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史(名词解释)

绝世美人儿
582次浏览
2020年08月06日 10:24
最佳经验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丫鬟剧情-合同标的


迷狂说
1、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 灵感来自于两种
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2、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
的迷狂状态。
3、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柏拉图的迷狂说揭 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
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 理性主义的立场。

灵感说:
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
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 ;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
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 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
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 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
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 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
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 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
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 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
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 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
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 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
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流溢说
古罗马普罗提诺用以解释万物从某个先验本原产生的学说。他认为万物从“ 太一”、”理
智”、“灵魂”三种原初原理派生,从始点到终点存在着一个流溢过程。太一是一切事物而 不
是万物中的一种,万物都有其来源,因为它们都可以回溯到它们的源头。太一是充盈的,因为
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不具有任何东西,也不需要任何东西,由于它是充溢的。由它流溢出来
的东西便形 成了别的实体。第一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溢,表现为理智或理智形式。接着第三
种原初原理即第二重流 溢是“灵魂”,它是作为静止不动的理智的理念和活动而生成。理智自


身是从静止不动的 源泉“太一”流溢出来的,灵魂的作用不是同样静止不动的。它的影象是从
它的运动产生的.它通过观照 它的源泉而获得完美,但又通过另一种向下的运动而产生出的肖
像。灵魂的肖像是感官和自然、它是生殖 的原则。当灵魂达到植物等级时,已经下降到去产生
另外的实质或存在的形式,即通过外溢而趋于较小的 善,总之,这种从太一到终端的流溢的过
程中,每个原理都永远保持它自己的地位。这种流溢说影响了某 些基督教神学家(例如埃里金
纳)和泛神论者。并也出现在印度哲学中。

三一律
三一律(three unities)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亦称“三整一律”。是一种关于戏剧 结构的规则。先由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 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
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 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
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 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
实。”

四因说
是古希腊哲学 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有“形式因”,“质料因”,“动力因”,
“目的因”组成,其中目 的因是终极的,是最重要的。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是有其目
的的。
详细介绍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 :“亚里士多德的
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 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 至今仍然正确。”(1)
这一点在学界已得到公认。但是必须指出的是,通常学者们只是把这种系统思 想看成是亚里士
多德哲学中的一些闪光点,而笔者却认为它是贯穿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一条红线,特别 是其
四因说的真正灵魂。提出这样一种观点意味着对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及自然哲学进行一
种新的透视,其结果可能导致一种与传统观点大异其趣的“格式塔变换”。本文力图在这方面
作一初步的 尝试,以阐明在亚里士多德“四因说”及自然哲学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系统思想。
一、出发点:集大成的“四因说”
学界公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名 的“四因说”便是集大成的
产物。然而具体来讲,“四因说”是怎样集大成的?在学界还缺少一种清晰的 说法。笔者提出,
“四因说”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早期自然哲学四大学派及随后思想发展的一种独到的 概括
和总结,一种全新的提炼和升华。


关于“四因”的来源,亚里士多 德本人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实际上有所提及。(2)首先,
“质料因”即“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 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来源于以泰勒斯为首
的米利都学派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显然,从泰勒斯不定型的“水”到德谟
克利特抽象的“原子”,作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都是“质料”的始 基作用。其次,“动力因”
即“那个使被动者运动的事物,引起变化者变化的事物”,来源于赫拉克利特 的“火”和恩培
多克勒的“爱憎说”。毫无疑问,以“火”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其善变的动力作用,而 “爱
憎说”进一步把动力划分为吸引和排斥两个方面。再次,“形式因”即事物的“原型亦即表达
出本质的定义”,来源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不难看出,以“数”
和“理念” 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实际上都是:“通式”的定性作用。最后,“目的因”即事物
“最善的终结,可追溯 到巴门尼德的“存在”和阿那克萨歌拉的“理性”。因为,以永恒不
变的“存在”为万物之本所强调的是 因果的同一性,而以“理性”作为安排万物秩序的“善”
更表明了其趋向性。通过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发展 的历史回顾,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似乎都
在寻找我在《物理学》中指明的诸原因,我们再也没有找到 过其它原因。但是他们的研究是模
糊的;他们有些象是说到了,又象全没说到。”(3) 可见,通过“ 四因说”可以对古希腊早期
自然哲学各流派和学说,进行一种“对号入座”的整理。这一点在学界尚未引 起注意。
作为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功绩首先在于指出了“四因”在自然界的普遍性。其中“质< br>料、动力、形式”的普遍性是不难想象的,而“目的”的普遍性则颇有争议。对此亚里士
多德是这 样说明的:“若有某一事物发生连续运动,并且有一个终结的话,那么这个终结就是
目的„„须知并不是 所有终结都是目的,只有最善的终结才是目的。无论在技艺制造活动中
和在自然产生中都是这样,一个个 前面的阶段都是为了最后的终结„„既然技术产物有目的,
自然产物显然也有目的。因为前面阶段对终结 的关系在自然产物里

摹仿说
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现实的模仿。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他 的合理之处在于:首先,它揭示了史前人类一种比
较普遍的心理特点,即人有一种摹仿的天性。其次,摹 仿可能是人类最早采用的艺术创作方法。局限性:
一是他虽然承认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它将摹仿归结为人 的本能和天性,却不能解释这种本能和天性从何而
来,为什么摹仿此物而不摹仿彼物,其间显然忽略了人 的社会实践因素和情感因素。二是,摹仿说只强调
机械的描摹自然生活,却将艺术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表现 性因素置之一边,这当然就很难全面把握艺术的起
源和人们从事艺术活动的基本动机。

天才论
他认为天才是一种以判断力为基础,又偏重于想象的先天直觉能力。康德把天才看做是 “天赋的


才能”、是天生的心灵禀赋。是“艺术家天生的创造机能,它本身是属于自然的 。”这种才能是和摹仿
的精神完全对立着的。康德将天才看成有别于理智的先天能力,一种与生俱来的自 然现象。天才是艺
术家特有的禀赋,与学问迥然不同。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以为天才的根本心里基 础在于非凡的
想象。通过想象力,天才将看不见的东西的观念如极乐世界,地狱世界在完满的状态中加以 具体化。

情节中心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要由情节,性格,思想,言辞,形象 ,歌曲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
情节,内容,思想是悲剧的主体内容,是决定性的件和基本要素。而 三个要素中,亚里士多德首先强
调的便是情节。因为悲剧所摹仿的对象是行动,而行动是由某些人物来表 达的。这些人物必然在“性
格”和“思想”两方面都是有某些特点。而情节是行动的摹仿,是有把握全局 的作用。因此情节~~~

悲剧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 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
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 ,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
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又称净化)


关于审美判断的四个规定
1、 审美的无利害性
2、 无概念的普遍性
3、 无目的合目的性
4、 无概念的必然性

浙江高考语文作文-中国新版护照


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会计试用期工作总结


关于保护环境的作文-土地承包合同范本


先进教师主要事迹-加薪报告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招聘-七夕活动


勤奋名言-教育叙事范文


北京大学艺术特长生-热门行业


民主生活-中学数学教案