.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制化:制化是五行 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其相
对的平衡。
39. 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引起其所不胜行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
于协调和稳定。
40.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41.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
42. 五行学说: 属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
规律,并以此来认识世界、解 释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43. 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 是指树木树干能屈能伸、向上向外舒展
的状态。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 ,均归属于木
44. 火曰炎上:炎,热也;上,向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向上升腾的特点 。引申
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45. 土爱稼墙:春种曰稼, 秋收曰穑。“稼穑”,是指土具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
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或性质 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46. 金曰从革:从,由也;革,变革。“从革”,即说明金是通过变革而产生 的(革土生金)。
金之质地沉重,且常用于杀戮,因而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 归
属于金。
47. 水曰润下:润,滋润;下,下行;“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向下 的特性,引申
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48. 母病及 子: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
及子脏,谓之母病及子
49.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变。
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
50. 虚则补其母: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因补母能令
子实(母能生子),故虚则补其母
51. 实则泻其子: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因泻子能令
母虚(子盗母气),故实则泻其 子
52. 滋水涵木: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


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53. 益火补土: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
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54. 培土生金:.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55. 金水相生: 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另
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 ,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因而临床上对于肺
肾阴虚者多采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 之阴虚
56. 抑强扶弱:是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抑强”主要用于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
抑其强者,则弱者机自然易于恢复。“扶弱”主要用于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弱者,
加 强其力量,可以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57. 抑木扶土: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治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
法,平肝和胃法。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58. 培土制 水: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
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肿 胀满之证
59. 佐金平木: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 肺
阴不足、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
60. 泻南补北: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
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 不交之证
61. 比较:即考查对象之间的不同与相同之处
62. 揆度奇恒:“揆度”, 即衡量;“奇恒”,即异常与正常的意思。《内经》中所谓“揆
度奇恒”,就是一种用比较方法进行鉴别 的手段
63. 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以归纳所得到一般的共性的结论为依据,去研究个
别的,尚未深入研究的事物以探求新的结论
64. 类比:.又称“援物比类”或“取象比类 ”。是将两个特殊的事物(或两类事物)进行
比较,根据两者有一系列的共同点(属性相同),推论和证 明它们在另一些特性和规律上
也是相同的。
65. 以表知里:是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现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66. 试探: 即对研究对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设想,依据这种设想采取相应的措施,然
后根据措施在对象身上所 得到的反应,对原有设想作适当修改以决定下一步措施的一种思
维方法。
67. 反证:是从结果来追溯和推测原因,并加以证实的一种逆向思维方法

1.藏象:即人体内在脏腑的形象及其生理病理表现于外的征象。
2.心主血脉:指心气与脉气相通,心具有生血和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营养全身的作用。
3 .神:在人体,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狭义之神,是指人的
精神意识和思维情 志活动及性格倾向等。
4.心藏神:指心具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主精神意 识、思维、
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又称心主神志。
5. 肺朝百脉:即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 经脉会聚于肺,经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
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布到全身。
6.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物)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至全身各
脏腑组织的生 理功能。
7. 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逸于脉外的功能。
8.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作用。
9.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 通、宣泄气机以保持全身气机通畅条达,通而不滞,散而不


郁的作用。
10. 精(医学):广义之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及脏腑功能活动的
有形精微物质的统称( 包括精、气、血、津液等)。狭义之精,是禀受于父母而贮藏于肾的、
具有生殖繁衍作用的精微物质,又 称生殖之精。
11. 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12. 后天之精:又称脏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
精微物质。
13. 肾精:即肾所藏之精气。
14.肾气:肾精所化生之气。
15. 肾阴: 又称元阴、真阴、真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
濡润、宁静、成形和制约阳热 作用。
16.肾阳:又称元阳、真阳、真火,为人体阳气的根本,对机体各脏腑组织起着推动、
温煦、兴奋、化气作用。
17.中精之府:即胆。由于胆贮藏精汁,即胆汁,故名
18. 胃气:①狭义指构成胃,并维持胃进行功能活动的物质。②广义指构成脾胃并维持
脾胃运化功能的物质。 ③脾胃的功能在脉象上的反映,即脉象和缓有力。
19. 上焦如雾:雾,雾露。形容水谷精气轻清而弥漫的状态。指上焦心肺宣水谷精气如
天降雾露的生理特点。
20.中焦如沤:沤,沤渍。是指胃对水谷腐熟为乳糜状态的形容。中焦脾胃有消化饮食、
吸收 精微、蒸化津液的作用,故称。
21.下焦如渎:渎,沟渠。是对下焦大小肠、肾和膀胱渗泄水液,泌 别清浊,排泄二便
作用的生动描述。
22. 元神之府:即脑。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
23. 乙癸同源: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藏腑与天干相配,则肝属乙木,肾属
癸水,故称。
24.心肾相交: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与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
于心,与心阴 共同涵养心阳,使心火不亢,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称为心肾相交,
又称“水火既济”。
25. 元气:由肾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又称
原气、真气。
26. 宗气:是由水谷精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于胸中的气,有推动血行和促进呼吸
等作 用,又称动气、大气。
27. 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气,又称荣气、营阴。
28. 卫气:是运行于脉外的具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气,又称卫阳。
29. 津液:津 液是指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
物质之一,包括津和液两部分。
30. 气陷:指气的下降运动太过或上升运动不及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31. 气滞:指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一局部淤滞不通的病理状态。
32. 气结: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又称气结。
33. 气郁:指气的出入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又称气郁。
34. 气闭:指气的外出运动受阻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
35. 气脱:指气的外出运动太过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出现机体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
态。
36. 气逆:指气的上升运动太过所引起的病理状态。
37.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 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
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38. 气: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力的极精微物质。
39. 血:行于脉中的具有丰富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40.虚:指正气不足,是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41.实: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映。
42. 格阳:又称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
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 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
43. 格阴:又称阳盛格阴,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
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44. 亡阳:是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
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45. 亡阴:是指机体的阴气大量亡失,使属于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
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46. 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导致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状
态。
47.风气内动:即风气内动,是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生风的一种病理变化。
48. 寒从中生:是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弱,虚寒内生,或阴邪弥散的病理变
化。
49. 湿浊中生:是由于脾不运化,肾不主水,输布排泄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
痰饮停聚的病理变化。
50. 少火: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温煦脏腑之组织作用,称之为“少火”。
51. 壮火:人身之阳气过盛所化生的病理之火,称为“壮火”,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
52. 六淫: 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53. 疠气: 是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疠、疫气、疫毒、戾气、
异气、乖戾之气等。
54. 七情: 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平时属于正常精神活动范围。
但若七情太过或持久刺激而使人发病,则成为致病因素。因病由内生,故称“七情内伤”。
属精神致病因 素。
55. 痰饮: 是指人体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痰饮泛指一切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痰和饮两大类。狭义的痰饮属于饮证中
的一种, 即与悬饮、支饮、溢饮并列为 “四饮”的痰饮。
56. 瘀血: 又称为蓄血、恶血、败血、衃血 。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
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57. 治则:指治疗疾病时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58. 正治: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 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采用与疾病证候
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
59. 反治 :指顺从疾病外在表现的假象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原则,它所采用的方药性质
与疾病证候中假象的性质相 同。
60. 寒因寒用: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症证,又称以寒治寒。适用于
真热假寒证。
61. 热因热用:指用温热性质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又称以热治热。适用于真
寒假热证。
62. 通因通用:指用具有通利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实证,又简称为以通治通。
63. 塞因塞因:指用补益作用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又简称为以补开塞。
64. 因时制宜:指根据不同季节的天时气候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等的治疗原
则。
65. 因地制宜: 指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和方药等的治疗原则。
66. 因人制宜:指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订适宜的治法与方药
等的治疗原则
67. 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
内外 ,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68. 十二经脉:十二经 脉,是经脉中的主要部分,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包括手三阴、
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共十二条。十二 经脉又称为正经。
69. 奇经八脉:奇,异也。指有异于十二正经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 脉、带
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由于它们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与脏腑无
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为“奇经”
70. 别络:为络脉中较大 者,又称“大络”。十二正经及任脉、督脉各分出一支络脉,
加上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若加之 胃之大络,则共有16支别络。
71.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它们是从十二正经别出,深入躯体深部, 循行于胸、腹及头
部的重要支脉,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又称为“十二经 别”。
72.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又称“十二经筋”,
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具有连缀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
73.皮部: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体表的分区,又称“十二皮部”。
74. 阴阳:是 有特定属性的一分为二。它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它既标示相互对 立的事物和现象,又可标示同一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
75. 阴平阳秘:平,饱满之意;秘,即秘密、潜藏之意。阴平阳秘,即阴阳充盛,相互
潜藏而不外亢。
76. 阳胜则阴病:阳,指阳热;阴,指阴液。阳胜则阴病是指阳热偏盛,必消耗阴液而
出现 各种伤津、伤阴的病证。
77. 阴胜则阳病:阴,指阴寒;阳,指阳气。阴胜则阳病是指阴寒偏盛, 必伤阳气而出
现各种阳气不足的病证。
78. 阳病治阴:阴偏衰产生的“阴虚则热”的虚热 证(阳病),治疗当滋其阴(治阴),
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阳病治阴。
79. 阴病治 阳:阳偏衰产生的“阳虚则寒”的虚寒证(阴病),治疗当壮其阳(治阳),
从而使阴阳恢复平衡,此即 阴病治阳。
80. 阴损及阳:当阴精亏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阳气,使阳气生化无源,出现阴阳两
虚的病变。
81. 阳损及阴:当阳气虚损到一定程度,就会累及阴精,使阴精化生不足,出现阴阳两
虚的病变。
82.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
释其 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83. 五行相生: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
关系。
84. 五行相克: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85. 五行制化: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结合。事物必须有克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
其相对的平衡。
86. 五行相乘: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87. 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克,又称“反悔”。
88.滋水涵木: 即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
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 证。
89. 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
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90. 培土生金: 即用补脾益气以补益肺气的方法,主要用于肺气虚弱或肺脾两虚之证。
91. 金水相生: 亦称滋养肺肾法。肺属金,肾属水,金能生水,故补肺阴即可以滋肾阴。
另一方面,肾阴是五脏之阴根本,所以滋肾阴又可以达到补肺阴的目的。因而临床上对于肺
肾阴虚者多采 用两脏同补,金水互生以治两脏之阴虚。
92. 抑木扶土: 是疏肝与健脾相结合治疗肝旺脾虚的一 种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
肝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93. 培土制水: 是以健脾,利水治疗水湿停聚为病的一种治法,又称敦土利水法。适用
于脾虚不运,水湿泛 滥而致肿胀满之证。
94. 佐金平木: 是滋肺阴清肝火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又称“滋肺清肝 法”。适用
于肺阴不足、无力制肝而肝火犯肺者。


95. 泻南补北: 心主 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泻南补北即泻心火滋肾水,又
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用于肾阴 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96.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与生俱来,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
97.后天之精:又称脏 腑之精。是源于水谷,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及脏腑代谢产生的
精微物质。
98.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的不断充盛,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
99. 正气:相对于邪气而言,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
微物质。
100. 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存在于自然界或由人体内产生的种种具有致病作
用的 因素,如六淫、疠气、痰饮、瘀血、情志内伤等。
101.子病犯母; 又称“子盗母气”。是用五行 相生的母子关系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病变传
变。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母脏,称为子病犯母。
102.肾主水: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
103.肾主纳气:“纳”受纳和 摄纳。纳气即吸气。肾主纳气指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
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04. 心肾不交:心火不能下降于肾而上亢,肾水不能上济于心而下泄,那么,心肾之间
的生理功能是去协调而 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即“心肾不交”也是“水火未济”
105.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称为伤寒
106.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108.奇恒之腑:包括脑、髓、 骨、脉、胆、女子胞。奇恒之腑中除胆为六腑之一外,其
余均没有表里配合,也没有五行配属。
109.津枯血燥:指津液亏乏,甚则枯竭,从而导致血燥虚热内生,或血燥生风的病理状
态。
110.津亏血瘀: 指津液亏损,血液运行不畅的病理状态。临床病理表现可在原有津液亏
损 不足的基础上,出现舌质紫绛,或见瘀点,瘀斑等症。

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北京精神


广州大学地址-廉政短信


圣诞的祝福-河北师范大学招生信息网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黑龙江中考试题


最新婚礼策划方案-竞选班长发言稿


张爱玲经典语句-实训小结


11月的节日-小学教导处工作总结


以经历为话题的作文-夜莺的歌声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