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史的意义
河北教育考试院网站-离婚协议书2013
科学史的意义
一、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科学史的意义,通过学
习古代科学史理解古代人类的文明智慧,
通过比较中外科技发明与成就,了解中国古代许多方面曾经领先
于世界,激发学
生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抵销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使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
值观,做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积极向上,勤奋努力的人。
二、新课导入:
设问:为什么要学习科学史,科学史有什么用处?
(板书)一、为科学服务
前面
讲过,最早的科学史实践者通常都是科学家,对他们来说,科学史的意
义就在于为科学本身服务。要么,
它有助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
助学生尽快掌握已有的科学理论;要么,它从历史记录中为
当代科学前沿问题寻
找可资借鉴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经常在科学史著作中见到的理由。
历史
故事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起着把科学知识包上“糖衣”的作用。对
某一学科、某一理论之历史来源的
追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和这个
理论。正是基于这个事实,科学史经常被作为普及科学知识
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以运动为例。物体为什么会运动呢?亚里士多德说,运动有两种,一是天然
运动,一是被迫运动。轻的东西有“轻性”,如气、火,他们天然地向上走;重
的东西有“重性”,如
水、土,天然地向下跑。这是天然运动,这是由他们的本
性决定的,就像俗话所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
低处流”。世间万物都向往它们
各自的天然位置,有各归其所的倾向,这个说法是我们容易理解的。轻的
东西天
然处所在上面,中的东西天然处所下面,在各归其所倾向支配下,它们自动地、
出自本性
地向上或向下运动。一旦物体达到了自己的天然位置,就不再有运动的
倾向了,这时候只有外来的力才能
迫使物体运动,这样的运动也是被迫运动。地
1
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都是受迫运动,因为它们已经达到了最低处所。
亚里士多德关于运动的这些
观念很符合常识。比如从其天然运动理论得出中
的东西下落的快,而轻的东西下落的慢的结论,而这我们
是有体会的。玻璃弹子
当然比羽毛下落的快。又比如,由其被迫运动理论可以得出,不推一个物体一个<
br>物体是不会动的,推力越大走得越快,突然撒手就会停止。这一点我们似乎也有
经验,比如推地板
上一只箱子。对这些结论,我们从常识的角度觉得很自然,很
有道理,可是近代物理学恰恰要破除这些观
念。“运动”观念上的变革首先是由
伽利略做出的。
我们在儿时谁没听过几个科学家的传奇故
事?阿基米德在浴盆里发现了浮力
定律后,大喊大叫着跑上街道,赤身裸体地告诉每一个人他终于发现了
;伽利略
为了证明落体定律,把一个母球和同样大小的铁球从比萨斜塔上扔下,结果是同
时着地
的,于是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家认为重者先落的理论;牛顿在一个炎热
的午间躺在一棵苹果树下思考行
星运行的规律,结果一个熟透了的苹果掉下来打
中了他,使他茅塞顿开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在他外
祖母家度假,有一天他
偶然发现烧水壶的壶盖被正在沸腾的开水所掀动,结果他发明了蒸汽机-----
--
(板书)二、为现实服务
我们经常听说的科学史的第二个方面的功用是为现实服务。过
去,为现实服
务主要体现在将科学史赋予意识形态的功能。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认
识
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更好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更自觉
地投身于“科教兴国”伟大
战略的实施中去;再比如,它可以帮助学习者树立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还有,可以加强爱国
主义教育。
以爱国主义为例。这曾经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一个主要的动机。科学史研究
何以能
够具有激发爱国主义的功能?爱国主义通常是在国家落后、国力不振、国
运危难之际的一种特别强烈的时
代要求。20世纪的中国基本上是一个经济上落
后的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
面是不行的。但是,如
果能够有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那就可以激发<
br>一些民族自豪感,抵销一些消极悲观的情绪。为了可比,就必须立足于现代科学。
2
所以,爱国主义的科学史通常立足于现代科学的框架,在中国古代的典籍里寻
找
相应的资料,以证明中国在该方面是曾经领先的。李约瑟的工作使西方人了解了
中国人的诸多
“领先”,因此一直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
朋友”。
但是完全服务于“
爱国主义”的逻辑,科学史有可能受到歪曲,历史上的有
些成就有可能被片面的拔高。再说,这种“领先
”的逻辑如果走过了头,反倒会
令国人产生洋洋自得的感觉,而意识不到眼下的落后,起不到“知耻而后
勇”的
激励作用。最近十多年,这种逻辑在中国科学史界有不少反省。席泽宗先生在一
篇序言中
说:“研究中国科学史的老一辈科学家多是从科学开始。他们本来有一
定的国学基础,在他们学习了近代
科学以后,发觉有些东西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
能找到类似的或原始的形式,于是他们就用考证的方法,以
编年史的形式,寻找
中国古代的科学发现和发明。这种作法对于振奋民族自尊心和宣传爱国主义很有作用,对于科学史这门学科的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但也有它的局限性。他们对
于先人的发现、发明
的社会背景以及与其他文化分支的关系所作的分析很少。同
时,由于宣扬爱国主义这样一个目的,对于明
末传教士东来以后的科技史注意不
够。”
(板书)三、为素质教育服务
科学史作为
一门历史学科,其天然的功能似乎还在教化领域,这就是目前越
来越为大家认可的科学史的教育功能。今
天中国的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过去那
种英才教育、专才教育的教育思想既不符合教育的真正目标,也不
能适应当今社
会的需要,因而提出了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概念。应该说,科学史学科在推进
素
质教育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科学史的基本功能是打破文理隔阂,让理科学生懂得一些历史,让文科
对自
然科学有一个基本的概览。对目前严格分科的教育体制来说,这个基本功能格外
的突出。随
着严格分科体制的弱化,淡化专业的通识教育逐步体制化,大学低年
级文理界限不再那么突出和分明,科
学史的这一基本功能也会不再那么突出,但
依旧是有特色的,是其它文科或理科课程所无法取代的。
3
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罗马作家西塞
罗说:“一个
人不了解他出生之前的事情,那他始终只是一个孩子”。历史意识是一个人、一
个
民族成熟的标志。弗兰西斯·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感之中包
含着一种清醒的判断能力,
即根据背景和情境来对事物进行判定的能力,而避免
失之片面和武断。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青
年学生,往往对科学持有一
种非历史的眼光,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
以
为科学是从一些天才的头脑里蹦出来的,一旦问世就永驻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而从科学发展
史上,我们看到的是真理与谬误相交织的过程,科学理论的演变就
像是积木拼图游戏一样,先是在黑暗中
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我们看到的
是,科学像其它的人类文化一样,实际上植根于特定的文化土壤
,是由特定的文
化素养和文化传统的人推动的,并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出来。
科学史可
以帮助树立全面而准确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
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
科学本身的理解。某种极端的专业科学训
练,有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不关心社会、不关心他人,对道德和艺
术不感兴趣,而
只在某一专门领域有着熟练的技巧的人。我们知道,这不是科学和科学家的真相。
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不仅增长人类的自然知识,也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
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
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
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而单纯通
过理科教科书的学习,并不能知
道创造这些科学理论的科学家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此外,科学史还揭示
科学与
人类其他文化比如哲学、宗教、政治、文学等的关系,以及科学的文化背景,从
而让人领
悟到人类文化的统一性,领悟到科学其实也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
分。
(板书)四、为学术而学术
除了为科学、为现实、为教育服务外,科学史作为一门学术事业还
有它独特
的意义。一个学科如果完全作为附庸而存在,那它将不具备长久的生命力,它对
于科学
、现实和教育事业的支持也将是短暂和无足轻重的。“为科学而科学”、
“为学术而学术”是希腊自由学
问的基本动机,也是现今一切学术事业健康发展
的真正秘密。捍卫学科的自主性,捍卫学术独立的尊严和
价值,是一切学问发展
4
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我们中国这个有着
强大的实用传统而又缺乏学术自由传统的
国度来说,是特别难以深入人心的,有待中国的科学家和学者自
身持久的努力。
捍卫科学史学科的自主性,并不是说科学史就不与其它学科发生关联,恰恰
相
反,科学史是在与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发展自
己的,并进而成为这些科学
人文类学科的基础平台。早在科学史学科的脱颖而出
之日,英国历史学家巴特菲尔德就建议说:“如果科
学史仅仅是从属于进行实际
工作的科学家,这种自主性就永远不会达到它自己的目标。作为一个策略,那
些
在这一学术分支中从事工作的人物应建立与历史学家的联系,而不是建立与科学
家的联系”。
他的意思是说科学史应该属于历史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事实上,
科学史的首先任务还不在于成为科学
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科学人文类学科的基础
平台,而是构造一部特殊类型的人类文明史,一部以科学和技
术作为主要的历史
解释要素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同哲学史、宗教史、艺术史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
要。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