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心理学基础名词解释大全

玛丽莲梦兔
991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20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武汉外语学校-学生会辞职信



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需要:有机体感到 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
反映。
3、动机: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
4、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5、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反应。
6、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是反映。
感觉适应: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的延续而发生变化。
7、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8、思维:对客观思维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9、情绪:人类对于各种认知对象的一种内心感受或态度。
10、智力:包含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11、创造力: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 br>12、智力激励法:借助团体的力量,以专题讨论会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思维 共振,
互相启发、激励,使创造性设想活构思产生连锁反应。
13、前(后)摄抑制:先(后)学习的材料对后(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14、人格: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5 、气质:是指那些主要是与生俱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也就是那些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1、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差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感知、记忆 、思维、想像等)、
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个性差异 包括心理活动倾向性:需要、
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性:能力、气质、性格。
2、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3、心理学研究目的(任 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
明、预测和控制 。
4、研究环节: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 结果并作出
推论。
5、脑潜能的开发:(1)大脑潜能的发挥有无线的空间;(2)挖掘大脑 潜力:第一,敞开心灵的大门;第二,让
心灵沐浴爱的阳光;第三,让学习为大脑持续充电,使大脑不断 获得有益的刺激;第四,利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开
发大脑潜能。
6、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内容:(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求知的需要(6) 审美的需
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关系:a、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b、各层次需要在全人口 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c、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两种水平,前
四种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属于成长需要。 < br>评价:积极意义:a、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具有普遍性;b、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c、比较 客观、
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缺陷:a、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践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 去看待人性,
强调潜能的作用;b、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 要的调节作用;c、该
理论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7、保持有意注意的方法:对活动做深入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活动等。
8、引起 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人的主观状态,如人的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等;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特点,如
刺 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的刺激物等。
9、注意品质的培养:a、 自我暗示法;b、情境想象法;c、培养间接兴趣;d、自我奖励法;e、训练听课技巧。
10、知觉特性:a、知觉的整体性;b、知觉的选择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 < br>11、影响遗忘的因素:a、受时间因素的制约;b、材料的重要性;c、识记材料的性质对遗忘进程有影 响;d、识

1



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e、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效应。
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12、增进记忆的方法:a、直观形象法;b、图表法; c、谐音记忆法;d、归类比较法;e、联想法;f、歌诀法。
13、思维的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
14、问题解决过程:a、提出问题b、分析问题c、提出假设d、检验假设。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问题表征;选择算子;应用算子;评价当前状态。
1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a、迁移的作用b、原型启发c、定势的作用d、情绪与动机。
16、健康情绪的必要条件: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培养宽广的胸襟;理性地适应生活;寻找身边的快乐。
17、不良情绪的调控
控制暴怒情绪:第一步,自我意识自己的暴怒;第二步,对暴怒情绪进 行归因;第三步,寻找制怒的方法。
控制过度焦虑:a、积极进入放松状态是消除焦虑的重要方法;b 、以新压旧c、对他人陈述自己心中的忧虑。
控制过度紧张: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改 善环境;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言语放松训练。
控制抑郁情绪:a、大哭化解抑郁情绪b、可以 安排较愉快的事件转移注意力c、语言暗示法d、请人疏导法e、
环境调节法f、自我表达法。
控制自卑情绪:正确看待客观现实;积极克服自身心理弱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
18、IQ(智商)=[MA(智力年龄)CA(实足年龄)]*100
19、智力开发的必 要性:关乎国家国力;关乎民族素质;关乎民众智力水平;关乎教育发展。可能性:环境与教
育是智力发 展的决定条件;智力开发可从智力训练非智力训练入手;教育和科学本身就是智力开发条件。
20、智 力开发的有效途径:(1)教育和教学中的智力开发。a、学科教育中的开发b、元认知与智力开发c、自我效能与智力开发(激发智力活动;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控制学习行为);(2)特定的智力开发训练。a 、波诺
的方案b、“应用智力”方案c、PIFS方案。
21、培养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创 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开发个体创
造力的具体方法。
22、创造力开发的法则:a、综合法则b、对应法则c、移植法则d、离散法则e、换元法则f、逆反法则g 、群体
法则。
23、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产前环境、出生环境、 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社会阶层、
社会文化)。
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 科学或边缘科学。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
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 学的诞生。
感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遗忘:是指:①对识记过 的材料不能回忆的现象;②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的现象;③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
认。对识记过的材 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记忆:①信息输入到大脑,在大脑中储存,并从大脑中提取的过 程;②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是指过
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是指人脑对 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就是思维的主要特征。思维反映的是事物之间
的内在联系 。
意识:是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意识包括:①对外界事物的觉知;②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无意识:指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无意识包括无意识的行为和对刺激的无意识。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
注意可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后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注意广度: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叫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

2



注意稳定性: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 弱的现象叫注意的动摇。注意的起伏又叫注意的
动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 象吸引去的现象叫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
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① 注意的分散;②分心。
注意转移: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注 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
意的分散,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注意的分散则是离开了当前的任 务。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前者是无目的
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后者是有目的地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动机:是指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
情绪: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①是主体以一种主现感受的形式进行反映的;②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③有其外部
表现形式;④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
意志:指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 br>意志行动的特点是①一种有目的的行动;②一种受意识调节和支配的行动;③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表现出来 的。
智力:包括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能力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 br>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 。
气质: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气质是心理活 动表现在动
力性质方面的心理特征,所谓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
心理学流派
构造心理学:冯特和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法(被试在实验条件下进行自我观察), 分析意识的内容和组成,以及意
识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例如哭、笑、思考背后的心理元素。 后来看来内容太狭窄,太脱离生活实际,
不能将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方法。
机能主义:杜威、 詹姆士主张意识是一连续的整体,不应分解成感觉、情感等元素,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应研
究心理在适 应环境中的机能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魏特海墨、克勒、科夫卡等主张从整体上研究 心理现象,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
的相加。
行为主义:华生研究人的行为,查明刺激和反应(即 S——R)之间的规律性,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
行为,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认为行为就是有 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组合。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能够觉察的 心理活动)、潜意识(人的本能冲动,出生以来被
压抑的人的欲望)、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的中间 心理状态)。人的心理结构分三层:本我、自我、超我,三
者发展平衡,就是一健全的人。弗洛伊德提出 潜意识的作用,以及儿童期经验对人心理和人格的影响,这对心理
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仍至整个文 化艺术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反人看作是计算机的信息加 工系统,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存储和
提取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 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
人本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主观意识,有自我实现的 需要,应重视人自身的价值,要充分发挥人
的潜能,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行为 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创设、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主动地引起或改变 被试的某种心理现象,从而对其进行分析研
究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知觉整体性:在知觉过程 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
为知觉整体性。
意志: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 理过程。
意志行动是有目的的行动;意志活动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 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

3



的反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 主观状态,它是个体客观需求的主
观反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
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 为
先行因素(预料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气质类型:指在一类人身上共有的或相似的心理活动特征的有规律的结合。
气质EAS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朗明提出气质的EAs模型,确定三种气质倾向:情绪性,指个体情绪反应
的强度 ;活动性,指个体能量释放的一般水平;交际性,指个体的人际交往特点
多血质: (P233)人的 气质类型之一。典型特征:耐受性、兴奋性、敏捷性、可塑性都很强,反应迅速,感受性
弱。主要表现: 热情、活泼、精力旺盛、反应敏捷、适应力强、善于交际、机智幽默、兴趣广泛、办事效率高、
个性属于 明显的外向性。情感易于变化且不持久、注意力易转移、 缺乏耐心。
粘液质:典型特征:耐受性高, 感受性、敏捷性、可塑性、兴奋性均较低,内倾性明显、外部表现少、反应比较
慢。主要表现:沉着、镇 静、有耐心、自制力强、缓慢、刻极。沉着坚定、不尚空谈、埋头苦干;但不易接受新
鲜事物,不能迅速 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胆汁质:典型特征:感受性较弱,耐受性、敏捷性、可塑性较强,兴奋比抑制占 优势,外倾性明显,反应快但不
够灵活。主要表现:热情直率、精力充沛、反应迅速、行为敏捷;情绪明 显表露于外,言谈举止都近乎情绪化,
持续时间不长。在克服困难方面意志力强、坚韧不拔。
如何理解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答:心理学属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可学,或称为边缘学科。心理学既< br>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
说明心理过程的结构成分及其关系。
答:心理 过程包括三个方面: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者密切联系,
相 辅相成。认识过程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再认识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深刻则情感深刻,认识肤浅则情感肤浅。再认识基础上、再情感激励下,人才可能形成意志过程。已经形成的对某一事物 的
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过程,必然会促进或阻碍人的认知过程。意志过程对认识过程、情感过程的影响更是 显而易见。
说明影响心理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人心理的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环境因素:影响人心理的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还有社会经济环 境,人际关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点。2、机体的生理状况:这方面包括身体健
康状况,身材高低、胖瘦,伤 痛,饮食和睡眠等情况。3、个人心理因素:一个人心理上原有的情况、特点、倾
向都可以对当前心理现 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实验法、观察法各有哪些特点?
答:实验法特点:1 、研究者处于完全主动地地位,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起、控制或改变没肿心理现象的出
现,不需要消 极地等待它的发生。2、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偶然因素的干扰,排除一切与研究对象、研究任务无
关的因 素的影响,使研究过程保持正常的、稳定的状态。3、研究者可以通过控制、改变各种条件,多次重复地
进行同一种或类似的实验,验证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科学地把握某种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的< br>规律。
观察法的特点: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2 、观察法是有准备、 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3、观
察法根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不同,可以确定不同的观察内容。
简要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答:构造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机能主义、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
学、认知心理学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感觉 与知觉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纯粹的心理活动2、感觉是个体共有
的 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都能产生;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 < br>感觉与直觉的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2、感觉与 知觉

4



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 觉存在为基础。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
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3、感觉和知觉 是同时进行的,很少有单独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称为感
知觉
说明知觉的基本特征。
答:(一)知觉的选择性 人对外来信息进行优先选择而做出进一步加工的特性(二)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
时总是根据自己 的经验对感知的食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从标示出来的特性。
(三) 知觉的整体性 <同名解1>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种特性称为知觉整体性。(四)知觉的恒常性:1、大小常性2、明度常性3、颜色常性4、形状 常性
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又叫工作记忆。它有以下特点:
信息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秒~20秒,最长不超过1分钟。
信息编码以言语听觉编码方式为主,也存在少量的视觉或语义编码。
信息容量有限,其容纳量为7±2各组块。
信息提取或检索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斯滕伯格认为 ,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同时扫描,
即同时对短时记忆中保存的所有项目进行 串行式扫描。二是自动停止系列扫描,即对项目逐个进行检索,一旦找
到目标就停止查找。三是完全系列 扫描,即对全部项目进行完全的并行式检索,然后再做出判断。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编码方式和识记类型之外,还有以下因素:
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大脑皮层的兴奋水平是识记的一个重要基本条件,它直接影响到识记效果。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的目的任务明确与否,影响到识记者认知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和计划性。
识记的方法。从识记材料的结构来看,识记方法有三种:整体识记法、部分识记法和综合识记法。
什么是遗忘?分析遗忘的规律和原因。
1)定义:遗忘是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 或者是错误的再认或回忆。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就
是信息的丢失,表现为信息提取不出来或提取错 误。
2)规律:对人类记忆和遗忘规律进行系统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 以无意义音节作为
记忆材料,以自己为被试,采用节省法,共做了163次实验,得出 “保持和遗忘是 时间的函数”结论,并将结
果绘成曲线,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
遗忘曲线表明:记忆的保持量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即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
在一定水平上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
3)原因:(一)衰退理论。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最后消失的结果。
(二)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干扰所致,干扰被排除,记忆还可 恢复
(三)压抑理论。压抑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压抑被消除,记忆 就能恢复,此
遗忘可称为动机性遗忘,是弗洛伊德首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
(四)提取失败 。提取失败理论的研究者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人们之所以对一些
信息想不 起来,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五)影响遗忘的其他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2.学习材料的类似性与系列 位置。3.学习的程度。
4.学习者的心理状态。
说明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观因素。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刺激之间的对比性 刺激的变化活动 刺激物的新异

个体的主观状态: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个体的情绪状态 个体的机能状态
说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1)发展兴趣。当人们对某一事物富有极大兴趣时,就会引发有意注意

5



2)磨练意志。即使人们对某事物富有极大的兴趣,当持续时间长或困难很大 时,难免就会放弃,这时就要磨练
意志,克服困难,有意识的进行有意注意。
3)注意习惯。当一个人有良好的注意习惯时,也不太容易放弃,会努力做出有意注意。
说明意志行为的特征。
答:意志总是与行为紧密相连,是通过个人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行为为意志行动。
意志行为的基本特征:(一)人类行为具有明确的行动目的(二)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
(三)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列出常见的动机冲突的形式。
答:动机冲突或动 机斗争是指在同一时间内出现的彼此不同或相互抵触的动机,因不能同时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矛
盾心理。
常见的动机冲突主要有四种形式:
(一)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样并 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像这种从两个所
爱者或两个趋向中仅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 趋冲突。
(二)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而都想躲避的目的,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方能避 免其二。像这种从
两所恶者或两躲避中必须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
(三) 趋避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像这种对同一目
的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趋避冲突。
(四)多重趋避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 目的,而每一个目的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像这种
对几个目的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称 为多重趋避冲突。
试述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应用。
答: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剖析了 传统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知动机理论,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因
素分析。他把归因分为3 个维度:内归因和外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和管理等实际工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第一,该理论有利于教师 深刻地理解学生学习成绩与动机及行为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改进教育教学
工作,真正地实现因材 施教的教学目的。 第二,该理论可以依据学生的归因倾向预测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
三,归因训练和教师期望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
1、利用过去的经验;2、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3、正确运用变式;4、及时下定义;5、形成概念体 系;6、反复
运用概念
试述注意的品质及其影响因素。
注意的品质主要有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他们反映了注意的发展水平。
(一)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指在同一时间内人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观因素:如活动任务、个体经验、情绪等。客观因素:如刺激物排列的特点等。
(二)注意的稳定性 即注意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的时间特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注意的对象 (单调、静止——复杂、变化);2、人的积极性 (态度积极,有浓
厚兴趣);3、人的身体状况 (失眠、疲劳、生病——健康)
(三)注意的分配 指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
注意的分配的条件条件 :(1)多种活动中有一种达到自动化程度;(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四)注意的转移 指根据新任务的需要,人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 活动转
移到另一种活动。是注意的动力特征,也是注意灵活性的表现。
影响因素:(1)原来 注意紧张度和活动的性质;(2)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3)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举例说明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信息的输入与编码
保持——信息的贮存 保持不是一种消极的、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信息是发展变化的,表现在质
与量两个方面。

6



再现(再认和回忆)——信息的提取 再认是指 人们对感知过的、思考过、体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
的心理过程,一般和感知、思维、情感等一 起发生。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概念在头脑中重新再现并
加以确认的心理过程。回忆有多种类型。
联系实际,分析自己的记忆特点并提出改善记忆的方法。(p95)
提高记忆应注意的问题:
(一)合理组织有效的复习 首先,复习要及时。其次,适当采用间时复习。 最后,要善于利用最佳时间进行复
习。(二)把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三)复习过程多样化(四)重 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包括
记忆的敏捷性、正确性、准确性和持久性。(五)注意用脑卫生 (六)提高记忆力的策略1.形成图片记忆2.赋予
信息以意义3.利用已有知识4.建立特殊联系
联系实际,说明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122)
1、重视对学生创新 意识的诱导和鼓励;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3、正确对待学生创造
性行为,积 极鼓励其敢想、敢问、敢于标新立异;4、既要重视集中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5、
促 进学生积极参加创造性活动,培养学生创造型人格
联系实际,说明培养集中注意力的方法。自我暗示法 (二)情景想象法(三)培养间接兴趣(四)记录法(五)
自我奖惩法(六)训练听课技巧
试析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答:自我效能感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所谓自我 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地进行某一行为
的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预料 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们在有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目标(诱因、强化)时,自我 效能感就成为行为的决定因素。人的
行为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二是行为的先行 因素即期待。
研究表明,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一)个体成败经验
个体成败经验有两类。一类是个体成败的亲身体验,即直接体验。这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学习者具
有丰富的成功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屡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另一类是个体成败的替 代性经
验,即学习者看到与自己实际实力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 能感。
(二)个体的归因特点
个体的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把成功归因于 外因、把失败归因于内因的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相反,把成功归因于内因、失败归因于外因的人自我效 能感会加强。
(三)言语说服,通过说服、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来改变自我效能感。
(四)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生理状态
积极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提高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和不良 的生理状态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培养和激发学习者的
自我效能感,通过对他们的期待和鼓励,促进其自我 效能感的增强,从而提高成绩。
评介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观点。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评析 需要层次论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人类的基本需要有七种。
这七种需要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 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
斯洛认为,各种需要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 的,是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
(二)七种需要是由低到高按顺序逐级递升的。
七种需要重,前四种是低级需要,后三种是高级需要。
(三)在每一个时期,个体需要呈现出 丰富性特征,多种需要共同存在,其中有占主地位的需要、即优势需要,
它对当前行为发挥关键作用。
(四)需要的发展呈金字塔形。
由塔底到塔顶,由下而上,愈来愈狭窄,即越向下的层次在全 人口中的满足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
口中满足所占的比例越小,真正达到自我实现的人是很 少一部分。其主要原因是低层次需要相对容易满足,而自
我实现的需要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7



对需要层次论的简要评价: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 次论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1、比较客观地概括了人的需要发展的实际情况,复合人类
需要发展的一般 规律,具有普遍性。2、将人的需要看做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系统,具有整体性。这一理论收
到人们的 高度重视,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应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的缺陷主要是:
1、脱离社会 历史条件,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是不可取的,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是
与生俱 来的潜能,忽视或否定了人类需要的社会性特征。
2、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马斯洛认为,低级需 要不得到满足高一级需要就不会产生,在某种程度上把需要
的层次看成是固定的,是一种机械的上升运动 ,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 答:(一)努力培养良好的创造个性(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创造环
境提倡学习中的相互讨论法; 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三)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四)积极参加科学研
究,培养研究能
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良好的性格。答: 一、深刻体验自我、准确评价自我性格二、有意识的调整自 我、积
极塑造良好性格三、勇敢面对自我、克服性格弱点
试述智力多元论。
答: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的。
他提出,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100多万 年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互不相干的多种智力。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
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 ,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8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 8种智力成分是: (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
写文章或小说以及日常会话的能力;(2)逻辑-数学 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3)空间智力,包
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4)音乐 能力,包括对声音的表达与韵律的识别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
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知智力,包
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8)自然智力(1995年新增),辨别动植物,对自然万物进行分门
别类的智力,即植物学家智力。
试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说。
答:(1)1977年吉尔福特根据智力测验研究结果的因素分析 ,提出了如右图所示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了智力信息 加工的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不仅有助于智力测验研
究工作的深入,也有助于发现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 ,对因材施教也是有助益的。
试述能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答:又称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这 种理论把人的能力和智力看成一个过程,它由不同的阶段组成,并且是由某些
更高的决策过程组织起来的 。
认知心理学关于智力结构的研究,以斯腾伯格(1985)提出的三元理论、纳格利尔里和戴斯提出 的“智力的PASS
理论”最具代表性。
智力三元论
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 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说明智力的三个方面,即智力的内在成分,这
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 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这三个方面构成了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经验亚理论。
(二)智力的PASS模型
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 继时性加工”(Planning– arousal – simultaneous - successive,简称
PASS)。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4种认知过程。注意系统又称注意- 唤醒(arousal)系统,它是整个系统的基
础;同时性加工和继时性加工统称为信息加工系统,处 于中间层次;计划系统处于最高层次。
PASS模型的理论基础有两个:一是信息加工的心理学,二是鲁利亚的三个机能系统学说。
PASS 模型中的认知系统与鲁利亚机能系统的对应关系:注意系统——第一机能系统,信息加工系统——第二机
能系统,计划系统——第三机能系统。 三个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个系统协调合作,保证了一切智力活
动的运行。

8

健康饮食知识-糯米网


广州软件学院-广东省会计信息服务


商女不知亡国恨全诗-清明寄语


国防大学分数线-2012年12月思想汇报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培养方式


美国阿姆斯壮大学-白玉兰的资料


集美诚毅学院-党员大会议程


金有利-简历封面背景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