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期末考试之名词解释答

巡山小妖精
513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冬天作文-葡萄沟的资料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L型细菌:亦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是 由于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理
化因素或生物因素的破坏或合成被抑制所致。此种细菌在普通环境下会死 亡,
但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
2、中介体:为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 结构,多见与
革蓝染色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又称为“拟线粒体”。
3 、质粒:是存在于细菌细胞质中的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
双链DNA,它控制细菌的某些 特定的遗传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4、芽胞:是细菌体在特定的情况下脱水形成的一个空泡,具有 多层致密的
结构,抵抗力特别强。杀灭芽孢最有效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
5、热原质:又 称为致热原,将它注入动物或人的机体可引起发热,它的成
分是革蓝染色阴性菌的LPS。热原质耐热, 但不易挥发,可用蒸馏的方法祛除。
6、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7、溶原性转换:细菌从温和噬菌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8、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 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
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可分为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9 、正常菌群:
指定居于人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微生物群,在一般情况下,对机体有
益无 害。
10、败血症:是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代
谢产物,引起 严重的全身性中毒症状。
11、人工自动免疫: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输入抗原性物质(如疫苗、< br>类毒素等),使机体免疫系统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
程。12、SPA: 存在于90%金黄色葡萄球菌表面,可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
子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SPA的 这一特点可增强葡萄球菌的抗吞噬能力。
1 10



13、肥达试验:利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沙门
菌的H抗原,分别与不同 稀释度的患者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根据抗体含量的
多少和早期及恢复期抗体的动态变化,辅助临床诊断 肠热症。
14、霍乱肠毒素:是霍乱弧菌的主要致病物质,为不耐热外毒素。
它是由一个A 亚单位和五个相同的B亚单位组成的一个热不稳定性多聚体
蛋白。A亚单位是毒性亚单位,分为A1和A 2两个部分。
其中,A1具有酶的活性,为毒性部分。B亚单位是结合亚单位。
15、汹涌 发酵:产气荚膜杆菌在牛乳培养基中生长时,分解乳糖产酸,使
牛乳中的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的气 体冲碎凝固的酪蛋白,并使液面上的
凡士林上移,甚至冲开管口棉塞,此现象称为汹涌发酵,是产气荚膜 杆菌的特
点之一。16、异染颗粒:是存在于某些细菌中的一种胞质颗粒,富含RNA和多
偏磷 酸盐,噬碱性强,亚甲蓝染色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有助于鉴定
细菌。
17、BCG :是将有毒力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胆汁、甘油和马铃薯的培养
基中,经过230次移种,历时13年 所获得的减毒活疫苗。常用于结核病的预防
接种。
18、卫星现象:流感噬血杆菌生长需要生 长因子,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生
长繁殖的过程中能产生V因子,故当将这两种细菌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时 ,靠
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流感噬血杆菌的菌落就生长良好(大),反之,则生
长不良(小) 。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19、外斐反应:用变形杆菌OX
19、2、K株抗原代替立克次 体抗原,与患者血清作凝集反应,检查抗体水
平和变化,辅助诊断斑疹伤寒等疾病。20、孢子:是真菌 的繁殖器官,一条菌
丝可长出多个孢子,在环境条件合适时,孢子又可出芽形成菌丝。
21、 刺突:为包膜病毒体表面的糖蛋白突起,可吸附易感细胞表面的受
体,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2 10



22、干扰现象:两种病毒感染同一细胞 时,其中一种病毒抑制另一种病毒
复制的现象。干扰现象可发生在相同或不同种、型病毒之间,也可发生 在活病
毒与灭活病毒之间。
23、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在胞核、胞浆内形成噬酸 性或士碱
性的斑块,称为包涵体。包涵体往往是病毒增殖的部位,由大量未释放的病毒
或其他成 分组成。不同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的形态特征、染色性、在细胞内的位
置均不同,可通过光镜观察、鉴别。 另外,衣原体也可在感染细胞内形成包涵
体。
24、垂直传播:主要指病毒由孕妇传给胎儿的 方式,也包括围产期新生儿
通过产道、产后哺乳等方式受到来自母亲的感染。
25、病毒血症 :是病毒在体内的一种播散方式。病毒由局部侵入机体后通
过淋巴液或受损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流,并随血 液播散到器官中繁殖。如乙型脑
炎病毒、HIV等,其感染均有病毒血症发生。
26、慢发病 毒感染:指某些病毒感染机体后,潜伏期很长,甚至长达数十
年之久。但只要出现症状,即呈亚急性进行 性,最终多为致死性感染,如HIV
的感染。
27、CPE:指病毒在体外细胞培养时引起的 细胞损害。根据病毒的种类和细
胞种类的不同,细胞病变效应可有不同表现,如细胞圆缩、脱落、聚集、 互相
融合等,均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可作为病毒在细胞内增殖的指标。
28、抗原漂移:是 指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内部经常发生的HA和NA氨基酸组
成的小变异。抗原漂移属于量变,不形成新的亚 型。其发生机制与基因的点突
变和人群的免疫力选择有关。抗原漂移可引起流感的中、小型流行。29、 抗原
转换:是指甲型流感病毒HA和NA的抗原性发生大变异,抗原转换属于质变,
形成新的亚 型。其发生机制与不同亚型同一个体时发生的基因重组有关。抗原
漂移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
30、Dane颗粒:是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HBV颗粒,存在于HBV感染
者的血清中,由Dan e于1970年用电镜首次观察到,故名。
3 10


31、流产感染:因宿主条件不合适,缺乏病毒复制所需要的酶或能量等必
需条件,致使病毒虽可进 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病毒体,这种感染过程称
流产感染或顿挫感染。
32、AIDS: 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感染HIV导致的因免疫系统严重
损伤而继发各种机会感染和肿瘤的致死性 疾病。
33、荚膜:是某些细菌胞壁外包裹的一层黏液性物质,多数细菌的荚膜物
质为多糖, 少数的为多肽。荚膜具有抗吞噬、黏附及抗有害物质的损伤的作
用。
34、鞭毛:是某些细菌 的细胞膜生长出来的、游离于菌细胞外的细长呈波
状弯曲的蛋白质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35、菌毛:某些细菌表面的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分为普通菌
毛和性菌毛,前者与细菌的 黏附有关,后者主要与细菌间遗传的传递有关。
36、微生物: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 镜甚至电子显微镜放
大上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见的细小生物的总称。它们具有分布广泛、个体微
小、结构简单、代谢旺盛、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等特点。
37、肽聚糖:也称粘肽、胞壁质。为原核 细胞微生物所特有,是细菌细胞
壁的主要成分。革蓝阳性菌与革蓝阴性菌的肽聚糖的组成有所不同。 < br>38、脂多糖:是革蓝阴性菌外膜成分之一,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
糖组成。也称内毒素, 是革蓝阴性菌重要的致病物质。
39、外毒素:是由革蓝阳性菌及少数革蓝阴性菌合成的一种蛋白质, 不耐
热,毒性强。分为细胞毒素、肠毒素和神经毒素三种。40、培养基:人工配制
的适宜于细 菌生长的营养基质。常用的培养基可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
基、固体培养基。
41、异 养菌:必须以多种有机物(如蛋白质、糖类)为原料,才能合成菌
体成分并获得能量的细菌。病原菌多属 于异养菌。
4 10



42、兼性厌氧菌:该类细 菌具有有氧呼吸和无氧发酵两种功能,因而在有
氧或无氧环境中都能生长,但有氧时生长较好。大多数病 原菌属于此类细菌。
43、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中,单个细菌经过无数次分裂后所形成的一堆肉
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或克隆。一个菌落中的细菌为纯种细菌。
44、灭菌:指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45、无菌:系指无活的微生物,是灭菌的结果。
46、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方法。
47、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
48、毒性噬菌体:指能在宿主菌中增殖并能使之裂解的噬菌体。
49、溶原性细菌:带有前 噬菌体基因的细菌。50、溶菌周期:指毒性噬菌
体从感染细胞到释放大量子代噬菌体,导致细胞裂解的 全过程。毒性噬菌体只
有溶菌周期。
51、溶原周期:是温和型噬菌体感染细胞的周期,温和 型噬菌体感染细胞
后并不复制增殖,而是把它的染色体整合到细菌的染色体上,随细菌的分裂而
传代。
52、转化:是指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新的遗
传性状。
5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到受体菌,使受
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 状。
54、菌群失调:当正常菌群在组成和数量上发生明显改变就称为菌群失
调。55、条件 致病菌:正常菌群在正常寄居部位和正常情况下是不致病的,当
正常菌群成员的定居部位改变或机体免疫 功能下降等特殊情况下就会引发宿主
疾病,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
56、侵袭力:指病原菌突 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机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
的能力。侵袭力与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产生的胞外酶有关。
5 10



57、细菌毒力:病原菌致病的能力,由其侵袭性结构和毒素决定其毒力的
强弱。
5 8、菌血症: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时性或间断性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液中
繁殖,并且无明显的中毒症状。 如伤寒早期菌血症。
59、毒血症:病原菌在机体局部生长繁殖,不侵入血流,只是其毒素入
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60、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由病灶侵入血流后,在
其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 向全身扩散,在组织和器官中引起新的化脓性病灶。
61、带菌者:某些病原菌在引起显性或隐性感染 后并为被及时清除,可在
体内持续或间隙性的排出体外,此即带菌状态。处于带菌状态的个体为带菌者。
62、隐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强时或病原菌侵入的数量不多,毒力较弱,
感染后对 机体的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63、显性感染:当机体免疫力弱时或病原菌侵入 的数量多,毒力较强,感
染后对机体的损害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
64、内源性感 染:是指来自自身的细菌所致的感染。一般都是体内的正常
菌群,少数是以隐伏状态居留的病原菌。 < br>65、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种系发育与进化过程中建立的一系列的
天然防御功能。其主要 特点是与生俱来,可以遗传;作用无特异性。它通过屏
障结构、吞噬细胞和体液中某些非特异性抗菌物质 (如补体、溶菌酶等)相互
配合共同完成的。66、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细胞 因
子等细胞免疫制剂,直接输入机体,使之立即获得免疫力。
67、疫苗:是用各种微生物制成的用于预防相应传染病的抗原性生物制
品。
68、 类毒素:将细菌外毒素经甲醛(0.3%~0.4%)处理3~4周后,使其毒性消
失而保留免疫原性制 成的生物制品。69、抗毒素:通常是用细菌类毒素或外毒
素给马多次注射后,取其血清精制而成。抗毒 素注入机体与外毒素结合,可中
和其毒性作用。临床可用于细菌外毒素所致疾病的治疗和紧急预防。
6 10



70、血浆凝固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致 病性菌株产生,能使含有抗凝剂的
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分为结合型和游离型两种。在感染部位,由于凝 固酶的
产生,使体液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沉积于细菌表面,可阻碍吞噬
细胞对细菌 的吞噬和杀灭作用。
71、链激酶:又称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转变为纤维蛋白
原,故可溶解血凝物及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72、链道酶:又称链球菌DNA酶,能 降解脓液中高度粘稠的DNA,使脓汁
变得稀薄,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73、透明质酸酶:又 称扩散因子,可以溶解坚韧的结缔组织中透明质酸,
使结缔组织变得疏松,有利于细菌的扩散。
74、志贺毒素:由A群志贺菌Ⅰ型和Ⅱ型产生的外毒素,具有三种生物学
活性,即可引起水样腹泻的 肠毒性、细胞毒性和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
毒性。
75、肉毒毒素:是目前已知的毒性 最强的毒素。该毒素由噬菌体的基因编
码。肉毒毒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可阻碍乙酰胆碱的释放,影响神经 冲动的传
递,导致肌肉迟缓性麻痹。
76、硫磺样颗粒:是放线菌在感染组织中形成的菌落。 肉眼见为黄色小颗
粒,压片后在镜下呈菊花状。77、索状因子:为6-6-双分枝菌酸海藻糖,因能< br>使结核分枝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相连成索状而得名。有毒菌株产生索状因子,
它具有破坏线粒体膜 和酶类,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
肿等作用。
78、传染性免疫:又称 带菌免疫,常见于某些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
核、伤寒杆菌等)。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建立与维持有赖于 病原菌在体内的存
在,一旦体内病原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
79、OT试验:结核菌素 试验,可用于BCG接种对象的筛选、机体细胞免疫
功能的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7 10



80、波浪热:是布鲁菌感染人体后引起的间隙性、反复发 热。主要由布鲁
菌血症时释放内毒素,导致机体发热。因为布鲁菌是胞内寄生菌,它被吞噬细
胞 吞噬后,可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并扩散进入血流,进一步扩散到肝、脾、骨髓
等组织中繁殖,再释放入血。
依此反复多次造成临床反复发热。
81、假菌丝:芽生孢子生长至一定大小后如果不与母体脱 离,形成菌丝
状,则被称为假菌丝。如白色念珠菌可产生。
82、衣壳:为包饶在病毒核酸之 外的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构成。每
一壳粒又由一条或几条多肽链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成。 < br>83、包膜:是包膜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并以出芽方式释放时,从宿主细
胞获得的由类脂构成的 囊膜,包裹在核衣壳外。包膜可保护病毒、介导感染、
引起免疫应答。
84、核衣壳:由病毒的基本结构核酸和衣壳组成。裸露病毒体即由核衣壳
构成。
8 5、缺陷病毒:病毒复制过程中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不能复制出完整的、有
感染性的病毒颗粒,这种病毒称 为缺陷病毒。如丁型肝炎病毒。86、水平传
播: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不同个体之间的传播。其主要 传播途径有经呼吸
道、消化道;或经泌尿生殖道黏膜、眼结膜、皮肤接触、媒介昆虫叮咬和输入
被病毒污染的血液等。
87、干扰素:是细胞在受到病毒等物质的诱导下,由细胞基因编码产生的具有高度活性、多功能的蛋白质。可分为α、β、γ三种。
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等功能。
88、亚单位疫苗:用病原体成分如病毒的衣壳或包 膜等能引起免疫保护的
表面成分制成的疫苗。
8 10



89、基因工程疫苗:将目的基因如病毒编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克隆后,与< br>载体结合,然后转染细胞或真核细胞微生物,使之表达该病毒保护性抗原,用
于制备疫苗。 90、植物血凝素(HA):是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可与人或动物
的红细胞表面受体结合 而引起红细胞凝集。HA可吸附细胞膜上的唾液酸受体导
致感染的发生。HA具有抗原性,可刺激机体产 生中和抗体。
91、神经氨酸酶(NA):是病毒包膜上的一种糖蛋白刺突,可水解宿主细
胞 膜表面糖蛋白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使成熟病毒体从细胞膜上解离而释
放。NA具有抗原性,刺激机 体产生的抗体可阻止病毒释放,但无中和作用。
92、小球形颗粒:由HBV过剩的表面抗原凝集成的 球型颗粒,大量存在于
HBV感染者的血液中,可在电镜下观察到,直径约为22纳米。因不含病毒核< br>酸,故无感染性。
93、HBsAg:是HBV外衣壳抗原,由S蛋白、前S2蛋白和前S1蛋 白分别组
合成三种不同分子量的表面抗原。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其相应抗体具有
中 和作用,故HBsAg是制备疫苗的主要成分。
94、整合感染:是指病毒感染细胞后将其基因的部分 或全部结合在宿主细
胞基因上,改变了宿主细胞的遗传性状,使之发生转化或癌变。95、巨细胞病毒包涵体:CMV感染细胞后,细胞变圆、膨胀、核变大,形成巨大细胞,直径
达20~40微米, 核内产生有晕与核膜分离的大型嗜酸性结构,状如猫头鹰眼,
故又称为猫头鹰眼细胞。
96、前病毒:是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上的病毒DNA。
97、gp120:是HIV包膜 表面的糖蛋白茨突,可吸附于CD4+T细胞、巨噬细
胞等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并刺激机体产生中和 抗体。
gp120易发生变异,逃避免疫系统对对它的识别和攻击,也给疫苗的研制带
来困难。 98、固定毒株:是指将狂犬病毒野毒株接种于实验动物脑内连续传代50代
以上所获得的减毒株。 其主要特征为:感染脑组织的潜伏期短而固定;毒力减
9 10



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99、内基小体:是狂犬病毒感染机体后在中枢神 经
细胞浆内增殖,部分核衣壳凝集在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小体,具
有诊断价值。
100、朊粒:又称传染性蛋白粒子,为具有β折叠、对蛋白酶有抗性的蛋
白。朊粒有传染性, 可引起人和动物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退行性病
变,主要病理改变为脑组织的海绵样变性。
101、

10 10

中国美院成绩查询-选择作文


初级商务英语口语-暑假日记50字


初一语文教案-小学学校工作总结


清洁工招聘启事-小学生春节小报


校讯通博客-模板租赁合同


广东高考时间-深圳中考网


悬铃木-重庆邮电大学教务处


孤独的文章-6级高频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