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说明
国宝大熊猫作文-产科实习小结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 心理学的产生
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
1879年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
室,标志着现代心理学的诞生。现代心理学的两
个历史渊源是近代哲学和实验生理学。
2.西方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流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方法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具体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
2. 心理现象包括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个性心理(个性心理
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3.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三、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布洛卡
2.心理活动的产生方式是反射。
(1)神经系统-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
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包括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和联络神经
元。人的神经系统
由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躯体运动系统和植物神
经系统)。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发射组成的。实现
反射活动的生理结构是
反射弧。反射按其产生方式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性和
操作性反射。
巴甫洛夫把经典性条件反射系统分为第一信号系统(以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和第二信号
系
统(以语词为刺激物)。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活动规律:A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B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大脑皮层上的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
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时空
上分为 (不同皮层区域同时发
生)和
(同一皮层区域先后发生);效果上分为 和 。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二章 认知过程
一、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两个特点是 和 。
注意的功能有 。
注意的外部表现为适应性运动、生理变化、无关动作停止。
2.注意的分类
3.注意的品质
(1)注意广度。注意的广度大约为
个单元。
(2)注意的稳定性。
(3)注意的分配。如学生一边听讲一边做笔记。
(4)注意的转移。主动进行的。
二、感觉与知觉
1.感觉
感觉是人脑
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
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
的必要条件。感觉分为 和 。
感觉测量
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做
感受性,感受性的高低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感受性与感受阈限
在数值上成 。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现象
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2.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
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 和
几种具体知觉: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错觉
3.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最高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观察的品质有: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有
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三、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传统心理学认为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环节;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包括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
2.记忆的分类:
记忆容:
意识参与程度:
信息加工处理方式:
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
3.记忆系统
记忆系统
特点
编码方式
存储
4.遗忘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指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
趋势,并且
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程
度;记忆任务的时间与重要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
者的情绪、动机和态度。
遗忘的原因: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可以用 和 来说明。
例如:“舌尖现象”
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复习方法多样化
;多感官参与复习;阅读与重现交替进行;
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
知识的
理解;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
工处理的质量;重
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表象与想象
1.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分类:
创造性程度-记忆表象、想象表象
主要感知通道-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动觉等
对象围和概括程度:个别表象和一般表象
遗觉像:刺激停止作用后,在大脑中继续保持的异常清晰、鲜明的表象。学龄儿
特有的。
表象的特征:
2.想象
想象是人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
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想象的容是否新颖: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幻想、理想和空想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
新形象的过程。如读科幻小说
时人们可以想象出未来世界的景象。
创造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
、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如作家写小说。创造
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等特
点。产生创造想象的条件有:强烈的创造动
机、原型启发和联想、灵感的作用、积极的思维。
想象的品质:
想象的功能:
想象的加工方式: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
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结合
学科教学,
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五、言语与思维
1.言语
语言和语言的特征:
言语的种类:外部言语和部言语
外部言语包括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随意性、展开性、计划性),口头言语分为
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思维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类型:
性质、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不同凭借、依据: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
思维逻辑形式: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创新程度: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
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思维最基本的形式。每个概念都包括涵和外
延两个方面。
根据概念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根据概念反
映事物属性的数量以及它
们的相互关系不同分为合取概念、析取概念和关系概念;根据概念形
成的自然性分为人工概念和自然概念
;根据概念形成的途径分为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概念
形成的三个阶段:抽象化、类化和辨别。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思维品质包括:
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
1.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包括三种成分:
情绪的分类
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把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度的不同可以分为:
微弱、持续时间较长、带有弥散性
爆发式、强烈而短暂
出乎意料紧迫情况下的急速而紧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
情绪情感的功能:
情绪的维度和两级
情绪的动力性,增力和减力;情绪的激动性,激动和平静
情绪的强度,强和弱;情绪的紧度,紧和轻松
自我防御机制
压抑(不被意识接受的回忆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如“遗忘”现象)
否认(拒绝承认以减少痛苦,如不承认亲人死亡)
置换(某情感无法直接表现是转移到能接受的对象上去,如“迁怒“)
纹饰(找理由解释,如“酸葡萄”心理)
投射(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代偿(用他法弥补缺陷演示自卑和不安,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升华(将冲动能力转化为活动能量)
固着(心理不成熟,停止在早期心理发展水平)
退行(受挫时心理活动退回幼稚,以孩子气方法应对,如成人撒娇)
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中不能接受的欲望和冲动转化为意识中的相反行为)
2.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各种各样困难,实现预定
目的的心理
过程。
意志的行动特征:有目的,随意运动(意志行动的基础),克服部和外部的困难(最重要特征)
意志过程与认知、情感过程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是密切
联
系,相互渗透的。认知过程是意志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
可以成为意志
行动的阻力。
意志行动的阶段:准备阶段(权衡行动动机、确定行动目标、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
划、作
出行动决定)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双避、趋-避 双重接近-回避型冲突和执行阶段。
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的培养
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
炼的直接经验;
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四章 个性心理
一、需要与动机
1.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对部环境或
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
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这种不平衡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的需要等。是最重要、最基本、最原始的。
要求稳定、安全、受保护、有秩序等。如人渴望稳定工作。
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相信、保护支持的需要。
自尊和受别人尊重。
需要的最高层次
底部的四种需要称为
高层次的需要称为
2.动机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在心理活动过程或部动力。
动机的种类
动机性质:生理性和社会性动机
作用大小:主导性和辅助性动机
持续时间长短:近景性和远景性动机
动力来源:在和外在动机
动机的功能: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一般来讲,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成倒U形关系,
即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
时,工作效率最高。在相对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在难
度较大的任务
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例如,学生考试出现的“怯场”现象。
3.兴趣
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二、能力
1.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必要的,
但不是全
部的心理条件。
能力分类:按适应活动围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按活动创造性高
低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
力;根据能力的功能分为认知能力(智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2.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提出者
主要观点
3.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斯坦福-比奈量表 比率智商 智商=智龄÷实龄×100
韦氏智力量表 离差智商 智力=100+15Z;Z=(X-X)SD
特殊能力测验主要有音乐能力、美术能力和机械能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目前还在实验的形式阶段。
智力测验的标准
测验的可靠程度与稳定性,它以反复测验时能否提供相同的结果来说明。
测验能测量到的所需要测的东西,即有效性。效度系数多在0.3-0.6之间。
代表性题目,标准化样本,程序标准化,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影响能力发展因素:遗传作用与营养的影
响;产前环境和早期经验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影响;
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主观努力;
能力的培养
转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变灌输式为启发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自主探
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三、人格
1.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
,包含了个体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
品质。
人格的特征:
2.人格结构:气质、性格、自我调控、认知风格
气质:与生俱来,无好坏之分
性
格:人最核心的人格差异。三个特点,各种性格特征之间有在联系,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结合,
具有稳定性
和可塑性。
自我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冲动型-沉思型 同时性-继时性
弗洛伊德的人格三我结构即本我、自我、超我
3.人格理论
人格理论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4.人格测验
自式人格测验: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EPPS)
科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E)
投射式人格测验: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句子完成测验
5.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
主观因素、早期童年经验、自然物理
因素。
第五章 社会态度与行为
1.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经验对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
准备状态。是
外界刺激和个体社会反映之间的中介因素,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
社会态度的功能:
社会态度的形成: 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是自己与他人的要求一致。
正在从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2. 印象形成效应:
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以此判断其人格而忽视差异。
也叫光环效应,是一种影响个人偏见的心理因素。
也叫最初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也叫最近效应,指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需要:
影响人际吸引因素:
4.群体心理
社会助长和社会堕化
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与别人在一起活动或有别人在
场时,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但有些时
候会使效率下降,称为社会干扰。社会堕化主要是指当群体
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群体中的成
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在个体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
利他行为四个特征:自愿性、无偿性、利他性、自我牺牲性
侵犯行为特点:外显行为、有意识行为、具有伤害性
中小学生侵犯行为的控制方法:宣泄法、惩罚法、移情法、认知干预、榜样作用和媒体宣传
社会影响
从众:真从众、权宜从众、不从众
服从:原因有合法权利和责任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